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Browsing 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by Subject "Boyuan Tie"
Now showing 1 - 1 of 1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Item 《伯遠帖》之傳藏與董其昌跋文真偽析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9-??) 王振邦; Jen-Bang Wang本研究以文獻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文本比較法,從《伯遠帖》之傳藏歷程探究陶玉璞論及《石渠寶笈初編》成書前仍未目睹《伯遠帖》的論點,理據稍嫌薄弱,並對陶氏推論該帖應在乾隆10年或隔年正月前進入清宮的假設性說法,持保留態度。本文研究發現,乾隆10年乙丑冬10月該編成書之前已輯錄《伯遠帖》,且該帖原藏於御書房,後移至三希堂,推估最晚應不遲於乾隆10年10月29日丁卯小雪,更精準來說《伯遠帖》應在公元1745年11月22日前進入清宮。其次,清人姚之駰、黃之雋、于敏中,近人穆棣、黃緯中皆論及「楊明時」,與《歙縣志》、《石渠寶笈》及臺南謙受堂《餘清齋法帖》諸帖題跋之「揚明時」名款,互有出入,研究者推論「楊明時」應受到行草連筆關係而書寫成「揚明時」名款並依此形體摹勒上石,「楊明時」與「揚明時」應為同一人無疑。再者,關於吳廷、吳新宇與吳興宇三人之考辨,穆棣與黃緯中皆論及吳廷即吳新宇的說法,經研究者仔細耙梳後發現吳廷不是吳新宇,亦非吳興宇,遑論吳楨或吳禎。同時,推估吳廷庋藏《伯遠帖》前後不超過8年、甚至更少,亦非陶玉璞「只不過九年而已」算法。而穆棣述及先歸吳新宇、後轉入吳廷的論點,次序應為先吳廷、後輾轉流入吳新宇,理據似乎更為充分。最後,從臺南謙受堂收藏《餘清齋法帖》散帖《蘭草帖》及《黃庭經帖》後董跋年款與墨蹟本董跋用筆進行比對,復參以董氏傳世書蹟名款相較,發現墨蹟本董跋存有諸多斧鑿痕跡,且「長安」一詞非穆棣所指金陵,亦非黃緯中述及長安,應為明都北京。此外,再從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無用師本董跋與子明本董跋進行析論,補足前人論述當今北京故宮所藏墨蹟本《伯遠帖》董其昌偽跋成立之理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