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
一、成立宗旨
本所兼顧理論與實務,與國際表演藝術市場密切接軌,培育華文原創音樂劇、鋼琴合作、藝術管理等劇場專業人才。
身為華人世界首屈一指的表演藝術研究所,本所奉行如下之共同價值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G.I.P.A.)
G = generative 無限產能
I = ideal 理想滿懷
P = passionate 熱情洋溢
A = active 積極進取
二、頂級學位
本所係全國頂尖大學中,唯一經教育部核准授予表演藝術 藝術碩士 (M.F.A.) / 藝術學士 (B.F.A.) 雙項頂級藝術學位的研究所。
三、學術與專業單位
本所現擁有下列 7大學術與專業單位:
1. 表演藝術研究所:表演及創作組(劇場領域、鋼琴合作領域)、行銷及產業組(藝術管理領域)
2. 表演藝術學士學位學程
3. 創意產業暨流行音樂學分學程
4. 國中表演藝術教師在職進修第二專長班(含:認證)
5. 高中、職表演藝術教師在職進修第二專長班(含:認證)
6. 表演藝術暨華文音樂劇中心
7. 知音劇場、行健閣排練廳
四、優勢與特色
◇ 全國頂尖大學中,唯一經教育部核准授予表演藝術 藝術碩士(M.F.A.)/ 藝術學士(B.F.A.) 雙項頂級藝術學位的研究所
◇ 豐富的定點與巡迴演出機會
◇ 樂戰、知音「音樂劇」大賞、粵港澳台「校園歌曲」唱作大賽
◇ 全國唯一在海內外國家級劇院售票公演的表演藝術系所
◇ 【集思廣藝】表演藝術暨表演藝術產業學術論文研討會
◇ 海外實習( 如:英國愛丁堡、美國紐約Bard Conservatory、北京、廈門等藝術節慶與一級劇場)
五、未來發展與畢業校友專職分佈
◇ 表演藝術創作者、演出者與教育工作者
◇ 鋼琴合作專業工作者
◇ 十二年一貫國民教育表演藝術教師
◇ 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
◇ 藝術管理經營者、行銷專業人士、製作人、策展人
◇ 公部門文化行政、藝術教育專業人士
◇ 基金會、非營利組織專業人士
◇ 私部門經營管理、行銷專業人士
Browse
Browsing 表演藝術研究所 by Title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
ItemCOLLEGE HIGH 街舞競賽對其參與者的文化認同與消費體驗影響之研究( 2020) 謝宛靜 ; Hsieh, Wan-Ching街舞的起源本是出於生活上的發洩、貧富差距的現象,而衍伸出自我意識抬頭的 舞蹈方式之一,從生活文化到競技比賽再到表演藝術,從街頭的隨性延伸到休閒娛樂 的需求,最後躍上國際舞台舉辦的競技比賽與劇場式演出,一系列的轉型進步與融合 發展,將街舞的文化逐步普及於大眾的生活也漸漸往主流意識靠攏。在 2019 年 2 月巴 黎奧運會正式向國際奧運會提出將街舞納入正式比賽項目的消息轟動整個街舞圈,也 在此表示「競賽」作為街舞表現的手法,在多年的努力下得到了世界對街舞的文化認 同。 因此,研究生將競賽作為主體,以個案 COLLEGE HIGH 來研究街舞參與者的發 展影響。主要是因為 COLLEGE HIGH 在初期的活動思維上,以仿造類似「甲子園」 的運動型競賽模式,強調團隊、激情、目標與光榮的內容行銷修飾了整個街舞競賽以 往的單調感,也因為街舞在被納入青年奧運後,證實了街舞在運動競賽下的發展是可 行的,讓競賽在街舞的表現形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其次在 COLLEGE HIGH 首創賽 制的有趣及激烈競爭下,不但提高了各院校對於能夠進入決賽的渴望,同時放大了參 與者的文化認同並伴隨其消費體驗的生成,在街舞競賽的參賽者與觀眾之間產生不一 樣的關聯與影響。 藉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街舞競賽中文化認同與消費體驗在參與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與影響,因此討論架構會採用 Wendy Griswold(1994)等學者的文化菱形模型,來分 析街舞競賽中參賽者與觀眾,以及作為經銷商的主辦單位,在文化認同與消費體驗的 考量下,彼此之間如何運作與相互作用。研究內容如下:一、分析街舞競賽的發展要素。二、競賽對街舞參與者的發展影響。三、街舞競賽的發展模型。
-
Item中文原創音樂劇 《九十九分男友》劇本創作暨詮釋報告( 2020) 溫浩斌 ; WEN, HAO-PIN本文將由筆者之中文原創音樂劇作品 —《九十九分男友》為研究目標,以其進行創作分析及詮釋報告,經由劇本創作背景動機、目的及本劇音樂文本之深入分析研究,希望在音樂劇文本創作上,能夠將筆者所學付諸應用,並累積豐富多元的學習經驗。 本中文原創音樂劇《九十九分男友》是一齣以自我認同為出發點創作的音樂劇作品,故事主角為一同性戀者,男主角男友因同志身份的關係,在生活中遭遇了許多挫折,進一步導致壓力過大並患上憂鬱症,隨著憂鬱症男友的突然失蹤,男主角、閨蜜以及弟弟三人各自於家中發現男友留下的告別信,而三人迫切想於信件中尋找出的蛛絲馬跡,其實就是生活的痕跡,他們將因為男友留下來的三封信件,重新思考每個發生問題的當下,檢視自己的生活也重新定義、面對自己,並在最後,帶他回家。 此作品核心主題為同性戀者的「自我認同」,除了運用男主角的「同性戀」身份作為劇情發展之關鍵,也將不同身份的閨蜜、弟弟輔以劇情完整性,由這三人不同的觀點,將自我認同一題完整描述。從古至今,同性戀議題之爭議及討論從未停止,雖為社會少數族群,但他們的勇敢發聲及社會的文明進步,讓更多元的聲音能夠被聆聽及接受,在同志族群的青少年時期,常常面臨著「自我認同」階段的混亂,因性別教育的不足讓青年同性戀者對於自我性向摸索階段有著許多盲點,產生了許多曲折的心路歷程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敞開心胸接納真正的自我;文本除探討同性戀者的自我認同外,也運用了支線角色在不同身份上的自我認同來輔助劇情發展之全面性;劇情運用了寫實的失蹤案件作為發展,就像發生在自己生活周遭一樣,讓觀眾能夠身歷其境,希望主角能夠領著觀眾們,一同檢視生活所留下的痕跡,不逃避的解決問題,並接受真正的自己。
-
Item以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新舞臺藝術節」(2015-2020)個案探討企業基金會舉辦之表演藝術節慶( 2021) 王瑋琳 ; Wang, Wei-Lin中信金控長期獨資經營座落於臺北市區的「新舞臺」場館,並於1996年成立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負責其表演廳的營運工作。作為臺北市首座民營中型多功能表演廳,其價值展現於專業劇場管理及優質前台服務,備受觀眾與演出團隊推崇,成為國內民營表演廳經營優秀典範。2013年因母企業中信金控本部大樓遷移,依據相關銀行法規產生存廢之爭議,新舞臺不得不暫停營運,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之運作模式也因此產生轉變。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個案將以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於2014年展開之「新舞臺藝術節」為例,透過文獻整理、基金會內部人員、藝術節演出團隊及業界專家學者訪談,進行分析並歸納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在「新舞臺」暫停營運後,以既有專業資源重整組織,並同時以活動主辦、策畫及贊助之多面向角色推動「新舞臺藝術節」之籌辦。作為國內少數由民營企業主辦之表演藝術節慶,新舞臺藝術節致力給予國內表演藝術團隊及工作者舞台與曝光機率,更進一步將藝術節整合母企業公益相關資源,分別提升了參與藝文團隊之品牌力與企業形象,並促使產業界思索企業基金會轉型為專業藝文活動之作單位之可行性,藉以創造效益循環,並可能改變產業生態。
-
Item以戲劇為教學策略於兒童自信心培養之探索與應用( 2021) 邱盈瑜 ; Qiu, Ying-Yu本研究探索戲劇教學對提升兒童自信心之助益。於自信心相關的既有文獻中顯示兒童自信心可藉由日常情境形塑,進而影響其行為表現,而戲劇教學亦強調以日常生活情境導入學習歷程,對兒童品格養成具相當程度意義。本研究以戲劇為教學策略進行團體教學,探究受試兒童能否藉由戲劇相關課程的學習歷程,從中獲得自我認同,進而提升自信心。本研究的設計為研究者亦為教學者,以任教之非營利機構(新北市某全人關懷協會)兒童戲劇課程三至五年級之弱勢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十六週、每週實施一堂一小時的戲劇教學活動,課程共十六小時。本研究以量化與質性的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包含實驗法、觀察法等),前者以研究者設計的「自信心量表」為測量工具,於課前、課後對參與兒童戲劇課程與未參與兒童戲劇課程之協會學童施測,進行資料蒐集;後者則以研究者設計之課程教案、非授課教師教學觀察與回饋記錄、訪談紀錄等多向蒐集資料,進行以「質」為主、以「量」為輔之研究分析與探索。研究者根據研究資料統整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一、戲劇對兒童行為發展具正向啟發作用,有助於兒童提升自信心。二、於非學校場域進行跨年級教學,課程設計調整更具彈性,可促成不同年級間合作、共好,但也考驗教師處理秩序管理等應變能力。三、於非學校場域進行藝術教學,教師需在教學空間、學生背景等進行多方考量並提出因應之策;可能達成藝術教育平等、促進社會正義之間接作用。
-
Item以教師在職進修國中表演藝術為第二專長角度看跨學科教學之能力發展( 2019) 許瑜庭 ; Hsu, Yu-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現職中學教師,進修國中表演藝術第二專長學分班時,在修習過程中,學分班課程、同儕以及授課教師三種不同的因素影響下,如何結合自身本科專長,發展出跨學科教學的能力,進而增進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本研究時程為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第一階段為問題發想與前導研究,採半結構式問卷調查,作為未來規劃問題的依據,共25名受試者;第二階段採參與觀察法,以觀課角度及課堂參與方式,並撰寫觀課日記呈現課堂原貌;第三階段採深度訪談調查法,以國立幾所相關師培院校之國中表演藝術第二專長學分班中之行政人員(共4位)、授課教師(共3位)及在職教師(共7位)做分析,希望藉由課程內容、辦學者、授課者及學習者四種不同的角度,對教師跨學科教學的能力啟發進行討論與分析。研究結論如下:一、在職教師進修第二專長的因素為興趣、擔心超額問題,以及取得專業認證等。二、每個科目都有不同的教材教法,修習第二專長班有助於培養跨學科課程整合與教學的能力。三、跨學科教學能力有助於教師個人專業發展。本論文並提出以下研究建議:第二專長班排課不應過分密集且肢體課程的時間應適當安排、課程實務比重應大於理論、斟酌開課必要、在職教師應具備跨學科的能力以培育未來的人才、在職教師應主動參與藝文活動培養對藝術的美感、追蹤108課綱實施後教師跨學科教學的成效、觀察及調查學生反應。
-
Item以文化平權觀點探討校園表演藝術活動之研究-以花蓮縣萬榮國小合唱團為例( 2020) 連映涵 ; Lian, Ying-Harn近年來,「文化平權」的提倡備受關注,卻多以身心障礙者及新移民族群為主要推動族群。研究者曾深入偏鄉校園,看見校園活動發展的意義與價值,因此本研究選擇以「偏鄉原住民」為主要研究族群,並以「花蓮縣萬榮國小合唱團」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萬榮國小如何透過表演藝術校園活動「合唱團」,實踐文化平權之內涵。 本研究以文化平權之核心概念切入,探討萬榮國小合唱團發展校園藝術活動之概況與困難,深入認識個案之背景,並了解偏鄉原住民學校經營校園活動,可能面臨之問題;同時,研究萬榮國小合唱團,對於太魯閣文化的保存與延續有何影響、如何影響,更進一步了解合唱團對於學校成員與家長之文化近用的影響;最後,瞭解合唱團之資源概況與運用方式,以及合唱團之經營,對學生文化權利的展現及心理發展所產生之影響。 依據研究結果顯示,萬榮國小經營校園活動「合唱團」,有助於太魯閣文化之保存與傳承,提升與他族文化間的相互近用,爭取外部資源的挹注,並且充分展現文化權利,促進學生之正向心理發展,落實文化平權之內涵。 期以透過本研究的討論與結果發現,給予偏鄉原住民小校、文化平權推動人員以及相關研究之研究者建議與參考,共同促進文化平權之落實與推動。
-
Item以組織定位來探討國家交響樂團樂季規劃及行銷策略( 2022) 楊怡真 ; Yang, Yi-Jhen表演藝術組織之組織定位將對其人事聘用、節目規劃、行銷策略等層面造成極大之影響。擁有明確之組織定位為一個團體必備之條件,對交響樂團來說更是如此,擁有明確之定位不管是對內或對外之營運都會有顯著之幫助。故本研究將以國家交響樂團為研究主體,並以NSO 2010/2011樂季至2020/2021樂季做為研究範圍,探究國家交響樂團組織架構及定位,並在確立其組織定位後分析樂團樂季規劃及行銷策略。此外,也進一步探究研究範圍內時任音樂總監呂紹嘉之樂季規劃風格、樂季節目形成之方式、樂季時程規劃以及NSO如何建立票房之行嘨策略與網路行銷。且國家交響樂團身為臺灣唯一音樂總監制之交響樂團,探究總監之於樂季節目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賦予樂團之形象。後續透過文獻分析與訪談之方式,使得國家交響樂團樂季節目規劃及行銷策略之整體面貌得以逐漸清晰。
-
Item克拉拉‧舒曼十二首未出版藝術歌曲之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2) 張曼葶 ; Chang, Man-Ting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 1819-1896)為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重要女性作曲家之一,亦為該時期傑出的鋼琴演奏家、著名音樂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的妻子。筆者閱讀其生平背景及創作風格等文獻後,發現克拉拉的寫作風格在1840年前後形成了對比,克拉拉在結婚前的歌曲創作上較彈性自由、具表現力;婚後則轉為細膩,鋼琴部分有更多節奏變化的空間,且鋼琴與聲樂聲部間彼此獨立,其中在藝術歌曲中的語法,亦可見其獨特的觀點。在現今,有許多對克拉拉作品之研究及傳記相繼問世,證明了她在音樂史上的影響力,故筆者選定了其十二首未出版之藝術歌曲作為研究的題材,期盼透過本次的深入探討,更加了解該位女性作曲家的魅力所在。本次研究之主題《克拉拉.舒曼十二首未出版之藝術歌曲》為克拉拉.舒曼於1829至1853年間出版之作品,取材多以愛情、大自然等方向為主,詩作則選用富有才華的好友之詩作,或選自有名氣的作家之偉大詩作來譜寫其樂曲。本論文共包含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此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與架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將從德文藝術歌曲發展概況與作曲家生平切入,以了解克拉拉的成長背景,並進階探討其所創作之作品,進而認識克拉拉的作曲手法以及其十二首未出版之藝術歌曲常引用的著名詩人;第三章為樂曲分析與詮釋,將分別對十二首藝術歌曲進行詩意探討及樂曲分析,並從鋼琴合作之角度說明筆者在詮釋上的想法,以提供演奏上的建議;第四章則為結語,將彙整各章節之重點資訊,在最後進行表格比較及內容統整。
-
Item初探昆策與萊維「戲劇音樂劇」:以《伊麗莎白》、《莫扎特!》音樂與文本為例( 2020) 楊渡歌 ; Yang, Duge相對於百老匯與西區音樂劇創作的商業傾向,歐陸音樂劇尤其是德語音樂劇的創作展現了其非常強烈的經典化意願和趨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米歇爾.昆策(Michael Kunze)及西爾維斯特.萊維(Sylvester Levay)的一系列人物傳記劇。德語音樂劇以嚴肅而詭譎、衝突強烈卻浪漫入骨的風格,在世界舞台上獨樹一幟,昆策與萊維創作的一系列人物傳記劇傑作可謂功不可沒。 《伊麗莎白》與《莫扎特!》作為昆策與萊維最為知名的作品,其本身的藝術特徵也極能代表作者本人的戲劇觀念。《伊》和《莫》的間離性和命運感是其突出特點,在形式與內容兩方面提升了音樂劇的嚴肅性和藝術性。在音樂劇「音樂為王」觀念甚囂塵上的時候,昆策提出「戲劇為王」,認為在音樂劇中,戲劇才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個觀點對我們而言有非常重要的啟示。 於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之後,音樂劇逐漸從「音樂本位」移至「戲劇本位」,而在這個階段中,昆策與萊維是很重要的推動者和發展者。他們在其創作中形成了音樂劇經典化的三個體現:間離性、命運感、整體觀。 華語音樂劇界對昆策與萊維的研究幾乎為零,反映出對小語種音樂劇關注和研究不夠,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華語音樂劇創作研究發展的瓶頸。對昆策與萊維的作品創作研究,能給予我們更大的視野與想像,並給予我們更多創作的靈感和啟迪。
-
Item卡洛斯‧瓜斯塔比諾《給單簧管和鋼琴的奏鳴曲》之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1) 林昕璇 ; Lin, Sin-Syuan卡洛斯‧瓜斯塔比諾(Carlos Guastavino, 1912-2000)為二十世紀阿根廷的鋼琴家及民族主義作曲家。在其有生之年,他曾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國家政權動亂,使得他的音樂作品展現出個人獨特情感與當地民俗風情。1970年一月,在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國立音樂學院(National Conservatory)教授作曲的瓜斯塔比諾,以三年的時間完成《給單簧管和鋼琴的奏鳴曲》並題獻給單簧管演奏家路易斯.羅西(Luis Rossi, b.1947)。樂曲中除了使用保守的和聲聲響、優美浪漫的旋律線條,還注入了阿根廷當地的民族音樂與舞蹈元素;並在同年由羅西的單簧管老師馬丁.道(Martin Tow)和鋼琴家芮妮.德克斯(Renee Derks),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市政廣播電臺(Municipal Radio of Buenos Aires)首演轉播。本篇詮釋論文將涵蓋五個章節:分別為第一章緒論,簡要闡述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架構;第二章文獻探討,首先介紹阿根廷從十六世紀至二十世紀的音樂發展,再深入探討瓜斯塔比諾之生平、創作特色、作品創作背景與其首演資料;第三章樂曲分析與詮釋探討,以Lagos出版的樂譜作為依據,再藉由鋼琴合作者的觀點進行探討及分享;第四章有聲資料比較,將針對速度、音量以及音色等合作平衡上論述筆者個人想法;第五章結語,綜合上述分析重點,並提出筆者的觀點整理。
-
Item即興作為劇團演員訓練媒介之團隊合作研究 — 以勇氣即興劇場為例( 2022) 曾郁文 ; Tseng, Yu-Wen即興運用於表演的文獻已經很多,卻缺少即興運用在演員訓練當中的研究。而即興運用在劇團演員訓練的過程,需要團隊合作。本論文的研究問題,聚焦在探索團隊合作與劇團演員即興訓練的相互關聯,以及團隊合作如何在即興訓練過程中成為關鍵的因素。研究者回顧即興劇的起源發展、劇場中即興訓練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即興與團隊關聯的既有文獻。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以勇氣即興劇場為主要案例。研究過程中主要採用觀察研究法、訪談調查法來蒐集研究資料。蒐集資料的工具與方式包括研究者的觀察工作日誌、對劇團七位相關人員的訪談問卷。本研究的結論為團隊合作融入劇團演員即興訓練建立理論基礎,呈現團隊合作與演員即興訓練的關聯性、重要性、必要性,以印證即興的訓練方式;有益於促進劇團中的創造力、領導力、溝通表達力。本研究的貢獻是為表演者、教學者,在參與、規劃與執行團隊合作與即興訓練時,提供學術研究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案的具體參考。
-
Item原創音樂劇《在場證明》劇本創作暨創作報告( 2021) 黃暐 ; Huang, Wei本文論述筆者撰寫《在場證明》音樂劇劇本的詮釋與分析,以殺人案件作為全劇 的包裝,探討誰是誰非,誰為造成一切事件的元兇,以及人們對於自身所能掌控以及 需要掌控的範圍,同時筆者探討音樂在音樂劇中的事手法,並分析《在場證明》中 的歌曲的功能性。作品以殺人案作為起始點,在破案的過程中,帶出角色與死者之間的關係,以及 角色如何在被認為是嫌疑犯的情況下為自己脫罪,本劇共有三位演員,同時飾演三位 嫌疑犯、三位警察以及三位證人,警方透過現場所留下的線索找到了三位嫌疑犯,分 別為死者的妻子女A、死者的工作夥伴男C以及男C的男友男B,三人彼此暗算與爭 辯,以找出真正的殺人兇手。本齣劇希望討論何人才是真正的殺人犯,而死者的死亡又是誰造成的?當今社會 有許多的自殺案例,或許會自殺是有外力的影響,但能不能調整自我狀態以及取得生 活上的平衡也是人生課題之一,筆者希望藉此探討人們所該有的自癒能力,以及面對 社會的能力,期望所有人皆能找到自己生存的價值。
-
Item原創音樂劇《妳離開的365天》編導創作詮釋( 2021) 沈慧燕 ; Sam, Wai-In本劇的發想始於 2019 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上學期所舉辦比賽「樂 戰九」中的「原創團體歌舞劇」項目中,筆者本人是該項目的負責人,以指導老師梁 授志民指定的題目「喜劇」展開了一連串劇本創作的歷程,當中經歷了一個月的構思、 兩次修訂劇本大綱、三版劇本、十位演員及三位樂手的參與及大約二個半月的排練時 間,最終成就了演出全長約為三十分鐘的原創音樂劇《妳離開的 365 天》,並於今年修 本後在 1 月發展成約為四十五分鐘的演出片段並進行口試演出。本文中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透過台灣目前同知運動及同志婚姻議題背景帶入故事 核心,連結社會實際狀況與故事之間的關聯;第三章第一節透過「分場大綱」,陳述劇 中事件發展並帶入「佳構劇」作劇構分析並以綜合 Bloom,Michael(2001) Thinking like a director(導演實務手冊)及 Mitchell,Katie(2009)The director’s Craft: A Handbook for the Theatre ,London 總結一個導演該進行的工作;第二節透過角色背景及對林達在劇中的行 動,進行「角色場景目標分析」,了解角色在每一場認知目標、行動與障礙之間的關聯。《妳離開的 365 天》是一部有關於主角在面對自身的同志婚姻關係中與面對親人、 旁人目光之間的矛盾及掙扎,劇情錯中複雜又寫實,角色性格鮮明不一。在四場演出過 後,本劇《妳離開的 365 天》榮獲由觀眾票選的「最佳表演節目」奬項—也是我再度提 起修改、導此部作品的源頭及動力,期望能發展其成為更成熟、完整的作品。
-
Item台灣當代女性角色表演詮釋初探-以文和《張協>2018》為例( 2021) 吳侑函 ; Wu, YU-HAN中國的傳統戲曲是三大劇場表演體系裡,目前僅存且持續發展中的,也是最完整的一個表演體系,不同的角色行當便有不同的形製規定,戲曲從來就被視為綜合藝術,它強調綜合性、虛擬性與程式性,其表演藝術美學是在既有設定好的角色身段,音樂性則來自於每個角色的唱腔與樂曲形式之變化。筆者認為,單就角色行當,將之人物類型化,實屬不立體,俄國著名戲劇和表演理論家康斯坦丁·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說過「只有這種充滿了人,演員的活生生的、有機的體驗的舞台藝術,才能夠把角色內心生活的一切不可捉摸的細微變化和全部深度,藝術地表達出來。」「由外而內再到外」的表演方法,是對戲劇角色的行為做深度的研究,進而幫助演員深入揣摩角色的內心世界、情感及心情特徵,使呈現出來的情緒動作更加自然真實。故筆者將兩者融合,角色行當作為外在表演之形象塑造,再深入角色內心,使人物更加立體化。本論文探討2018年於大稻埕演出之《張協>2018》為主軸,本劇雖為青年戲曲藝術節參演之客家戲,此劇本乃前有所本:乃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之《張協狀元》,進入21世紀的今天,如何以舊劇新創的意念下,重新為人們愛恨嗔癡重新詮解,賦予當代思維之表演藝術,更是脫去窠臼,為傳統戲曲另闢蹊徑。既是前有所本,爬梳文獻與詳讀原典是論文寫作之起點,本論文從原著劇本資料收集開始,經過原著與改編的文本比較分析,找到屬於角色基本之概念。期許透過文本分析以建立角色性格與形象,從文本中搜尋角色外在背景及內在動機後,確立角色形貌與劇中人物的關係,再進入詮釋的步驟。在音樂演唱上,筆者為歌曲設計了能夠幫助釐清歌曲演唱分析表格,以協助自己能以正確的方式適切的詮釋角色。希望能經由這些紀錄提供傳統戲曲表演人才,以激發出更多的演繹方法,使傳統戲曲表演者能有跡可尋,好得以為後來從事戲曲演繹者,架構一套演出規範進而成就自我一套表演訓練方法。
-
Item「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對劇場營運之影響探討—以臺中國家歌劇院為例( 2021) 徐韶廷 ; HSU, Shao-Ting2020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突發流行,肆虐了全世界並打破人類原有的安寧生活。在所有國家身陷於疫情期間的快速感染之下,也因此實施防疫的策略及應變方式,從停止一切社交活動、設置社交距離到封鎖國界及限制出入境等等的措施,不僅影響人們原有的生活型態,各行各業也遭受顯著的打擊。而其中,各國的藝文產業著實成為重度受災戶,被戲稱為「百業興後,百業衰前」的台灣藝文展演產業也隨著疫情的不減而產生驟變。台灣政府為避免群聚感染的風險,在疫情嚴重時期宣布所有藝文活動皆暫停舉辦及延期,著實讓所有藝文工作者及團隊、展演機構無法進行藝術文化的進行及推動,成為台灣藝文產業近年來最大的衝擊。為此,政府擬定因應的政策外,隸屬旗下的國家級展演場館該如何在此次困境中落實被賦予之扶植角色進而擬定相關的策略,而在後疫情時期,配合防疫政策開放演出的型態之下,表演藝術展現的方式是否就此被改變?本研究從國家級藝文場館角度分析,以臺中國家歌劇院在疫情期間作為研究對象,透過文獻探討及訪談討論在疫情前、中、後的營運模式與策略。從疫情發生前場館的定位及營運方式,了解該場館在地方區域的重要性和影響,再來以疫情期間所帶來的改革,迫使加速藝文數位轉型及新型表演型態的出現,後疫情時代在營運及藝術表現上該如何轉化?而身為國家級地方性藝文場館在執行公共任務及扶植文化的角色上其作用和成效為何?
-
Item「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品牌策略之研究( 2021) 林欣 ; Lin, Hsin在全球各地有許多已經舉辦超過10年以上的鋼琴藝術節,成為全世界古典音樂的重鎮;這樣的風潮在臺灣也相繼展開,然而,由於受到臺灣學習古典音樂市場的萎縮,這些鋼琴藝術節大多未能持續。「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在眾多的鋼琴藝術節當中脫穎而出,至今已舉辦邁入第五年,是全臺灣第一個以連結亞太地區所舉辦之鋼琴藝術節,除了與國外知名鋼琴大賽的鋼琴家合作、舉辦專業鋼琴大師班以外,也提供學員與職業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的機會,受到古典音樂界的高度重視。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探討以下三點:〈一〉以2020年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為基準,並了解舉辦過程中所面臨到的益處以及障礙;〈二〉探討其舉辦原則:「開創台灣新高峰,讓臺灣音樂生命力川流不息」如何建立品牌;〈三〉鋼琴藝術節如何提高民眾對於古典音樂的參與度。為了達到到研究目的,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法以及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並參考統整其他國家藝術節的行銷方式及經驗,轉為具體品牌策略,提供臺灣表演藝術節以及相關單位一個重要的依據,以達到研究目的與期許。
-
Item大安森林公園城市文化意象強化研究( 2020) 洪子珣 ; Hung, Tzu-Hsiung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至今建立24年,是全台灣第一座以森林公園為目標而規劃的都會公園,提供在地居民休閒遊憩與接近自然生態的空間,更曾獲選為台北市十大最受歡迎的公園第一名。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演變下,城市開始積極改造城市公共空間,透過文化元素的注入堅守著本土文化的特色,以免喪失了己身的文化傳承,也因此都會公園也跟著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功能與意義,許多都會公園開始積極讓多元形式的藝術文化活動在其中發生,間接地為城市塑造了十分貼近在地生活的文化意象。而大安森林公園中也依循著這樣的發展脈絡,舉辦了各式各樣的藝術文化活動,然而卻因種種的因素,難以在眾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記憶或印象,即便是台北市市中心獨一無二的珍貴綠地,除了生態綠化以及休閒放鬆的功能外,未能妥善發展運用城市公共空間以及現有的文化資源,將大安森林公園之優勢極大化,並形塑獨特的文化意象,進而帶動更豐富多元的生活型態在大安森林公園中發生。因此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分析台北城市的文化意象以及大安森林公園本身的文化意象,與世界著名的都會公園做對照,了解城市中的城市公共空間所能為城市帶來的改變,並針對大安森林公園強化發展藝術文化活動之可能性,去做出相關研究和深入訪談,了解大安森林公園是否能夠擴大發展其藝術文化活動,以為大安森林公園樹立更加鮮明的城市文化意象。
-
Item從繪本、電影到劇場─人力飛行劇團幾米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中男主角之角色分析與詮釋( 2020) 楊宣哲 ; Yang, Hsuan-Che在繪本的世界中,除了繪畫與文字之外,還保有了大量的想像空間,讓每一位讀者可以憑藉著自身的生命經歷去填滿這些留白。就如同一個角色,經過不同的演員扮演,就賦與了這個角色不同的生命樣貌。每一個角色都是獨特的,每一篇繪本故事也都是屬於讀者自身的。 本次的詮釋報告,將對於人力飛行劇團幾米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中的男主角做角色分析與詮釋,內容共分為七個章節。第一章講述研究動機與研究架構,第二章介紹繪本、電影、以及劇場這三種不同媒介的創作者與作品。第三章為劇本分析,筆者將先確立繪本的架構,並從此作為依據來分析音樂劇的劇本結構。第四章是音樂劇版本男主角之角色分析。第五章是歌曲分析,先作歌曲介紹,再進一步分析音樂劇劇中男主角的重要唱段。第六章為筆者根據前面章節所得的資訊,消化之後所提出的角色詮釋。第七章為本次詮釋報告的總結。
-
Item德布西藝術歌曲《優雅慶典I、II》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2) 陳冠諭 ; Chen, Guan-Yu克勞德‧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為法國最為人知的作曲家之一,其生活的十九世紀末,由於整體社會環境的繁榮,進而促使了藝文活動盛行。在與文人雅士們的交流之下,激發了他內容豐富且具高藝術性的創作。其聲樂作品《優雅慶典》(Fêtes Galantes I& II, 1891-1904)分為兩集,並且各有三首曲子,第一集創作於1891年,第二集則創作於1904年,雖然分別相隔十餘年的時間,但在選擇詩詞的意境以及動機的使用上,亦巧妙地將兩集作為一套完整的曲目。 本書面報告總共有四章,第一章為緒論,共有兩節,分別說明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以及方法與架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一節為十九世紀法國藝術歌曲發展概述,第二節探討德布西生平,第三節為德布西藝術歌曲之創作特色,第四節為象徵主義之概述;第五節為詩人魏崙之生平與重要作品;第三章為《優雅慶典》之樂曲詮釋與分析,共六節,分別為其六首歌曲:〈悄悄地〉(En Sourdine)、〈木偶戲〉(Fantoches)、〈月光〉(Clair de Lune)、〈天真的少女〉(Les ingénus)、〈牧神〉(Le Faune)、〈感傷的對白〉(Colloque sentimental),各曲先討論詞義以及音韻之間的關係,再研究樂曲架構以及鋼琴和聲樂之間的合作與詮釋;第四章為結語,綜合上述全文以筆者觀點做出總結。
-
Item應用一人一故事劇場促進社會正義 — — 以臺灣劇團「光腳的愛麗絲」演員訓練爲例( 2022) 崔明懿 ; Tsui, Ming Yee Jamie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正義、性別議題如何實際應用於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劇團演員培訓。本論文的研究問題為社會正義、性別議題,實際運用與操作在戲劇與劇場中的過程與實踐爲何?在融入社會正義、性別議題之戲劇與劇場中,對於演員的培訓策略與方式爲何?融入社會正義、性別議題之一人一故事劇場,對演員之影響爲何?研究者採用質性研究中之個案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向研究對象光腳的愛麗絲劇團中四位團員,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並參照既有文獻,統整出本研究之三個結論:一、戲劇與劇場適合作爲促進社會正義、性別議題之媒介;二、一人一故事劇場融入社會正義、性別議題的演員訓練三個關鍵要素,包括人格特質與角色、肢體與情感、相關知識與倫理;三、融入社會正義、性別議題之一人一故事劇場,對劇團團員有著正向影響。本研究的貢獻為,在全球學術研究中,强化戲劇與劇場在促進社會正義、性別平等之論述;在具體實踐中,對於融入社會正義與性別議題之一人一故事劇場,提出臺灣劇團演員培訓之策略。關鍵字:社會正義、性別議題、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員訓練、性別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