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Aboriginal studen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不同身分背景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滿意度之關係模式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2009-12-01) 劉若蘭; 楊昌裕本研究旨在比較不同身分背景大學生(一般生與原住民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滿意度之關係模式,資料蒐集以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研究發展中心建置「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於2005年問卷調查大三學生結果爲對象,包括一般生14,074人,原住民學生267人。統計分析方式包括t-檢定與結構方程模式。結果發現:一般大學生的積極上課程度,顯著高於原住民學生,其他變項兩種身分學生均無顯著差異,至於學習成果滿意度關係模式之驗證,原住民學生模式適配度較佳,且所有直接效果均顯著,表示學術投入與人際投入,均能顯著影響不同身分大學生對於學習成果的滿意度。最後,本研究提出促進多元背景大學生成功學習的建議。Item 原住民國中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8-03-??) 何縕琪; Ho, Yun-chiItem 原住民國中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8-03-??) 何縕琪; Ho, Yun-chiItem 原住民文學閱讀教學對學生族群意象發展之效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8-06-??) 何緼琪; 許木柱; 江瑞珍原住民青少年的族群意象會因個人環境與經驗的差異而不同,但其獨特與多元的樣貌較少受到研究者的關注。由於許多原住民文學作品都反映出原住民的母文化與主體經驗,因而相當適合做為探討原住民學生族群意象之材料。本研究以東部一班太魯閣族國三生為對象進行原住民文學閱讀教學,透過原住民文化及語言的學習、結合個人族群身分的思考、省思原住民刻板印象,以及原住民的文化創新與楷模學習,逐步強化學生的自我界定、族群歸屬感與族群態度。從課堂觀察、訪談、學習單及作文資料的分析,發現原住民國中生的族群意象發展從「正向」到「無法歸類」間,有著不同類型的多元樣貌。這些結果除例證原住民文學的應用價值,也對原住民學生的族群意象的發展有更為深入的認識。Item 大專校院持續就學之原住民學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之研究—以北區大學為例(2021) 施幸延; Shih, Hsing-Ye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原住民學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生涯熟態度之關係,透過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109學年度北部地區一般大學的原住民學生共計339位。本研究編制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量表,其中包含個人背景(學校類型、性別、年級、學院領域、於原鄉居住與就學時間、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社團參與經驗、社團職務、工讀經驗、工讀時數、原資中心參與經驗),校園經驗(課業學習、人際互動、課外活動參與經驗、校園認同、族群認同等),以及生涯成熟態度(生涯信念、生涯探索、生涯規劃、生涯感受)。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以及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校園經驗與族群認同中,族群認同平均分數最高,課外活動參與經驗則最低。 二、生涯成熟態度中,生涯探索平均分數最高,生涯感受平均分數最低。 三、學校類型、就讀學院領域、居住部落與就學時間、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社團活動參與經驗、社團擔任職務、工讀經驗、工讀時數及原資中心活動參與經驗對於校園經驗有顯著差異。 四、學校類型、就讀學院領域、居住部落與就學時間、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社團活動參與經驗、社團擔任職務、工讀經驗及工讀時數對於生涯成熟態度有顯著差異。 五、校園經驗各項因素與生涯成熟態度各項因素多數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 六、原住民學生校園經驗與族群認同中,「課業學習」、「人際互動」、「課外活動參與經驗」、「經濟狀況」、「校園認同」、「族群認同」對整體生涯成熟態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關係。而所有因素對於生涯成熟態度解釋力為19.5%至34.5%。 本研究依據以上結果,並針對學校相關單位、大學生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對學校相關單位建議為(一)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將獎勵機制納入規劃(二)完善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之功能,提升學生諮詢與聯繫管道的可近性及(三) 強化學生生涯輔導機制,專業與職涯接軌;對大學生方面建議為(一)主動了解學校資源,增進學習效能,(二)積極參與社團、原資中心活動,增進人際關係及認同。最後,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