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大學生參與社會責任計畫個人因素、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之關係研究
    (2021) 李佳親; Lee, Jia-Ch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個人因素、學習投入經驗及永續發展素養的關係,個人因素包括:生理性別、年級、目前就讀學院、參與志工經驗與選修課程數量;學習投入經驗因素包括:認知投入、情感投入與行為投入;永續發展素養因素包括:系統思考能力、預想未來能力、理解行動的規範與價值、策略能力、協作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自我覺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研究對象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曾於108學年度至109學年度選修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相關課程的學生,運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統計方法,探究大學生參加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相關課程,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之間的關係與影響。本研究結果歸納分述如下:一、學習投入經驗表現以「行為投入」面向平均得分最高,其次為「情感投入」面向與「認知投入」面向。二、永續發展素養各面向以「理解行動的規範與價值」平均分數最高,其次依序為「系統思考能力」、「協作能力」、「預想未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策略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自我覺察能力」。三、不同個人因素中,參與志工經驗、選修課程數量對於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有顯著差異。四、皮爾森積差分析發現,大學生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呈正相關。五、多元迴歸分析發現,大學生個人因素、學習投入經驗對永續發展素養解釋力部分,在系統思考能力方面達31.1%解釋力、預想未來能力方面達29.5%解釋力、理解行動的規範與價值方面達16.1%解釋力、策略能力方面達48.5%解力、協作能力方面達37.9%解釋力、批判思考能力方面達17.6%解釋力、自我覺察能力方面達36.2%解釋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方面達28.9%解釋力。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包括: 一、 對大學生提升個人永續發展素養建議:積極參與志工機會,從服務中反思學習經驗、增加選修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相關課程、重視並認真投入課程內容與活動。 二、 對教師培養學生永續發展素養建議:注重並激勵學生各方面學習投入經驗、課程增加實際操作活動內容、未來課程內容設計增加培養學生對「批判思考能力」與「自我覺察能力」的提升。 三、 對未來永續發展素養相關研究,分別提出研究變項、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建議。
  • Item
    大學生參與社團之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與生活適應關係研究-以輔仁大學社團學生為例
    (2020) 黃紹喻; Huang, Shao-Yu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參與社團之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與生活適應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學生參與社團滿意度與生活適應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量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社團滿意度量表、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等三個部分,其中個人因素包含性別、年級、就讀學院別、社團參與屬性、社團擔任職務、社團每週參與時數;社團滿意度包含社員關係、學校行政、工作挑戰與組織經營;生活適應則是包括目標適應、學習適應、情緒適應、社會適應等四個因素。 研究對象為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參加社團與學生自治組織之學生共371人。其中男性166人,女性205人。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社團滿意度中,社員關係平均分數最高,工作挑戰與組織經營則最低。 二、生活適應中,目標適應、學習適應平均分數最高,情緒適應則最低。 三、不同年級、就讀學院別、社團每週參與時數對社團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年級、就讀學院別、社團屬性、社團職務、社團每週參與時數對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 五、社團滿意度各項因素與生活適應各項因素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 六、大學生個人因素對於社團滿意度有部分顯著影響關係,所有因素對於生活適應解釋力為13.5%至16.3%。 七、大學生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對於生活適應有部分顯著影響關係。所有因素對於生活適應解釋力為14.1%至28.8%。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針對學校單位、社團相關人員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對學校單位、社團相關人員的建議為(一)促進社團滿意度提升大學生的生活適應,(二)結合學校行政與各系所資源輔導社團,加強學生生活適應。最後,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大學生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關係研究-以北區大專校院為例
    (2020) 簡尹庭; Chien, Yi-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學生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量表分為個人背景、海外服務經驗量表、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量表等三部分,其中個人背景包括包括性別、年級、學院類別、學校性質、社團參與經驗、曾擔任社團最高職務、海外服務時數、海外服務地區、海外服務類型等九項;海外服務經驗包括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協同合作、反思覺察等四面向;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則包括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創新創造與團隊合作能力、國際視野與人際關係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五面向。   研究對象為就讀北區大專校院且108年度暑假或109年度寒假參與海外服務的大學生,共404人 其中男性151人,女性253人。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海外服務經驗,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平均分數最高,協同合作則最低。 二、在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提升程度,正向態度與終身學習能力平均分數最高,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平均分數最低。 三、不同性別、年級、學校性質、海外服務地區及海外服務類型對於海外服務經驗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社團參與經驗、社團曾擔任最高職務、海外服務地區及海外服務類型對於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提升程度有顯著差異。 五、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提升程度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 六、大學生個人背景因素、海外服務經驗對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具有解釋力。  (一)正向態度與終身學習能力面向: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高於資訊科學、 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海外服務天數在31天以上高於20天內,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81.1%。  (二)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面向:男性高於女性、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及社會科學、商業及法律領域高於資訊科學、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非亞洲地區高於亞洲地區,且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59.1%。  (三)創新創造與團隊合作能力面向:低年級高於高年級、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高於資訊科學、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81.8%。  (四) 國際視野與人際關係能力面向: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反思覺察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79.4%。  (五) 溝通表達能力面向: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高於資訊科學、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協同合作、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73.1%。  (六) 整體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低年級高於高年級、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非亞洲地區高於亞洲地區,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39%。   本研究依據以上結果,並針對學校單位、大學生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一)對學校單位之建議:重視學生之海外服務經驗、強化團隊成員間的互動機制與反思引導;(二)對大學生之建議:積極參與服務活動,累積服務經驗、加強對海外服務的認識,瞭解相關議題。最後,對後續研究對象、方法、內容等面向提出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