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assimilation"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Be Yourself, Image Is Nothing: Bias Correction when Viewing Messages in Sequence.(2014-03-04) 蕭中強; Yi-Wen Chiena; Chung-Chiang HsiaobAttempts at social influence are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sequence rather than in isolation. We suggest that messages can play a new correction-based role when they prompt message recipients to consider possible biases. The resulting corrections can reduce or even reverse the typical context effects. Two experiments examined advertisements as contexts for activating corrections. In Experiment 1, the context ad contained a tagline highlighting potential endorser bias. In Experiment 2, a sequence of context ads featured the same endorser endorsing different products, subtly prompting the potential for endorser bias. In both studies, research participants corrected for the assimilative effect of the celebrity endorser more when motivation was relatively high rather than low. Implications for the practice of social influence are discussed.Item Item 台灣中英自由口譯員初入市場概況初探(2022) 鄧欣亞; Teng, Hsin-Ya即有文獻針對自由口譯員的專業培訓、能力、就業力等方面已有諸多研 究,並探討以上面向與口譯員職涯表現與台灣自由口譯市場概況之關係。然而, 尚未有研究完整討論新手口譯員初期步入市場的時光。本研究旨在探討口譯員 如何從新手口譯員漸漸立足於台灣的中英自由口譯市場。研究專訪了十五位結 業於台灣翻譯研究所之現行中英自由口譯員。十五位口譯員於自由市場年資為 三到十九年不等。本研究採用紮根理論,透過訪談瞭解個人動機、打入市場方式和立足市 場定義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性。作者以"自由譯者市場同化性”模型做為理論架 構,透過紮根理論進行比較及概念化,進一步瞭解台灣中英自由譯者初入市場 之關鍵技能。研究結果顯示,除了最為基本的口譯語言能力,人脈經營能力、 人際互動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皆扮演重要的角色。市場新手利用關鍵技能進而 最大化運用多方接案管道 (前輩介紹、客戶介紹、其它工作介紹等),於建立口 碑同時消弭焦慮感,從而逐漸從市場新手蛻變為立足市場之自由譯者。此篇研 究更深入討論「立足市場」之定義。Item 同化心境—鄭潔妤水墨創作論述(2021) 鄭潔妤; Cheng, Chieh-Yu人類對於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心理變化,從個體步入群體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外在因素,進而影響了個體間的發展與成長,筆者透過自身觀察與體會到的感受與反思,藉由水墨畫作的創作來表現化其為具象,並以隱喻的手法呈現這個社會帶給人們的影響在筆者眼中是如何地連結個體之間的人格與心靈。筆者將以三種系列呈現個體融入群體生活的過程,第一種以塑膠袋與花卉、動物作為象徵與隱喻社會現象的形式,在物件表面所蘊含的意義中,隱藏另一個可以作為連結的寓意,用以與觀者的思考做聯想,第二種是以個體與社會環境的相互動,並藉由麻雀刻意想躲藏於其中的形象來帶入,第三種為同化,意味著個體逐漸與社會相互作用,而融入社會中的個體開始失去自我而導致最後成為一體,在被吞噬的過程中,思考如何維持自我、不隨波逐流的保有自我的思想與本質。而此現象所帶來的影響,也恰恰反映了人是透過他人的映照與反饋而進行個體的轉變,筆者希望透過心理學與哲學的角度去思考自己與社會的共同成長方式,也希望這系列的畫作能讓觀者以自身方式思考去切入生活中的社會現象與議題。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為創作與研究動機、創作與研究方法及創作論述方法。第二章以社會心理學、榮格心理學等相關哲學思想與學理作為創作基底的探析,並以多位藝術家描繪社會群體與人的關係發展等相關作品為例爬梳。第三章為創作的三個系列的創作思維與形式表現,輔以表格形式統整創作內容與方法。第四章個別創作解析,包含個別作品的介紹與展覽的呈現。第五章結論,消化資訊的吸收與透過了解自身內在精神並進行反思去提升自我理解,望能以這些成長為基石,在未來能創作更成熟、完整的畫作。Item 客家語賽夏通婚的涵化現象(2013) 羅金枝臺灣的原住民有十四族,其中賽夏族依地理位置分為南賽夏與北賽夏,南賽夏分布在苗栗縣南庄鄉與北賽夏在新竹縣五峰鄉是血緣同源的民族,現在總人口僅剩不到六千人 ,1911~1946年日治期間成長緩慢 ,光復後1946~1964人口快速增加,到1964之後又逐漸下降,近十年來賽夏族人口嚴重遞減中,在這不到六千人口中,會說賽夏語的人口有多少?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密碼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沒有語言就瀕臨滅絕,苗栗縣南庄鄉的賽夏族人說客家話已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賽夏族人口的凋零是否涵化、同化、融合在客家民族中? 本論文擬自1905年日治時期至今,以苗栗縣中港溪上游的兩岸方緣十里內,沿溪順流而下到內灣左右為界,站在公平對等的立場,解說賽夏族的入婚習俗,賽夏與客家之通婚是否加速語言的消長?文化的融合?從家族親屬、生活習慣、宗教、祭祀、歌謠等層面來探討,本論文採質性研究,藉著文獻探討和田野調查、深度訪談與比較研究法,來還原長時間外民族對賽夏民族的傳說與述說,期望能揭開神密的面紗,從新的視角與觀察賽夏與客家通婚所造成之影響。Item 澎湖縣湖西腔閩南語在地理和年齡的變化研究-以《彙音妙悟》「高」、「科」韻和小稱詞為例(2011) 何正芳澎湖群島又名漁翁島,位於台灣西岸的台灣海峽,全區由 90座島嶼組成,總面積有126.864平方公里。早期由於交通不便利,島嶼型態之地理環境,形成地理與人文區隔作用,除造就出澎湖獨有的歷史發展特色,亦使各鄉鎮間之語言相互影響程度有限,所以得各自保留原鄉之語言特徵。本研究首先對湖西鄉各村落語料進行文獻蒐集與分析,勾勒出湖西鄉閩南語之語音特徵。再根據地理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之研究原則,進行湖西鄉閩南語實地田野調查,並藉由統計圖表與語言地圖,彙整出澎湖縣湖西鄉閩南語在地理分佈與年齡差異之共時變異與變化現象,進一步探索此區域之語言變體,並據以推測出湖西鄉閩南語之未來發展趨勢。田野調查之結果顯示,湖西鄉閩南語語音特色是:一、「高」韻唸/io/; 二、「科」韻唸/ə/ ;三、「小稱詞」唸/e/,其詞幹元音則呈現出同化、異化等語音變化。上述三項語音特徵根據不同年齡層之解析觀之,在大部份老年層尚保有50%以上的語音特徵,但隨著年齡層的下降卻逐漸減少,尤其是少年層急速遞減至於0~10%之間而已;另以地理分布角度之研究觀之,在湖西鄉東區村落保留較高比例的語音特色、南區各村次之、北區各村則最微弱。依此推測,未來湖西鄉三項特徵語音趨勢將逐漸呈現:1/io/>/o/;2 /ə/>/e/>/ue/;3「小稱詞」唸/e/>/a/,這種現象在青、少年層最明顯。4「小稱詞」詞幹的元音的同化、異化音變現象驅向消失。以上這樣的變化主要受到教育普及、交通便利、媒體資訊的無遠弗屆與語言態度之影響最鉅。Item 雙重正價促發物對目標產品評價之影響(2014) 吳思穎; Szu-Yin Wu本研究主要針對消費者在特定面向上改變對於產品評價的相關機制進行研究,在許多過去的研究當中已經有針對消費者評價產生的原因以及評價變動的方式進行了相關探討。在本研究當中將針對Chien, Wegner, Hsiao, and Petty (2010)的解釋範圍模型進行探討。在促發物與目標物之解釋範圍有所重疊時,會產生同化效果;在促發物與目標物之解釋範圍並未相互重疊時會產生對比效果。並且在本研究當中我們也加入Hsiao (2002)所提出的互動假設進行討論,因此我們在研究中假定不僅目標物之評價會受到促發效果之影響,促發物也會受到促發效果之影響而導致評價之變動。 在本研究當中我們擴大研究的範圍至兩正向促發物對於目標物評價之影響效果,因此在實驗中我們先探討兩促發物在解釋範圍有所重疊時是否也會產生同化效果。接下來再依序討論促發物1在解釋範圍與目標物有重疊之下是否產生同化效果,以及促發物2與目標物之解釋範圍無重疊之下是否產生對比效果。最後我們將討論範圍擴大至雙促發物之情況,探討在雙促發物的情況下,目標物之評價之改變狀況。 有鑑於每個人心中對於解釋範圍之大小有不同的基準,因此本實驗採用組內設計的方式進行,透過觀察每位受測者在實驗前後對於目標物以及兩促發物之評價來了解促發效果的產生狀況。 在實驗結果部分,結果都不顯著,我們認為造成實驗結果不顯著的原因主要來自於樣本數的不足、實驗設計上的問題以及實驗內容過於冗長繁瑣導致受測者失去注意力,因而影響結果。然而透過實驗的結果顯示多數實驗結果顯示目標物與促發物之移動方向皆如同我們預期往原先預期之方向移動,因此我們認為若未來改善實驗之方式以及增加樣本數,便可以驗證雙促發物下對目標務所產生之促發效果。Item 雙重正價促發物的周邊效果:解釋範圍重疊模型之延伸(2015) 許舒婷; Hsu, Shu-Ting本研究主要探討消費者在進行購買行為時,會因為被周邊效果影響進而改變對目標產品的評價。在過去已經有許多研究對消費者產生評價及變動評價的原因進行探討,本研究將針對其中Chien, Wegner, Hsiao, and Petty(2010)的解釋範圍模型進行探討並加以延伸。解釋範圍模型中指出消費者對於產品的評價會受到促發物以及所評價之目標物的解釋範圍,其兩者之間是否重疊而有所影響,當兩者的解釋範圍有重疊時,會產生同化效果(Assimilation Effects) ,沒有重疊時則產生對比效果(Contrast Effects)。Hsiao(2002)的互動假設中指出,除了目標物的評價會受到促發效果的影響之外,促發物的評價也會因為促發效果的影響而變動,我們將加入此研究一起進行討論。 以往的研究多針對單一促發物對目標物的評價影響進行探討,在本研究中將把促發物擴增至兩個,且皆為正價促發物。操弄解釋範圍重疊與否的方式則是根據Chien在解釋範圍為重疊模型當中所使用的操弄方式,透過控制促發物的解釋範圍大小、目標物的解釋範圍以及促發物與目標物解釋範圍之間的距離來操弄對比效果與同化效果的產生。本研究共分為四個實驗,採組內設計,因應每個人對解釋範圍大小有不同的基準。 在實驗結果部分,只有假設1的結果是部分顯著,其他皆不顯著。我們認為造成實驗結果不顯著的可能原因有樣本數的不足、問卷相隔時間過長導致受測者回答標準不一樣,然而實驗結果顯示目標物與促發物的方向多數是朝我們預期的方向移動,因此我們認為未來可再針對問卷的設計做更改,及收集更多樣本數,來驗證我們的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