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關係之研究—以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
    (2014) 李育齊; Yu-Chi, Li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某國立大學學生之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的關係,採用混合研究設計,量化部分採用問卷調查法,並以「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問卷」為研究工具,有效施測樣本為367人,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此外並針對量化研究結果,進行質化訪談,以探究影響批判思考能力的深層因素。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校園經驗表現最佳是校園整合經驗,其次為社團經驗、正式課程經驗。 二、大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各面向以「推論」表現最佳,其次依序為「演繹」、「辨認假設」、「評鑑」、「解釋」,此外整體批判思考能力表現高於常模。 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學院領域、工讀經驗、父母教育程度、生涯抱負)及不同社團參與情形(主要參與社團、參與時數、參與年資、投入程度)對大學生的整體批判思考能力有顯著差異。 四、個人背景(性別、學院領域、工讀經驗,父母教育程度、生涯抱負)、社團參與情形(主要參與社團、社團投入程度)、校園經驗(教學輔導、同儕關係、「課堂學習經驗」等變項,對大學生整體批判思考能力比較具有解釋力。 五、「個人背景」、「社團參與情形」與「校園經驗」等三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大學整體批判思考能力解釋力分別為18.8%、17.1%、28.1%。 六、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因果模式適配度良好。 七、校園整合、社團經驗之潛在變項對整體批判思考能力存在顯著直接效果。 最後本研究針對大學生、教師、學校單位、教育主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等五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
    (2011) 張凱婷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關係。其中家庭背景包含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家庭年收入等,入學特質包含教育期望、自我效能、受重視與邊緣感、目標發展、人際關係、自我認同、情緒管理等,校園經驗包含學習態度、閱讀經驗、思考廣度、師生互動、同儕互動、社團參與等,學習成果包含學業成就與多元能力。 研究方法為次級資料分析法,運用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建置的「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中,均有填答92學年度大一問卷與94學年度大三問卷的調查資料進行分析,共8,773人,包含一般公立大學3,050人、一般私立大學生5,723人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相關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等。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本研究大學生校園經驗需加強社團參與、師生互動與思考廣度,多元能力發展亦需提升。 二、本研究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間多呈現正向關係,而家庭年收入與學習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則呈現負向關係。 三、本研究模式適配度良好,模式中所有直接影響效果均達顯著水準,且入學特質變異量的解釋力為1%,校園經驗變異量的解釋力為29%,學業成就的解釋力為2%,多元能力變異量的解釋力為52%。 四、家庭背景對於入學特質、校園經驗、學習成果有顯著的直接影響。 五、入學特質對於校園經驗、學習成果有顯著的直接影響。 六、校園經驗對學習成果有顯著的直接影響。 七、家庭背景會透過入學特質、校園經驗對於學業成就有顯著的間接影響。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對高等教育建議包括:一、重視學生家庭背景差異對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的影響;二、瞭解大一特質,規劃新生定向輔導,協助學生成功適應與發展;三、豐富大學生校園投入經驗,增進學生學習與發展。另外,也進一步對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提出未來相關研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