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advertising"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Be Yourself, Image Is Nothing: Bias Correction when Viewing Messages in Sequence.(2014-03-04) 蕭中強; Yi-Wen Chiena; Chung-Chiang HsiaobAttempts at social influence are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sequence rather than in isolation. We suggest that messages can play a new correction-based role when they prompt message recipients to consider possible biases. The resulting corrections can reduce or even reverse the typical context effects. Two experiments examined advertisements as contexts for activating corrections. In Experiment 1, the context ad contained a tagline highlighting potential endorser bias. In Experiment 2, a sequence of context ads featured the same endorser endorsing different products, subtly prompting the potential for endorser bias. In both studies, research participants corrected for the assimilative effect of the celebrity endorser more when motivation was relatively high rather than low. Implications for the practice of social influence are discussed.Item 中文報紙之新聞標題及廣告用語中後設隱喻之語意研究(2005) 黃欣然; Hsin-jan Huang本研究依據Flip G. Droste所提出之後設隱喻理論,旨在探討其在中文報紙中新聞標題及廣告用語之語意與語用功能。研究所採用語料來源為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及其網站。 研究結果顯示﹐後設隱喻在中文語料中為自然語言的必要之一部分,而非僅是修辭潤飾上的功能。語言是因為需要而產生,以達到某種效果;後設隱喻的功能正符合新聞標題及廣告用語之目的:吸引讀者注意,並在有限的時空內,表達雙重的涵義。在依據內容、結構及觸發之語料分類中,社會新聞、雙字詞及語意歧義分別為各類中出現頻率最高者。中文的語言特性使後設隱喻在相較英文下,有良好的發揮空間且有更多的表現型態。它可以是由下列所觸發:(1)句法歧義;(2)語意歧義;(3)專有名詞之嵌入;(4)音譯。需要強調的是,語料蒐集過程中發現,中文後設隱喻的先決條件為先有隱喻的涵義,再從字面上獲得另一符合語境和指涉架構之用法,尤其字音、字型需一致,才不至於與隱喻、雙關語、假後設隱喻混淆。Item 以空巢族為目標對象的公益廣告設計-以網路廣告為例(2011) 張詠絮台灣社會正面臨家庭結構改變,以及社會型態轉為工業社會、城鄉差距大等因素,許多子女離家遷移至其它地區居住。根據Duvall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論,孩子離巢的父母則進入所謂的「空巢期」。除此之外,國人的平均壽命也逐年增長,社會高齡化與少子化更延長了空巢期的時間。然而,目前國內較少針對空巢期的研究,應用於宣導設計的更為稀少。有鑑於此,本研究以空巢族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對於宣導廣告的需求,進一步設計對空巢族父母有幫助的宣導廣告。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158位離家子女的離家狀況以及經常接觸的廣告途徑,並以立意抽樣選取四位空巢族父母,針對與子女互動狀況、面對空巢的態度以及對於宣導的看法進行半開放式訪談。 研究結果顯示,有77%的子女有擔心過空巢父母的生活狀況,每星期最普遍的聯絡頻率是1~2次,有58%的子女對於離巢分居後親子關係較以前好的態度是肯定的。觸發子女想起父母的契機有81%是由於父母主動聯絡,由此可知父母主動關心而觸發彼此交流的比例佔大多數。而訪談父母則了解到,大部分父母對於空巢期的來臨並無預先心理準備;面對空巢期的調適則認為自我可多參與進修活動、培養興趣或從事過去時喜愛的活動。 根據以上結果,使用心智圖(mind map)以及人物誌設計法(Persona)整理歸納設計方向如下: 1. 針對空巢子女:由問卷可知,子女接觸頻繁程度最多的廣告形式是網路廣告,可以藉由此管道採鼓勵或提醒的方式促使子女與父母聯絡,協助舒緩空巢父母的不適應感,並增進親子關係。 2. 針對空巢父母:為了宣導父母提早調適,以鼓勵空巢族及早做好生涯規劃為主要發展方向。Item 原型意象應用於廣告概念策略設計(2007) 范揚宏; Fan Yang Hung本研究欲探討原型意象理論應用於廣告設計中的創意發想與符號解讀之功能,借用一般廣告企劃的思考流程,在策略思考的階段導入兩種創作方法,分別是融入原型意象的意義管理系統、以及符號層次理論,因而發展出一套可以幫助設計人員應用於日常個案的創作方法,內容包涵分析情報、發現問題、並且從十二種原型意象中選取適當的定位、從符號層次理論發想溝通策略、選取視覺元素、並決定畫面配置的整套創作法則。 研究者從自身的創作經驗中選取三個個案進行本創作法的實驗。首先在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的個案,選取「智者」原型意象,佐以符號層次理論的思考,決定以山水畫的風格與「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意象概念進行設計。其次在學術交流基金會「到美國學設計」演講宣傳個案,以「創造者」原型意象為定位,結合美國圖像與藝術創作元素加以設計。最後在國立新竹女中形象推廣個案中,以「魔法師」原型意象的「美夢成真」概念出發,選取竹女的少女意象與夢想的諸多元素結合進行創作。 研究者由實驗結果發現本研究的創作方法可以從系統性的思考以及具有學理支持的符號表現與接收方法,幫助設計人員以更省時、更有效率也更精確的方式來發想創意。然而研究者必須自我反思,不同理論的整合在理論立論基礎上的差異所造成的限制,同時也必須提醒參考使用本創作方法的設計人員需注意西方的理論應用在東方情境脈絡上的跨文化層次問題。Item 台灣數位顯示器戶外廣告研究暨溫雅惠視覺傳達設計創作發表-- 主題: NET 2007春夏系列--(2006) 溫雅惠略述台灣廣告發展經過,廣告媒體的變遷,和未來發展的方向。 運用圖表分析「2004年世界第一大戶外廣告業者JCDecaux」的經營策略。 敘述台灣各大學「e 世代人才培育計畫」推動的情形。 描述戶外數位顯示器 ( Digital Signage)的類型、廣告目標與功能,並對台北市重要設置地點,作實地勘查和研究。另外,針對注目者與廣告目標的視覺接觸,也以圖表做效益理論之印證。 筆者為創作視覺傳達設計,除對商品性格與廣告風格作關鍵性分析,另對廣告創作之「蒙太奇MONTAGE」、剪接、分鏡技術亦有所著墨。Item 台灣日治時期平面廣告的女性圖像符號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國際台灣研究中心, 2010-10-??) 孫秀蕙; 陳儀芬; Sun, Hsiu-hui; Chen, I-fen日人殖民統治台灣達50 年(1895-1945),引進了工業革命以降的大量生產形式及現代企業經營型態,也將廣告概念導入台灣。伴隨著政治、社會與經濟的變遷,台灣現代廣告業逐漸成形。當時風行於日本的廣告設計,隨著以日人廠商在台灣設立代理公司,販售日製商品,出現在台灣媒體及公共場所的宣傳海報上。有鑑於台灣日治廣告中女性圖像研究成果有限,處於基本資料蒐集及初步分類,缺乏一個更具系統性的分析方法與具學理基礎的解釋,本研究擬挪用適切的圖像符號學分析模式,解讀日治時期台灣平面廣告再現中的女性圖像及其社會地位。本研究檢視日治時期台灣女性在商業設計中的形象再現,並嘗試說明其中隱含的文化、社會與政治權力鬥爭。藉由整合不同的研究領域,本研究希冀能對亞洲的文本分析及文化研究有所啟示,豐富廣告史相關論述,並展開以性別政治為主軸,日治時期台灣史與傳播研究之間的學術對話。Item 擴增實境應用於廣告互動之研究與創作-以捷運廣告為例(2011) 裘文郁; Chiu, wen-yu國內的互動式廣告多為感應投影的方式呈現,相較國外已將擴增實境技術廣泛應用在廣告互動,國內雖已有技術,但卻多應用在展示、解說等方面。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經由文獻研究法確認擴增實境應用在廣告互動的可行性,藉對國內外的案例研究,歸納出設計流程與注意事項,最後再以自我創作的方式進行研究驗證,並檢討分析創作結果。 統整個案研究結果,可歸納出十二點注意事項,及六個步驟的設計流程。應用個案研究所得結果製作一則互動式廣告,以“台灣師大品牌新形象”為題,傳達“師大培育大師”及“文化傳承、創新活力”的訊息。本創作之特點為同時使用二種類型的擴增實境技術,發揮二類型的優勢於廣告互動;創作過程中,藉互動腳本的文字描述及情境示意圖交叉對照,模擬參與者的使用情境及其行為,統整出必要之互動流程及細部設計的項目和設計要點。 本研究結論提出設計師應用擴增實境技術於廣告互動時應注意的要點如下: 1.設計師需了解擴增實境概念及技術,將技術的優勢妥善運用在廣告中。 2.互動式廣告的企劃製作應以團隊方式進行,發揮各團隊專長。而設計師的工作則包含企劃、創意發想、互動規劃及圖像製作,並可有效地與工程師溝通內容,了解技術可達成的效果。 3.廣告元素的選用,應著重在應用擴增實境所營造的似真如夢的空間情境,並將參與者的影像考量於其中,突顯技術的特色,帶給參與者新奇的感受。 4.標記類型的選用則與策略、流程規劃及參與者的使用意願有關,不限定只能使用單一種標記,考量標記類型的優勢,可使互動過程的變化更為豐富。若使用圖卡為標記,應考慮參與者持卡之方式,避免破壞圖卡邊緣造成辨識失敗。 本研究之建議設計流程如下: 1.依據主題擬訂廣告策略,並善用擴增實境的特點於廣告創意。 2.確定所需的標記樣式,選擇使用的技術類型。 3.繪製互動腳本,腳本需描述使用標記的方式,以歸納適當的互動流程。 4.考量廣告策略與目標,決定如何在基礎流程中加入策略所需的步驟。 5.統整互動腳本及最終互動流程,歸納細部設計所需的設計要點。 6.依據環境狀況及使用技術,選擇適合的設備和裝設位置。 7.細部設計,包含互動內容、標記媒介物及環境包裝。 上述優先考量的注意事項和設計流程,可供互動設計師在設計時的初步參考資料。建議後續研究可加入實際參與企劃和設計執行的設計師的訪談,了解實際應用於商業設計時的狀況,再次驗證研究所得的結果。此外,了解廣告主對擴增實境技術的觀點與考量的重點,則可給予設計師規劃擴增實境之互動廣告時的參考。Item 符號學應用於平面廣告創意與視覺風格之影響- 以泰國、日本、台灣為例(2009) 趙飛帆; CHAO FEI FAN許多廣告之所以吸引人,便是在於它用快速、精準、創意、風格化的方式傳達給消費者,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與想像之外,隨著科技進步,執行技術的提升,使得廣告的視覺呈現更加成熟與增加更多無限可能性。本研究主題”符號學應用於平面廣告創意與視覺風格之影響以泰國、日本、台灣為例,其研究動機在於有鑑於近年來亞洲國家中的泰國與日本的廣告作品,在其創意與視覺風格之獨特性與風格性明顯,在近幾年的國際競賽中屢獲大獎,受到國際的重視,因此引發探討台灣廣告創意表現的研究動機。其研究目的在於藉由符號學的理論基礎分析其廣告創意的視覺與非視覺元素應用思考模式,以便結構化分析其應用情形與差異性,作為台灣廣告創意表現發展的思考參考。本研究主題之研究方法採取質化分析方式,收集泰國、日本、台灣代表性的得獎廣告,分析創意概念、視覺符號,了解其中執行差異性與創意邏輯模式,而透過本研究發現,廣告表現獨立與突顯風格的形成,基本上有兩個必要因素,其基本條件如下:1. 獨特的文化性與地域性視覺符號:根據分析研究,當廣告畫面出現明顯的地域性符號時,的確可以增加獨立的風格性,但不能完全單一只靠視覺上的符號性支撐。2. 明顯的文化性與地域性心理符號:搭配明顯的地域性或文化性心理符號元素,例如概念、定位、主張等等,其獨特風格才能有效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