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Browsing 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by Title
Now showing 1 - 20 of 59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Item Tuhua: An Optimality-Theoretical Perspective(2012-09-??) 鄭明中; Ming-Chung Cheng粵北土話小稱調已為不少文獻所探討,但大都侷限在語料描寫,理論分析甚少。因此,本文利用優選理論對粵北土話小稱調進行分析。本文首先回顧粵北土話小稱調的形成,並提出一組忠實|生與標記性的制約,加以不同的階層排序。研究結果顯示,優選理論可以妥善地處理粵北土話小稱調的調域選取與調形組成。此外,本文基於1憂選理論在語言類型預測上的主張,特別探討制約互動在粵北土話小稱調的調域及調形上所產生的類型,並進而說明語音標記性是造成某些類型缺乏的主因。Item Tuhua: An Optimality-Theoretical Perspective(2012-09-??) 鄭明中; Ming-Chung Cheng粵北土話小稱調已為不少文獻所探討,但大都侷限在語料描寫,理論分析甚少。因此,本文利用優選理論對粵北土話小稱調進行分析。本文首先回顧粵北土話小稱調的形成,並提出一組忠實|生與標記性的制約,加以不同的階層排序。研究結果顯示,優選理論可以妥善地處理粵北土話小稱調的調域選取與調形組成。此外,本文基於1憂選理論在語言類型預測上的主張,特別探討制約互動在粵北土話小稱調的調域及調形上所產生的類型,並進而說明語音標記性是造成某些類型缺乏的主因。Item Typology of the Diminutive Tones in Yuebei(2012-09-??) Ming-Chung Cheng; Ming-Chung ChengPrevious studies of the tones of the diminutives in Yuebei Tuhua (YBTH) were skewed to dialectal descriptions, and failed to establish a connection to linguistic theory. For this sake, this study targets to fill the gap by bringing Optimality Theory (OT) into the formation of the tones of the diminutive (DTs) in YBTH. A set of faithfulness and markedness constraints is applied to analyze tonal registers and contours of the DTs in YBTH. It is shown that OT works well in the analysis ofthe DTs in YBTH. Moreover, special attention is directed to the factorial typology of tonal registers and contours of the DTs in YBTH, and explains that the unattested type in the voice-register interaction results from the cross-linguistic phonetic markedness.Item Typology of the Diminutive Tones in Yuebei(2012-09-??) Ming-Chung Cheng; Ming-Chung ChengPrevious studies of the tones of the diminutives in Yuebei Tuhua (YBTH) were skewed to dialectal descriptions, and failed to establish a connection to linguistic theory. For this sake, this study targets to fill the gap by bringing Optimality Theory (OT) into the formation of the tones of the diminutive (DTs) in YBTH. A set of faithfulness and markedness constraints is applied to analyze tonal registers and contours of the DTs in YBTH. It is shown that OT works well in the analysis ofthe DTs in YBTH. Moreover, special attention is directed to the factorial typology of tonal registers and contours of the DTs in YBTH, and explains that the unattested type in the voice-register interaction results from the cross-linguistic phonetic markedness.Item 中國筆記小說所記載之「避煞」習俗及「煞神」形象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盧秀滿; Hsiu-Man Lu「避煞」,可謂是漢民族喪葬習俗中的一環。本文藉由中國歷代筆記小說中所記載之相關事例,對「避煞」習俗與「煞神」形象等進行考察,企圖釐清中國喪葬文化之某一側面。首先,探討「避煞」習俗產生之背景及其影響,進而得出:「避煞」習俗最遲於三國時期即已形成,而其影響直至清代為止仍盛行不退之結果。其次,匯整歷代筆記中所記載之相關事例,釐清「避煞」習俗進行之實際情況,包含時間、推算者、「煞」的實體、「回煞」之目的等諸項問題。接著指出,將「回煞」中的「布灰」儀式與「轉世輪迴」觀念緊密結合之作法,反映了中國民間習俗在融合本土巫術或陰陽思想與外來佛教觀念上之強韌力量。最後則探討歷代「煞神」形象之演變。從肉塊、禽鳥、猿猴、鬼神至其餘怪異之形象等,可謂毫無統一性可言。Item 中國筆記小說所記載之「避煞」習俗及「煞神」形象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盧秀滿; Hsiu-Man Lu「避煞」,可謂是漢民族喪葬習俗中的一環。本文藉由中國歷代筆記小說中所記載之相關事例,對「避煞」習俗與「煞神」形象等進行考察,企圖釐清中國喪葬文化之某一側面。首先,探討「避煞」習俗產生之背景及其影響,進而得出:「避煞」習俗最遲於三國時期即已形成,而其影響直至清代為止仍盛行不退之結果。其次,匯整歷代筆記中所記載之相關事例,釐清「避煞」習俗進行之實際情況,包含時間、推算者、「煞」的實體、「回煞」之目的等諸項問題。接著指出,將「回煞」中的「布灰」儀式與「轉世輪迴」觀念緊密結合之作法,反映了中國民間習俗在融合本土巫術或陰陽思想與外來佛教觀念上之強韌力量。最後則探討歷代「煞神」形象之演變。從肉塊、禽鳥、猿猴、鬼神至其餘怪異之形象等,可謂毫無統一性可言。Item 《伯遠帖》之傳藏與董其昌跋文真偽析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9-??) 王振邦; Jen-Bang Wang本研究以文獻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文本比較法,從《伯遠帖》之傳藏歷程探究陶玉璞論及《石渠寶笈初編》成書前仍未目睹《伯遠帖》的論點,理據稍嫌薄弱,並對陶氏推論該帖應在乾隆10年或隔年正月前進入清宮的假設性說法,持保留態度。本文研究發現,乾隆10年乙丑冬10月該編成書之前已輯錄《伯遠帖》,且該帖原藏於御書房,後移至三希堂,推估最晚應不遲於乾隆10年10月29日丁卯小雪,更精準來說《伯遠帖》應在公元1745年11月22日前進入清宮。其次,清人姚之駰、黃之雋、于敏中,近人穆棣、黃緯中皆論及「楊明時」,與《歙縣志》、《石渠寶笈》及臺南謙受堂《餘清齋法帖》諸帖題跋之「揚明時」名款,互有出入,研究者推論「楊明時」應受到行草連筆關係而書寫成「揚明時」名款並依此形體摹勒上石,「楊明時」與「揚明時」應為同一人無疑。再者,關於吳廷、吳新宇與吳興宇三人之考辨,穆棣與黃緯中皆論及吳廷即吳新宇的說法,經研究者仔細耙梳後發現吳廷不是吳新宇,亦非吳興宇,遑論吳楨或吳禎。同時,推估吳廷庋藏《伯遠帖》前後不超過8年、甚至更少,亦非陶玉璞「只不過九年而已」算法。而穆棣述及先歸吳新宇、後轉入吳廷的論點,次序應為先吳廷、後輾轉流入吳新宇,理據似乎更為充分。最後,從臺南謙受堂收藏《餘清齋法帖》散帖《蘭草帖》及《黃庭經帖》後董跋年款與墨蹟本董跋用筆進行比對,復參以董氏傳世書蹟名款相較,發現墨蹟本董跋存有諸多斧鑿痕跡,且「長安」一詞非穆棣所指金陵,亦非黃緯中述及長安,應為明都北京。此外,再從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無用師本董跋與子明本董跋進行析論,補足前人論述當今北京故宮所藏墨蹟本《伯遠帖》董其昌偽跋成立之理據基礎。Item 卓蘭饒平客家話舌尖前音聲母顎化與否之聲學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3-??) 鄭明中; Ming-Chung Cheng卓蘭饒平客家話的音韻系統已有少數傳統方言學的調查所描寫,但對於舌尖前音[ts, tsh, s]在[i]元音或[-i]介音前是否顎化的描述結果卻頗不一致。有鑑於此,本研究透過聲學的研究工具與方法,對卓蘭饒平客家話的[s]是否顎化為[]進行探討。36名說卓蘭饒平客家話的客家鄉親參與本項研究,依據他們的性別(男、女)、年齡(老、中、青)分成六組,每組6人。本研究透過自行設計的發音字表,採集卓蘭饒平客家話[s]與國語[]在不同變項(元音、性別、年齡)作用下所發出的語音樣本,並利用PRAAT對擦音的「摩擦噪音時長」與「頻譜能量高峰頻率」進行手動測量。結果顯示,[s]在[i]元音或[-i]介音前會顎化為[],與說話者的性別、年齡沒有關係。另外,本研究也將卓蘭饒平客家話與東勢大埔客家話的[ts, tsh, s]在高前元音之前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並提出舌葉音[t, th, ]對於[ts, tsh, s]顎化為[t, th, ]有「阻擋效應」的觀點。Item 南京方言兒化詞之優選理論探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4-09-??) 鄭明中; Ming-Chung Cheng不論描寫或理論層面,南京方言兒化詞鮮少受到學界關注。有鑑於此,本文首先回顧南京方言兒化詞的形成方式,緊接著透過優選理論為架構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南京方言兒化詞的形成可以透過一組排序制約得到很好的詮釋(MAX[r], ANCHOR-SD(L), ANCHORr(R), *r/, *r/N, *r/VH/F >> CONTIG-Finalσ-IO, OKFinal, ONS[palatal]V[H,F] >> MAX-SD, DEP-SD, IDENTSD[r])。此外,本文更進一步探討南京方言兒化詞形成過程裡的介音刪存議題,並同時關注兩項重要的延伸議題,即語音強化及語言類型。Item 在廣場上的身體―論余華《兄弟》裡的狂歡敘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石曉楓; Hsiao-Feng Shih本文試圖由「身體」角度切入,觀看余華《兄弟》裡廣場身體的狂歡演出。全文分別由「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及「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三方面進行論述。「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部分指出性的宣揚、暴力的鬥毆以及死亡的展演,為劉鎮此一公眾廣場的重要景觀。「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部分指出余華的修辭策略,在於藉由身體孔穴的低下書寫,表達戲仿意圖,並將上述的「卑賤身體」與象徵意義上的「莊嚴身體」並置,從而產生嘲諷效果。「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一節則以「展示的身體」、「高大的身體」、「代罪的身體」以及「哭泣的身體」,分別統攝李光頭、宋凡平、李蘭、宋鋼等人物形象所表徵的意義。末以論述《兄弟》對於身體血統論的顛覆以及狂歡意義的討論作結。Item 在廣場上的身體―論余華《兄弟》裡的狂歡敘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石曉楓; Hsiao-Feng Shih本文試圖由「身體」角度切入,觀看余華《兄弟》裡廣場身體的狂歡演出。全文分別由「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及「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三方面進行論述。「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部分指出性的宣揚、暴力的鬥毆以及死亡的展演,為劉鎮此一公眾廣場的重要景觀。「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部分指出余華的修辭策略,在於藉由身體孔穴的低下書寫,表達戲仿意圖,並將上述的「卑賤身體」與象徵意義上的「莊嚴身體」並置,從而產生嘲諷效果。「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一節則以「展示的身體」、「高大的身體」、「代罪的身體」以及「哭泣的身體」,分別統攝李光頭、宋凡平、李蘭、宋鋼等人物形象所表徵的意義。末以論述《兄弟》對於身體血統論的顛覆以及狂歡意義的討論作結。Item 學前認讀字詞評估方式:現象圖析學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4-09-??) 林浩昌; Ho-Cheong Lam本研究採用現象圖析學,探討香港學前教師如何評估幼兒認讀字詞。探討方法是蒐集幼稚園教師設計及推行的評估方法,進而分析當中認讀字詞是如何呈現的。本研究發現,教師的評估方法有以下五個重要特徵:一、評估目的需要根據認讀字詞的概念而設定,即幼兒從字形中,得出字音或字義;二、選擇適量特定或一般的字詞,作為評估的內容;三、展示字詞時,避免其他多餘的提示,如已有記憶、字義圖畫、其他字詞等,避免幼兒從提示中猜測答案;四、除答案之外,其他選項的選取也影響評估的難度;五、明確說明幼兒表現必須達到的標準,如必須重複讀出兩次。本研究的特色,是要找出教師設計的不同評估方法,以此作為師資培育的材料。Item 宋代禪門頌古詩的發展及語言特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3-??) 黃敬家; Jing-Jia Huang宋代因文字禪盛行,為闡發祖師公案的意蘊而產生各種解釋公案的文體形式,其中,頌古是唯一的韻文,多以各種意象隱喻繞路說禪,婉轉地闡發公案意蘊。頌古是後代禪人以其禪學修養和悟力基礎,對於過去公案進行深刻、獨特的再詮釋。而公案本身就是一個未完成的開放性對話結構,後代禪師藉由頌古,一再頌出公案新意,如同進入祖師的公案話語系統中,參與典範公案意蘊的創造,因而擴大了整個公案意涵的包覆容量。因此,本文從檢討現有頌古研究成果,進而考察宋代頌古的發展規律和語言特色,以肯定宋代禪林盛極一時,又極具高度創意性和時代價值的頌古活動,以期引發學界對於頌古詩更多的關注和理解。Item 對國際華語學習詞典的再認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4-09-??) 鄭定歐; Ting-Au Cheng從德國1997年首次舉行有關學習詞典學國際研討會以來,學習詞典學已成為國際上公認的一個新興應用學科,其主要的特點有三:起點低、句本位及雙語化。本文結合國際華語教學的需求與規律,逐一加以分段討論,最後指出雙語學習詞典為帶動國際華語教學整個學科高端建設的引擎。Item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英雄行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3-??) 許惠芬; Hui-Fen Hsu本文主要探討《少年Pi的奇幻漂流》符合神話英雄的冒險行徑。理論是根據神話學大師坎伯所著的《千面英雄》。此書蒐羅世界各文化的神話傳說,歸納出英雄冒險的相似軌跡分成三部分:啟程、啟蒙及回歸。英雄得到某種外在的召喚,離開熟悉的家鄉出發前往陌生的領域,在此期間他必須經歷各種磨難考驗,所幸有外在的神祕力量保護而生存下來,並得到心靈的成長。最後英雄通過試煉回返家園,把冒險得來的智慧分享給世人。此類英雄的範圍,包含屠龍的勇士甚至如佛陀及基督之類的智者。《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Yann Martel(楊‧馬特爾)所寫的奇幻小說,內容敘述16歲的印度少年Pi,在舉家移民加拿大的途中遭遇船難。他靠著信仰,在救生艇上漂流227天後奇蹟生還,唯一的同伴是原先動物園內飼養的老虎。Pi的故事吻合神話英雄的三階段冒險。搭船前往加拿大,是英雄的啟程,他所信仰的三個宗教是外在的助力,他的啟蒙及帶給世人的禮物,是對神更堅定的信仰及推翻科學的客觀真理。本文重新發掘坎伯的神話英雄理論,引用它來檢視Pi的冒險,以期增加此小說的深度,同時也證明神話英雄並非過時的理論,它仍然可以啟發無限的創作靈感。全文分三部分書寫,以呼應英雄的三階段冒險。透過神話英雄的角度,可以證明《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不是一般膚淺的劫後餘生故事,而是反映人類共同的苦難及藉由信仰而開悟的成長小說。Item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英雄行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3-??) 許惠芬; Hui-Fen Hsu本文主要探討《少年Pi的奇幻漂流》符合神話英雄的冒險行徑。理論是根據神話學大師坎伯所著的《千面英雄》。此書蒐羅世界各文化的神話傳說,歸納出英雄冒險的相似軌跡分成三部分:啟程、啟蒙及回歸。英雄得到某種外在的召喚,離開熟悉的家鄉出發前往陌生的領域,在此期間他必須經歷各種磨難考驗,所幸有外在的神祕力量保護而生存下來,並得到心靈的成長。最後英雄通過試煉回返家園,把冒險得來的智慧分享給世人。此類英雄的範圍,包含屠龍的勇士甚至如佛陀及基督之類的智者。《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Yann Martel(楊‧馬特爾)所寫的奇幻小說,內容敘述16歲的印度少年Pi,在舉家移民加拿大的途中遭遇船難。他靠著信仰,在救生艇上漂流227天後奇蹟生還,唯一的同伴是原先動物園內飼養的老虎。Pi的故事吻合神話英雄的三階段冒險。搭船前往加拿大,是英雄的啟程,他所信仰的三個宗教是外在的助力,他的啟蒙及帶給世人的禮物,是對神更堅定的信仰及推翻科學的客觀真理。本文重新發掘坎伯的神話英雄理論,引用它來檢視Pi的冒險,以期增加此小說的深度,同時也證明神話英雄並非過時的理論,它仍然可以啟發無限的創作靈感。全文分三部分書寫,以呼應英雄的三階段冒險。透過神話英雄的角度,可以證明《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不是一般膚淺的劫後餘生故事,而是反映人類共同的苦難及藉由信仰而開悟的成長小說。Item 《弘明集‧檄太山文》考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3-??) 林伯謙; Po-Chien Lin竺道爽〈檄太山文〉收錄於梁朝僧祐《弘明集》最後一卷。關於竺道爽此人是否假託虛構;檄文真正作者是僧祐或寶林,歷來頗有歧說。〈檄太山文〉的結構與後來傳檄昭告天下,齊力討伐的定型體製不同,它是回歸先秦檄體初創的模式,直接檄討泰山神府及都錄使者,命令偽冒真神的妖鬼魑魅速速遠離,否則將宣集毘沙神王、惒羅子等予以誅滅。這究竟是遊戲之作或道佛相爭使然?本文從作者稱「竺道爽」而不稱「釋道爽」,又〈檄太山文〉提及「國太元桓王」,考知作者所處時代應為十六國時期的前燕,當時泰山地區確實為前燕所控制,前燕戰無不勝的慕容恪因病前往泰山請禱是可能的。竺道爽時代正與在泰山地區弘化,深得各國君主敬信的竺僧朗大致相近,此篇作者仍應歸屬於竺道爽;〈檄太山文〉也必在幽帝建熙8年(367年)慕容恪病逝不久;建熙11年(370年)前燕被苻秦滅亡之前寫成。〈檄太山文〉將前後期道教信仰嚴加區隔,批判後來道教種種亂象,竺道爽並非不知道教在泰山的信仰傳布比佛教早,但他還是遵從漢譯佛典的「命終魂靈入於太山地獄」,認為泰山是由閻羅王所統轄,泰山神也就是閻羅王的下屬,因此〈檄太山文〉並非戲作,而是以中國傳統檄體包裝正法與外道的爭鋒。探究此文,可以得知當時佛教信仰在泰山地區的流傳與影響。Item 《弘明集‧檄太山文》考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3-??) 林伯謙; Po-Chien Lin竺道爽〈檄太山文〉收錄於梁朝僧祐《弘明集》最後一卷。關於竺道爽此人是否假託虛構;檄文真正作者是僧祐或寶林,歷來頗有歧說。〈檄太山文〉的結構與後來傳檄昭告天下,齊力討伐的定型體製不同,它是回歸先秦檄體初創的模式,直接檄討泰山神府及都錄使者,命令偽冒真神的妖鬼魑魅速速遠離,否則將宣集毘沙神王、惒羅子等予以誅滅。這究竟是遊戲之作或道佛相爭使然?本文從作者稱「竺道爽」而不稱「釋道爽」,又〈檄太山文〉提及「國太元桓王」,考知作者所處時代應為十六國時期的前燕,當時泰山地區確實為前燕所控制,前燕戰無不勝的慕容恪因病前往泰山請禱是可能的。竺道爽時代正與在泰山地區弘化,深得各國君主敬信的竺僧朗大致相近,此篇作者仍應歸屬於竺道爽;〈檄太山文〉也必在幽帝建熙8年(367年)慕容恪病逝不久;建熙11年(370年)前燕被苻秦滅亡之前寫成。〈檄太山文〉將前後期道教信仰嚴加區隔,批判後來道教種種亂象,竺道爽並非不知道教在泰山的信仰傳布比佛教早,但他還是遵從漢譯佛典的「命終魂靈入於太山地獄」,認為泰山是由閻羅王所統轄,泰山神也就是閻羅王的下屬,因此〈檄太山文〉並非戲作,而是以中國傳統檄體包裝正法與外道的爭鋒。探究此文,可以得知當時佛教信仰在泰山地區的流傳與影響。Item 從「觀物」到「安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9-??) 林素芬; Su-Fen Lin邵雍的觀物哲學屬存有論與知識論範疇,安樂哲學屬人生論範疇;觀物哲學落於生命實體中,表現為安樂哲學。必須同時瞭解「觀物」與「安樂」二義,才能掌握邵雍哲學之全體。本文從哲學實踐的角度,探討邵雍將觀物哲學落實為安樂哲學的具體開展形式。日常實踐的二種基本外現'-$;實踐之空間;一為實踐之行為。本文首先討論實踐空間的問題:安樂哲學關切人的「身」、「心」問題,心能體道,身能踐道,因此實踐安樂哲學必有一具體處所;而哲學家的日常生活空間,往往就是最直接的實踐場域。其次,討論實踐行為:當存有論與知識論,轉出於真實人生之中,有其體道與踐道之活動,這些活動,皆以近乎藝術與美學的形式,貫注於日常生活模式之中,而呈顯為身、心實踐的全幅景觀。邵雍《皇極經世》倡論觀物哲學. ~伊川擊壤集》則是抒寫日常種種戚悟的詩集,可視為鋪展其安樂哲學的實踐記錄。本文在材料的使用上,兼採二書,而偏重於後者,藉以展示邵雍不僅是一位哲學理論的構作者,更是一位典型的哲學實踐者。Item 從「觀物」到「安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9-??) 林素芬; Su-Fen Lin邵雍的觀物哲學屬存有論與知識論範疇,安樂哲學屬人生論範疇;觀物哲學落於生命實體中,表現為安樂哲學。必須同時瞭解「觀物」與「安樂」二義,才能掌握邵雍哲學之全體。本文從哲學實踐的角度,探討邵雍將觀物哲學落實為安樂哲學的具體開展形式。日常實踐的二種基本外現'-$;實踐之空間;一為實踐之行為。本文首先討論實踐空間的問題:安樂哲學關切人的「身」、「心」問題,心能體道,身能踐道,因此實踐安樂哲學必有一具體處所;而哲學家的日常生活空間,往往就是最直接的實踐場域。其次,討論實踐行為:當存有論與知識論,轉出於真實人生之中,有其體道與踐道之活動,這些活動,皆以近乎藝術與美學的形式,貫注於日常生活模式之中,而呈顯為身、心實踐的全幅景觀。邵雍《皇極經世》倡論觀物哲學. ~伊川擊壤集》則是抒寫日常種種戚悟的詩集,可視為鋪展其安樂哲學的實踐記錄。本文在材料的使用上,兼採二書,而偏重於後者,藉以展示邵雍不僅是一位哲學理論的構作者,更是一位典型的哲學實踐者。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