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關係之研究—以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2014) 李育齊; Yu-Chi, Li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某國立大學學生之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的關係,採用混合研究設計,量化部分採用問卷調查法,並以「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問卷」為研究工具,有效施測樣本為367人,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此外並針對量化研究結果,進行質化訪談,以探究影響批判思考能力的深層因素。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校園經驗表現最佳是校園整合經驗,其次為社團經驗、正式課程經驗。 二、大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各面向以「推論」表現最佳,其次依序為「演繹」、「辨認假設」、「評鑑」、「解釋」,此外整體批判思考能力表現高於常模。 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學院領域、工讀經驗、父母教育程度、生涯抱負)及不同社團參與情形(主要參與社團、參與時數、參與年資、投入程度)對大學生的整體批判思考能力有顯著差異。 四、個人背景(性別、學院領域、工讀經驗,父母教育程度、生涯抱負)、社團參與情形(主要參與社團、社團投入程度)、校園經驗(教學輔導、同儕關係、「課堂學習經驗」等變項,對大學生整體批判思考能力比較具有解釋力。 五、「個人背景」、「社團參與情形」與「校園經驗」等三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大學整體批判思考能力解釋力分別為18.8%、17.1%、28.1%。 六、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因果模式適配度良好。 七、校園整合、社團經驗之潛在變項對整體批判思考能力存在顯著直接效果。 最後本研究針對大學生、教師、學校單位、教育主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等五方面提出具體建議。Item 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影響因素研究(2012) 嚴秋蓮; Yen, Chiu-Lien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之影響因素。研究問題包括:(一)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現況為何?(二)不同背景大學生之課程投入與公民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三)不同服務學習課程類型之課程實施品質、課程投入與公民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四)大學生背景因素、服務學習課程類型、課程實施品質、課程投入與公民素養之關係為何? 研究方法以量化為主,質性為輔。量化研究問卷調查部分,以100學年度第一學期修習校園服務學習課程、社團服務學習課程、通識服務學習課程和專業服務學習課程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公、私立大學各五所,運用「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影響因素問卷」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47份。統計方法包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質性研究則針對量化研究發現的問題,由四種服務學習課程各選兩位大學生進行訪談,訪談資料以質性分析方式,補足或解釋量化研究無法探究的內涵。 本研究量化結果發現:(一)不同社團與幹部經驗者之課程投入與公民素養 有顯著差異;(二)不同服務學習課程類型的課程實施品質、課程投入與公民素 養有顯著差異;(三)有幹部經驗與課程實施品質對於課程投入有解釋力;(四) 有幹部經驗、通識和社團服務學習課程、課程實施品質與課程投入對於公民素 養有解釋力。 經由質性訪談發現: (一)校園服務學習課程未能落實準備、服務與反 思;社團服務學習課程強調與他人互動的品質;通識服務學習課程啟發觀點轉 換與感動;專業服務學習課程展現專業與服務品質。(二)校園服務學習課程 未具課程投入;社團服務學習課程增強服務態度與團體紀律;通識服務學習課 程落實課程投入;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結合專業與服務課程投入。(三)校園服 務學習課程對於公民素養影響較少;社團服務學習課程服務中關懷,多元互動 影響參與能力;通識服務學習課程關懷促進責任,落實公民參與;專業服務學 習課程啟發社會關懷,關注專業社會議題。 最後,歸納研究發現,提出建議,包括:未來在大學校院強調課程實施品質有助公民素養的提昇,激發課程投入影響公民素養的培養,提供不同服務學習課程教師充足的支援;在提升課程實施品質上,加強校園服務學習課程準備、服務與反思,提供社團服務學習課程多方資源,推廣通識服務學習課程融入服務學習,強化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的反思帶領;在促進課程投入上,設計校園服務學習課程多元化,增強社團服務學習課程服務知能,建立通識服務學習課程投入模式,規劃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結合專業與服務;以及進一步研究的建議。Item 大學生基本素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2012) 徐珮華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基本素養之相關因素,其中個人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級、學院、住宿情況、工作經驗、父母親教育程度、高中職曾任職務、入學前班級排名;校園經驗包括通識課程修課經驗、課業投入、師生互動、同儕關係、活動參與、學校環境;基本素養包括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批判反思與人文涵養、美感體驗與品味生活、科學思辨與資訊素養、主動探究與終身學習、創新領導與問題解決、社會關懷與公民實踐。 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選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編製「大學生基本素養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透過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 不同性別、年級、學院別、住宿情況、工作經驗、高中職曾任職務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基本素養有顯著差異。 二、 大學生個人背景與校園經驗對於基本素養的影響,創新領導與問題解決方面,同儕關係、課業投入、活動參與、設備資源為顯著的預測因素;美感體驗與品味生活方面,通識活動參與情形、同儕關係、課業投入、活動參與為顯著的預測因素;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方面,同儕關係、師生互動、課業投入、活動參與、設備資源為顯著的預測因素;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方面,通識活動參與情形、課業投入為顯著的預測因素;社會關懷方面,通識活動參與情形、同儕關係、課業投入、活動參與為顯著的預測因素;主動探究與終身學習方面,通識活動參與情形、課業投入、校園文化為顯著的預測因素;公民實踐方面,核心通識修課情形、通識活動參與情形、同儕關係、課業投入、活動參與為顯著的預測因素;人文涵養方面,通識活動參與情形、課業投入、活動參與為顯著的預測因素;科學思辨與資訊素養方面,課業投入、行政服務、設備資源、校園文化為顯著的預測因素;批判反思方面,通識活動參與情形、課業投入為顯著的預測因素;整體基本素養方面,通識活動參與情形、同儕關係、課業投入、活動參與、設備資源為顯著的預測因素,所有變項對於各素養的解釋力介15.6%至34.1%之間。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大學校院的建議包括:(一)瞭解不同年級的學生的學習情況,規畫適當措施;(二)重視不同學院的學習情況,提升學生各面向之基本素養;(三)關心學生工作經驗對校園經驗與基本素養之影響;(四)鼓勵學生踴躍參與通識教育系列活動。對學生的建議包括:(一)積極投入課程學習;(二)踴躍參加校園活動。此外,在後續研究上,針對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變項提出建議。Item 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學習成果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例(2012) 楊上萱; Shang-Hsuan Y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學習成果之相關因素。其中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學院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社團經驗、志工經驗等六個變項;課程部分則分為課程類別與課程因素,其中課程因素包括課程投入與課程品質等兩個面向;學習成果包括觀點轉換、人際互動、知識轉化、校園認同、問題解決與批判思考等六個面向。 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叢集取樣方式選取國立臺灣大學一百學年度第一學期參與不同服務學習課程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服務學習課程品質、課程投入與學習成果問卷」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61份。統計方法包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與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不同個人因素大學生的服務學習課程投入與學習成果有差異。 二、不同課程類別之服務學習課程品質、課程投入與學習成果有差異。 三、大學生個人因素、課程品質可解釋課程投入 在情意關懷方面,服務準備、服務過程與反思服務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95.3%;在認知理解方面,服務準備與課程品質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41.3%;在技能行動方面,志工經驗、服務準備、服務過程與反思服務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35.9%。 四、大學生個人因素、課程類別與課程因素可解釋學習成果 在觀點轉換方面,認知理解、服務過程、課程評量為顯著預測因素;在人際互動方面,學院、認知理解、課程評量顯著預測因素;在知識轉換方面,家庭社經地位、社團經驗、志工經驗、情意關懷、服務過程、反思服務與課程慶賀為顯著預測因素;在校園認同方面,家庭社經地位、認知理解、服務過程、反思服務與課程評量為顯著預測因素;在解決問題方面,認知理解、服務過程與課程評量為顯著預測因素;在批判思考方面,志工經驗、課程類型、情意關懷、服務準備、服務過程、反思服務與服務慶賀為顯著解釋因素,整體解釋力在36.5%至54.8%之間。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對大學校院建議包括:(一)強化服務學習課程品質,發展多元服務學習課程;(二)重視不同學院的學習情況,提升學生各面向學習成果;(三)加強教師對服務學習概念之輔導,促進學生成功學習;(四)尋求與協同機構(單位)之密切合作;(五)教師於服務學習課程進行學習成果評估。對學生的建議包括:(一)主動投入課程學習;(二) 了解課程規範與需求、展現積極行動力。另亦對於進一步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與校園經驗及學習發展成果之相關研究 -以批踢踢實業坊使用者為例(2012) 劉彥廷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校園經驗與學習發展成果的現況。以及了解大學生不同網路使用行為,校園經驗、與學習發展成果的差異情形。進而以多元逐步迴歸的預測方法,分析網路使用行為、校園經驗,對學習發展成果的預測力。最後,本研究歸納研究發現,作成結論,提出對大學生、學生事務單位以及後續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以網際網路問卷的方式收集資料,並以批踢踢實業坊使用者中600位大二以上在學學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與校園經驗、學習發展成果量表」進行調查,並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以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資料分析。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每日上網「4小時以上未滿6小時」者同儕關係顯著優於每日上網「8小時以上」者。。 二、大學生在學校宿舍使用網路者其社團參與程度顯著高於自宅使用網路者。 三、大學生資訊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其學術投入度顯著高於使用頻率較低者。娛樂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其學術投入度顯著低於使用頻率較低者。 四、資訊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其同儕關係顯著高於使用頻率較低者。大學生社交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社團參與程度與同儕關係均顯著高於使用頻率較低者。 五、大學生資訊性活動與社交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各面向學習發展成果提昇程度均顯著高於使用頻率較低者 六、網路使用行為、校園經驗中之同儕關係、資訊性活動與學術投入能預測大學生整體學習發展成果。其中同儕關係對整體學習發展成果預測力最大。Item 大學生參與社團之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關係研究─以大同大學為例(2013) 戴佳蓉; Chia-Jung Tai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相關因素,其中個人因素變項包括性別、社團參與屬性、社團參與年資、社團擔任職務、平均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社團滿意度包括社員關係、工作挑戰、組織經營、學校行政;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包括問題解決能力、思維創新能力、關懷回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反思探索能力。 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編製「大學生參與社團之滿意度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大同大學參與社團學生289名為研究對象。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斯皮爾曼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法, 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不同社團參與屬性、社團參與年資、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的大學生在社團滿意度有部份顯著差異。 二、不同社團參與屬性、社團擔任職務、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的大學生在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發展有部份顯著差異。 三、大學生社團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方面:社員關係面向,社團屬性為顯著的預測因素;工作挑戰面向,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為顯著的預測因素;組織經營面向,無顯著的預測因素;學校行政面向,社團屬性為顯著的預測因素;整體社團滿意度方面,無顯著的預測因素。所有變項對於各能力的解釋力介3.5%至7%之間。 四、大學生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的影響因素方面:問題解決能力面向,社團職務、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社員關係、工作挑戰、組織經營為顯著的預測因素;思維創新能力面向,社團屬性、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社員關係、工作挑戰、組織經營為顯著的預測因素;關懷回饋能力面向,性別、社團屬性、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社員關係、工作挑戰、組織經營為顯著的預測因素;團隊合作能力面向,性別、社團屬性、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社員關係、工作挑戰為顯著的預測因素;反思探索能力面向,社員關係、工作挑戰為顯著的預測因素;整體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方面,性別、社團屬性、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社員關係、工作挑戰、組織經營為顯著的預測因素,所有變項對於各能力的解釋力介47.6%至50.7%之間。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學校單位的建議包括:(一) 重視學生參與社團的 學習經驗;(二) 促進行政單位資源整合。對社團輔導單位及社團幹部的建議包括:(一)社團經營首重營造和諧的社員互動關係;(二)提升社團工作的學習與挑戰;(三)建立完善的社團組織與經營制度。此外,在後續研究上,針對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變項提出建議。Item 多元入學方案與學生校園投入經驗及學習滿意度關係研究-以北部地區四所綜合大學為例(2013) 施如樺; Shih, Ju-Hua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其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之現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其校園投入經驗及學習滿意度的差異、探討不同入學管道與個人背景變項學生對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的關係,並根據研究發現,建議學校針對不同背景變項學生提供不同的輔導服務方案。本研究以九十九學年度北區四所綜合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為:國立台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共計864名學生進行研究,問卷回收率71.5%。以自編之「多元入學方案學生的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本研究主要發現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校園投入經驗,整體平均得分為3.35分,各構面由高至低依序 為:「同儕互動」、「學術投入」、「課外活動」、「師生互動」。 二、研究對象之學習滿意度,整體平均得分為3.43,各構面由高至低依序為:「教師教學」、「學習成果」、「學習環境」、「課程規劃」。 三、不同背景變項在校園投入經驗的差異: (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在「學術投入」構面,以繁星計畫入學管道顯著高於 個人申請及考試入學分發入學管道。 (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中「轉校經驗」、「轉系經驗」、「學校類別」、「性別」、「學門類別」、「打工經驗」、「參與社團經驗」、「每天上網休閒活動時間」、「每天準備課業時間」在校園投入經驗差異達到顯著水準。 四、不同背景變項在學習滿意度的差異: (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在「學習成果」、「課程規劃」、「教師教學」、 「學習環境」四個構面之學習滿意度皆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中「轉校經驗」、「學校類別」、「就讀學門類別」、 「每天投入課業時間」、「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在學習 滿意度差異達到顯著水準。 五、不同背景變項及校園投入經驗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結果: 在「整體學習滿意度」、「學習成果」、「課程規畫」、「教師教學」、「學習環境」階層迴歸,解釋力在模式三分別達31.5%、30.8%、20.6%、26.1%及14.4% 。在不同背景變項中「入學管道-申請入學」、「轉校經驗」、「就讀學校類別」、「就讀學門類別」、「打工經驗」、「準備課業時間」、「父親教育程度」雖然與學習滿意度有相關,但校園投入經驗四構面:「學術投入」、「師生互動」、「同儕互動」、「課外活動」才是主要預測學生習滿意度的因素。不同入學管道不能預測學習滿意度。 本研究根據以上發現,對高等教育有關人士建議包括(一)改善大學生的校園投入經驗,以提高學習滿意度、(二)須重視學生事務工作含師生互動、同儕互動、課外活動,以強化學生的校園投入經驗、(三)注意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投入並給予適切的輔導、(四)應大規模研究繁星計畫等入學管道在校園投入經驗的差異並有預防性的輔導措施。Item 大學生參與結合學生社團之服務學習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研究─以台灣北區大學生為例(2012) 林淑; LIN, Shu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學生參與結合社團服務學習經驗及就業力的現況。透過比較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就業力差異情形及不同服務學習參與經驗之就業力差異情形,進一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服務學習參與經驗對大學生就業力之預測力。本研究以北區八所公私立大學參與結合社團服務學習之800位大學生為對象進行調查,作成結論並提出建議,以提供大學生、學校相關單位、及教育行政單位作為日後擬定輔導及相關政策之參考。本研究發出正式問卷800份,回收668份,回收率為83.5%,刪除填答不全之問卷,共得有效問卷65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1.25%。 所得資料以SPSS 19.0中文版進行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分析。本研究樣本為「參與結合學生社團服務學習經驗者」,調查結果如下: 一、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經驗現況:以參與「社會福利類別」服務機構比例最高,佔70.2%,參與有接觸服務對象的直接性的服務性質者最多,佔74.6%;具擔任服務幹部經驗者佔603%;曾「撰寫反思日誌」者佔67.4%;在參與服務前受過教育訓練者佔88.3%。 二、大學生就業力現況:大學生自認為最具備「人際溝通」、「情緒管理」及「合作」的就業能力。 三、依「整體就業力」及「工作生活能力」、「個人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三面向就業力分述在個人背景變項及服務學習參與經驗的差異: (一)整體就業力:個人背景變項中「性別」、「年級」、「志工經驗─服務時間」、「志工經驗─結合通識或專業服務學習模式」對其有顯著差異;服務學習參與經驗中「服務性質」、「服務類型─課業輔導」、「服務類型─校園社團」、「服務類型─為機構募發票」、「擔任服務幹部」、「撰寫反思日誌」及「安排教育訓練」對整體就業力有顯著差異。 (二)「工作生活能力」面向:個人背景變項中「年級」、「志工經驗─服務時間」、「志工經驗─結合通識或專業服務學習模式」對其有顯著差異;服務學習參與經驗中「服務機構─社會福利」、「服務性質」、「服務類型─校園社團」、「擔任幹部」及「安排教育訓練」對「工作生活能力」面向就業力有顯著差異。 (三)「個人管理能力」面向:個人背景變項中「志工經驗─勞作教育」、「志工經驗─結合通識或專業服務學習模式」對其有顯著差異;服務學習參與經驗中「服務性質」、「服務類型─課業輔導」、「服務類型─校園社團」、「服務類型─為機構募發票」、「擔任幹部」、「撰寫反思日誌」及「安排教育訓練」對「個人管理能力」面向就業力有顯著差異。 (四)「團隊合作能力」面向:個人背景變項中「性別」、「年級」、「主修學群」、「志工經驗─服務時間」、「志工經驗─結合通識或專業服務學習模式」及「家庭社經地位」對其有顯著差異;服務學習參與經驗中「服務性質」、「服務類型─舉辦活動」、「服務類型─為機構募發票」、「擔任幹部」及「安排教育訓練」對「團隊合作能力」面向就業力有顯著差異。 四、個人背景變項、服務參與經驗對其就業力的預測情形: (一)共有四項自變項可有效預測「整體就業力」;有五項自變項可有效預測「工作生活能力」面向就業力;有四項自變項能有效預測「個人管理能力」面向就業力;有八項自變項能有效預測「團隊合作能力」面向就業力。 (二)個人背景變項中「志工經驗─結合通識或專業服務學習模式」最能預測就業力「工作生活能力」及「個人管理能力」面向。 (三)服務參與經驗中「擔任服務幹部」經驗最能預測「整體就業力」及就業力「團隊合作能力」面向。 本研究依據研究討論,提出對學生、學校相關單位、教育行政單位、與後續研究之建議,以作為參與服務學習之學生提升就業之參考。Item 大學商管學院學生實習經驗與就業力關係之研究—以北區大學校院學生為例(2013) 高麗華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瞭解我國大學商管學院大學生之實習經驗、就業力情形;並比較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其實習經驗之差異情形;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差異情形;接著進一步探討不同實習經驗之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差異情形;最後探究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實習經驗對就業力之預測力。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其問卷內容主要分為:實習經驗、就業力、個人基本資料及開放式問題四部份。研究樣本是以台北地區六所公私立大學商管學院日間部學生為對象,問卷共發出1 ,060份,回收948份,有效問卷945份。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大學生實習狀況:大學期間曾有過校內外實習經驗的比例偏低,僅佔16.9%;大多數從事與本身大學主修領域相關之實習;實習的類型以參加企業實習佔多數;累積的實習時間以2個月(含)以上未滿6個月居多數;實習期間機構有給付薪酬者佔約7成;另有八成的實習機構會安排專人督導;對於實習機構所提供的工作內容、領導管理、實習所獲得的專業知識及實習所獲得的技能的滿意程度約有六成左右大學生感到滿意及非常滿意;實習工作時間的安排及實習經驗對個人職涯發展的幫助,則有近七成的大學生感到滿意及非常滿意;滿意程度最高者則是與實習機構同事的相處情況。 二、大學生自認為本身具備整體的就業力,是介於「普通」與「充足」之間的程度;在就業力各面向,依大學生自認為具備之平均得分高低來排序,依次為「態度責任」、「組織適應」、「開創發展」、「情緒穩定」、「人際領導」。 三、不同性別、年級、學校類型、不同實習動機及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的實習滿意度有差異。 四、不同性別、年級、學校類型、不同實習動機及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在就業力「態度責任」、「開創發展」、「組織適應」、「人際領導」、「情緒穩定」各面向上都有差異。 五、有無實習經驗、是否與主修領域相關、累積實習時間、實習機構是否給付薪酬、工作時間安排及對個人職涯發展幫助在就業力不同面向上有差異。 六、實習單位滿意度對於整體就業力及就業力「情緒穩定」面向有解釋力;與主修相關、實習單位滿意度平均數對就業力「態度責任」面向有解釋力;性別、實習動機為累積相關工作經驗對就業力「開創發展」面向有解釋力;累積的實習時間對就業力「人際領導」面向有解釋力。 七、依據開放式問題之填答內容,大學生肯定學校或業界重視大學生的實習理由以「學生可累積經驗、瞭解工作性質、適應職場、有助未來就業」及「學校積極促成」合佔持肯定理由的近七成為最高;另大學生肯定大學期間實習能增進就業所需能力以「累積工作經驗、培養就業能力、為未來作準備」及「了解就業環境、減少調適期」佔肯定理由的76.89%為最高。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對學生、學校職涯輔導單位、政府相關單位及企業機構,與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大學生參與實習及提升就業力之參考。Item 大學生公共參與經驗與學生權利意識關係之研究-以北區大學校院為例(2018) 李立旻; Lee, Li-Min本研究旨在探討北區大學校院學生公共參與經驗與學生權利意識之關係,採用混合研究設計,量化部分採用問卷調查法,並以「高等教育學生權利意識問卷」為研究工具,有效施測樣本為788人,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此外並針對量化研究結果,進行質化焦點座談訪談,以探究影響學生權利意識的深層因素。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 一、北區大學院校大學生整體公共參與狀況以「校內學生社團」人數比例為最多,其次依序為「學生自治組織」、「校內議題主張」、「校外議題主張」、「校外社會組織」;大學生學生權利意識總平均為2.71分(滿分4分),顯示大學生之學生權利意識有提升之空間,就各面向而言,表現由高至低依序為「人際面向」、「個人面向」、「社會政治」面向。 二、大學生公共參與程度受性別、年級、學校類型、雙親教育程度、主修領域、修課經驗影響;而學生權利意識則因性別、年級、學校類型、主修領域、修課經驗、校園民主環境實際影響。 三、不同公共參與經驗對學生權利意識有顯著差異;以「學生自治組織」、「校內議題主張」兩個參與經驗影響最為顯著。 四、個人背景變項與學習經驗對學生權利意識的 R2 係數為.051,預測整體學生權利意識的解釋力為 5.1%;不同公共參與經驗對學生權利意識不高,其 R2 係數為.503,預測整體學生權利意識的解釋力良好,R2 係數為50.3%。 整體而言,學生公共參與經驗對於學生權利意識發展有正向影響,最後本研究針對大學生、學校行政單位、教育主管機關,以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