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Aboriginal people"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原住民族參與棲蘭山區林業經營的政治生態學分析(2017) 周佳琪; Chou, Chia-Chi棲蘭山地區是原住民族泰雅族的生活空間,1945年後成為官營伐木的地區。在1945-1967年間,受到國際局勢與經濟影響,棲蘭山地區成為安置榮民與出口林木以換取外匯的地區,當地原住民生活空間受到限縮。1976年後政府頒發「台灣林業經營改革方案」,開始限制官營伐木業,更進一步受到國際潮流的影響,在保育團的訴求下,政府於1991年頒布全面禁伐天然林,但棲蘭山地區仍舊在森林保育處的管轄下。1999年,在保育團體的要求下希望於棲蘭山區成立馬告國家公園,但在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下,馬告國家公園的預算遭到凍結。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權益關係人採取不同的論述,並且在不同尺度中分別展現不同的影響力。主導棲蘭山地區森林生態系變遷的主要力量,以「國家政策」為主。「NGO」與「社區/地方」的行動者則多因應政策的變遷,而產生不同的環境認同,進而採取新的行動,並展現其影響力。在森林生態系變遷歷程中,不同行動者(或權益關係人)會採取對其最有利的論述。而今日「保育」此價值在此歷程中,成為不同行動者(或權益關係人)各自表述與定義的名詞。Item 文化的邂遘(臺東師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 2004-08-01) 李富美; 顏妙桂Item 泰雅族人飲食衛生訊息管道與飲食衛生行為之關係研究(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2-06-01) 黃淑貞; 姚元青; 陳政友; 陳金記本研究旨在了解泰雅族人飲食衛生行為,並探討其飲食衛生訊息接收管道,以及其間的關係。研究者以宜蘭縣大同鄉十二歲以上的泰雅族人為母群體,經集束抽樣訪問410位民眾從事調查,結果以次數分配及階層複迴歸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民眾有以下不良飲食衛生行為,如:購買包裝食品未注意製造日期及保存期限、生食魚肉類及生飲自然水源。(二)飲食衛生訊息管道最主要為電視及醫護人員。不同背景的民眾使用不同之飲食衛生訊息管道。(三)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飲食衛生態度對於飲食衛生行為有顯著的影響。本研究建議:(一)了解原住民文化,積極宣傳飲常衛生知識,培養正確態度及建立正確行為,並加強改善當地自來水供應質量及提昇食物提供環境。(二)未來山地鄉衛生教育宣傳活動應該更多元化、精緻化,及符合當地的民情,適合當地的需要。進行時運用當地的人力,並針對不同社會人口學背景的民眾使用不同訊息管道,縝密規劃衛生教育計畫。(三)加強問卷內容及提高訪視品質。Item 泰雅族人飲食衛生訊息管道與飲食衛生行為之關係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2-06-??) 黃淑貞; 姚元青; 陳政友; 陳金記本研究旨在了解泰雅族人飲食衛生行為,並探討其飲食衛生訊息接收管道,以及其間的關係。研究者以宜蘭縣大同鄉十二歲以上的泰雅族人為母群體,經集束抽樣訪 問410位民眾從事調查,結果以次數分配及階層複迴歸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民眾有以下不良飲食衛生行為,如:購買包裝食品未注意製造日期及保存期 限、生食魚肉類及生飲自然水源。(二)飲食衛生訊息管道最主要為電視及醫護人員。不同背景的民眾使用不同之飲食衛生訊息管道。(三)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及飲食衛生態度對於飲食衛生行為有顯著的影響。本研究建議:(一)了解原住民文化,積極宣傳飲常衛生知識,培養正確態度及建立正確行為,並加強改善當地自 來水供應質量及提昇食物提供環境。(二)未來山地鄉衛生教育宣傳活動應該更多元化、精緻化,及符合當地的民情,適合當地的需要。進行時運用當地的人力,並 針對不同社會人口學背景的民眾使用不同訊息管道,縝密規劃衛生教育計畫。(三)加強問卷內容及提高訪視品質。Item 綏撫、監控到自治─日治到戰後前期山地交易的制度形成與變遷(2017) 張夢軒; Chang, Meng-Hsuan長久以來,原住民多能自由的和外界交易物資。日治到戰後前期,國家勢力開始以有形的制度之手,介入山地交易運作,使山地和平地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樣貌。日治到戰後前期,山地交易制度先後呈現出「綏撫、監控和自治」三種精神。 日治最初,政府以安撫、討好的方式「綏撫」原住民,不時地供給原住民酒食、布帛等物資,對於山地交易沒有統一、強制地控管,使各地發展出自由交易、特許民營、官營等不同交易樣態。 1900年以後,山地交易政策精神由「綏撫」逐漸轉變為「監控」。配合南守北進政策,西部、南部地方廳,以法令監控民營山地交易;北部、東部地方廳則採官營交易,由警察直接控管食鹽、鐵器供給。大正3﹝1914﹞年五年理蕃政策結束,警察經營的官營交易所,對山地進行治安控制、文化改造。大正10﹝1921﹞年,警察協會接管山地交易,蕃產品買賣帶來的巨額收入,成為警察撫卹財源。戰爭時期,新竹州、臺中州、高雄州陸續設立高砂協會,更積極榨取山地財源,高砂協會雇用原住民菁英,和高砂族自助會、青年團合作,使原住民菁英獲得和官方合作經營蕃產交易的經驗,也開啟戰後辦理山地交易「自治」的契機。 戰後初期,原住民菁英欲達成山地交易的「自治」,南志信、林瑞昌、高一生等原住民菁英集資設立民生公司,但在國共內戰的局勢下,政府不願把山地交易自治權下放,使自治夢想頓挫。民國41﹝1952﹞年,設立山地鄉供銷會,「山地鄉自辦,政府監督」權責不一的架構下,供銷會面臨資金不足、人才不足、業務不善等問題,政府沒有直接解決問題,民國49﹝1960﹞年還以山地平地化政策為由,將供銷會改組為農會,日後多數的山地農會被併入鄰近平地鄉農會,至今只有5個山地鄉農會保持獨立,失去山地農會保護和扶助的山地鄉,只能自力更生、自立自強。 上述山地交易制度架構,運作在桃園復興泰雅族,在日治中後期政府強力監控下,角板山交易所成為展示統治成果的樣板交易所,實際上族人沒有發展交易買賣的空間;在戰後前期政府威權監控、資金不足的限制下,不論是以族人為主體組成的供銷會,或是族人私人經營的竹木業,皆難以利用買賣累積資本。民國54﹝1965﹞年以前的復興泰雅族人,只能默默蓄積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能量,等待日後的發展。Item 臺灣戰後本土山地唱片的興起:鈴鈴唱片個案研究(1961~1979)(臺灣語文學系, 2011-10-??) 黃國超本文以台灣戰後第一家生產山地流行歌唱片的「鈴鈴」公司為個案,以音樂文化史及工業生產史的角度切入,追溯在政治、經濟地位皆屬於弱勢與邊緣角色的原住民族群,如何在1950 、60 年代,唱片工業掌握於本省人之手,政治檢查掌握於外省人之手的權力夾縫中,再現他們自己的庶民歌聲。由於當前山地通俗歌曲的文化工業相關研究仍置於幾近荒蕪的狀態,第二手資料闕如,因此本文作者嘗試以黑膠資料收集、田野調查、相關人物訪談等方式,試圖釐清「鈴鈴」唱片公司所生產山地歌曲的類型、生產過程,以及詞曲創作者、歌手、公司老闆、企畫等相關人物互動的關連性。本文以「鈴鈴」唱片公司作為討論主體,因為該公司不僅是戰後山地唱片的起始者,也是目前所知黑膠時代產量最高(估計約百張,千首左右歌謠)的山地流行歌生產者。對於瞭解戰後台灣原住民族「山地歌曲」由「部落傳唱」走向「商品販賣」的文化再製的過程,以及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的音樂文化認同、歌謠變遷與社會時代的互動, 「 鈴鈴」唱片的生產史及出版型態解讀是為必要的探索路徑。本文將說明下列幾項重點: (l) 「 鈴鈴」公司投入山地唱片製造的時代背景與第一張山地唱片的誕生過程;(2) 「 鈴鈴」公司山地唱片的兩個系列:標號FL 以及RR 之間的類型差異與特色,製作班底等相關人物及背景;(3)最後,我試著以「鈴鈴」唱片山地歌曲的產製歷程,背後所涉及的音樂美學變遷做一個總結。Item 臺灣戰後本土山地唱片的興起:鈴鈴唱片個案研究(1961~1979)(臺灣語文學系, 2011-10-??) 黃國超本文以台灣戰後第一家生產山地流行歌唱片的「鈴鈴」公司為個案,以音樂文化史及工業生產史的角度切入,追溯在政治、經濟地位皆屬於弱勢與邊緣角色的原住民族群,如何在1950 、60 年代,唱片工業掌握於本省人之手,政治檢查掌握於外省人之手的權力夾縫中,再現他們自己的庶民歌聲。由於當前山地通俗歌曲的文化工業相關研究仍置於幾近荒蕪的狀態,第二手資料闕如,因此本文作者嘗試以黑膠資料收集、田野調查、相關人物訪談等方式,試圖釐清「鈴鈴」唱片公司所生產山地歌曲的類型、生產過程,以及詞曲創作者、歌手、公司老闆、企畫等相關人物互動的關連性。本文以「鈴鈴」唱片公司作為討論主體,因為該公司不僅是戰後山地唱片的起始者,也是目前所知黑膠時代產量最高(估計約百張,千首左右歌謠)的山地流行歌生產者。對於瞭解戰後台灣原住民族「山地歌曲」由「部落傳唱」走向「商品販賣」的文化再製的過程,以及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的音樂文化認同、歌謠變遷與社會時代的互動, I 鈴鈴」唱片的生產史及出版型態解讀是為必要的探索路徑。本文將說明下列幾項重點: (l) I 鈴鈴」公司投入山地唱片製造的時代背景與第一張山地唱片的誕生過程;(2) I 鈴鈴」公司山地唱片的兩個系列:標號FL 以及RR 之間的類型差異與特色,製作班底等相關人物及背景;(3)最後,我試著以「鈴鈴」唱片山地歌曲的產製歷程,背後所涉及的音樂美學變遷做一個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