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aboriginal"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原住民與漢族群青少年繪畫表現與美感判斷能力之比較研究(2005) 鍾玉潔; Yu-Chieh Chung本研究以屏東縣來義中學國中部與麟洛國中,原住民與漢族群籍七年級的青少年學生為對象,透過繪畫能力、美術性向測驗與訪談問卷等方式,藉以比較討論原住民與漢族群學生在繪畫表現能力(主題表現、構圖、技法、空間創意以及符號運用)與美感判斷能力(點線面造型要素、形式原理與視覺效果、美術作品美感判斷及色彩感覺)之表現。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繪畫表現能力方面: 1、整體看來,原住民青少年學生在作品中,繪畫表現能力優於漢族群青少年學生。 2、原住民與漢族群青少年在繪畫表現能力會因族別上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3、原住民青少年學生在藝術作品的表現上,會呈現圖騰符號或傳統文化的生活經驗,有受其族群生活習慣的影響,而將其文化特色融入作品中的偏好。 4、原住民青少年學生對於自己在繪畫表現的能力上,抱持認同態度的人數較漢族群學生為多。 (二)在美感判斷能力方面: 1、原漢青少年學生對於自我美感表現能力抱持認同與不認同態度者的人數相當。 2、原漢青少年在顏色偏好上沒有顯著差異,常用的顏色有四種是相同的顏色,分別為藍、綠、紅、黑。 3、在造型取向來源裡,明顯感受漢族群青少年視覺文化已受網際網路動態影像的刺激影響,但原住民青少年在其視覺文化的經驗中,似乎仍然以靜態書籍、畫冊為主要繪畫造型取向來源。 4、在族別差異對藝術的影響中發現,原漢兩組學生在藝術上沒有族群偏見的問題。 5、在美感判斷能力上,原住民青少年與漢族群青少年之間沒有顯著差異。Item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中生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2010) 葉芯慧本研究為探討原住民及非原住民國中生之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關係。本研究係以「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簡稱TEPS)由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和國科會共同規劃的全國性長期的調查計畫所提供之國中樣本及家長樣本作為研究資料來源,並採用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加以分析,所得之結論摘述如下: 一、國中男生之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較女生為佳,但在學科表現及學習成就略低於女生。 二、原住民族群在親子關係較其他族群為佳,但在自我概念、學科表現、學業成就顯著低於其他族群。 三、律師、法官、會計師等第五類社經地位國中生之親子關係顯著低於其他類別,但在自我概念、學習表現及學業成就顯著高於其他類別 四、性別及是否為原住民對親子關係有交互作用存在,其中非原住民男顯著高於女生,原住民則無顯著差異。 五、社經地位與是否為原住民對學科表現評量有交互作用存在,其中非原住民不同等第社經地位差異達顯著,原住民則無顯著差異。 六、社經地位與是否為原住民對學業成就有交互作用存在,不論是原住民或非原住民其不同等第社經地位在學業成就上皆有顯著差異。 七、非原住民之自我概念與學科表現評量及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有顯著正相關,但原住民族則無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原住民族於親子關係顯著高於其他族群,但是在自我概念、學科表現及學業成就皆顯著低於其他族群;另,非原住民之自我概念與學科表現、自我概念及學業成就皆有顯著正相關,原住民則無。此結果可供教育行政機關制定教育政策參考。Item 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對族群文化認知學習之影響(2013) 王怡又; Yi-You WANG本研究在探討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的實施有無對於學生族群文化認知學習、族群接觸經驗、族群互動行為是否有所影響,以及三個族群(漢人、原住民、新住民)在族群文化認知學習、族群接觸經驗及族群互動行為是否有所差異,並且檢視影響族群互動行為之影響因素,最後以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與質性訪談做為研究方法,於2012年9月至10月以桃園縣北區D國中與新北市南區T國中七年級學生為施測對象,發放問卷450份,有效問卷為414份,回收率為92%,分析方式採用敘述性統計取得學生背景資料,再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測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實施與否、以及三個族群學生對於族群文化認知學習、族群接觸經驗、族群互動行為之差異,最後進行多元迴歸分析,探討族群互動行為的影響因素。而質性訪談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於多元文化教育學習前後對於族群接觸、族群互動行為的看法,於2012年12月訪談10位學生。 主要研究發現為:(一) 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的實施對於學生族群文化認知學習有正面影響,因此可以在教學中增加關於多元族群的文化內涵;(二) 三個族群(漢人、原住民、新住民)在族群接觸經驗上有顯著差異,原住民跟其他族群的接觸經驗比漢人及新住民來得好;(三) 三個族群(漢人、原住民、新住民)在族群互動行為上有顯著差異,原住民較會與其他族群互動;(四) 性別在族群接觸經驗及族群互動行為上有顯著差異;(五) 有較好的族群接觸經驗,會有較主動的族群互動行為,因此可以在一般生活中增加族群之間的接觸,教師可以提供相關活動,促進三個族群有較多的接觸合作機會;(六)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與自己不同族群的同學;(七) 若具有較好的族群接觸經驗會影響往後的族群互動行為;(八) 學生對於如何增加自己的族群文化認知學習表示可進行動態的活動及靜態的參觀展覽。 本研究建議:(一) 可以嘗試在課程中加入原住民或新住民的相關概念,讓學生對於不同族群的文化有基本認識;(二) 在一般生活中教師應增加不同族群的接觸經驗,教師可以設計體驗式活動,讓學生可以從學習經驗中去體驗不同文化的內涵;(三) 提供學生較好且機會多的族群接觸經驗,以增加族群間的互動行為。在後續研究方面:(一) 比較不同的學生年級及其他背景資料;(二) 加入不同的文化內涵;(三) 比較不同都市化程度,如城鄉、中心與邊陲地區學生多元文化族群認知學習、族群接觸經驗與群互動行為的異同。Item 宜蘭縣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核病防治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13) 林宜姿; YI-ZI LIN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了解宜蘭縣原住民族與非原住民族對於結核病的知識、態度、結核病防治自我效能與行為之間的差異。以三星鄉、大同鄉與南澳鄉戶政事務所99年12月底統計之18歲以上識字之成人為研究母群體,採分層抽樣取得有效樣本數為494份。資料經分析後結果發現,研究對象結核病知識及結核病態度各與結核病防治行為呈正相關,結核病自我效能各與結核病知識、結核病態度、結核病防治行為呈正相關;原住民族與非原住民族對於結核病知識、結核病態度中之「自覺罹患性」、結核病防治行為具有顯著差異性存在;「結核病知識」及「結核病防治自我效能」可以解釋結核病防治行為的總變異量為46.5%,兩者又以結核病防治自我效能最具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