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
一、成立宗旨
本所兼顧理論與實務,與國際表演藝術市場密切接軌,培育華文原創音樂劇、鋼琴合作、藝術管理等劇場專業人才。
身為華人世界首屈一指的表演藝術研究所,本所奉行如下之共同價值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G.I.P.A.)
G = generative 無限產能
I = ideal 理想滿懷
P = passionate 熱情洋溢
A = active 積極進取
二、頂級學位
本所係全國頂尖大學中,唯一經教育部核准授予表演藝術 藝術碩士 (M.F.A.) / 藝術學士 (B.F.A.) 雙項頂級藝術學位的研究所。
三、學術與專業單位
本所現擁有下列 7大學術與專業單位:
1. 表演藝術研究所:表演及創作組(劇場領域、鋼琴合作領域)、行銷及產業組(藝術管理領域)
2. 表演藝術學士學位學程
3. 創意產業暨流行音樂學分學程
4. 國中表演藝術教師在職進修第二專長班(含:認證)
5. 高中、職表演藝術教師在職進修第二專長班(含:認證)
6. 表演藝術暨華文音樂劇中心
7. 知音劇場、行健閣排練廳
四、優勢與特色
◇ 全國頂尖大學中,唯一經教育部核准授予表演藝術 藝術碩士(M.F.A.)/ 藝術學士(B.F.A.) 雙項頂級藝術學位的研究所
◇ 豐富的定點與巡迴演出機會
◇ 樂戰、知音「音樂劇」大賞、粵港澳台「校園歌曲」唱作大賽
◇ 全國唯一在海內外國家級劇院售票公演的表演藝術系所
◇ 【集思廣藝】表演藝術暨表演藝術產業學術論文研討會
◇ 海外實習( 如:英國愛丁堡、美國紐約Bard Conservatory、北京、廈門等藝術節慶與一級劇場)
五、未來發展與畢業校友專職分佈
◇ 表演藝術創作者、演出者與教育工作者
◇ 鋼琴合作專業工作者
◇ 十二年一貫國民教育表演藝術教師
◇ 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
◇ 藝術管理經營者、行銷專業人士、製作人、策展人
◇ 公部門文化行政、藝術教育專業人士
◇ 基金會、非營利組織專業人士
◇ 私部門經營管理、行銷專業人士
Browse
Browsing 表演藝術研究所 by Title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Item COLLEGE HIGH 街舞競賽對其參與者的文化認同與消費體驗影響之研究(2020) 謝宛靜; Hsieh, Wan-Ching街舞的起源本是出於生活上的發洩、貧富差距的現象,而衍伸出自我意識抬頭的 舞蹈方式之一,從生活文化到競技比賽再到表演藝術,從街頭的隨性延伸到休閒娛樂 的需求,最後躍上國際舞台舉辦的競技比賽與劇場式演出,一系列的轉型進步與融合 發展,將街舞的文化逐步普及於大眾的生活也漸漸往主流意識靠攏。在 2019 年 2 月巴 黎奧運會正式向國際奧運會提出將街舞納入正式比賽項目的消息轟動整個街舞圈,也 在此表示「競賽」作為街舞表現的手法,在多年的努力下得到了世界對街舞的文化認 同。 因此,研究生將競賽作為主體,以個案 COLLEGE HIGH 來研究街舞參與者的發 展影響。主要是因為 COLLEGE HIGH 在初期的活動思維上,以仿造類似「甲子園」 的運動型競賽模式,強調團隊、激情、目標與光榮的內容行銷修飾了整個街舞競賽以 往的單調感,也因為街舞在被納入青年奧運後,證實了街舞在運動競賽下的發展是可 行的,讓競賽在街舞的表現形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其次在 COLLEGE HIGH 首創賽 制的有趣及激烈競爭下,不但提高了各院校對於能夠進入決賽的渴望,同時放大了參 與者的文化認同並伴隨其消費體驗的生成,在街舞競賽的參賽者與觀眾之間產生不一 樣的關聯與影響。 藉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街舞競賽中文化認同與消費體驗在參與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與影響,因此討論架構會採用 Wendy Griswold(1994)等學者的文化菱形模型,來分 析街舞競賽中參賽者與觀眾,以及作為經銷商的主辦單位,在文化認同與消費體驗的 考量下,彼此之間如何運作與相互作用。研究內容如下:一、分析街舞競賽的發展要素。二、競賽對街舞參與者的發展影響。三、街舞競賽的發展模型。Item Podcast應用於表演藝術展演之研究(2022) 徐千匀; Hsu, Chien-Yun本論文針對「新媒體應用於表演藝術」進行研究,探討近年來在眾多社群媒體中興起的Podcast,是如何僅僅依靠「聲音」便串聯起創作者與收聽觀眾之間的緊密關係,一步步使Podcast融入多數人的生活日常中,同時本研究也將對數個表演藝術團體分別進行訪談與分析,了解團體在面對新型態、未知的新媒體傳播平台時,是如何將新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在科技的發展下,民眾擁有愈來愈多不同的視覺與聽覺傳播平台可以選擇,然而,僅透過聲音作為傳播媒介的Podcast,其收聽觀眾卻在近年來有明顯增長的趨勢,另一方面,隨著表演藝術的發展,近年臺灣表演藝術團體也在創作上有更多跨域的結合,不論是演出內容或是演出形式,都有更多的嘗試與突破。然而,當新冠肺炎於全球爆發後,面對病毒肆虐的環境下,表演藝術的演出受到嚴重衝擊,許多演出必須延期甚至面臨取消。表演藝術團體不得已為了要維持團隊的運作,轉向積極找尋適合的新營運模式,因而加速了表演藝術領域的數位轉型,短時間內有愈來愈多的場館、團體嘗試將表演的呈現延伸到網路視訊平台與Podcast,促使表演藝術團體將原先的演出方式結合了當前的科技,創造出不同於以往的藝術呈現方式,也同時帶給觀眾全新的觀賞體驗。本論文經由探討Podcast擁有什麼樣的特性,使其成為表演藝術團體經營社群媒體的選項,同時也透過專訪表演藝術領域相關的Podcast創作者,了解表演藝術可以如何將Podcast運用於行銷、宣傳,或是成為作品線上化的平台,以及Podcast這樣新型態的藝文表演方式又將如何維持表演團體的營運收入等實際問題。除此之外,Podcast也同樣使教育推廣的方式有了新的面貌,有別於過往的線下推廣、Facebook文案、Youtube影片或是網站資料等形式,Podcast提供了許多表演藝術領域的工作者能在較低成本的支出下有了分享專業知識的平台,同時也歸功於網路的普及,Podcast的內容分享並不會受到地域與時間的限制,任何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都可以藉由電子裝置隨時隨地收聽,讓更多人可以接觸到表演藝術相關資訊,也讓場館、藝術與民眾之間有了對接的橋樑,而在這當中Podcast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Item 中文原創音樂劇 《九十九分男友》劇本創作暨詮釋報告(2020) 溫浩斌; WEN, HAO-PIN本文將由筆者之中文原創音樂劇作品 —《九十九分男友》為研究目標,以其進行創作分析及詮釋報告,經由劇本創作背景動機、目的及本劇音樂文本之深入分析研究,希望在音樂劇文本創作上,能夠將筆者所學付諸應用,並累積豐富多元的學習經驗。 本中文原創音樂劇《九十九分男友》是一齣以自我認同為出發點創作的音樂劇作品,故事主角為一同性戀者,男主角男友因同志身份的關係,在生活中遭遇了許多挫折,進一步導致壓力過大並患上憂鬱症,隨著憂鬱症男友的突然失蹤,男主角、閨蜜以及弟弟三人各自於家中發現男友留下的告別信,而三人迫切想於信件中尋找出的蛛絲馬跡,其實就是生活的痕跡,他們將因為男友留下來的三封信件,重新思考每個發生問題的當下,檢視自己的生活也重新定義、面對自己,並在最後,帶他回家。 此作品核心主題為同性戀者的「自我認同」,除了運用男主角的「同性戀」身份作為劇情發展之關鍵,也將不同身份的閨蜜、弟弟輔以劇情完整性,由這三人不同的觀點,將自我認同一題完整描述。從古至今,同性戀議題之爭議及討論從未停止,雖為社會少數族群,但他們的勇敢發聲及社會的文明進步,讓更多元的聲音能夠被聆聽及接受,在同志族群的青少年時期,常常面臨著「自我認同」階段的混亂,因性別教育的不足讓青年同性戀者對於自我性向摸索階段有著許多盲點,產生了許多曲折的心路歷程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敞開心胸接納真正的自我;文本除探討同性戀者的自我認同外,也運用了支線角色在不同身份上的自我認同來輔助劇情發展之全面性;劇情運用了寫實的失蹤案件作為發展,就像發生在自己生活周遭一樣,讓觀眾能夠身歷其境,希望主角能夠領著觀眾們,一同檢視生活所留下的痕跡,不逃避的解決問題,並接受真正的自己。Item 中文原創音樂劇《習慣樂戒所》劇本創作暨詮釋報告(2023) 史宥玲; Shih, You-Ling此創作報告為中文原創音樂劇《習慣樂戒所》之劇本創作暨詮釋報告,第一章為緒論,將分為創作背景及創作目的兩節,分別說明劇本之創作動機與概念發想,以及筆者想藉此作品實現之創作目的;第二章為創作理念,筆者將在本章詳述劇本欲傳達之核心思想並探討相關主題;第三章為劇本創作手法與詮釋報告,將分為劇情架構、角色塑造、場景設計與編排、歌曲分析等四節對劇本內容做詳盡的分析與詮釋報告。《習慣樂戒所》是一個從習慣探討「改變」與「自我和解」的故事。故事從分別有拖延症、焦慮症、強迫症與健忘症的四位主角出發,他們依附在各自的習慣之下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而這些習慣為他們自身帶來的困擾在偶然看見「習慣樂戒所」的廣告開始有了改變的契機,這是一間號稱能無壓力、無痛苦、快快樂樂地戒除任何習慣的勒戒所,隨著樂戒所各階段的治療,眾人從戒掉習慣、迷失自我、最終逐漸找到心裡的病根與自己和解。筆者希望透過這個作品能傳遞出「活在當下、享受生活」的正能量,更希望能鼓勵每個為生活感到徬徨猶豫的人擁有改變的勇氣。Item 京劇表演藝術觀眾之關鍵時刻研究(2023) 徐嘉均; Hsu, Chia-Chun本研究根據瑞典學者Jan Carlzon (李田樹(譯),1994)提出的關鍵時刻(Moment of Truth, MoT)理論,探討京劇表演藝術節目的觀眾,其體驗行為以及觀眾在觀賞京劇時的體驗感受。研究分析了觀賞前的零關鍵時刻(Zero Moment of Truth, ZMoT)、觀賞中的第一關鍵時刻(First Moment of Truth, FMoT)以及觀賞後的第二關鍵時刻(Second Moment of Truth, SMoT)分析觀眾決定觀賞表演藝術節目的相關性和影響因素。 研究方法採用量化方式,通過線上和紙本問卷訪談收集初級資料,在2023年4月28日至30日期間,針對國光劇團京劇「誰是英雄」表演節目的觀眾進行了調查。在2460位觀眾中,計有187位觀眾回答了問卷,有效問卷數量為187份,有效回答率為100%。 觀眾對於表演藝術節目產生的體驗感受,關鍵時刻的出現使觀眾對表演藝術節目產生了信任。本研究通過科學計量研究的方法對這些體驗感受進行了分析,並以關鍵時刻作為因素,以驗證性因素研究方法發現,除「SMoT第二關鍵時刻」、「ZMoT零關鍵時刻」、「FMoT第一關鍵時刻」形成構面外、「ZMoT零關鍵時刻」延伸出主動性以及被動性特質,一共產生四個構面,其中可解釋構面變異量的順序為SMoT第二關鍵時刻大於ZMoT主動性大於FMoT第一關鍵時刻大於ZMoT被動性。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的人口特徵中,年齡以及個人年收入對ZMoT主動性關鍵時刻、SMoT第二關鍵時刻有顯著性差異。ZMoT主動性關鍵時刻、FMoT第一關鍵時刻和SMoT第二關鍵時刻對於觀眾決定觀賞京劇表演藝術具有正相關性,但其中,ZMoT被動性關鍵時刻與其他三個構面相關性並無顯著,FMoT第一關鍵時刻與SMoT第二關鍵時刻的相關性最高,FMoT對於未來觀眾的觀賞行為具有最大影響,影響觀眾下次購票入場的意願。Item 以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新舞臺藝術節」(2015-2020)個案探討企業基金會舉辦之表演藝術節慶(2021) 王瑋琳; Wang, Wei-Lin中信金控長期獨資經營座落於臺北市區的「新舞臺」場館,並於1996年成立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負責其表演廳的營運工作。作為臺北市首座民營中型多功能表演廳,其價值展現於專業劇場管理及優質前台服務,備受觀眾與演出團隊推崇,成為國內民營表演廳經營優秀典範。2013年因母企業中信金控本部大樓遷移,依據相關銀行法規產生存廢之爭議,新舞臺不得不暫停營運,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之運作模式也因此產生轉變。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個案將以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於2014年展開之「新舞臺藝術節」為例,透過文獻整理、基金會內部人員、藝術節演出團隊及業界專家學者訪談,進行分析並歸納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在「新舞臺」暫停營運後,以既有專業資源重整組織,並同時以活動主辦、策畫及贊助之多面向角色推動「新舞臺藝術節」之籌辦。作為國內少數由民營企業主辦之表演藝術節慶,新舞臺藝術節致力給予國內表演藝術團隊及工作者舞台與曝光機率,更進一步將藝術節整合母企業公益相關資源,分別提升了參與藝文團隊之品牌力與企業形象,並促使產業界思索企業基金會轉型為專業藝文活動之作單位之可行性,藉以創造效益循環,並可能改變產業生態。Item 以創造性藝術處理青年單身議題——「母胎單身」者之個案研究(2023) 張茗筑; Chang, Ming-Chu本研究旨在深探創造性藝術於單身議題之應用,並將焦點放在母胎單身者。在心理健康之重要性越被重視的當今,研究者探詢戲劇遊戲與創作所能帶來的療癒經驗,並聚焦在母胎單身者的單身議題之應用。本研究邀請八位20 - 30歲、於雙北地區活動之母胎單身青年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四次創造性藝術之工作坊探索母胎單身者的單身議題。研究者除了策動與執行此工作坊,亦觀察、分析、歸納八位研究對象於工作坊前後對於母胎單身議題的看法與態度。本研究為個案與敘事研究,並以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質性方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探討戲劇與創作如何促進自我對話與成長。研究問題為:一、20-30歲母胎單身者的單身議題呈現何種樣貌?二、20-30歲母胎單身者在參與訪談與工作坊的過程中,經歷了什麼樣的思考與自我探索?三、20-30歲母胎單身者在參與訪談與工作坊後,對於其單身議題之態度產生何種轉變? 研究結果發現,母胎單身青年多受社會對單身的歧視所影響,並傾向抗拒與同儕談論相關話題;而在四次的創造性藝術工作坊與兩次訪談之後,研究對象更能夠喜歡這部分的自己,提升自己對於母胎單身的正向認同,並能將這類話題搬上檯面談論。Item 以戲劇為教學策略於兒童自信心培養之探索與應用(2021) 邱盈瑜; Qiu, Ying-Yu本研究探索戲劇教學對提升兒童自信心之助益。於自信心相關的既有文獻中顯示兒童自信心可藉由日常情境形塑,進而影響其行為表現,而戲劇教學亦強調以日常生活情境導入學習歷程,對兒童品格養成具相當程度意義。本研究以戲劇為教學策略進行團體教學,探究受試兒童能否藉由戲劇相關課程的學習歷程,從中獲得自我認同,進而提升自信心。本研究的設計為研究者亦為教學者,以任教之非營利機構(新北市某全人關懷協會)兒童戲劇課程三至五年級之弱勢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十六週、每週實施一堂一小時的戲劇教學活動,課程共十六小時。本研究以量化與質性的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包含實驗法、觀察法等),前者以研究者設計的「自信心量表」為測量工具,於課前、課後對參與兒童戲劇課程與未參與兒童戲劇課程之協會學童施測,進行資料蒐集;後者則以研究者設計之課程教案、非授課教師教學觀察與回饋記錄、訪談紀錄等多向蒐集資料,進行以「質」為主、以「量」為輔之研究分析與探索。研究者根據研究資料統整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一、戲劇對兒童行為發展具正向啟發作用,有助於兒童提升自信心。二、於非學校場域進行跨年級教學,課程設計調整更具彈性,可促成不同年級間合作、共好,但也考驗教師處理秩序管理等應變能力。三、於非學校場域進行藝術教學,教師需在教學空間、學生背景等進行多方考量並提出因應之策;可能達成藝術教育平等、促進社會正義之間接作用。Item 以教師在職進修國中表演藝術為第二專長角度看跨學科教學之能力發展(2019) 許瑜庭; Hsu, Yu-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現職中學教師,進修國中表演藝術第二專長學分班時,在修習過程中,學分班課程、同儕以及授課教師三種不同的因素影響下,如何結合自身本科專長,發展出跨學科教學的能力,進而增進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本研究時程為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第一階段為問題發想與前導研究,採半結構式問卷調查,作為未來規劃問題的依據,共25名受試者;第二階段採參與觀察法,以觀課角度及課堂參與方式,並撰寫觀課日記呈現課堂原貌;第三階段採深度訪談調查法,以國立幾所相關師培院校之國中表演藝術第二專長學分班中之行政人員(共4位)、授課教師(共3位)及在職教師(共7位)做分析,希望藉由課程內容、辦學者、授課者及學習者四種不同的角度,對教師跨學科教學的能力啟發進行討論與分析。研究結論如下:一、在職教師進修第二專長的因素為興趣、擔心超額問題,以及取得專業認證等。二、每個科目都有不同的教材教法,修習第二專長班有助於培養跨學科課程整合與教學的能力。三、跨學科教學能力有助於教師個人專業發展。本論文並提出以下研究建議:第二專長班排課不應過分密集且肢體課程的時間應適當安排、課程實務比重應大於理論、斟酌開課必要、在職教師應具備跨學科的能力以培育未來的人才、在職教師應主動參與藝文活動培養對藝術的美感、追蹤108課綱實施後教師跨學科教學的成效、觀察及調查學生反應。Item 以文化平權觀點探討校園表演藝術活動之研究-以花蓮縣萬榮國小合唱團為例(2020) 連映涵; Lian, Ying-Harn近年來,「文化平權」的提倡備受關注,卻多以身心障礙者及新移民族群為主要推動族群。研究者曾深入偏鄉校園,看見校園活動發展的意義與價值,因此本研究選擇以「偏鄉原住民」為主要研究族群,並以「花蓮縣萬榮國小合唱團」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萬榮國小如何透過表演藝術校園活動「合唱團」,實踐文化平權之內涵。 本研究以文化平權之核心概念切入,探討萬榮國小合唱團發展校園藝術活動之概況與困難,深入認識個案之背景,並了解偏鄉原住民學校經營校園活動,可能面臨之問題;同時,研究萬榮國小合唱團,對於太魯閣文化的保存與延續有何影響、如何影響,更進一步了解合唱團對於學校成員與家長之文化近用的影響;最後,瞭解合唱團之資源概況與運用方式,以及合唱團之經營,對學生文化權利的展現及心理發展所產生之影響。 依據研究結果顯示,萬榮國小經營校園活動「合唱團」,有助於太魯閣文化之保存與傳承,提升與他族文化間的相互近用,爭取外部資源的挹注,並且充分展現文化權利,促進學生之正向心理發展,落實文化平權之內涵。 期以透過本研究的討論與結果發現,給予偏鄉原住民小校、文化平權推動人員以及相關研究之研究者建議與參考,共同促進文化平權之落實與推動。Item 以組織定位來探討國家交響樂團樂季規劃及行銷策略(2022) 楊怡真; Yang, Yi-Jhen表演藝術組織之組織定位將對其人事聘用、節目規劃、行銷策略等層面造成極大之影響。擁有明確之組織定位為一個團體必備之條件,對交響樂團來說更是如此,擁有明確之定位不管是對內或對外之營運都會有顯著之幫助。故本研究將以國家交響樂團為研究主體,並以NSO 2010/2011樂季至2020/2021樂季做為研究範圍,探究國家交響樂團組織架構及定位,並在確立其組織定位後分析樂團樂季規劃及行銷策略。此外,也進一步探究研究範圍內時任音樂總監呂紹嘉之樂季規劃風格、樂季節目形成之方式、樂季時程規劃以及NSO如何建立票房之行嘨策略與網路行銷。且國家交響樂團身為臺灣唯一音樂總監制之交響樂團,探究總監之於樂季節目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賦予樂團之形象。後續透過文獻分析與訪談之方式,使得國家交響樂團樂季節目規劃及行銷策略之整體面貌得以逐漸清晰。Item 克拉拉‧舒曼十二首未出版藝術歌曲之分析與演奏詮釋(2022) 張曼葶; Chang, Man-Ting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 1819-1896)為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重要女性作曲家之一,亦為該時期傑出的鋼琴演奏家、著名音樂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的妻子。筆者閱讀其生平背景及創作風格等文獻後,發現克拉拉的寫作風格在1840年前後形成了對比,克拉拉在結婚前的歌曲創作上較彈性自由、具表現力;婚後則轉為細膩,鋼琴部分有更多節奏變化的空間,且鋼琴與聲樂聲部間彼此獨立,其中在藝術歌曲中的語法,亦可見其獨特的觀點。在現今,有許多對克拉拉作品之研究及傳記相繼問世,證明了她在音樂史上的影響力,故筆者選定了其十二首未出版之藝術歌曲作為研究的題材,期盼透過本次的深入探討,更加了解該位女性作曲家的魅力所在。本次研究之主題《克拉拉.舒曼十二首未出版之藝術歌曲》為克拉拉.舒曼於1829至1853年間出版之作品,取材多以愛情、大自然等方向為主,詩作則選用富有才華的好友之詩作,或選自有名氣的作家之偉大詩作來譜寫其樂曲。本論文共包含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此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與架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將從德文藝術歌曲發展概況與作曲家生平切入,以了解克拉拉的成長背景,並進階探討其所創作之作品,進而認識克拉拉的作曲手法以及其十二首未出版之藝術歌曲常引用的著名詩人;第三章為樂曲分析與詮釋,將分別對十二首藝術歌曲進行詩意探討及樂曲分析,並從鋼琴合作之角度說明筆者在詮釋上的想法,以提供演奏上的建議;第四章則為結語,將彙整各章節之重點資訊,在最後進行表格比較及內容統整。Item 初探昆策與萊維「戲劇音樂劇」:以《伊麗莎白》、《莫扎特!》音樂與文本為例(2020) 楊渡歌; Yang, Duge相對於百老匯與西區音樂劇創作的商業傾向,歐陸音樂劇尤其是德語音樂劇的創作展現了其非常強烈的經典化意願和趨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米歇爾.昆策(Michael Kunze)及西爾維斯特.萊維(Sylvester Levay)的一系列人物傳記劇。德語音樂劇以嚴肅而詭譎、衝突強烈卻浪漫入骨的風格,在世界舞台上獨樹一幟,昆策與萊維創作的一系列人物傳記劇傑作可謂功不可沒。 《伊麗莎白》與《莫扎特!》作為昆策與萊維最為知名的作品,其本身的藝術特徵也極能代表作者本人的戲劇觀念。《伊》和《莫》的間離性和命運感是其突出特點,在形式與內容兩方面提升了音樂劇的嚴肅性和藝術性。在音樂劇「音樂為王」觀念甚囂塵上的時候,昆策提出「戲劇為王」,認為在音樂劇中,戲劇才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個觀點對我們而言有非常重要的啟示。 於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之後,音樂劇逐漸從「音樂本位」移至「戲劇本位」,而在這個階段中,昆策與萊維是很重要的推動者和發展者。他們在其創作中形成了音樂劇經典化的三個體現:間離性、命運感、整體觀。 華語音樂劇界對昆策與萊維的研究幾乎為零,反映出對小語種音樂劇關注和研究不夠,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華語音樂劇創作研究發展的瓶頸。對昆策與萊維的作品創作研究,能給予我們更大的視野與想像,並給予我們更多創作的靈感和啟迪。Item 南管表演團體經營模式之探討-以心心南管樂坊為例(2023) 林育瑄; Lin, Yu-Syuan台灣傳統藝術在現今社會意識型態與自我認同的影響下,進而表現出藝術本身於在地文化及表演藝術的自我定位,由於時代迅速轉變、西方文化的影響,從演員的演出方式一路到觀眾們的觀看形式,各個面向都與以往的方式並不相同,許多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下並不被給予適當的接受與認同,導致消失殆盡,因此傳統文化如何走入現代的環境裡,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或許是透過現代的技術來吸引更多觀眾們的喜愛,又或許是結合不同素材創造出新的演出方法。南管音樂演出場地上從最傳統的館閣演出模式踏入到現代劇場,有許多新型的表演藝術團體出現,2003 年王心心在林懷民老師的鼓勵下創立了「心心南管樂坊」,一路從戲劇形式慢慢轉變成音樂類別,近期創作由古典詩詞為出發點,運用傳統藝術來探索新的表演素材從中探討在現代環境下的轉變。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心心南管樂坊」在現代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如何去經營劇團,採取文獻資料法及深入訪談法的方式進行,並與文獻資料上 1983 年陳美娥女士所成立第一個南管表演藝術團體「漢唐樂府」及 1993 年周逸昌先生(已逝)成立的「江之翠劇場」來探討南管表演藝術團隊的成立背景、經營模式、組織管理等等並進行 SWOT 分析。「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及創新一直都是現今的潮流,在新事物的出現,「傳統」的本質是否依舊存在著,如何在這之中找尋自己的經營模式?本研究從心心南管樂坊於現代環境中的經營模式,針對目前狀況進行反思,結合相關的文獻探討及專業人士的訪談,與自己所分析的理論,期許提供給傳統藝文團體有一個更明確的方向。Item 卡洛斯‧瓜斯塔比諾《給單簧管和鋼琴的奏鳴曲》之分析與演奏詮釋(2021) 林昕璇; Lin, Sin-Syuan卡洛斯‧瓜斯塔比諾(Carlos Guastavino, 1912-2000)為二十世紀阿根廷的鋼琴家及民族主義作曲家。在其有生之年,他曾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國家政權動亂,使得他的音樂作品展現出個人獨特情感與當地民俗風情。1970年一月,在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國立音樂學院(National Conservatory)教授作曲的瓜斯塔比諾,以三年的時間完成《給單簧管和鋼琴的奏鳴曲》並題獻給單簧管演奏家路易斯.羅西(Luis Rossi, b.1947)。樂曲中除了使用保守的和聲聲響、優美浪漫的旋律線條,還注入了阿根廷當地的民族音樂與舞蹈元素;並在同年由羅西的單簧管老師馬丁.道(Martin Tow)和鋼琴家芮妮.德克斯(Renee Derks),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市政廣播電臺(Municipal Radio of Buenos Aires)首演轉播。本篇詮釋論文將涵蓋五個章節:分別為第一章緒論,簡要闡述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架構;第二章文獻探討,首先介紹阿根廷從十六世紀至二十世紀的音樂發展,再深入探討瓜斯塔比諾之生平、創作特色、作品創作背景與其首演資料;第三章樂曲分析與詮釋探討,以Lagos出版的樂譜作為依據,再藉由鋼琴合作者的觀點進行探討及分享;第四章有聲資料比較,將針對速度、音量以及音色等合作平衡上論述筆者個人想法;第五章結語,綜合上述分析重點,並提出筆者的觀點整理。Item 即興作為劇團演員訓練媒介之團隊合作研究 — 以勇氣即興劇場為例(2022) 曾郁文; Tseng, Yu-Wen即興運用於表演的文獻已經很多,卻缺少即興運用在演員訓練當中的研究。而即興運用在劇團演員訓練的過程,需要團隊合作。本論文的研究問題,聚焦在探索團隊合作與劇團演員即興訓練的相互關聯,以及團隊合作如何在即興訓練過程中成為關鍵的因素。研究者回顧即興劇的起源發展、劇場中即興訓練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即興與團隊關聯的既有文獻。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以勇氣即興劇場為主要案例。研究過程中主要採用觀察研究法、訪談調查法來蒐集研究資料。蒐集資料的工具與方式包括研究者的觀察工作日誌、對劇團七位相關人員的訪談問卷。本研究的結論為團隊合作融入劇團演員即興訓練建立理論基礎,呈現團隊合作與演員即興訓練的關聯性、重要性、必要性,以印證即興的訓練方式;有益於促進劇團中的創造力、領導力、溝通表達力。本研究的貢獻是為表演者、教學者,在參與、規劃與執行團隊合作與即興訓練時,提供學術研究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案的具體參考。Item 原創音樂劇《在場證明》劇本創作暨創作報告(2021) 黃暐; Huang, Wei本文論述筆者撰寫《在場證明》音樂劇劇本的詮釋與分析,以殺人案件作為全劇 的包裝,探討誰是誰非,誰為造成一切事件的元兇,以及人們對於自身所能掌控以及 需要掌控的範圍,同時筆者探討音樂在音樂劇中的事手法,並分析《在場證明》中 的歌曲的功能性。作品以殺人案作為起始點,在破案的過程中,帶出角色與死者之間的關係,以及 角色如何在被認為是嫌疑犯的情況下為自己脫罪,本劇共有三位演員,同時飾演三位 嫌疑犯、三位警察以及三位證人,警方透過現場所留下的線索找到了三位嫌疑犯,分 別為死者的妻子女A、死者的工作夥伴男C以及男C的男友男B,三人彼此暗算與爭 辯,以找出真正的殺人兇手。本齣劇希望討論何人才是真正的殺人犯,而死者的死亡又是誰造成的?當今社會 有許多的自殺案例,或許會自殺是有外力的影響,但能不能調整自我狀態以及取得生 活上的平衡也是人生課題之一,筆者希望藉此探討人們所該有的自癒能力,以及面對 社會的能力,期望所有人皆能找到自己生存的價值。Item 原創音樂劇《妳離開的365天》編導創作詮釋(2021) 沈慧燕; Sam, Wai-In本劇的發想始於 2019 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上學期所舉辦比賽「樂 戰九」中的「原創團體歌舞劇」項目中,筆者本人是該項目的負責人,以指導老師梁 授志民指定的題目「喜劇」展開了一連串劇本創作的歷程,當中經歷了一個月的構思、 兩次修訂劇本大綱、三版劇本、十位演員及三位樂手的參與及大約二個半月的排練時 間,最終成就了演出全長約為三十分鐘的原創音樂劇《妳離開的 365 天》,並於今年修 本後在 1 月發展成約為四十五分鐘的演出片段並進行口試演出。本文中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透過台灣目前同知運動及同志婚姻議題背景帶入故事 核心,連結社會實際狀況與故事之間的關聯;第三章第一節透過「分場大綱」,陳述劇 中事件發展並帶入「佳構劇」作劇構分析並以綜合 Bloom,Michael(2001) Thinking like a director(導演實務手冊)及 Mitchell,Katie(2009)The director’s Craft: A Handbook for the Theatre ,London 總結一個導演該進行的工作;第二節透過角色背景及對林達在劇中的行 動,進行「角色場景目標分析」,了解角色在每一場認知目標、行動與障礙之間的關聯。《妳離開的 365 天》是一部有關於主角在面對自身的同志婚姻關係中與面對親人、 旁人目光之間的矛盾及掙扎,劇情錯中複雜又寫實,角色性格鮮明不一。在四場演出過 後,本劇《妳離開的 365 天》榮獲由觀眾票選的「最佳表演節目」奬項—也是我再度提 起修改、導此部作品的源頭及動力,期望能發展其成為更成熟、完整的作品。Item 原創音樂劇《花開茉莉》詮釋報告(2022) 王品博; Wang, Pin-Bo本篇是我的原創音樂劇《花開茉莉》從發想到製作再到呈現的一個完整的詮釋報告。在音樂劇的創作中需要經歷怎樣的過程?因為在本劇中我不僅承擔導演角色也兼任製作人的身份,所以想通過這篇論文將自己的思考和學習進行總結和歸納。本劇題材改編自真人故事,最初只是南京茶館的一則小故事,後經過改編和發想成了一部完整的音樂劇。本著尊重原故事的同時更是想通過當代年輕人的視角去看待不同時代對於愛情的態度。文章的第二章就是著重的去介紹本劇的內容創作和橋段分析等,而在三和四章是考慮如何將音樂劇中的歌曲和舞蹈加入其中。本文更多的是從導演的角度去思考整部劇的完成和製作,在二至五章,分別從劇本、歌曲、舞蹈、燈光舞美等多個角度逐一進行闡述,其中著重寫了和演員工作的方式方法,在舞台設計和想法上面大膽的進行嘗試創新,在創作的同時也是再一次對於自己作品重新的審視和思考。希望以獨特的詮釋視角去創造和創新,裡面也有大量和演職人員工作時候的點滴,如何和劇組各個成員進行配合也是本文的一個側重點,所以在詮釋作品的同時我也把這篇文章稱作是自己原創作品的操作細則,為自己以後的音樂劇職業生涯做好準備。音樂劇不是簡單的事情,它是一個集戲劇、表演、音樂、舞蹈等為一身的綜合舞台藝術形式,往往僅靠單一的能力和知識不能將其製作好,音樂劇的道路還很長遠,我願以本文為初心起點向音樂劇事業不斷攀登前行。Item 原創音樂劇《這樣紫樂團》劇本暨音樂創作歷程報告(2023) 林昱伶; Lin, Yu-Ling本文論述筆者撰寫《這樣紫樂團》之劇本創作暨音樂創作歷程報告,第一章為創作動機與理念,分別說明劇本的創作動機與目的,以及探討劇本的核心價值;第二章為劇本創作與角色設計,將分為角色塑造、故事大綱、劇情架構等對劇本內容做更詳細的分析 ; 第三章為歌曲敘事與曲目分析,筆者同為《這樣紫樂團》之編劇暨作曲,將會說明如何以流行音樂曲式結構作為基底,並運用音樂劇歌曲之功能結合在音樂創作上,以及分析本劇之音樂設計;第四章為脫胎換骨的《這樣紫樂團》,將會說明筆者如何彙整口試委員們在112年1月之演講音樂會給予研究生的寶貴建議,並融合全新的元素至此次畢業製作之文本暨音樂創作。作品由三位在大學社團認識的好朋友相約組樂團作為起始點,三人起初玩音樂的最終目標皆為期許樂團能夠成為畢業後的主要職業。他們一路上經歷許多比賽及演出,亦締造角色之間同甘共苦的夥伴情誼。不過,由於每個角色受到原生家庭加諸時間、壓力等因素影響,使三位主要角色間之原先共識產生巨變。究竟在理想與現實的考量下,角色們是否能繼續把樂團當作一份正式的工作?抑或是另謀正職,僅將玩樂團視為下班後的休閒娛樂?作品中角色們在最後皆未將組團作為未來志業,然三位角色間之共通點即是熱愛一同寫歌創作的過程,透過音樂將三人齊聚一堂,並用歌曲記錄每一個人生階段的點點滴滴。儘管夢想未於一開始實現,音樂卻讓他們找到真實的自己,也讓他們相信只要堅守信念,夢想終究會引領他們前進。筆者希望能透過作品傳達出即便未來所選的工作與當初預期的目標關聯不大,也並非代表著自己不夠優秀、一無是處,我們仍可透過不同的方式來接觸自己喜愛的領域,毋須因未實現當初的夢想而感到自怨自艾,反而要更有自信地跟大家說:「我很喜歡我現在的工作,但我並未放棄我的夢想,依舊在這條道路上努力著!」希望能藉此鼓舞每位對未來徬徨無助的人們,期許大家皆能從「心」出發,選擇自己所愛並發揮無限的潛能,成為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模樣。人生只有一次,無論自己想要做什麼,只要自己有興趣或熱情便放膽去嘗試吧!不論結果如何,只要有一口呼吸存在,都有機會重來再繼續努力實現你心中的夢想。從現在起,在不長也不短的生命裡,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吧,只要心之所向,一定會超乎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