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Browsing 學位論文 by Title
Now showing 1 - 20 of 118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Item 下半身癱瘓者失能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2015) 黃文治; Huang, Wen-Chih本研究旨在瞭解下半身癱瘓者的失能程度與其出院後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整體生活品質、整體健康、生理健康範疇、心理範疇、社會關係範疇、環境範疇)的相關情況,以及就業與婚姻狀況是否造成其生活品質的差異? 方法:本研究採立意取樣, 共有36位中部某區域教醫院復健科脊髓損傷病患及該地區脊髓損傷協會之會員,年齡18至55歲,認知正常的下半身癱瘓者參與本研究。以身心障礙鑑定功能量表成人個案版測量其失能程度,並利用脊髓損傷生活品質問卷測量其對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滿意程度。資料分析以Pearson積差相關係數(γ)來瞭解其失能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並以t檢定分別分析就業及婚姻狀況在其生活品質上的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1) 下半身癱瘓者的失能程度與其生活品質呈現低至中度負相關。(2)有就業的下半身癱瘓者僅在「生理健康範疇」及「環境範疇」的生活品質顯著高於無就業者,其他範疇並無顯著差異。無婚姻之下半身癱瘓者僅在「生理健康範疇」的生活品質顯著高於有婚姻者,其他範疇並無顯著差異。 結論:下半身癱瘓者自覺對生活品質環境範疇的不滿意程度會影響其社會參與及就業,因此,提高個案的社會參與及就業或許可提升脊髓損傷個案的生活品質;此外,無障礙環境及設施、適當的輔具或他人協助、社會參與及就業也會影響下半身癱瘓者的生活品質。Item 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於心智障礙者之信效度研究(2016) 謝佩君; Hsieh, Pei-ChunWork Rehabilitation Questionnaire(WORQ)是以職業重建相關的ICF核心編碼為基礎,說明與工作有關之身體功能及結構、活動及參與、環境因素等因素,分析身心障礙者的工作障礙及能力狀況。WORQ目前已有英文與德文版本,中文版本已發展完成,然未有信校度相關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於心智障礙者之信效度。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是以領有第一類身心障礙證明之心智障礙者;或領有智能障礙、慢性精神疾病、自閉症之身心障礙手冊者之信、效度。以探索性因素分析探討該問卷之建構效度;以Cronbach's α係數檢驗內在一致性,並以級內相關係數(ICC)建立再測信度。 研究結果發現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對於心智障礙者所進行之探索性因素分析,萃取出四種因素:因素一為「基本工作能力及體耐力」,因素二為「情緒管理及人格特質」,因素三為「適應能力及人際互動」,因素四為「感官與身體狀況」;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係數為0.84,顯示「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具高度內部一致性。又再測信度之級內相關係數為0.93,顯示「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之穩定性高。 文末建議未來職業重建服務、教育、社政等各領域專業人員可用「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評估身心障礙者之工作障礙及就業準備度,協助其達到就業之目標。Item 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之信效度研究(2016) 黃旭章; Huang, Hsu-Chang研究背景與目的:鑒於國內沒有以ICF為基礎且心理計量特性良好,並能精確評估思覺失調症患者職業復健功能的問卷,故本研究之目的為:檢驗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應用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信度及效度,評估其職業復健能力,進而協助思覺失調症者重返工作。 方法: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在北部某醫院體系之三家日間型精神復健機構以及門診招募75位個案,以問卷評估調查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以「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慢性精神病患者工作行為量表」及「工作自我效能量表」評估思覺失調症者的職業復健功能,用以檢驗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之信度(再測組內信度、內部一致性)及效度(區辨效度、同時效標關聯效度)。 結果:「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應用於思覺失調症者上顯示全量表具有良好之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值.95)及良好的再測組內信度(ICC組內相關係數為.82)。「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與「工作自我效能量表」呈現顯著高度相關(p<.001),兩量表具有同時效標關聯效度。「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與「慢性精神病患者工作行為量表」則呈現無相關。 結論:「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是一個具有信度、效度,以ICF為基礎的問卷,且易於被精神復健及職業重建的相關專業評估個案的職業復健功能。由台灣思覺失調症個案的主觀觀點反應出的職業復健能力,讓職業重建相關專業人員更瞭解個案整體的功能,以協助思覺失調症者在適合的時機點上重返工作。Item 中途失明者主要照顧家屬心路歷程探討(2021) 吳秋南; Wu, Chiu-Nan本研究採敘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法,旨在探究中途失明者主要照顧家屬心路歷程,並了解照顧者對社會支持的覺知。為提供其他中途失明者與其照顧家屬能有可供參考之案例,以協助他們能有效面對並適應新生活模式,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五位重建成功之中途失明者,及六位他們的主要家庭照顧者,同為協同研究參與者,採用半結構訪談大綱,蒐集其照顧歷程的生命故事。針對研究問題,提出以下結論。本研究對於中途失明者照顧家屬心路歷程研究之新發現有:一、主要照顧者對失明家屬就醫態度視情況有異;二、男性承擔照顧意願增高,顛覆過去的刻板印象;三、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雙老家庭,照顧的高難度值得關注;四、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應建立強大內在能量,並擴展生命視野;五、照顧家屬具正向宗教信仰,有助於接受失明的事實,並規劃妥善照顧方式;六、中途失明者成功的生活重建,有助於家庭盡早重回正常的生活軌道。七、本研究五位中途失明者,是屬於生活重建成功適應的案例,且其照顧家屬的人格特質良好,故照顧者的身心健康狀況未必受影響;八、中途失明者不同時期生活狀態,是影響主要照顧家屬情緒歷程的主因;九、現今社群網絡,有助於主要照顧家屬人際關係不受影響;十、本研究中六個家庭之經濟狀況原本即較為優渥,在發生家人成為中途失明者後,其家庭經濟狀況並未受到影響。故照顧家屬者是否受困於經濟壓力,端視該家庭原有經濟狀況而定;十一、照顧家屬能自我覺察,有助於因應負向歷程;十二、照顧家屬向外尋求支援有助於重建正向生活。 探討中途失明者照顧家屬對社會支持的覺知的結論為:一、具價值性的資訊支持,有助於採取正確且適當決定照顧策略;二、具體的實質支持,有助於消除或減緩照顧者的壓力;三、網絡支持有助於照顧者減少孤單感;四、來自受照顧者的情感支持,有助於主要照顧者感受到愛與鼓勵;五、受照顧者、其他親人或陌生人的肯定,都是主要照顧者自尊支持的來源。 本研究亦針對中途失明、主要照顧家屬、外部支持系統提出不同建議,期望對照顧安排、照顧能量提升、以及照顧服務規劃,能有所助益。此外,根據本研究限制,亦對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中途視障教師工作調適歷程之個案研究(2012) 張淑美本研究旨在探討在職之中途視障教師其中途視障對工作的影響,工作調適歷程中之調適策略和其所運用之資源。以質性研究之深入探討方式來蒐集相關資料。主要研究資料為訪談逐字稿及相關文件。本研究發現:一、本研究參與者中途視障對工作所造成之最大影響為備課、班級經營、課後評量和職場人際互動困難、以及兼任行政工作的困難。二、研究對象之工作調適策略有「自我心理調適」「改變與家人互動的態度」、「申請職務再設計」、「職務的調整」、「使用輔具」、「學生合作學習」、「發展班級經營策略」、「改善職場人際關係」、「人力協助」「參與教學研習」、「職業重建技能學習」、「定向行動學習」及「參與心理輔導課程學習」等。三、工作調適歷程中所運用的資源有「心理輔導知能」、「職務再設計」、「輔具資源」、「人力協助資源」「盲用電腦課程」、「教學知能」、「有聲圖書」、「定向行動訓練」及「社工個管服務」。本研究文末亦針對勞政、社政、民間視障重建服務單位及中途視障者提出建議。Item 以ICF為架構編製之日常生活量表之信、效度研究(2010) 施書驊; Shu-Hua, Shih我國於民國96年「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法時,採用了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ICF障礙分類系統之「八大身心功能障礙類別」取代原先由醫師診斷的方式做為身心障礙鑑定之依據。為了因應新法之施行,行政院衛生署委託台北醫學大學進行「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推動計畫」,以發展適合台灣本土的ICF編碼標準以及鑑定工具。其中自我照顧和居家生活部分之對應工具為「日常生活量表」。但由於該量表甫完成,尚未有信、效度之建立,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建立該量表之施測者間信度、再測信度以及效標關聯效度。 研究者實際施測中風個案,以檢定「日常生活量表」之施測者間信度以及再測信度,並以「巴氏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做為效標,考驗「日常生活量表」之效標關聯效度。 研究結果發現「日常生活量表」的施測者間一致性百分比均介於70%-100%之間(Kappa值介於0.449-1);再測信度之一致性百分比介於73.3%-100%之間(Kappa值介於0.571-1),顯示「日常生活量表」有不錯的施測者間信度及再測信度。效標關聯效度部分,「日常生活量表」的自我照護部分,與巴氏量表及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均達顯著相關(Speearman相關係數達0.44-0.835)。但居家生活部分的效度表現則較不理想,未達顯著相關。 由以上研究結果得知,「日常生活量表」應用於中風個案之評估具有良好的信度,但居家生活領域部分的題目仍須進行修改。未來的研究建議將此量表應用於不同診斷及障礙類的個案別並建立其信、效度,以增進該量表未來的可用性。Item 以「家庭為中心」介入方案於腦中風患者參與之成效(2019) 薛文媛; Hsueh, Wen-Yuan近年來,由於醫學知識與技術的提升,腦中風患者的致死率大幅下降,但仍有許多患者生活無法獨立。隨著國際健康功能與障礙分類系統(ICF)的提出,相關專業開始著重患者參與的議題。在提升腦中風患者參與的介入方式中,大多僅著重於患者本身,甚少將家庭成員納入介入策略中。本研究期待透過以家庭為中心的介入提升腦中風患者社交與社區參與。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透過照顧者參與意願之有無將研究參與者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探討介入前後以及介入後一個月的追蹤成效。實驗組以家庭為中心的介入,控制組則以個案為中心介入。兩組介入時間皆為每周一至兩次90-120分鐘課程,課程總計八次。資料分析以描述性統計、Wilcoxin排序和檢定、Wilcoxin符號等級檢定研究參與者在社區、社交參與和憂鬱程度的改變。 本研究基於資源方便性,在臺北市某教學醫院收案,參與者分成實驗組九位與對照組八位。介入前兩組在年齡(p=0.007)與社區參與多樣性(p=0.037)上具有顯著差異。介入後兩組在各依變項皆無統計上顯著差異,然發現實驗組的憂鬱程度降低、社交參與多樣性提升、社交/社區參與中想改變的程度提升以及社區參與困難程度有下降的趨勢。兩組在追蹤時,所有依變項於統計皆未達顯著差異,但在社區參與多樣性與參與頻率有上升的趨勢。 本研究在統計上未能顯現以家庭為中心的介入優於以個案為中心的介入,但在追蹤時的依變項變化情形有正向發展的趨勢,建議未來可以探究較多樣本、較長介入以及提早介入的成效。Item 以敘事觀點探究手語翻譯員之職涯建構歷程(2016) 陳淑雲; Chen, Shu-Yun本研究以敘事觀點探究手語翻譯員之職業生涯建構歷程,在透過提供身心障礙者服務之手語翻譯員,蒐集本身在個人價值、技能、需要或興趣方面,在相關工作與協助經驗、外在職業世界的交互影響下,藉此呈現身心障礙者手語翻譯員的職業價值。 本研究敘事研究方法,訪談四位現職手語翻譯工作者之手語翻譯職業經驗,其研究結果分為兩大部分: 首先,採取「整體--內容」的分析方式以第一人稱呈現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以探討手語翻譯員的相關生命經驗、職業生涯體驗之職業建構歷程。 另採取「類別--內容」分析方式從手語翻譯職涯故事中試圖找出個體職涯發展中的生涯概念,透過研究參與者手語翻譯職業生涯歷程中除了呈現他們做過的工作類別與內容之外,亦能呈現他們如何因為工作經歷的累積所形成的自己對職業生涯建構,包含:因外在職業世界的理解影響個人對職業生涯的投入程度與承諾;從自我角度觀看職業生涯歷程(手語興趣的培養、工作技能與職業知能的學習、工作態度與工作風格的養成);自我與外在職業世界的交互影響,形成動態的職業生涯;時間的累積增強了個人對生涯的穩定感。 綜合上述,四位現職手語翻譯工作者均表示建立完整的訓練規劃、認證程度與管理規範的重要性,可因此奠定手語翻譯者的專業性,並促進國人對於該職業抱持應有的尊重態度。Item 以新進人員觀點探討支持性就業服務員之工作適應(2019) 劉晏安; Liu, Yen-An本研究試圖以新進人員之觀點,探討進入支持性就業服務員的工作後,在職場如何面對的壓力與挑戰,或是如何因應專業工作的方式,以及其工作適應的歷程。具體目的聚焦在:(一)以新進人員觀點,探討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工作適應過程中的工作壓力與挑戰;(二)以新進人員觀點,探討支持性就業服務員進入工作後,如何因應其遇到的困難;以及(三)以新進人員觀點,探討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工作適應的歷程。 本研究使用立意取樣與滾雪球之方式,招募10名新進支持性就業服務員為研究參與者,使用半結構的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並以質性研究取向的紮根分析方式,進行研究的整理與分析。研究結果以三個部分做呈現: 新進支持性就業服務員的工作壓力與挑戰,可以分為新人的角色適應、職務內容的挫折、職場支持不足;新人的角色適應包含:無法勝任角色的焦慮、角色期待落差、工作過度負荷;職務內容的挫折包含:行政業務繁瑣、職場開發困難、個案服務狀況多、家長溝通困境、工作特性限制;職場支持不足中,包含了:新人訓練不完善、督導風格不合、同儕關係不佳。 在新進支持性就業服務員進入工作後,因應其遇到的困難方式分為外在層面、內在層面;外在層面包含了工作調整、尋求支持、壓力紓解;內在層面則是情緒處理。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在新進支持性就業服務員的工作適應的歷程中,可以分為菜鳥帶菜鳥的角色摸索期、多重角色的自我覺察期、內在與外在漸進調整期、在進入工作後的菜鳥帶菜鳥的角色摸索期後,多重角色的認知覺察和內在與外在漸進調整期,會相互影響相互互動,漸進調整的過程中,可能又影響著菜鳥帶菜鳥的角色摸索期。文末依照研究結果提出適當的建議,以供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以自我決定理論探討雙北市智能障礙者的工作動機(2014) 詹嘉琦; Chia-Chi Chan本研究以Deci與Ryan(1985)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目的在於瞭解智能障礙者的工作動機之現況,以及在不同的個人變項、就業變項和心理需求之智能障礙者於研究變項中的差異或相關情形,進而探索可預測工作動機的心理需求向度;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新北市的智能障礙者為研究對象,共計回收有效問卷共計137份。所蒐集之資料運用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聯繫感是智能障礙者滿足程度最高的心理需求。 二、認同整合調節是智能障礙者最同意的工作動機類型。 三、性別、障礙程度、學歷程度、父母職業水準和家庭經濟狀況等個人變項在工作動機的各向度皆未存在明顯差異。 四、是否有實習經驗、職業訓練經驗、職業輔導評量、工作經驗、工作穩定度和不同的勞動條件等就業變項對於工作動機未有明顯差異。然在工作意願、是否在職及喜歡目前工作的程度對於工作動機部分向度有顯著差異。 五、心理需求中,勝任感與聯繫感可正向預測工作動機,且以勝任感的預測力較大。 六、在各種變項對於外在調節皆未達顯著。Item 你是我的眼?!視覺障礙工作者運用視力協助員之經驗(2014) 王雪娥本研究始於瞭解視覺障礙者運用視力協助員服務的經驗,進而探討視力協助員在視覺障礙者的職場生態系統關係,並藉資料分析、歸納,提供「職務再設計」措施的相關建議。 經以半結構訪談題綱蒐集七位研究參與者的經驗,並以質性研究電腦軟體NVivo第10版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在運用視力協助員服務的經驗方面: 社政及勞政體系為研究參與者獲得服務資訊的主要來源;需協助的工作有共通性,然亦因工作的專業度與豐富化,而有差異性;審查結果會因僱用單位支持度而影響到職務再設計的成效;研究參與者認同接受服務時數遞減之做法,但亦認為應考量個別化及建立減列時數的指標。 二、在視覺障礙者的職場生態系統關係方面: 視覺障礙者運用視力協助員服務從自我要求開始,藉尊重與包容成就彼此、藉溝通建立工作默契。視力協助員因「被他人需要」樂於多付出,而成為職場的潤滑劑。 三、在「職務再設計」提供視力協助員服務的建議方面: 研究參與者認為善用科技與建立服務標竿典範有助於制度的精進;服務品質提升的關鍵則在於溝通、傾聽與同理心;組織的支持可以彌補申請職務再設計未被滿足的層面;友善職場可創造更多的職場自然支持者,協助視覺障礙者發揮工作潛能。Item 兩位已婚女性精神障礙者家庭生活調適歷程之敘事研究(2014) 陳韋伶; Wei-Ling Chen在復元理念與社區復健服務的倡導之下,精神障礙者在家庭及社區的生活漸受重視,個人如何於疾病和家庭生活間自我調適、轉化角色並運用資源,實為復健諮商重要議題。 本研究採用敘事研究的方法,藉深度訪談探討兩位在婚後罹患精神疾病的女性,重新參與家庭生活之調適歷程。經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後,分別呈現兩位參與者的家庭生活經驗,再進一步歸納統整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研究參與者在其家庭經驗中,個人感知的壓力超出身心負荷範圍,引發精神疾病,角色功能失調,影響整個家庭系統的運作。在謀求新的平衡狀態之重組階段,家庭成員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家庭生活與疾病之間,彼此牽引,兩位參與者賦予家庭的意義,存在矛盾性。而患病經驗造就轉機,喚起個人自覺,也帶給家庭生活新的風貌。 調適歷程中參與者採行角色轉化與生活目標轉變等策略。家庭角色任務的執行上,涵蓋「下修期待」、「解放自我」以及「轉移職責,量力而為」三種。另以「放緩步伐,坦然接受現實」、「自我照護,兼顧內外需求」、以及「攝取知識、自我精進」、「擔任志工,扶助弱勢」方式,進行心態與生活目標的調整。整體生命走向,朝「與自己和解」之路邁進。 研究亦針對參與者在調適歷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助力、阻力進行討論。得知個人內在、家庭內部與外在環境的支持均相當重要,而阻力則可能促使病症復發。最後,基於研究結果,就復健諮商服務體系、精障者個人和其家庭,以及對未來研究等面向,提出若干建議。Item 創傷性腦傷者就業歷程之敘事研究(2011) 陳珮綺; Pei-Chi,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創傷性腦傷者之就業歷程。研究者邀請了三位曾經歷創傷性腦傷、已在融合性工作環境中就業達一年以上的工作者來參與研究。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年齡介於三十至三十八歲,其中兩位為男性,一位為女性。 本研究採取敘事研究的方式,邀請研究參與者敘說其生命經驗,再採取「整體—內容」的分析模式來呈現研究結果,並輔以「類別—內容」的觀點來進行研究結果的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創傷性腦傷者傷後能力或特質的變化包括生理功能、認知能力、溝通及社交能力、情緒與人格、以及自我概念的轉變。三位研究參與者的職業生涯方向與工作目標都有調整,研究者將其路徑分別命名為「暫時屈就、累積實力的A」、「在漩渦裡打轉、無法承諾的B」以及「在穩定的基石上前進、仍有夢想的C」。另外,研究中也針對三位參與者就業歷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助力、阻力進行討論。 基於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職業重建人員、創傷性腦傷者及其家人,以及對未來研究等各方面,分別提出相關建議。Item 創齡、創能—武林盛會發展史:以全國老人福利機構運動會為例(2020) 顏菲菲; Yen, Fei-Fei全球高齡化是世界的趨勢,臺灣亦同;人口老化和平均餘命延長,接踵而來是退化失能機率的增加,養護型長照機構需求更多,國家社會醫療照護成本的負擔益形沉重。綜觀文獻皆指出運動對一般健康、罹病、失能高齡者皆有益處;運動會也有助於養成運動習慣、提升生心理健康,增加成就和社會參與。財團法人私立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以下簡稱永信基金會)所籌辦的「『創齡,銀向樂活』全國老人福利機構運動會」(以下簡稱運動會)則為此因應而生。本研究期待探究運動會發展之歷史脈絡與要素,透過歷史資料及訪談運動專家、活動主要籌辦者及參與推動者,探討運動會發展之緣起、歷史背景、脈絡及要素;並發現未來發展挑戰,提出解決策略;希冀研究結果能提供政府和民間機構參考,在長照計畫推動之時也能重視運動會推廣的重要。 為重建運動會之歷史脈絡,以了解運動會的發展過程及要素,使用田野調查,包含相關資訊蒐集及運動會當天全程參與觀察進行初步瞭解;並在蒐集相關史實於文獻分析後,欲訪談參與籌備之運動專家和活動主要籌畫者,及參與推動者,立意取樣共11位研究參與者。採用詮釋觀點之歷史分析法賦予事件新義。研究時間計畫在2018年3月8日至12月31日之間。計畫研究參與者撥冗1至2次60分鐘的時間,於其方便之地點接受半結構式之深度訪談,在歸納整理逐字稿後重建運動會發展脈絡。最後藉由發展過程之經驗發現未來發展可能的困境,並透過SWOT策略分析,研擬未來失能高齡者運動會發展之問題解決策略。 研究結果將運動會劃分為三個時期,分別為第一階段、倡議萌芽及運動發展期;第二階段、運動實驗及運動會嘗試發展期;第三階段、運動套裝課程及運動會基礎奠定期;透過這三階段中之發展經驗檢視未來永續發展瓶頸,藉由SWOT分析後,分別歸納為內部優勢、內部劣勢及外部機會和外部威脅,透過交叉分析來思考初擬運動會未來發展困境解決策略,為:(一)失能高齡者參與運動會益處觀念的推展;(二)透過量化及質性研究確立運動會對失能高齡者健康之效益;(三)運動會的推動辦理之行動策略。 總結發展歷程所得之結論,瞭解在第一階段倡議萌芽及運動發展期為:(一)失能高齡者能夠運動之觀念的推展有其重要性、(二)辦理「目標性」的活動可促進運動動機及頻率;第二階段運動實驗及運動會嘗試發展期為:(一)實驗研究結果有助於失能高齡者運動觀念的推廣、(二)籌辦運動會之管理規劃具關鍵性之影響;第三階段運動套裝課程及運動會基礎奠定期為:(一)合適的套裝課程可促進運動的推展、(二)網路平臺的風行可促進失能高齡者運動會觀念的推廣、(三)辦理單位團結分工合作是籌辦成功的重要因素、(四)參與單位和照護人員的積極配合可促成長輩運動及參與運動會、(五)資金的充裕是運動會圓滿的重要關鍵。繼之陳述運動會對失能高齡者在運動、生理、心理、社交、文化方面皆有具體改變及影響之成果。由SWOT分析問題所得,與研究參與者關於未來發展綜合討論之研擬解決策略結論為:(一)失能高齡者參與運動會益處觀念的推展有其關鍵性、(二)透過量化及質性研究確立運動會對失能高齡者健康之效益有其助益性、(三)失能高齡者運動會推動辦理有其重要性。也看到運動會舉辦可促進文化交流,促使跨領域共襄盛舉,具提升整體規模經濟之效益。冀望本研究在觀念繼續的推廣、未來研究,及運動會辦理,及政府跨部會整合及民間跨領域的投入,提供政府及民間單位執行政策、辦理活動之參考。Item 功能性視覺與自我因應策略之探究(2010) 彭淑青; Peng Shu-Ch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在職之視障者功能性視覺與自我因應策略,以質的研究方法蒐集及分析5位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主要以訪談、觀察職場情境與工作方法、及檔案文件檔方式進行。研究結果如下,本研究在文末亦針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一、當面臨功能性視覺挑戰時,研究對象在自我因應策略的方法計有「使用輔具」、「改變閱讀距離」、「調整工作物件」、「作業流程改變」、「調整照明」、「利用其他感官知覺」、「人力協助」及「調整職務」等八項策略。 二、自我因應策略的調整因素在功能性視覺方面有「視覺敏銳度(近距離、中距離、遠距離)」、「色彩敏銳度(色弱、色盲)」、「視野」和「光感」(夜盲、反光反應、畏光、對光敏感、暗適應、陰影與照明影響)」四個主要的部分;此外在外物部分的影響有「物體對比度」與「字跡潦草」;其他因素上有「時效需求」與「心理壓力」。 三、功能性視覺評估後應提供的服務內容有「視覺及其他感官知覺的運用訓練」、「輔具的認知與訓練」、「輔助工具與方法的創意激發」、「人力資源的應用方法」及「調整職務的方向」五大類。 四、形成自我因應策略發展的工作條件有兩項:一為有利於發展自我因應策略的工作條件,包含(一)獨立作業的任務;(二)獨立的工作環境;(三)自行安排工作執行順序;(四)可彈性使用設備的環境;(五)能適時調整職務的職場支持;(六)視障者個人積極發展策略的態度;(七)視障者對輔具熟悉度高時。二為易使用人力協助因應策略的工作條件,包含(一)辨識顏色複雜度高、相近或對比度低的物件;(二)遠距離的細部活動觀察;(三)有時效限制的工作內容;(四)與同事合作且需視力判別的工作;(五)工作環境異動大;(六)使用輔具效能過低或不適時;(七)耗用眼力工作。Item 參與庇護工作坊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疾病管理對工作行為之探討(2011) 林淑鈴; LING-SHU LIN工作對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僅帶來社會心理的滿足,也能增加自信與尊嚴,職業復健的核心目標為協助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返職場。而衛政機關提供庇護性工作坊的工作訓練,目的為增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準備度,以協助日後轉至支持性或一般性就業。 本研究針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參與庇護性工作坊的工作行為進行預測變項的探討,變項包含:病前工作經驗史、教育程度、自我效能以及疾病管理等。收案機構包含衛政體系五家復健中心與五家康復之家,共招募 131 位目前接受庇護性工作訓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首先,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目的與流程,取得受試者同意書,再以「簡易智能狀態測驗」作為篩選工具,確定研究對象能理解研究目的與問卷內容;隨後,請研究對象自行填寫「自我效能量表」、「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識量表」、「藥物態度量表」等問卷。最後,研究者依「工作行為評量表」評估研究對象參與庇護性工作坊的工作行為。 上述資料採用描述性統計、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和逐步複迴歸等進行資料分析,探究工作行為的預測性。 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方面,不同教育程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沒有差異性 (F值=.098,p >.05);但病前工作經驗達一年以上者,比病前工作經驗未達一年者自我效能的平均分數高 17.42 ( t=2.741*,p<.05)。 疾病管理方面,教育程度在大專及大專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國中及國中以下者「精神疾病症狀知識量表」平均分數高 4.46 ( F=3.527*,p <.05),而不同教育程度組在「藥物態度量表」則無差異 ( F=1.897,p>.05);不同病前工作經驗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管理的兩個軸向皆無差異。 工作行為方面,不同教育程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工作行為上無差異( F=.946,p>.05);但病前工作經驗達一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病前工作經驗未達一年者,工作行為的評估高 9.18 ( t=3.345*, p<.05)。 此外,參與庇護性工作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自我效能與工作行為達顯著相關,( r=.405**,p<0.01);疾病管理的「藥物態度量表」與工作行為也達顯著相關 (r=.309**,p<0.01),但在「精神疾病症狀知識量表」與工作行為則未達顯著相關 (r=.151,p>0.01)。 精神分裂症患者參與庇護性工作坊工作行為之預測力方面,依序為自我效能、病前工作經驗史,以及藥物態度,以自我效能的預測力最高。 結論:職業重健人員提供精神分裂症患者就業服務時,能適度的增強案主職前社交與技能訓練的自我效能,且持續提供疾病管理與復原的概念,使職業輔導的服務更具全面性。Item 國中全盲生點字代數學習輔具之設計與使用成效評估(2019) 嚴光輝; Yen, Kuang-Hui本研究旨在設計一套國中全盲生數學代數學習輔具「點字代數學習輔具」,並確認此學習輔具對全盲生代數學習的適用,故本研究目的為:(一)發展一套可讓一般明眼數學老師指導國中全盲生代數課程的「點字代數學習輔具」,以幫助盲生學習數學代數。(二)探究「點字代數學習輔具」對全盲生之可用性。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本研究從文獻探討、確認研究問題與研究目標後,建立三階段的研究流程。第一階段為「點字代數學習輔具」設計與運用,包括:說明代數學習輔具設計的概念與特色,及由研究者檢視本學習輔具在國中盲生代數課程的運用。第二階段由研究者立意取樣邀請一位盲生擔任研究參與者,觀察全盲者使用「點字代數學習輔具」是否能正確的摸讀與操作,本研究進行六次代數教學與評估,評估項目包括:(一)輔具操作性、(二)學習效果。第三階段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七位教師接受訪談,這七位教師為融合教育環境中盲生學習數學之相關的教師,包括視障巡迴教師、視障重點學校之視障資源班老師、一般國中資源班老師、特教助理員,及數學教師三位。研究者以自行設計的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當面訪談,瞭解教師們對盲生運用「點字代數學習輔具」學習代數的看法。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本研究設計的「點字代數學習輔具」經由研究者檢視國中代數課程的運用,及透過盲生實際的操作,盲生能正確的排列出代數算式,對排列的代數式有短期記憶效果,本輔具能實際於代數課程使用。透過教師訪談,有下列結論:(一)本項輔具的功能是建構代數之概念;(二)可幫助盲生與明眼數學老師溝通互動;(三)可幫助一對一的指導,例如,課後由數學老師指導;(四)可協助中途失明的學生在數學點字尚不熟悉時,繼續學習代數;(五)可助盲生瞭解式子中的上下對齊或左右排列的對應關係;(六)可幫助盲生理解數學式,形成心理圖像與形成記憶。研究過程中亦發現:因數學點字的列式方式讓盲生缺乏記憶搜尋功能,而本輔具可幫助盲生創造數學式子之「心理圖像」,有助於理解算式及形成記憶,這是本輔具的另一貢獻。最後,本研究亦針對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2012) 張詩青; Chang, Shih Ching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瞭解國中資源班身障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情形,以及瞭解不同個人背景(性別、年級、障別、居住地區)與不同家庭環境(家長之社經地位、家長之教養方式)的國中資源班身障學生其生涯自我概念表現之影響。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期有助於輔導國中資源班身障學生朝正向之生涯自我概念發展。為完成前述的目的,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之公立國中資源班為對象,並以「生涯自我概念量表」為研究工具,實施問卷調查,共得325個有效樣本。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來考驗各項假設。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就整體生涯自我概念而言,總量表各層面的每題平均得分均高於中間值 2.5 分,因此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大多具有清晰的生涯自我概念。 (二)就全量表各層面的比較而言,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中以生涯能力較為清晰,生涯興趣較為模糊。 (三)就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整體生涯自我概念而言,「性別」、「年 級」、「障別」、「居住地區」在生涯自我概念上無顯著差異。 (四)就「性別」而言,不同性別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各分量表中皆無達到顯著差異。 (五)就「年級」而言,不同年級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 各分量表中,在「生涯能力」、「生涯興趣」、「生涯價值」、「生涯認識」沒有顯著差異。但在「生涯抱負」上三年級優於一年級。 (六)就「障別」而言,不同障別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 各分量表中皆無達到顯著差異。 (七)就「居住地區」而言,不同居住地區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各分量表中皆無達到顯著差異。 (八)就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整體生涯自我概念而言,「家庭社經地位」在生涯自我概念上無顯著差異,而「父母教養方式」在生涯自我概念上亦無顯著差異。 (九)就「父母教養方式」而言,母親不同教養方式的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價值」量表中達到顯著差異。 (十)以「障礙類別」、「父母教養方式」最能預測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 生生涯自我概念的現況。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師、學校及相關單位未來進一步研究與輔導之參考。Item 國高中階段之多重障礙學生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現況與影響因素的探討(2015) 黃馨萱; Huang, Hsing-Hsuan本研究探討多重障礙學生主要照顧者的生活品質現況。運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以北部特殊學校多重障礙學生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總共發放100份問卷,回收之有效問卷為80份。採用描述性統計、ANOVA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及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經過研究資料分析解釋後,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1.多重障礙學生主要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介於「中等程度好」與「好」 之間。 2.多重障礙學生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的四個範疇皆有平均以上的分數。 3.多重障礙學生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排序分別為生理範疇、本土社會範 疇、本土環境範疇、心理範疇。 4.影響多重障礙學生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的因素有:教育程度、自覺健 康狀況、自覺快樂程度、個人平均月收入、家庭平均月收入、整體生 活品質、整體健康滿意度。 5.影響生活品質的因素:教育程度、個人平均月收入、家庭平均月收 入、自覺健康狀況、自覺快樂程度,會因彼此間的差異造成生活品質 的不同。 6.生理範疇為預測多重障礙學生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Item 多元職前準備方案對第一類身心障礙者助益之探討~以單一社福單位為例(2021) 黃雅杏; Huang, Ya-Hsing職前準備方案是改善身心障礙者就業相關能力的重要策略,過去研究認為,具備多元特質的方案效果將更顯著,但缺乏實證的研究證據。本研究目的係探討多元職前準備方案對促進第一類身心障礙者就業並降低其所需支持程度之助益,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問題有4項:(1)參加多元職前準備方案之第一類身心障礙者之人口學特性、接受服務情形、就業結果,以及訓前與訓後所需支持程度變化情形為何;(2)身心障礙者訓前與訓後所需就業相關支持程度是否有顯著變化?(3)參加多元職前準備方案後四種不同就業結果(未就業、庇護性就業、支持性就業和自行就業)之身心障礙者之人口學特質、接受服務情形、訓前與訓後所需支持程度之變化是否有顯著差異。(4)參與多元職前準備方案後不同就業結果(未就業、庇護性就業、支持性就業和自行就業)之第一類身心障礙者之年齡、服務情形(服務期程、服務項目數量)與所需支持程度之關係為何?本研究採回溯性次級資料分析之研究設計,由單一社福單位提供 2015年至2019年參與多元職前準備方案之第一類身心障礙者的文本資料,符合以下條件之文本資料才納入本研究分析以回答研究問題:(1)參訓時處於就業年齡15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之資料,(2)具備有就業意願和基本工作技能,(3)屬於第一類身心障礙者,(4)有簽署同意其資料被使用於研究分析之同意書者。就業所需支持程度以「障礙者職前準備暨就業能力強化開案需求評估表」做為研究工具,該評估工具具有專家效度,Chronbach’s alpha>.7,具備可接受的內部一致性。以敘述性統計分析、相依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和線性迴歸分析以回答四個研究問題。所有統計以套裝統計軟體 SPSS 23 進行,統計顯著差異訂為 p < .05。 研究結果有四項,(1)2015年至2019年參訓者共127名,以男性、智能障礙、輕度障礙、高職學歷、未有3個月以上之就業經驗、個別輔導時數91小時以上,及以支持性就業為主,平均年齡為24.69歲、服務期程平均為7.58個月,以及服務項目數量平均為5.79項。整體的成功就業率為63%,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為52%,且專業服務對第一類身心障礙者獲得或維持就業具有重要性。(2)多元職前準備方案有助於降低第一類身心障礙者所需支持程度,且在成功就業部分,未就業組的身心障礙者訓後所需的支持程度皆高於支持性就業者、庇護性就業和自行就業三組的身心障礙者。而在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部分,支持性就業、庇護性就業與自行就業三組間訓後所需的支持程度差異不大。這可能代表身心障礙者進入職場後,雖仍需一定程度的支持,但能否成功就業或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可能有其他重要的影響因素。然並未有相關研究分析不同就業模式間異同之比較 ,故無法進一步瞭解可能的因素。(3)教育程度、個別輔導時數、服務期程等因素對不同的成功就業和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之就業結果上皆達顯著差異,而障礙程度和服務項目數量則會影響不同的成功就業結果。透過Scheffe事後比較和Tamhane’s T2檢定分別發現庇護性就業組的身心障礙者所需要的服務期程明顯較自行就業組的身心障礙者要長,以及支持性就業組的身心障礙者所接受的服務項目數量多於未就業組之身心障礙者。(4)年齡和服務項目數量對第一類身心障礙者訓後所需的支持程度有顯著關係,能共同解釋39%的變異量。最後,多元且長期的職前準備方案有助於改善第一類身心障礙者所需的支持程度及就業狀況,也是協助第一類身心障礙者就業的踏腳石。同時建議職重服務系統應建立長期且多元的職前準備資源;擴大與企業合作的機會,並增加實習職場種類和實習時間;建立長期就業追蹤系統,以瞭解對身心障者長期穩定就業的效益,以及建立同步提供多元職前準備方案和支持性就業服務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