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Browsing 學位論文 by Title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
Item1.5代越裔美籍人的歷史重建( 2012) 林玉涵 ; Una Lin越南戰爭的戰後記憶亟需受後代從不同角度重新檢視。對越裔美國人而言,戰後記憶不曾遠去。本論文旨在討論1.5代越裔美籍藝術家作品中的政治及歷史意義。本論文分為五章節。第一章我定義1.5代越裔美籍人及強調其在越美(Vietnamese America)架構之下的重要性。第二章我檢視1.5代作家阮堅和杜光程的回憶錄《見棄之人:兒時回憶錄》(2002)和《西貢到聖地牙哥:一個男孩逃離共產越南的回憶錄》(2004)中的船民經驗,以及南越人在新經濟區、勞改營所受的政治迫害。我意在論證1.5代越裔美籍作家如何藉由對抗論述 (counter-discourse)重申這些記憶。第三章著眼在《見棄之人:兒時回憶錄》中的童年政治(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childhood)與歷史創傷(historical trauma)。我闡明美亞人(Amerasians)及其母親在七零到八零年代的生活困境,以及分析兩位作家提供的兒時照片如何扮演記憶場景(sites of memory)。第四章探討五部非好萊塢電影,包含《戀戀三季》(1999)、《母語與祖國》(2005)、《陷落的旅程》(2006)、《穿白絲綢的女人》(2007)、《噢,西貢》(2007)。我分析電影中1.5代導演如何重演創傷、再現越南人,我也闡明這些作品在越美架構之下展演越裔美籍人及重建社群歷史。第五章我總結1.5代越裔美籍藝術家為其社群的記憶傳承者,我也重申歷史重建在越美社群的重要性。
-
Item3D冒險遊戲中的字彙學習:英語字彙學習成效與詞彙呈現方式關係之研究( 2020) 尹旭威 ; Yin, Hsu-Wei遊戲在第二外語教學上已被廣泛運用數十餘年。許多相關研究指出數位遊戲學習能夠幫助英語學習者從中獲益,特別是字彙學習。然而,鮮少研究探討遊戲中字彙呈現之方式,是否與學習者對字彙的注意有所關聯。因此,本研究比較英語學習者玩遊戲與觀看遊玩者的影片後之字彙習得成效,並進一部探討字彙於遊戲中的呈現方式與字彙學習成效之關聯性。 三十位就讀台北市某大學的大一學生參與此研究,且平均隨機分配至玩遊戲組及影片觀看組。首先,兩組在遊戲及觀看影片前皆接受單字翻譯題已確認他們對於研究目標單字的先備知識。接下來,遊戲組開始以任天堂Switch主機進行約一小時的3D冒險遊戲 (The Legend of Zelda: The Breath of Wild),並針對每一個遊戲組的受試者進行同步遊戲攝錄,所錄下的影片,將隨機派給觀看影片組中的受試者進行觀看。為比較兩組之字彙學習情況,於遊戲後兩組受試者接受單字後測,問卷,以及自願性的簡短訪談。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受試者於字彙翻譯皆有顯著進步,其中以遊戲組進步幅度較大。再者,字彙出現頻率以及字彙呈現方式與其學習成效的關聯性分析顯示出,相較於高頻字彙,學習者於低頻字彙上的學習成效較佳,主要原因為大部分低頻字彙有圖片和上下文的輔助,而高頻字彙大多缺少如此的輔助。此外,相對應圖片輔助、不同顏色的標示以及顯示於遊戲對話框之中,更有助於受試者注意到該字彙,進而了解並應用該字彙。 最後,透過問卷及簡短訪談,兩組受試者皆對於使用此款遊戲來學習抱予正面評價,且對於未來持續進行數位遊戲式的英語字彙學習,表達高度的意願。本研究之結果亦鼓勵英語教師們能善加融入數位遊戲於教學中,無論是課堂中的活動設計,抑或是協助學生在課堂之外的自主學習,皆能藉由遊玩數位遊戲之過程中,學習英文字彙。此外,希望透過數位遊戲式的英語學習,英語學習者有更多的機會進行積極且投入的遊戲體驗與學習,加上遊戲過程中所帶來的樂趣,進而提升自身英語學習動機。
-
ItemEFL 學習者可能自我及對寫作回饋之學習投入在寫作成績上之影響( 2020) 范瑋庭 ; Fan, Wei-Ting影響第二語言寫作成績的因素有許多,例如學習者在認知上、語言上、心理上以及其他有關自我學習上的變項。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一)探討影響第二語言寫作成績的相關因素。(二)觀察各變項與第二語言寫作的直接與間接關係。 透過路徑分析法,本研究旨在觀察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可能自我」、「對教師寫作回饋的學習投入」及「第二語言寫作成績」之間的間接與直接關係。首先,藉由文獻探討繪製影響上述三個變項的假設路徑圖。接著,蒐集兩百筆北臺灣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及第二語言寫作成績。最後,利用路徑分析法觀察結果是否驗證此假設路徑。 本研究結果指出「可能自我-理想我」有效預測 「對於教師寫作回饋在結構問題上的學習投入」,而「對於教師寫作回饋在結構問題上的學習投入」有效預測「第二語言寫作成績」。另一方面,「可能自我-應該我」則有效負向預測「第二語言寫作成績」。在間接效果上,「對於教師寫作回饋在結構問題上的學習投入」有效調節 「可能自我-理想我」及「第二語言寫作成績」。 根據本研究,第二語言學習者發展出「可能自我-理想我」且「對於教師寫作回饋在結構問題上的學習投入」可以有效提升「第二語言寫作成績」。 教育工作者可以瞭解如何有效運用不同類型的教師寫作回饋、學習者的可能自我及學習者在教師寫作回饋上的學習投入來幫助學習者增進第二語言寫作的成績。
-
ItemEFL大學生寫作動機及寫作回饋的認知對寫作成績之影響( 2019) 楊筑婷 ; Yang, Chu-Ting本研究目的為二:(一)探討影響第二語言寫作成績的相關因素。(二)以路徑分 析法分析預測各變項和第二語言寫作成績的直接與間接的因果關係。本研究旨在透過路徑分析,觀察第二語言寫作成績、動機以及第二語言學習者對於 教師寫作回饋的認知,了解這些變項之間的直接與間接的關係。本研究藉由文獻回顧, 先畫出對於這三個變項的假設路徑圖。之後,本研究收集 330 筆大學生問卷資料以及其 之英文寫作成績,來驗證此假設路徑圖。路徑分析的結果顯示,「內在動機- 刺激」可以有效預測「第二語言學習者對於教 師寫作回饋在文法、語言問題上的認知」以及「第二語言學習者對於教師寫作回饋在架 構問題上的認知」。而「第二語言學習者對於教師寫作回饋在架構問題上的認知」可以 有效預測第二學習者的寫作成績。至於間接效果的部分,路徑分析的結果顯示,「第二 語言學習者對於教師寫作回饋在文法、語言問題上的認知」可以有效調節「內在動機- 刺 激」和「第二語言學習者對於教師寫作回饋在架構問題上的認知」。除此之外,「第二語 言學習者對於教師寫作回饋在架構問題上的認知」也可以有效調節「第二語言學習者對 於教師寫作回饋在文法、語言問題上的認知」和寫作成績。透過此模型,教師可以清楚 了解如何有效運用教師寫作回饋、動機來增強學生第二語言寫作的成績。
-
ItemFonF教學對以英語為外語青年學習者 寫作中使用英語動詞過去式之效益( 2011) 紀昇助 ; Sheng-Chu Gary Chi本研究旨在檢驗三種FonF教學方式:指正性回饋 (CF),輸入強化 (IE) 及思處指引 (PI) 在三面向的成效。此三面向分別是:(1) 強化高中學生英文寫作-看圖說故事-使用動詞過去式的整體效益;(2) 比較每項教學方式間的相對效益, 以及 (3) 效益的延續性。本項研究於台北艋舺一中實施,160位來自四個班級的高一學生分成四組,一對照組,三實驗組,四組都接受二階段前測,一階段選擇,一階段寫作文,為看圖說故事題型。前測之後, 進入實驗階段,三實驗組接受各教學活動,活動後填寫檢視學生學習期間注意力的問卷。最後,全四組學生接受後測、延遲後測,皆為寫作,題型為看圖說故事。動詞過去式使用的正確率計算後輸入統計軟體分析,使用重複量數雙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分析(Scheffe)以及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數據結果的判讀輔以問卷所顯示的學生接受教學期間意識型中的注意力多寡程度。結果顯示FonF整體有效強化學生對過去式的注意,此發現與指正性回饋大部份的文獻結果吻合,指正性回饋是FonF教學活動的一環,大部份的文獻支持在寫作中使用指正性回饋。在FonF教學方式中,思處指引與指正性回饋成效大於輸入強化,成效延續到了延遲後測。此三項教學方式的成效差異,其中可能的原因為學習者的意識與思辨處理機制,本研究的討論著眼於此。
-
Item《O孃的故事》中的女性受虐情結( 2004) 吳惠文 ; Wu Hui-wen本論文旨在探討《O孃的故事》(Story of O) 和其續集《重返城堡》(Return to the Chateau) 中的女性受虐情結(female masochism)和女女之間的施虐與受虐的另類情慾交歡(lesbian S/M)。首先,我點出《O孃的故事》中所顯露的女性受虐情結(female masochism)是社會建構下的產物,並以Karen Horney, Paula J. Caplan 和 Jessica Benjamin 等學者所提的社會建構論批判異性戀主流男女二元價值觀之下,由Richard von Krafft-Ebing, Sigmund Freud, 和Helene Deutsch 等理論家所聲稱的女性天生具有被虐性格的本質論。《O孃的故事》不僅反映女性受虐情結是父權社會建構下的產物,也同時呈現出父權異性戀的壓迫結構。此外,藉著挪用當代的女同s/m理論,我希冀藉著探討《O孃的故事》中女女關係為故事中的男女壓迫結構找尋出路,另闢一片具有潛力的創造性疆土。不僅藉以對照故事中男女關係的單調與冷酷,來突顯女女關係在施虐-受虐上並非只是單純複製男女關係,而是有其踰越世俗常規的另類S/M反動力量和感人的情欲關係。
-
ItemPachinko《柏青哥》文本中關於身分認同的分析( 2021) 方黛姿 ; Fang, Dai-Zi近幾十年來,隨著後殖民研究的蓬勃發展,文學作品中的離散書寫也隨之相得益彰,故事內容更顯豐富。本篇論文從文化認同理論的角度探討《柏青哥》中四代在日韓國人的離散經歷。本研究結果顯示個體以及族群的身分認同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空間的移轉以及人際間的交流互動而產生不同的變化。而藉由《柏青哥》的出版,Min-Jin Lee不但將二戰期間在日韓國人的血淚史呈現給讀者,更帶領讀者反思後殖民論述中身分認同的多樣性以及長久以來父權制度對女性的身心壓抑及禁錮。
-
ItemWebQuest對英語學習者閱讀及批判性思考發展研究( 2014) 蕭伊珊 ; Yi-shan, Hsiao隨著網際網路(以下簡稱為網路)及相關科技的發展,如何將其應用於實際課堂教學成為一研究課題。語言教學領域在探討將網路科技應用於實際課堂教學可能性的同時,相關衍生問題也接踵而至。網路資訊包羅萬象,訊息量大且豐富,易造成學生在學習時的理解困難與在搜尋閱讀時迷失方向。過去研究已提出數個引導學生利用網路學習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WebQuest。WebQuest為一網路探究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循序漸進,有目標地和網路資訊互動,進而學習相關主題知識。文獻顯示其在提升EFL學生閱讀及批判性思考上有顯著成效,但並未細述WebQuest如何促使學生此兩方面能力進步。此外,學生在WebQuest網路探究學習活動中需頻繁地閱讀、分析網路資訊,閱讀能力及批判性思考能力二者實為密不可分,應納入同一研究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EFL學生在進行WebQuest網路探究學習活動時,閱讀及批判性思考兩者能力的發展情形。九位高中學生分成三組進行活動,參與此項為期兩個多月的WebQuest學習研究。期間學生們共完成兩個長期(long-term) WebQuest,主題分別為英雄故事,以及世界飲食文化。研究者觀察並記錄每一次課堂活動(task),並將各組學生上課討論對話錄音轉譯成逐字稿,供後續分析之用。學生在每堂課後需填寫一份課堂心得日誌,詳細記錄今天上課活動進行過程,學習心得等。研究者在每一WebQuest結束後與學生進行訪談:第一次為團體訪談,第二次為個人訪談。 結果顯示學生在閱讀及批判性思考兩方面皆有所發展。在閱讀能力方面,學生自我發展出閱讀策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有所提升。在批判性思考能力方面,學生設立了不同的資訊篩選標準,發展出個人網路資訊搜尋模式,以及進行了深刻批判思考。最後,本研究提供英語教師在進行WebQuest教學時的具體建議。
-
Item一位外籍英師教學對英語聽力理解及聽力焦慮之影響:以北部郊區一所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 2017) 陳雅瀞 ; Chen, Ya-Ching隨著外籍英師的優勢被廣泛地討論,他們的教學對於學生實質的語言學習幫助愈發值得探討。在目前的研究中,卻缺乏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外籍英師對於年輕外語學習者的英力理解能力及聽力焦慮的影響。本研究主軸有二; 其一為檢視在外籍英師的訓練下,學習者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過程及結果。 其二為檢視在外籍英師的教導下,學習者的聽力焦慮感的變化。為求研究結果的綜整性,質性的研究工具以及量性的研究工具皆會被使用,如聽力測驗、問卷、課室觀察及訪談等。 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的聽力理解能力在外籍英師的教學下有顯著提升。在研究中並發現學習者除了聽力測驗成績有顯著進步外,對於語言的敏感度、對目標語及目標文化的了解也整個有所提升。而聽力焦慮方面,量化研究結果呈現上升狀態; 質化研究結果則顯示學習者認為聽外師教學是一件享受且放鬆的事情。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於英語教學及未來研究方向提供幾點建議,祈能更深入探討國內外籍英師在英語教學中扮演之角色。
-
Item一個以語料庫為本對現代漢語中反義詞共現現象之研究( 2008) 許展嘉 ; Chan-Chia Hsu本論文採用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方法,探討現代漢語中反義詞共現之現象。本研究一共選擇了二十五組反義詞,從中文詞彙特性素描系統(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中選取三千六百零五個句子作為檢測語料。本研究的分析採用Jones (2002)針對反義詞共現之篇章功能所提出的理論架構。 在中文裡,我們發現十三個反義詞共現的篇章功能。其中,對等反義詞(Coordinated Antonymy)與輔助反義詞(Ancillary Antonymy)是最常見的功能。除此之外,本研究發現中文反義詞的篇章功能分佈會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傳統上反義詞分類的類型、詞類、現代化程度、詞素音節結構。本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反義詞共現篇章結構之跨語言差異,可歸因於各個語言獨特的語法特徵。 本論文也發現,中文裡每種反義詞共現的篇章功能,皆有其典型的詞彙語法框架。這些不斷出現的構式可能會增強反義詞之間的連結。我們又發現當中文反義詞共現時,會偏向特定的詞序。在中文裡,影響反義詞共現詞序的因素包括正面性與詞頻。當篇章中的觀點轉變時,另一種共現詞序可能會出現。 本論文探討現代漢語中反義詞共現之現象,為Jones (2002)針對反義詞篇章功能所提出的理論架構提供跨語言的支持,也觸及中文反義詞共現現象所反映出的認知機制。本篇是一針對傳統上屬於語義學的反義詞現象,以語料庫及篇章分析的角度所做的研究,彰顯出反義詞之間的橫列(syntagmatic)關係。我們建議未來關於反義詞的研究可採用跨語料庫、跨語言的研究方法,探討反義詞此一語內現象,與各語言獨特的語法特徵及各項語外因素之互動。
-
Item一至六歲兒童的國語塞音習得與發展( 2007) 余奇芳 ; Chi-fang Yu本研究的主題是一歲到六歲兒童的國語塞音習得與發展。這項發展採用聲音起始時間 (voice onset time, VOT) 來衡量並記錄塞音的送氣時間。 一歲兒童的發展結果分別從一歲六個月和一歲八個月大的幼童觀察而來。為期約五個月的觀察結果顯示其中一位兒童已經習得雙唇和舌尖塞音的送氣與不送氣區別,而另一位尚未習得。同時也發現二位兒童的送氣時間變化的模式有些相似,儘管仍有相當大的個人差異。首先,所有塞音的送氣時間都較短;較長的送氣時間在後來才發展出來。這種發展的順序可能是由於喉嚨與發音的協調程度不一所導致。 二歲到六歲的兒童都已經習得雙唇、舌尖、和舌根三組塞音的送氣與不送氣區別。但是,這些兒童所發出的塞音當中,送氣的時間仍有顯著性的差異。三歲幼童的送氣時間很明顯的比大部分其他年齡的幼童還短,這可能是發音矯枉過正所產生的結果。五歲和六歲孩童的塞音送氣時間和大人的很相似。各個年齡之間的送氣時間變化可能顯示了孩童藉著不斷調整送氣的程度,以符合大人的發音模式。各年齡孩童的送氣變化也證明了語言發展是傾斜改變 (gradient change) 的過程。本研究所提供的跨越了六個年齡層的大規模紀錄和觀察可以當作語言治療的參考。
-
Item《七個猶太小孩》的論述與戲劇奇觀( 2016) 陳珣沛 ; Chen, Hsun-Pei本論文旨在研究卡瑞•邱琪兒(Caryl Churchill)的劇作《七個猶太小孩》與其引發的爭議。邱琪兒將此劇的搬演視為一政治事件,意圖平衡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在2009年加薩戰爭期間的報導,同時也表態支持遭受以色列軍方轟炸的巴勒斯坦人民。此劇的倫敦首演引來強烈批評,控訴邱琪兒與其劇散播反猶太思想。我挪用奇觀的概念作為論文的框架,先將劇本的爭議放在論述奇觀的架構中檢視,進而指出此一文本分析產生的論述困境。而後我回到劇場與表演的空間,在戲劇奇觀的脈絡下探討劇本演出的可能性,試圖為此劇平反。 本篇論文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序論作為對《七個猶太小孩》背景的初步介紹,提供以巴衝突的歷史脈絡和劇本的概觀,並從劇評中整理出其爭議點。第一章分析劇本中的涉及反猶太爭議的題材,而後探討反猶太論戰中隱含的問題。第二章從亞陶、布萊希特與波瓦的戲劇理論切入,將此劇放回表演的脈絡,藉此反抗劇本文本的單一詮釋。觀察不同版本的演出,我主張此劇能展現各種觀點並跳脫反猶太爭議的限制,指出戲劇展演對抗媒體奇觀的可能性。最後,我藉由引介其他為解決以巴衝突所作的發聲,肯定邱琪兒以戲劇創作對不安、無常的生命所表達的關懷。
-
Item不同圖片類型對於看圖寫作表現之影響( 2008) 簡加怡 ; Chia-yi Chien利用圖片引導英文寫作在台灣十分普遍。於看圖寫作評量中,考試者必須藉由觀看圖片、了解圖意、詮釋圖意,把視覺的訊息轉化為文字的表達。這個研究的目的在於將三格連環圖片分類,並檢視不同類型對於英文寫作表現之影響。本研究中,三格連環圖片以文本結構,故事文法和驚奇結局三大原則為分類基礎,分為以下五種:時間組、步驟過程組、主題發展組、因果組(結果可預測)、因果組(結果不可預測)。本分類經過三位台中一中英文教師之認證,也排除字頻因素的可能影響後且為求量的研究,本研究以文章總字數、相異詞比例、T-單位的平均長度方式分別測試字彙量、字彙量豐富度、句子複雜度,並利用one-way ANOVA及ANCOVA做資料分析,以此找出何種三格連環圖片最能引導出寫作者的寫作能力。以文章總字數而論,因果組(結果可預測)、因果組(結果不可預測)分別引導出顯著性最高及次高的文章長度。而這兩種圖片類型,儘管並非照片,但完全符合Hooper et al. (1994, p. 388) 所提議的有效引導寫作圖片的準則。至於相異詞比例,主題發展組及時間組引出的作文有著顯著性較高的字彙豐富度。在這兩種較靜態及缺乏連結點的圖片類型中,受試者較不受限於圖片內容,反而會想像故事情節因而運用較多元化的字彙。最後,在T-單位的平均長度方面,則沒有任何顯著性的差異。也就是說,不同的圖片類型對於句子複雜度並無任何影響。
-
Item不同寫作題型、英語文能力和寫作焦慮對高中生英文寫作之影響( 2008) 蔡必箴 ; Tsai, Pi-chen英文寫作是台灣的大學入學考試必考之項目,但學測和指考所著重的方向卻不盡相同。根據大考中心所頒布的考試說明,學測英文寫作的主要題型為敘事文;而指考則著重說明文。為了更了解大考英文寫作題型的差異和先後順序的安排,本研究以調查兩種寫作題型對高中生英文寫作表現之影響為目標;此外,學生的英語文能力和寫作焦慮的程度是否會和不同寫作題型有交互作用,學生對英文寫作的看法,也被列為探討的範圍中。本研究以四班學生為實驗對象,男生有七十七人,女生有七十四人。施測內容包括:兩種題型的英文寫作測驗、緊接在寫作測驗後的問卷、濃縮版的中級外語測驗、第二外語寫作焦慮量表和背景資料問卷。 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大部分實驗對象偏好敘事文且覺得說明文比敘事文難度更高,但這兩種不同的英文寫作題型對實驗對象的英文寫作表現無顯著差異,而英文寫作題型、實驗對象的英語文能力和寫作焦慮,兩兩並無交互作用。不過,英語文能力的優劣和寫作焦慮的高低,分別對學生的英文寫作表現有顯著的影響。兩種不同的寫作題型對低寫作焦慮組的英文寫作表現有顯著影響,他們的敘事文得分高於說明文。除此之外,學生抱怨單字和文法的使用是他們英文寫作上所遭遇的兩大難題。本研究的結果可作為大考中心檢視英文寫作測驗發展的參考,也可供英文老師精進寫作教學活動的設計。
-
Item不同母語之英語學習者動名搭配詞錯誤分析( 2016) 陳玟均 ; Chen, Wen-Chun在第二語言學習之搭配詞研究中,動詞與名詞的搭配是十分重要的。先前研究主要是探討英語學習者在動名搭配詞的過度使用、過少使用與錯誤使用。在錯誤使用的研究中,研究者大部分以人工檢查,或者是結合語料搜索工具和人工檢查的方式,在學習者的英語作文中找尋錯誤搭配詞,這些方式需要相當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此外,這些研究大部分探討一到兩個非英語系國家之搭配詞錯誤,較少研究討論多國學習者的動名搭配詞錯誤,此現象可能和現有語料搜索工具的限制有關。因此,本研究藉由Sketch Engine中半自動化搜索搭配詞錯誤的功能,以此相對節省時間與人力之方式,來探討十一個不同母語之英語學習者的搭配詞錯誤,並且列出普遍型錯誤(六個以上不同母語之英語學習者共同犯的錯誤)和特定型錯誤(六種母語以下或特定幾種母語人士才會犯的錯誤)。本研究討論的學習者語料為TOEFL 11,此語料含有十一個國家英語學習者的托福作文,這些英語學習者的母語有阿拉伯文、中文、法文、德文、印地語、義大利語、日文、韓文、西班牙文、泰盧固語(印度東部德拉維人語言)和土耳其文等十一種語言。 本研究回答以下三個研究問題:(1)對於這十一種不同母語之英語學習者,最頻繁的動名搭配詞錯誤有哪些? (2) 這些動名搭配詞錯誤可以分為哪些類別?(3) 在這些搭配詞錯誤當中,哪些錯誤是普遍型錯誤,而哪些錯誤是特定型錯誤? 針對第一個問題,本研究找出了109類之錯誤,共發生了807次,在這些錯誤中,較常發生的錯誤包括agree, travel, specialize, loose 和 do。agree、travel和specialize的錯誤和省略後面介系詞有關,而學習者也常搞混loose和lose,此現象可能與此兩字字形和字義有某些程度的相似有關。另外do屬於虛義動詞(delexical verb),學習者傾向於在虛義動詞後接任何一個名詞,因為虛義動詞較無明確意義,因而造成學習者之搭配詞誤用。 而關於第二個研究問題,本研究的搭配詞錯誤可以分為四類,分別是錯誤動詞搭配、介系詞錯誤、錯誤名詞搭配和其他錯誤等等。最後,本研究發現61種普遍性錯誤分別是錯誤動詞搭配(*do, *loose, *experiment, *try and *reach), 介系詞錯誤(*agree, *travel, *specialize, *listen, *search, *go, *participate), 錯誤名詞搭配 (*sale) 和其他錯誤。這些錯誤顯示出學習者對於虛義動詞、字義和字型相似之動詞、使用特定動詞時省略介系詞等共同問題。 另一方面,此研究也發現48種特定型錯誤,這些錯誤以他們的語言系列(language family)做分類,有十五類之錯誤屬於一個語系,二十六類錯誤為兩個語系所共享,七類錯誤為三個語系所共有,印歐語系(Indo-European)傾向產生錯誤動詞搭配,而阿爾泰語語系(Altaic)傾向犯較多介系詞錯誤。另外,韓國學習者和日本學習者常常犯相同之錯誤,此現象可能與他們皆屬於同一語系有關。
-
Item不同矯正性回歸的種類和來源是否對英語為外國語言學生的寫作表現有影響( 2020) 唐家傑 ; Tang, Chiachieh Jojo學習新語言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從錯誤中學習。因此,如今已發現寫作矯正性回饋(WCF)在改善寫作方面相當重要。然而,過去的研究卻指出,寫作矯正性回饋對寫作表現的影響,端視諸多因素而定,包括寫作矯正性回饋來源與類型。所以,本研究檢視兩種不同來源的寫作矯正性回饋 - 來自教師或同儕的間接矯正性回饋(CF)與間接提示矯正性回饋(ICCF),對英語學習者造成何種影響。全體參與者(N-94)進行初級寫作作業,由兩位評量者負責評分。參與者依得分而分成四組,分別為:同儕ICCF、教師ICCF、同儕間接CF與教師間接CF。參與者分別接收到寫作矯正性回饋類型與來源後,在為期21週的時間內,完成四項不同的寫作與修改作業。結果顯示,這四組的寫作表現都有顯著改善,而且接收ICCF的參與者改善程度,不同於接收間接CF的參與者。在從同儕與教師接收寫作矯正性回饋的參與者之間,同樣有觀察到這些差異。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對英語教學實務深具意義。具體而言,研究結果突顯出同儕與教師給予的間接CF和ICCF,在影響英語學習者寫作方面的教學意義。
-
Item不同聽讀學習方式與文類的搭配對於單字學習之影響( 2007) 程映蓁 ; Ying-jen Cheng先前研究指出,單字可藉由閱讀或聽的過程中有效習得,然而針對聽、閱讀或同時聽讀等方式習得單字的相關比較卻相當有限。故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的聽讀學習方式與文類的搭配對於單字習得的影響。 本研究以三班高二的學生為實驗對象,共計一百二十一人。施測教材為兩篇不同文體之文章,分別為「敘述文(故事體)」與「說明文」。教學方式共有三種:(1)唯讀:藉由閱讀文章之過程來學習。(2)唯聽:藉由聆聽文章之過程來學習。(3)聽讀:閱讀之過程中,輔以老師的逐句朗讀來學習。為探討不同聽讀方式與文類搭配之學習成效,三班學生分別以上述三種聽讀方式進行學習,每班再各分為兩組,分別由「敘述文」與「說明文」來學習。共計六組。為測量學習成效,進行三次單字測驗。測驗內容為英翻中測驗(recall test)與單字選填測驗(recognition test)。而三次測驗分別為:施測前一週之前測(pretest),施測後之後測(immediate posttest),施測過一週之追蹤測(delayed posttest)。另於後測結束後,請受試學生填寫問卷,以輔助評估學習時的動機、專注力、焦慮度以及對教材的理解度,作為分析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結果指出,不同的聽讀學習方式對於單字的習得有顯著影響。唯讀及聽讀組的學生在單字學習上比唯聽組顯著優異。而一週後的追蹤測發現,三組在英翻中的單字測驗上沒有顯著差異,然而在單字選填的測驗上,唯讀組及聽讀組的表現依舊顯著優於唯聽組。但就學習保留率來說,唯聽組表現最佳,有極高的保留率;相較之下,另外兩組卻有顯著遺忘。此研究中,上述三種學習法在敘述文與說明文中的成效無顯著差異。此外,問卷分析的結果顯示,本實驗受試者於施測時的學習動機、專注力及焦慮度和單字學習成效並未呈現顯著相關。然而,學習者對於文章的理解度和單字學習成果卻有顯著相關。針對以上發現,本研究分別統整出不同聽讀學習方式對於單字習得的影響,並於最後提供教學上的運用策略及後續研究的方向。
-
Item不同語言背景大學生論說文之主位選擇( 2016) 李孟穎 ; Lee, Meng-Yin本研究旨在採用系統功能語言學檢視不同語言背景大學生論說文中的主位選擇。比較對象為台灣及中國大學生、新加坡大學生、母語人士大學生,並以母語專業人士作為參照。240篇論說文採自亞洲英語學習者國際語料庫(ICNALE, Ishikawa, 2013),比較的主位為語篇主位、人際主位,及標記主位。 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此三組大學生的主位選擇模式不盡相同。首先,台灣及中國大學生的語篇主位及標記主位使用頻率上顯著多於母語專業人士,且傾向使用外顯的語篇主位銜接語篇。此外,母語人士大學生的語篇主位及人際主位顯著多於母語專業人士,並包括較多的非正式語域。最後,新加坡大學生的主位選擇近似母語專業人士。與專業人士相較,新加坡大學生的三種主位頻率皆未達顯著,傾向用詞彙而非語篇主位來銜接語篇,他們的主觀性人際主位語氣不似母語人士大學生般語氣強烈,且他們的標記主位能銜接文章主題。 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提供台灣及中國教科書編者及英語教師設計論說文寫作教材的具體建議,並提出以篇章為主的論說文寫作教學法應有其必要。
-
Item中介語用學研究:以台灣英語學習者之糾正語為例( 2008) 林明芳 ; Ming-Fang Lin中介語用學在外語教學研究中是近來日趨重要的一個領域。在中介語用學研究中,語言行為(speech acts)常為廣泛討論。然而,糾正語(correction)則是一個長期以來一直被忽略但卻極為重要的語言行為。有鑒於此,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二: 一為比較中文和美語的糾正語之異同,二為探討台灣英語學習者如何表達糾正語。 研究語料蒐集自四組受試者,第一組為30位中文母語人士,第二組為30位英語程度較低的台灣英語學習者,第三組為30位英語程度較高的台灣英語學習者,第四組為30位美語母語人士。研究工具為問卷調查,包含三個主要的部份:尺度量表(Scaled Response Questionnaire)、言談情境填充問卷(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及不糾正的理由(reasons of opting out)。問卷中的情境包含12個糾正語情境題及3個拒絕語情境題,共15個情境題。全部的情境題皆依社會地位高低(social status)與社會距離遠近(social distance)此兩個情境變數(contextual factor)來設計。所蒐集之語料都進行量化與質化之研究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中文和美語的糾正語表達方式有相同之處亦有跨文化的差異之處。此外,質化與量化的分析結果顯示,台灣英語學習者在糾正語中表現出趨近於外語(approximation to L2)、語用轉移(pragmatic transfer)及中介語發展(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語用轉移與中介語發展常常突顯出學生不正確使用外語的情形,這常導致語用失敗(pragmatic failure)。為了讓學生能夠使用更道地的美語,近一步的語用教學是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最後點出研究發現的啟示及未來的研究方向。雖然本研究仍存有一些缺點,但本研究已使得跨文化及中介語用學研究領域更往前邁進一大步,也對英語教學領域有所貢獻及啟發。
-
Item中國學生英語流音發音問題之研究( 2003) 陳慧貞 ; Huei- jen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學生在英語流音 ( liquids /r/ and /l/) 發音上的表現,以及相鄰的母音 (surrounding vowel) 與流音的正確性有何關聯。 五十位高一學生參與本研究實驗,朗讀並錄下所讀的二十個單字、五個句子及一篇短文。朗讀文本的目標音 (target sounds) 設計以英文流音分布的語音環境 (phonetic environment) 為主,包括音節首音(syllable initial /r/ and /l/)、音節尾音 (syllable final /r/ and /l/)、字首子音群 (initial /r/ and /l/ cluster)、字尾子音群 (final /r/ and /l/ cluster) 以及同時出現在一個子音群的兩個流音-rl- (cluster containing two consecutive liquids /rl/)。前四項的語音環境都出現相鄰的後母音(back vowel) 或非後母音 (non-back vowel),作為研究的分析與探討。 研究結果顯示流音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liquids)及後母音對英語流音的錯誤率有很大的影響,主要受到母語及英語發展因素的干擾(L1 interference and developmental factors) 還有母音後的/r/及晦邊音/l/ (postvocalic /r/ and dark /ɫ/) 緊接在後母音會產生的共鳴效應 (back vowel resonance)。此外,實驗中語境的大小(the scope of the task),中文ㄖ的語音分布 (distribution of Mandarin ʐ),重音的顯著性 (prominence of stress),鄰近鼻音的同化 (assimilation of a neighboring nasal ),以及受試者學習過程中的個別因素 (some idiosyncrasies of the subjects’ learning) 也會左右流音的正確性。 本研究的最後一章提供對於英語流音在發音教學上的建議,以及未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