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關係之研究—以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2014) 李育齊; Yu-Chi, Li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某國立大學學生之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的關係,採用混合研究設計,量化部分採用問卷調查法,並以「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問卷」為研究工具,有效施測樣本為367人,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此外並針對量化研究結果,進行質化訪談,以探究影響批判思考能力的深層因素。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校園經驗表現最佳是校園整合經驗,其次為社團經驗、正式課程經驗。 二、大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各面向以「推論」表現最佳,其次依序為「演繹」、「辨認假設」、「評鑑」、「解釋」,此外整體批判思考能力表現高於常模。 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學院領域、工讀經驗、父母教育程度、生涯抱負)及不同社團參與情形(主要參與社團、參與時數、參與年資、投入程度)對大學生的整體批判思考能力有顯著差異。 四、個人背景(性別、學院領域、工讀經驗,父母教育程度、生涯抱負)、社團參與情形(主要參與社團、社團投入程度)、校園經驗(教學輔導、同儕關係、「課堂學習經驗」等變項,對大學生整體批判思考能力比較具有解釋力。 五、「個人背景」、「社團參與情形」與「校園經驗」等三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大學整體批判思考能力解釋力分別為18.8%、17.1%、28.1%。 六、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因果模式適配度良好。 七、校園整合、社團經驗之潛在變項對整體批判思考能力存在顯著直接效果。 最後本研究針對大學生、教師、學校單位、教育主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等五方面提出具體建議。Item 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與校園經驗及學習發展成果之相關研究 -以批踢踢實業坊使用者為例(2012) 劉彥廷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校園經驗與學習發展成果的現況。以及了解大學生不同網路使用行為,校園經驗、與學習發展成果的差異情形。進而以多元逐步迴歸的預測方法,分析網路使用行為、校園經驗,對學習發展成果的預測力。最後,本研究歸納研究發現,作成結論,提出對大學生、學生事務單位以及後續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以網際網路問卷的方式收集資料,並以批踢踢實業坊使用者中600位大二以上在學學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與校園經驗、學習發展成果量表」進行調查,並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以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資料分析。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每日上網「4小時以上未滿6小時」者同儕關係顯著優於每日上網「8小時以上」者。。 二、大學生在學校宿舍使用網路者其社團參與程度顯著高於自宅使用網路者。 三、大學生資訊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其學術投入度顯著高於使用頻率較低者。娛樂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其學術投入度顯著低於使用頻率較低者。 四、資訊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其同儕關係顯著高於使用頻率較低者。大學生社交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社團參與程度與同儕關係均顯著高於使用頻率較低者。 五、大學生資訊性活動與社交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各面向學習發展成果提昇程度均顯著高於使用頻率較低者 六、網路使用行為、校園經驗中之同儕關係、資訊性活動與學術投入能預測大學生整體學習發展成果。其中同儕關係對整體學習發展成果預測力最大。Item 多元入學方案與學生校園投入經驗及學習滿意度關係研究-以北部地區四所綜合大學為例(2013) 施如樺; Shih, Ju-Hua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其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之現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其校園投入經驗及學習滿意度的差異、探討不同入學管道與個人背景變項學生對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的關係,並根據研究發現,建議學校針對不同背景變項學生提供不同的輔導服務方案。本研究以九十九學年度北區四所綜合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為:國立台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共計864名學生進行研究,問卷回收率71.5%。以自編之「多元入學方案學生的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本研究主要發現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校園投入經驗,整體平均得分為3.35分,各構面由高至低依序 為:「同儕互動」、「學術投入」、「課外活動」、「師生互動」。 二、研究對象之學習滿意度,整體平均得分為3.43,各構面由高至低依序為:「教師教學」、「學習成果」、「學習環境」、「課程規劃」。 三、不同背景變項在校園投入經驗的差異: (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在「學術投入」構面,以繁星計畫入學管道顯著高於 個人申請及考試入學分發入學管道。 (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中「轉校經驗」、「轉系經驗」、「學校類別」、「性別」、「學門類別」、「打工經驗」、「參與社團經驗」、「每天上網休閒活動時間」、「每天準備課業時間」在校園投入經驗差異達到顯著水準。 四、不同背景變項在學習滿意度的差異: (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在「學習成果」、「課程規劃」、「教師教學」、 「學習環境」四個構面之學習滿意度皆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中「轉校經驗」、「學校類別」、「就讀學門類別」、 「每天投入課業時間」、「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在學習 滿意度差異達到顯著水準。 五、不同背景變項及校園投入經驗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結果: 在「整體學習滿意度」、「學習成果」、「課程規畫」、「教師教學」、「學習環境」階層迴歸,解釋力在模式三分別達31.5%、30.8%、20.6%、26.1%及14.4% 。在不同背景變項中「入學管道-申請入學」、「轉校經驗」、「就讀學校類別」、「就讀學門類別」、「打工經驗」、「準備課業時間」、「父親教育程度」雖然與學習滿意度有相關,但校園投入經驗四構面:「學術投入」、「師生互動」、「同儕互動」、「課外活動」才是主要預測學生習滿意度的因素。不同入學管道不能預測學習滿意度。 本研究根據以上發現,對高等教育有關人士建議包括(一)改善大學生的校園投入經驗,以提高學習滿意度、(二)須重視學生事務工作含師生互動、同儕互動、課外活動,以強化學生的校園投入經驗、(三)注意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投入並給予適切的輔導、(四)應大規模研究繁星計畫等入學管道在校園投入經驗的差異並有預防性的輔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