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English"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Acquiring English Relative Clauses(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4-07-??) 劉明儀; 陳純音本文皆在通過英語關條子句的習得,探討學習年限是否會影響不同組別受試者的表現。七十五位台北市立民族國民中學的三年級學生參與此實驗,分為三組:第一組沒有學過兒童美語,第二組平均學過兩年兒童美話,第三組平均學過四年兒童美語。本實驗有三種題型:看圖回答問題( picture-identification ) ,排列句子順序( ordering) ,及是非判斷題(grammaticality judgment) 。研究結果發現,學習年限的確影響受試者的表現,沒學過兒童美語的受試者和學過兒童美語受試者的表現有顯著不同。其次,從受試學生的錯誤句型,亦可看出母語轉換(L1 transfer) 微乎其傲,換言之,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母語並沒有扮演顯著影響的角色。再者,題型差異方面,研究發現不同題型的確能測出受試者的不同反應。受試者在「排列句子順序」和「是非判斷題」表現的比「看圖回答問題」來得好,但「看圖回答問題」最有鑑別度,最能反映受試者的能力。Item Chinese and English supportive strategies: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2010-03-13) Hsieh, Chia-Ling; Chih-Hsuan Hsu.Cultural influences on language use have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face-to-face conversational discourse. It has been an accepted fact that English speakers express feelings and use direct languages more frequently than Chinese.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disp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in computer-mediated settings. This study compares how Internet users give support to Taiwanese and American well-known athletes. Data drawn from Taiwan and U.S. websites indicate different degrees of preference in supportive strategies, reflecting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low-context/individualistic culture and high-context/collective culture. Taiwanese athletes tend to receive support directed toward a shortened social distance. U.S. athletes are primarily supported by more expressive strategies. Nevertheless, the preparatory and compensatory moves exhibit cross-cultural similarities: Both Taiwanese and U.S. athletes are commonly greeted by first names or nicknames. Supporters of both languages also prefer revealing identity, using informal complimentary closings, and omitting salutations or signatures. The conclusions indicate that influences of Internet characteristics are as significant as cultural backgrounds on the directness and formality of online support. This suggests that the awareness of language cultures and communication media is crucial for language learners in building and mastering successfu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networking communities.Item 國際語言的在地想像:論英文在台灣社會語境的意識形態化(2020) 李婉歆; Lee, Wan-Hsin透過分析英語相關的言談是如何由說話者視為既有的語言觀念和對其現有觀念的評價堆疊而成,本研究旨在描繪英語在臺灣社會語境中被意識形態化的過程。約定俗成的語言使用讓說話者過度概括語言複雜的意義構建過程。本文討論如何由言談分析窺知錯縱的意識形態過程和互動。檢視英文在三種公眾言談情境中所被賦予的角色和意義,本文探究下列五個問題。 1. 英文在臺灣語境中如何被評論? 2. 由媒體言談中的幽默英語表演,投射臺灣社會如何定義英文與英文能力? 3. 在當前的語言政策辯論中,英語和臺灣的語言如何在意識形態上互動? 4. 在喧騰一時的注音及羅馬拼音爭議中,說話者對於英語的語言認知和價值如何形塑與詮釋非英語的語言使用? 5. 鑑於三種公種言談情境中所勾勒出的意識形態化過程,本文所提出的「語言意識形態網絡」(the ideologization web)如何呈現出意識形態化的動態? 本研究提出了「語言意識形態網絡」以呈現意識型態在言談中持續推進的動態過程。在理論層面上,本研究嘗試將其動態過程與言談元素連結,以識別意識形態化的分層。在語境層面上,本文探討臺灣的英語的意識形態動態。進一步發現這些意識形態上的分層與立場常被視為二元且相互駁斥的。而這些看似對立的語言意識形態立場常源於相同的﹑共有的既有語言觀念。在臺灣社會語境中占主導地位的語言意識形態為「英語代表全球競爭力」和「臺灣人英語講不好」。說話者在言談中透露出仰賴這兩個語言意識形態作為建構語言意義的基礎。然而,隨著情境更動的眾多語言意識形態立場透露出英語的意識形態化過程遠比我們認知的更為生動。 本研究執行時適逢臺灣正在規劃官方雙語制。因此,本文希冀在描述英語在台灣社會情境下的意義建構過程與動態之餘,也能提供一個市場及資本導向以外的觀點討論,以呈現英文在台灣的社會的多維面向。Item 影響臺灣學生習得英語條件句之因素(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13-01-01) 劉秀蕙; 陳純音Item 應用英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03-29)The course aims to introduce to students some of the most commonly discussed while controversail top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class, we will deal with some demanding subjects such as dating, marriage and cultural ideas of beauty. These topics are'nt chosen to shock students, but give them a chance to think about the matters we talk in everyday life but avoid in classroom. We hope to facilitate students to become critical learners, not just sit in the classroom and listen to teacher's lecture without thinking.Item 漢英網路語言與情態對比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10-31) 謝佳玲漢英網路語言與情態對比研究(II) 近三十年西方語言學界從不同角度研究情態,早期著重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靜態邏輯 修飾,近年延伸至主觀性與禮貌性的動態人際功能,多偏重口語或書面語體與情境的影 響。近十年電腦中介溝通的研究大幅成長,然文獻尚未探討情態擔任線上互動策略的特 色,因此此二年期計畫擬延續本人過去研究,探討漢語與英語的網路語言與情態成分, 瞭解語用功能與社會價值的關係,並進行語言與文化對比分析。研究假設溝通策略與情 態運作受語境牽制,電子互動著重的傳訊效率可能導致語言表現比傳統溝通直接明確, 情態的角色亦有所不同。本計畫擬透過非同步之網站介面蒐集真實語料,詮釋語域與情 境變因的作用,並應用語料庫技術節省分析時間與人力,提升研究廣度與深度。 本計畫擬探討台灣與美國三種線上常見的言語行為,即交友聯誼、經驗分享與廣告 行銷,對比漢語與英語的言語特徵與情態分布,從中歸納現實與虛擬社會的文化價值異 同,並驗證東方集體主義與西方個體主義於現代新興媒體中的消長。漢英情態詞依其表 達的評估類型分為認知、義務與動力三大義項,根據語用功能與社會意涵再進行次類劃 分,並透過虛擬社群的環境、言語行為的本質及人際關係的因素剖析語言機制的解讀與 運作變異。計畫最終目標為驗證網路世界形成獨特社群,歸納漢英網路溝通特徵與情態 詞選用與連用的通用原則。藉由計畫的研究成果,希冀語言研究者與教學者能掌握漢英 電子語言與文化的共性與個性,瞭解數位化時代對人類的影響已體現於語言中。Item 美語補習班學生文化之探究(2016) 黃靖伶; Huang, Ching-Ling從過去到現在,隨著教育改革的推動,學生與家長對於學校所學習的知識是否足以應付課業上的競爭,不僅持相當懷疑的態度,同時與顯現出對升學的焦慮。然而,儘管補習班已經成為影響學生生活的重要因素,但是通常補習這件事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或僅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公事,較少受到詳細的檢視,特別是身處其中的學生是如何度過漫長的補習生活,他們本身是如何看待學習這件事情,以及師生與同儕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若是要深入瞭解補習班學生的學習狀況,必須要同時考量日積月累的人際互動關係,特別是在補習過程中,學生同儕之間所共有的學習文化,以及背後所牽涉到的社會文化脈絡。 本研究希冀以補習班學生為對象,瞭解他們在補習班過程中對於學習這件事情的看法與行動,觀察並聆聽他們是如何面對及看待補習班的生活,進而瞭解學生與教師及同儕之間的互動關係,最終是如何形塑補習班的學生文化。本研究選取北區某間美語補習班作為研究現場,以六至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取長期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式,研究時程為期近兩年左右。透過教室現場觀察以及學生的深度訪談,而後進行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學生參與補習主要基於提升能力和強化競爭。 二、學生團體的分類形塑身分認同與學習表現。 三、學生文化可視為是一種潛在課程,賦予學習的自主性。 四、美語補習反映全球社會的高度競爭與文化霸權。Item 英語關係子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04-07-01) 劉明儀; 陳純音Item 高中學生英文科學習經驗之研究(2015) 黃琇琳; Huang Hsiu-Lin本研究旨在了解高中生的英文科觀點與學習經驗,是以學生對教師教學、教學內容及學習評量等面向的經驗與想法,並以此探討影響學生英文科學習經驗的因素,分析學生如何與英文學習過程中的人事物互動,形成個人獨特的學習經驗。 本研究採取質性取徑,透過參與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資料,研究場域為新北市一所公立高中,研究參與者為高二學生,共40位。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學生認為英文是實用且學習價值性高的科目,是永久性的能力與國際接軌的 語言工具,但實際英文科學習經驗卻囿於學科的框架與學生觀點想法相悖。 二、學生感受到教師全英文教學對學習有益,但仍側重認知層面的學習且以講述 方式呈現課程重點,導致全英文教學脫離日常生活溝通情境的使用與脈絡。 三、學生個人豐富的英文學習經驗是來自於多方面學習歷程與管道所形塑,學生 本身即是課程設計者與安排者,但為因應學科考試,課堂多仰賴教師的重點整理,易形成被動的學習型態與個人豐富的英文學習經驗被忽視。 四、學生認為英文教科書不夠真實鮮活,難與生活連結及引起情感性共鳴,但閱 讀新聞時事與雜誌可彌補不足,故英文教科書宜兼顧知識性與實用性的傳遞。 五、學生認為高中英文科評量範圍應適量,且項目有偏頗缺少口說實作,方式不 夠多元創新,壓抑主體思考的可能性與造成學生學習挫折感,如何破除為升學而評量的迷思是當前重要課題。 六、高中學生英文科學習經驗是學生與學習情境的人事物等多者交互作用影響之 下的產物,每種因素皆影響著學生對高中英文科學習的思考、行為與態度。Item 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的英語閱讀策略與閱讀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9-06-??) 余安瑀; 王曉嵐; An-Yu Yu, Hsiao-Lan Sharon Wang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的英語閱讀策略與閱讀能力的現況,並探討閱讀策略的使用情形與英語閱讀能力的關係。採用「英語閱讀策略調查表」及「全民英檢初級閱讀測驗」進行調查研究,共收回286 份有效問卷。研究發現:(1) 學習障礙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遠低於一般學生,在不同分測驗的表現一致性低落;(2) 學習障礙學生的閱讀策略使用頻率為中等或低頻率;(3) 高分組的學習障礙學生的閱讀策略傾向使用問題解決策略;低分組的學習障礙學生傾向使用支持性策略;(4) 英語閱讀能力與閱讀策略平均使用頻率呈現正相關。依據研究結果及研究限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