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action research"
Now showing 1 - 20 of 17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Mosston互惠式教學形式應用在國中生急行跳遠之學習成效(2013) 趙保昇; Jau, Bau-Sheng本研究在於探討互惠式急行跳遠教學對於國中七年級學生學習態度與技能表現之學習效果影響,並比較男女生學習效果的差異。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立某完全中學國中部七年級學生一班,共30(男生18位, 女生12位)位同學。參與研究的教師為研究者本身。實施每節45分鐘,共4週,8節課。以學習態度量表與跳遠技能測驗所蒐集之量化資料採獨立樣本t考驗、相依樣本t考驗與共變數分析加以處理,同時以開放性學習後問卷蒐集質性資料,並以內容分析法加以詮釋。研究結果發現:(一)在互惠式急行跳遠教學後,男生(t= -6.75,p<.05)與女生(t= -6.58,p<.05)的技能表現皆有明顯的進步。(二)在互惠式急行跳遠教學後,不同性別學生(F= .74,p>.05)的技能表現無明顯的差異。(三)在互惠式急行跳遠教學後,男生(t= .12,p>.05)與女生(t= -1.66,p>.05)的學習態度表現無明顯的進步。(四)在互惠式急行跳遠教學後,不同性別學生(F= .02,p>.05)的學習態度無明顯的差異。本研究發現互惠式教學在急行跳遠技能測驗表現上具有良好學習成效且研究參與者也反應出對互惠式教學法的喜愛,此可供體育教師與其他相關單位作為體育教學法選擇方面的參考。Item Polya解題策略融入八年級數學課程之行動研究(2021) 李芷維; Lee, Chih-Wei本研究探討Polya解題策略融入數學課程在學生數學學習成效、解題行為和數學學習動機是否有提升。研究方法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17名國中八年級B組學生。在課程設計方面,採用Polya解題策略搭配同儕觀摩進行教學,配合教學進度做策略融入。行動研究時間共計八週。研究工具方面,量化研究工具為「前測與後測的試卷」、「數學解題行為問卷」、「數學學習動機量表」,質化研究工具為「Polya解題策略提問單」、「同儕觀摩單」、「解題策略融入課堂問卷調查」、「教師省思札記」、「訪談紀錄」。研究結果顯示,Polya解題策略融入數學課程後,學生於解題行為的學習成效有提升;學生於解題策略四階段中的「瞭解問題」、「擬定計畫」、「執行計畫」階段的解題行為有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於解題策略教學前後沒有顯著差異;教師嘗試解題策略融入教學後,教師自身數學教學與教學專業知能上獲得成長。Item STEM取向之機構玩具實作活動對國中生機械性向影響之行動研究(2017) 游家綺; Yu, Chia-Chi本行動研究旨在解決學生較少統整及應用其他科目所學相關知識於實作活動的問題。研究者發展STEM取向之機構玩具實作活動,探討本實作活動對機械性向的影響,以供未來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參考。本研究為行動研究,採用教學實驗法做為研究方法,以某所臺北市立國中八年級的三個班級共83位學生為對象(其中56位學生為實驗組;27位學生為對照組),進行十週的實作活動。 在進行本實作活動後,對學生施測《國中新編多元性向測驗》,及《STEM取向之機構玩具實作活動接受度問卷》,研究發現:一、學生肯定STEM取向之機構玩具實作活動;二、STEM取向之機構玩具實作活動對於國中生機械性向的發展並無明顯增進,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實施STEM取向之機構玩具實作活動時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宜在當下就獲得解決,並在解決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整合的能力;二、STEM取向之機構玩具實作活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對未來性向的發展有所幫助;三、STEM取向之機構玩具實作活動的實施順利,且學生高度肯定本活動。Item Towards an Integrated Content-Based Nursing English Program(英語學系, 2010-12-??) 王宏均; 莊美盈; 楊惠菁; 邱天欣; Hung-Chun Wang; Mei-Ying Chuang; Hui-Ching Yang; Tien-Hsin Chiu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一醫護英語融攝課程對於提升北部某護專二年級學生護理專業知識及英語技能之效益,課程理念在結合通識英語教育及護理教育,教學主題涵括三大主題,包括食物金字塔、辦理住院、身體構造及健康問題,參與本課程之學生為三百七十位護理科學生。學生課程評量問卷之回饋顯示出本醫護英語課程有效地提升學生護理知識及其語能力,研究者亦基於學生回饋及十二位護理科教師對於課程設計及教學內容的看法,提出日後相關醫護英語課程設計之建議。Item 一位國中老師品德教育施行之行動研究(2011) 張翡珊; Chang Feishan本研究旨在探討對國民中學學生施行品德教育之影響及結果。研究以研究者於前置作業階段試做的「關懷」、及學生選出的「尊重」、「負責」、「誠實」、「口德」、「同理心」六個品德主題進行課程設計,並施以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透過錄影、訪談、學習單、家長回饋及檢核表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目在於: 一、 針對參與研究的對象規劃、設計、與實施品德教育課程方案。 二、 探討典範學習:「向名人學品德」,對品德教育的影響。 三、 探討因品德教育的施行,師生雙方所獲得的成長。 四、 探討品德教育的施行,對班級經營的影響。 五、 依據研究結果,對他位欲實施品德教育課程的教師提出建議,以做為未來品德教育課程實施之參考。 經由為期約六個月的品德教育行動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 擴展師生對品德意涵的認知 二、 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設計與施行,提升學生的參與度 三、 行動研究的螺旋模式,提升學習成效 四、 課程施行的影響 (一) 對學生的影響: 1. 品德教育的施行有其意義與價值。 2. 培養學生上台的膽識 3. 「日行一善」專欄有助學生自我反省 4. 品德的學習與實踐,有助班級氣氛的融洽 5. 動人的文章,能啟人心智 6. 有助國文寫作能力的提升 (二) 對教學者的影響 1. 豐富了表演藝術課的教學 2. 提升運用資訊科技的教學能力 3. 師生互動的改善 4. 提升了班級經營的成效 5. 提升課程設計的專業能力 最後依本研究的發現,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品德課程教學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一位衛生教育工作者的實踐知識與反思:用愛滋潤我的生命(2005) 蔡春美; Tsai, Chun Mei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我在從事愛滋教育工作經驗中,學習而來的衛生教育實踐知識,並描述實踐知識的發展歷程,及檢視我抱持的衛生教育知識視框及價值信念。 本研究採用的是行動研究的方法,以敘說的方式描寫、批判、反思、回觀我在這五年工作的行動歷程與經驗。從紀錄的事件內容或對我有重要意義的對話中,探尋當時我的情緒、想法及我的類似過去生活與學習經驗,或是我形成的價值觀,再後設、回觀事件的脈絡,並反映實務經驗的意義,最後歸納我學習到的實踐知識。 這五年走下來,從不同的教育宣導方式及與不同教育宣導目標對象的互動經驗,衝擊我對衛生教育原有的視框,解構再建構,型塑我許多的實踐知識與理念。我的行動歷程從我自認是專家卻尷尬不知道怎麼做(像是個尷尬的生手),到戰戰兢兢的尋找一種標準的、好的做法(像是個焦慮的新手),到變成學習者做做看錯了再說(像是個萌芽的黑手),到發展新的工作模式有信心的做(像是個新生的舵手),最後到不知為何而做(像是個衝突的射手)。 行動歷程中我看見:第一,衛生教育可再多增加社會學及人類學的眼光及人在情境中的觀點,並觸及對社會多元文化的瞭解。第二,與感染者的服務與互動經驗,讓我在專業位置上有了位移,放低自己成為教育者及助人者的位置,可以增強目標對象的權能。第三,我的衛生教育理念不再以規訓、倡導為首要目的,也不再著重教學活動必須有許多教學技巧,而是先與目標群體建立關係,瞭解他們的次文化,再一起和目標群體尋找接下來的方向及介入時機與策略。第四,教育的現場千變萬化,不能全然地仰賴事先預測及準備的標準化工具和教案,教學者應該可以隨時保持彈性及情境的敏感度,時時檢視自己的主體經驗及價值觀。第五,我和「被教育者」在教育歷程中彼此無時無刻教育著對方,看見彼此的主體性。第六,教學者的立場是在學習者需求之下,協助學習者接受與理解學習者想知道的,並作為資訊提供者。第七,衛生教育工作者應能不迷失在實證典範的洪流中,建立在地化、行動化的衛生教育模式。第八,教學者保持與其他教學工作者的交流與分享,可以隨時檢視自己的教學信念及分享彼此的教學經驗。第九,愛滋教育運用肢體潛能、經驗式的教學法,著重教學中的情境因素,可以更瞭解目標對象的價值觀。第十,愛滋教育應從如何與感染者建立和平共處的生活空間談起,並從生命意義著手。 我的行動經驗的處遇也反映出我在公務體系、衛生教育專業位置、愛滋領域次文化、衛生教育在衛生行政的處境。公務體系重視的是階級制度的權威,及權力結構內的人和。衛生教育在重行政輕實務、以大量快速及行銷策略為主的衛生行政體系中,逐漸轉變至夾縫中求生存的位置。愛滋次文化中,感染者與愛滋工作者,容易因情境因素,陷入兩難症狀或噤聲中。 最後我以「從公主脫掉高跟鞋開始」的故事作為本論文的結尾,用高跟鞋隱喻專業的位置及權力,用宮廷代表我所處的境遇文化,期待增加自發性想像的空間及未來的行動力。Item 一個發展小二學童乘法概念的行動研究(2007) 黎懿瑩本研究乃作者於在職進修期間,對授課班級的小二學童進行乘法概念行動研究與教學實驗的成果。教學活動的設計採用Anghileri (2006)鷹架學習的3層次教師策略,搭配分組計數概念、倍的數學語言、故事繪本的似真情境以及遊戲與把玩四個核心教學構念,透過在行動中反思和對行動的反思引動每一階段的教學活動。實驗中使用的乘法概念問卷和數學態度量表皆經過預試並修正,在兩階段三循環的研究中進行共四次前後測,並輔以晤談記錄以及研究日誌,蒐集學童乘法概念發展的量化與質化實徵資料。 經過兩階段三循環的研究之後發現:教學前18位曾經使用乘法算式的學童只有2位具有乘法概念,在等值群組、倍數比較、陣列與組合四類問題中,學童最易瞭解的是陣列和等值群組問題中的乘法概念;經過本教學實驗之後,學童在等值群組問題有98.8%、倍數比較問題97.1%、陣列問題100%、組合問題26.5%達到乘法思維。此外,本班大多數學童乘法概念的共通可能學習路徑是:由加法思維的逐一點數開始,逐漸產生分組計數概念,接著建立倍的概念,並使用倍的語言溝通加法和乘法算式,在逐次的遞迴中逐漸進入乘法思維。同時,由數學態度量表中也顯示:大部分的學童在學習乘法概念的過程中,都曾經獲得正向情意的支撐。這似乎表明:故事繪本和數學遊戲的似真情境營造都具有相當的教育價值。 依據本研究的結果,個人認為教師在進行小二乘法概念教學時可以依循下列五項原則:對學童可能發生的學習困難,要先預擬因應的教學策略;在教學計畫時,應該採用分組計數活動並以倍的語言溝通;以「乘法是單位量轉換問題」的教學認知,作為發展學童乘法概念的主軸;於教學之前先分析學童的表現,再擬定解決大多數學童表現的教學方案;透過反思、察覺和與伙伴教師的討論,引動自己教學知識和信念的轉變。Item 一場用生命譜寫的籃球賽-籃球隊訓練與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2011) 嚴佑寧由於一件攸關生命的校園事件,讓研究者產生進行本研究的動機;本研究是以行動研究方式,將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校隊訓練之中,旨在透過行動研究探討籃球隊訓練應用南門國中教育核心價值的成效,分析隊員於品格之學習情形並探究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可行的解決方式。 本研究是以台北市立南門國中男子籃球隊為研究對象,實施時間從民國九十九年九月至十二月,研究期間運用學習單、研究者教學日誌、家長回饋等資料,以評估球員學習成效,本研究經資料分析後,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校隊訓練確實可行 二、本校教育核心價值應用於籃球校隊訓練具有明顯成效 三、品格教育課程的融入豐富了校隊訓練的內容 四、研究者進行行動研究過程中能夠獲得專業成長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論,對於在籃球隊訓練中進行品格教育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Item 一所偏鄉小學推動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行動研究(2021) 鍾尚峯; Zhong, Shang-Feng本研究以臺中市偏遠國小為對象,旨在探討太陽國小課程領導者推動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透過行動研究將以探討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理念與具體作為、所遭遇的問題及解決策略、具體成效等,並運用文獻整理、訪談、觀察等方式輔助,最後將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歸納並提出結論。本研究結論如下:一、理念與具體作為方面 (一) 校長對食農教育之理念:營造學習環境,藉由食農教育課程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二) 課程領導理念:由行政主導轉變成親師生共同參與;增權賦能由下而上推動;行政支持並鼓勵教師進行食農專業進修;積極爭取校內外資源提高親師生課程參與程度。 (三) 課程領導實際作為:透過會議引領親師生共同發展食農教育目標;藉由平等對話與領導權力下方帶動親師生參與課程;提供教師專業進修和行政支持以利發展食農課程;撰寫計畫爭取經費並營造有利於課程實施之學習環境。 二、問題及解決策略方面 (一) 課程領導及親師生專業知能不足,用對話及進修解決問題解決。 (二) 領導及授課時間不足問題,利用妥善規劃解決問題。 (三) 親師參與態度程度不積極,藉由積極宣導實作解決問題。 (四) 偏遠學校資源不足,透過計畫及校內外資源挹助解決問題。 三、具體成效方面 (一) 行政及教師專業知能成長之具體成效:推動社群顯著提升教師課程設計的意願及信心研究者發現;增權賦能與行政支持顯著提升教師食農專業能力及教學熱忱;平等對話顯著提升教師專業分享的質與量。 (二) 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成效:透過會議及活動增能以提高學生對食農教育的興趣;透過行政支援以增加學生對於食農學習的自信程度。綜合以上結論,研究者對課程領導之建議:成立專業發展策略聯盟使其具備課程領導知能、規劃多元食農教育活動以提升學生對食農的興趣、掌握學校與社區間的平衡狀態、善用正式與非正式組織並精簡行政及善用管道充實設備主動爭取食農教育資源;對縣市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持續與各項團體合作、補助偏遠小學經費以推展食農教育、辦理產出型課程設計研習、考量小校編制並整合相關教育政策、定期辦理食農教育種子教師培訓、提供偏鄉學校發展食農預算經費。關鍵字:偏遠國民小學、課程領導、食農教育、行動研究Item 中級華語課深度討論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2020) 張家銘; Zhang, Jia-Ming本研究主要採行動研究法並輔以調查法進行研究,目的在探討中級華語課堂中實施深度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變化、師生的上課情況,以及學生與教師在執行完深度討論後的感想和看法。 本研究之對象為25位就讀於臺北市某國立大學之大一、大二與該學期之交換生,其華語能力皆落在中級至中高級之間,另外還有5位有執行深度討論經驗之教師。透過實際課堂觀察、提問單、小組討論錄音轉譯編碼資料、學生問卷與教師訪談錄音等資料收集並分析,所獲結果如下: 一、提問方面,學習者從測試型提問(TQ)到求知型提問(AQ)的數量有顯著變化;回應能力方面,解釋性談話(EE)與累積式談話(CT)的次數有明顯的提升,但探索式談話(ET)的成長則較不明顯;另外,學習者普遍希望教師繼續在課堂中施行深度討論,對於課中融入深度討論抱持正面的看法。 二、在備課方面,課前的書面資料需準備得比以往多;課中的小組討論必須按照深度討論的模式進行,且須比以往更注意討論的運作與細節規劃;課後對學生討論情況的分析教師應視本身的情況進行調整,不見得要完全按照深度討論的內容執行;另外,教師普遍對於在課中融入深度討論以及深度討論所帶給自己在教學上與學生在學習上的變化,持正面與支持的態度。 期盼透過本研究能提供欲在中級華語課中融入深度討論的教師之參考與依據。Item 主體隱身與漸現之流與飛~一段鬆脫壓制之行動探究與實踐歷程(2008) 黃敏茲本論文之主旨在於描述一位女子與婚姻中男人發生感情,體驗到第三者污名的強大壓制,而試圖解構污名壓制的行動探究歷程。 採用行動研究及生命敘說的研究方法,以各種行動實踐,輔以書寫日誌自我對話、公開文本與人對話、及藝術創作等方式,進行解構污名壓制的探究與自我療癒。經過上述探究發現,重新檢視體制與主流的價值觀,個人主體性漸出,因而產生自我認同與情感視框的挪移,不再以外在體制、而以「情感主體—人」為本位。同時,亦從行動研究過程中發展出個人的在地知識,主題包括「污名對個人的影響」、「掙脫壓制的歷程」、「『瘋狂』與『情緒化』及『此生命經驗』的意義重新框架」、「對行動探究及生命敘說力量的體會」,與「助人者的省思」等。Item 二代健康促進學校菸害防制行動研究計畫評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3-03-??) 張鳳琴; 顏銓成; 劉潔心; Fong-Ching Chang; Chnan-Cheng Yen; Chieh-Hsing Lin教育部於2010年提出「二代健康促進學校」鼓勵學校透過行動研究推動實證為導向的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按計畫的特色為學校結合教育局資源、地方輔導團與中央輔導委員(大學教師)的支持網絡體系共同推動。本研究皆在評價臺南某國中推動二代健康促進學校菸害防制行動研究方案對學生菸害認知、態度、吸菸行為及二手菸暴露等影響,介入措施依健康促進學校六大範疇(學校健康政策、健康教學、健康服務、社會環境、社區關係、健康服務)策略推動。本研究以學生自填問卷方式進行,於2011 年3 月計有809名學生完成前測問卷填答, 2011 年6 月計有736名學生完成後測調查。結果顯示,在前測, 6.9% 學生表示在過去30 天曾吸菸, 8.7%學生表示在過去一星期在學校曾有人在面前吸菸, 47.7%在家曾有人在面前吸菸。此外,介入前後測被定分析顯示,學校菸害防制行動研究方案結合無菸家庭活動介入可顯著降低學生在家中的二手菸暴露,提升學生菸品危害的認知,降低吸菸行為與購菸行為,建議持續推動實證菸害預防教育及強化社區結盟。Item 亞斯伯格症學生寫作教學研究(2008) 王敏薰; Min-Hsun Wang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以自我指導策略發展(SRSD)為主要策略,教導四位國高中亞斯伯格症學生(簡稱亞症)學習完整的寫作歷程,並在過程中探討亞症學生的寫作困難情形,調整策略以協助學生改善寫作問題。 研究結果可分為以下兩部分: 在寫作困難方面,四位亞症學生無法有效統整讀者、寫作者及文章三方面的要求;心智理論(讀者覺察)問題影響整體寫作表現,尤其是寫作者本身的經驗與感受的部分;執行功能問題影響寫作歷程中的計畫、組織材料、監控等歷程;核心統整問題影響取材、運用詞彙、回顧修改等工作。其他如文法、寫字等問題也會影響寫作表現。 在寫作教學過程方面,最後選取其中兩位學生,深入報導寫作教學的歷程。自我指導策略發展(SRSD)有助於亞症學生學習較完整的寫作歷程,在教學中透過對話與反思,找出學生困難,並參考中文的寫作教學理論來調整介入層級與方式,可以使亞症學生解決取材、文法、運用詞彙、描寫感受等寫作問題。 最後根據研究中的發現,提出對於家長、教師以及研究方面的建議。Item 交互教學法結合文句脈絡策略對國小聽障學生詞彙及文意理解之研究(2020) 葉筱鈴; Yeh, Hsiao-Ling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研究目的在於透過執行教學、反思和修正的循環歷程,在行動歷程中找出交互教學法結合文句脈絡策略的教學流程。運用交互教學法的預測、提問、澄清和摘要四個步驟,在師生「對話」互動中,教師可以視學生的理解狀況給予鷹架,學生也能監控自己的理解狀況。同時結合文句脈絡策略,讓學生可以從上下文去推導和理解不懂詞彙的詞意。 本研究以一名國小六年級語文學習表現低落的聽障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康軒版第十一冊國語課本為材料,嘗試以交互教學法結合文句脈絡策略進行教學介入,教學過程中以自編測驗及口頭回答歷程的紀錄持續評估學生在教學各階段的詞彙及文意理解表現。 整個研究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前導教學研究-第一階段鬆土期,為期兩週,主要透過實際教學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特質,並執行初步教學流程,以利後續反思、修正和再執行教學。正式教學研究-第二階段播種期,研究者更加能掌握學生的語文學習挑戰,並在每個流程的教學細節上做調整,突破學生學習上的困難,同時也逐漸摸索出教學流程的雛形。在正式教學研究-第三階段綻放期,著重於行動歷程中滾動式調整,建構出交互教學法結合文句脈絡策略的教學流程。 在學習成效的檢核方面,學生在詞彙理解的自編測驗表現,第一階段表現持平,第二階段教學三課,兩課後測優於前測,一課後測低於前測,為疲累因素導致。第三階段後測優於前測,且均在80分以上。在文意理解的自編測驗表現,各階段的後測均優於前測,進步幅度最高達60分。 在口頭回答歷程變化方面,學生在第一階段總是用念課文來回應。研究者調整教學策略為讓學生自己圈不懂詞彙,並嘗試由字意推導詞意,以更具體化的提問、調整追問技巧,提供關鍵字的視覺提示。學生在第二階段會從文意內容回答,但內容仍大多屬零碎回答。接著,研究者調整提問輔助方法,展示提問單並加入跨段引導,同時示範上下文線索搜尋,及提供依事件發展順序或時間脈絡敘寫摘要關鍵字的策略。研究者在第三階段先教導文句脈絡策略-上下文找線索的先備能力,學生可以自己找上下文線索推導不懂詞彙,並會用自己的話語回答問題,且以完整的句子來做摘要,教學中研究者協助的程度逐漸減少。 最後,研究者根據行動歷程的過程與結果,總結心得與省思,並對於詞彙及文意理解教學提出在教學上的建議與後續研究方向。Item 交錯練習於高中一年級數學科的應用(2021) 江雨生; CHIANG, Yu-Sheng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探討交錯練習應用在高中一年級數學科可能會面臨到的問題,並且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法。本研究對象為桃園市一所公立高中的一年級普通科學生,全班總計33人,為期六周。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式進行,一共三個循環,其中根據不同單元特性,分別採用組外交錯、組內交錯以及組內與組外同時交錯的方式進行。期間蒐集學生練習卷的作答狀況、段考試題卷、學生個人訪談紀錄及課堂觀察,進行質性分析並利用三角驗證法確保分析品質。研究者另蒐集前後測成績與對照班進行共變異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該班在實施交錯練習後雖然並未達到顯著,但可以觀察到兩班的平均數差距變小,且估計的邊緣平均值也高於對照班。最後,研究者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教師及其他研究者參考。Item 人之初,性本「單」?國中國語文繪本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2019) 黃郁庭; Huang, Yu-Ting本研究建構一套國中國語文繪本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目的在於透過繪本教學與閱讀改善學生的性別刻板印象和提升閱讀興趣。本研究以國中八年級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與教學,輔以學習單、訪談、觀察記錄、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整理,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層面,探究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研究結果如下: 一、建構以打破學生性別刻板印象、提升性別平等涵養和閱讀興趣為目標之多元文化課程方案; 二、多元文化課程有效改善學生性別刻板印象、增進對他人的包容與尊重並付諸實踐; 三、運用合作學習和寫作評量進行繪本教學能提升學生閱讀興趣、溝通和反思力; 四、議題融入教學提升教師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能力和專業成長。Item 人文教育融入於國中視覺藝術課程與施後探討(2012) 曾建仁本研究的目的,在設計一組以人文為重心的主題式課程,課程的形式,包括閉眼冥想、影片激勵、戶外感知、結合體驗、對抗練習、生命醒覺體驗。透過體驗式的學習情境,讓參予者體驗情境,經歷感覺,提出分享,形成覺知;透過自我選擇與人際互動,最後創作作品。並依據課程授後問卷,探討課程設計的可行性和參予者的體驗成效。本研究對象為國一學生,採全數受試。課程之實施為每週1節,為期20週,共8個班。主題式課程授後,於6個月後填寫課程體驗問卷,以推論本課程之可行性並一併檢視研究者的教師專業。 歸結研究結果主要發現,摘述如下: (一)人文教育適以體驗式課程施行。 (二)藝術課程可以促進人文的教育。 (三)人文教育貴在對生命的體驗。 (四)本課程之設計,能提升參與者的感官、知覺和情感的能力。 (五)本課程授後,參與者重視人我之間與環境之間的諧和發展。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對視覺藝術課程與教學設計的建議,提供藝術教育工作者在思緒上的一些參考。 (一)好的課程,始於喜悅,終於智慧。 (二)好的教導,聽得懂,也會做,對自己有好奇。 (三)老師們若能分享自己的生活,學生就會遇見自己的幸福。Item 人權教育議題融入國中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主題式課程為例(2022) 李伊婷; Li, Yi-Ting本研究以實施「人權教育議題融入課程」是否能提升學生在人權教育上的學習成效為問題意識,探究「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結合於國中社會領域教學帶給學生在人權認知、態度、行動方面之改變,研究者與領域內教師共同研發設計「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一共六節課,研究場域為多元國中,研究參與者共五十六位國中八年級學生,並針對其中六位學生進行訪談。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資料蒐集方法來自研究者的教學日誌、協同教師的觀察紀錄以及研究參與者的明信片作品、人權手冊、回饋單和訪談等質性資料。由相關資料分析獲致以下結論:壹、課程設計層面 一、「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融入《十二年國教總綱》核心素養與《議題手冊》人權教育議題實質內涵,發展出適合國中八年級學生的人權教育方案。 二、「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連結《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之學習內容,達到「課程能加深、加廣學生學習人權相關概念」之目標。 三、人權教育方案在課程設計與案例挑選上應循序漸進,先介紹符合八年級學生生活經驗的國內案例,再延伸至國外真實案例,能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 貳、教學成效層面 一、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有助於增進學生對「人權知識概念」之累積。 二、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能有時間容納案例教學 ,有助於培養學生「重視人權關懷、尊重人性尊嚴」之思維。 三、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比較能有餘裕去設計行動面的課程,有助於激發學生對「人權行動實踐」之意願。 參、教師的教學專業成長 一、瞭解國中階段學生接受人權教育課程的可能性。 二、體悟學生在人權教育課程中的主體性地位。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未來研究者與教師在進行人權教育教學時之參考,同時在研究歷程中進行研究者個人省思。Item 以「說」帶「寫」之議論文寫作教學行動研究-以八年級國文科為例(2016) 丁秀妃; Ting, Hsiu-Fei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法,探討以「說」帶「寫」的議論文寫作方案,在八年級國文課進行寫作教學的活動。研究者以八年級國文科教材為媒介,於課堂中引導學生建構議論文寫作的歷程性活動,以幫助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上有所進步並提升寫作能力。 為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包括:學生課堂練習的學習單、作業、作文、學生課後回饋紀錄,以及研究者自己的省思札記、課堂觀察紀錄、與學生個別訪談、諍友會談紀錄,來檢視學生議論文寫作上的改變情況,以及學生對於課堂引導過程的表現情形。 經過四個多月共五篇課文的議論文寫作教學方案教學後顯示:透過「以說帶寫」幫助學生主動建構議論文的知識;課堂教材、說話與寫作緊密結合;透過「以說帶寫」幫助學生提升表達能力與思考能力;透過學習單的練習與建構,增進學生的寫作能力。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亦提出相關建議,以便後續教學修正與實施之依據,同時作為未來在國文科、其他議論文類型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參考。Item 以主題探索建構幼兒音樂律動課程之行動研究(2007) 黃麗卿; Li-Ching Huang音樂律動的探索經驗可幫助幼兒透過自我表現充分發展內在的知覺能力,同時經由音樂律動元素的體驗,有助於幼兒發展音樂律動概念、創造力、高層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構理論是有關個體如何獲得知識及知識如何成長的理論,強調知識是由個體主動建構而非外在的現實或被動地接收訊息,意指知識建構與改變以引發個人內在思考的學習歷程。在建構學習中,幼兒是行動中的思考者,幼兒藉由探索和操弄過程獲得邏輯性的思考能力,同時透過合作性學習獲得社會協商知 識。 本研究由建構理論觀點出發,探討其對幼兒音樂律動教學之影響,並以音樂律動之元素為主軸,與幼兒共同建構一套主題探索之課程形式。首先分析四段課程探究歷程;接著探討課程探索歷程中師生如何共同建構學習的內涵,以及在教師角色、理念及教學策略引導下幼兒探索行為的表現;最後提出研究者在行動研究歷程中所面臨的挑戰。 研究結果歸納出師生所共同建構音樂律動的學習內涵,包括:持續探究「對比元素」及「節奏型」等兩項重要的音樂概念。 在教師角色、理念及教學策略方面,研究結果歸納出,教師可以透過(1)提供豐富多樣的探索素材之「環境與材料鷹架」;(2)運用適當語彙、動作指令及節奏口訣之「語言鷹架」;(3)激發與他人合作進行有意義音樂活動之「同儕鷹架」,來幫助孩子邁向最佳發展區。此外,教師必須為幼兒營造具想像與探索的情境,並尊重幼兒的特殊表現。同時,教師可運用「創造性教學」、「刺激主動探索」以及「高層思維」等策略,導引孩子主動運用心智建構學習的意義。 建構音樂律動課程中,研究者所面臨的挑戰包括:「教室的經營」、「藝術討論的實施」及「扮演多重角色」等三大方面。 本研究屬於藝術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重視課程建構之循環性歷程。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運用參與觀察、訪談、以及文件檔案等方式收集研究資料,並進行歸納、分析,最後提出對未來幼兒藝術教育發展與研究方向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