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Browsing 教育學院 by Subject "108課綱"
Now showing 1 - 12 of 12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Item 108課綱下國小校長公開授課之研究(2021) 劉玳君; Liu, Tai-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校長在108課綱下,對公開授課之看法、踐行、影響因素、挑戰與因應,以及成效。透過質性的研究設計,本研究以訪談法、文件分析法與觀察法為方法,主要透過立意取樣,選取八位對於校長公開授課較多思考與經驗的國小校長為研究對象,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分析與統整,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以供未來實務與研究的參考。 本研究之結論歸納如下: 一、國小校長對校長公開授課的認知,包括:引導與示範的宣示、實踐教學、落實專業領導,校長並對政策多採支持態度。 二、國小校長依多方考量,實踐在地化的公開授課方式。 三、校長認知與態度、學校規模、學習氛圍及政策支持皆為影響國小校長公開授課之因素。 四、國小校長面臨公開授課的挑戰,包括:政策共識與配套、無課務編排、教學複雜性與非專長授課、學校業務繁雜等,有待因應。 五、國小校長公開授課對校長課程與教學領導、教師專業發展、建立共學之學校文化產生成效。Item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實施後高中教師教學生活世界殖民化之研究——以Jürgen Habermas生活世界觀為視角(2023) 陳玲玲; Chen, Ling-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下簡稱《108課綱》)實施後,高中教師教學生活世界殖民化現象所產生的變化,並從Jürgen Habermas「生活世界觀」的視角進行論述。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以10位普通高中教師為對象進行資料蒐集。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六項反思:一、發展素養課程宜回歸生活世界﹔ 二、建立專業社群宜強調溝通行動﹔ 三、審議政策須營造理想言談情境﹔ 四、解構科層體制須講求分權領導﹔ 五、發展教師專業應轉化教師思維﹔ 六、提升專業認同應樹立教師權威。 經過詮釋和討論,研究者發現《108課綱》實施後,教師教學生活世界中存在現代性和後現代性的張力,並歸納出六項研究結論: 一、Habermas生活世界觀的內涵能提供具體的參照及反思﹔ 二、現代性造成教師教學生活世界在「文化」、「社群」和「人格」三方面產生殖民化現象﹔ 三、實施《108課綱》後,在「文化」方面,教師教學已漸趨回歸生活世界,並發揮「文化再造」的功效﹔ 四、實施《108課綱》後,在「社群」方面,教師社群的權力結構和領導方式已發生改變﹔ 五、實施《108課綱》後,在「人格」方面,教師已體認到專業發展和專業認同的重要性﹔ 六、Habermas生活世界觀對教師教學生活世界合理化具有多項啟發的蘊義。Item 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原住民族議題內容之分析研究—以十二年國教108課綱版本為例(2022) 李旻哲; Lee, Min-Zhe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在原住民族及其文化內涵上的敘寫與呈現,透過文本分析法的方式,除了瞭解目前教科書三個版本—翰林、康軒與南一在原住民族議題內涵上的實質內容與呈現情形為何,並比較各版本彼此之間之異同外,也檢視三個版本是否皆有遵循著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對於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揭示,同時也試圖檢視與反思臺灣原住民族長期所遭受,且過往教科書亦不時潛藏著的扭曲、忽略、汙名化、偏見與刻板印象等現象是否在當今的教科書中已不復見。本研究發現與獲致結論如下:壹、各版本教科書在原住民族議題內容敘寫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能提供學生思考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之基礎知能(一)能認識當代原住民族權利訴求內涵(二)能了解原住民族受外部社會衝擊的過程二、能提升學生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並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貳、各版本教科書在原住民族議題內容呈現上大致相同、小有所異參、各版本教科書幾乎皆符合108課綱在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上的揭示一、能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並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二、能厚植部落意識與理解原住民族社會中部落的意義與重要性三、能追求社會正義與體察原住民族群體面臨的不公平處境四、能納入各族群歷史文化與價值觀並了解其互動關係五、能避免僅此於表淺、零碎或教條化的學習素材六、能提供學生引導提問以促進高層次思考與探究實作能力肆、各版本教科書或多或少仍存在著不平衡與不完整的原住民族再現現象本研究的建議如下:壹、對教科書編輯與作者之建議 一、應多強調原住民族與其他族群在歷史與當今時代的互動關係 二、應多加著重當代原住民族權利訴求的內涵及其發展脈絡 三、應多提供能夠接近與深度認識原住民族及其文化的機會 四、期待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從過去的附加取向邁向轉化取向 貳、對教師教學與備課之建議 一、應增進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能、素養與態度 二、應時時反思自己是否潛藏著刻板印象、偏見或微歧視的意識形態 三、應多加關注學生對於少數族群的態度價值與行為舉止 四、應讓學生能同理原住民族所面臨的不利處境 五、應多提供高層次批判思考與探究行動的機會 參、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上:可以橫跨不同學習階段、領域或科目 二、在研究主題上:可以檢視教科書以外的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 三、在研究方法上:可以搭配其他如訪談法以增加研究詮釋的觀點Item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課程調整需求及滿意度之研究(2021) 巫苑榕; Wu, Yuan-Jung本研究為探究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在課程調整中需求及滿意度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在需求及滿意度之差異。採用問卷調查法來收集資料,並以自編「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課程調整需求及滿意度現況調查」為研究工具。研究者進行立意取樣,選取六都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有效問卷共755份。研究結果以SPSS統計軟體23版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獲得以下結論:一、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對於資優課程調整的現況表現出高需求及高滿意度。二、 不同背景變項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對課程調整的需求與滿意度,在「性別」上,其需求和滿意度無顯著差異。但在「類別」及「年級」上,其需求和滿意度有顯著差異。其他類(數理與語文)資優生在評量調整需求最高;數理類資優學生在課程調整四個面向,滿意度最低。九年級資優學生在內容、歷程及環境調整的需求程度最高;其滿意度在歷程調整最為滿意。 三、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在課程調整的需求和滿意度顯示正相關。 四、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在資優課程調整中,其內容調整及評量調整之需求對滿意度預測力較高。 五、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在課程調整中的需求和滿意度的分布上都顯示高需求和高滿意度的情形。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學校師長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學校教師對108課綱的理解及其因應策略─以一所北部國中之教師為例(2023) 高國珮; Kao, Kuo-Pei隨著108課綱的實施,學校教師們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壓力,因應核心素養教學教師該如何調整理念與方法,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和教學的執行者,教師對108課綱的理解和因應策略對於課程的實施至關重要。本研究先梳理符號互動論中的教師因應策略理論,以一所北部國中為研究場域,以符號互動論觀點描述教師對108課綱的因應策略。本研究目的有三,一是描述該校教師對108課綱的理解,二是描述該校教師的知覺中,該校針對108課綱所提出的工作要求,三是描述該校教師在面對108課綱的工作要求時,教師所遭遇的問題以及採取的因應策略。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法,透過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進行資料蒐集,最終透過資料分析,歸得出以下結論:(一)針對108課綱的要求,教師大致有三種類型「課程的創新者」、「順從型配合者」、「儀式型配合者」。(二)「課程的創新者」對108課綱的理解為正向的,「順從型配合者」與「儀式型配合者」則抱持負面觀點。(三)三類教師對學校實踐課綱的要求「無感」,僅需做到交差而已。(四)「課程的創新者」的主要因應策略偏向影響型策略與問題取向策略。(五)「順從型配合者」多採順從型與保護型因應策略。(六)「儀式型配合者」主要採逃避退縮因應策略。(七) 三類教師的回應策略受自我與結構力量的影響,同時也顯示主體性。Item 彷彿若有光──學校實踐108課綱與教師希望感之個案研究(2023) 劉明潔; Liu, Ming-Jie本研究旨在探討,在108課綱的政策脈絡下,個案學校實踐108課程改革的歷程,包含:教師擔任的新職務、歷程中所遇的成功經驗與困境,還有解決困境的方式等。從中再探析教師的希望感,以及影響教師希望感的因素。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為架構,採質性方式,選擇某推動108課綱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型高中為例,選取9位積極參與108課綱的教師為訪談對象,輔以108課綱相關的會議文件、問卷結果,進行資料的蒐集、分析與統整。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執行108課綱時,個人目標多元而不悖於課綱方向,投入時間長,執行課綱任務時的環境可分為大小系統。前者指的是教育時空背景,其影響範圍大也較有規範性;後者則指教師的工作環境,其與教師更緊密相關。教師面臨不同事件時,兩種系統彼此互動,產生不同作用力,影響教師參與108課綱時的希望感,以及往後對於課綱的投入意願。 據上述,本研究進一步提出結論如下: 壹、推動108課綱時,分散人力資源,仰賴大量溝通,建立良好支持性氛圍,能讓教師較願意投入。 貳、教師投入108課綱的原因、目標多元,實踐歷程多有新增事件,教師須保持彈性認知與意志以資因應。 參、教師投入108課綱歷程中所獲得之意義感、支持感、效能感還有疲憊感皆會影響希望感,進而決定教師未來的參與情況。 肆、教師人力資源良好配合,得以匯聚永續力量,有利課綱深耕。Item 性別平等教育在108公民與社會課綱中定位與內涵之分析─以普通型高級中學教科書為例(2023) 江清鴻; Chiang, Qing-Hong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的論述分析方法,分析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對於性別平等教育之論述呈現情形。以108公民與社會課綱、現行公民與社會科必修與選修之教科書作為分析對象,透過課綱所附的「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實質內涵」指標來檢視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的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論述較著重的面向。依照本研究之主旨,得出以下幾項研究結果及發現:一、性別平等教育在課綱裡多屬於「間接融入關係」,即課綱幾乎不會明確要求性別平等教育內容應出現於何處。如何真正推動並傳遞性別平等教育之觀念,有賴教師透過實際教學進行引導。二、課綱及教科書文本內容著重在性U10、U3等指標,顯示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對於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實質內涵的呈現側重在特定幾項指標。此亦反映高中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無法單靠公民與社會一科完成。三、教科書對性別平等教育呈現的學門安排與過去課綱規範不同:「社會」與「法律」學門的文本內容有較多現身空間;「政治」與「經濟」學門較缺乏融入接點;政治學門在選修課程教科書甚至沒有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相關內容的論述出現。此外,不同版本教科書對性別平等教育論述的比重也有差異。四、教科書的性別平等教育論述以傳統兩性框架的「女性」為主要論述對象,多數案例僅針對女性議題進行探討,未脫離男女兩性平權之論述架構。而部分針對性別少數群體的討論,則多以「同志族群」為主,使其成為「弱勢中的強勢」,反映同志以外的性別少數群體仍缺乏能見度。Item 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之行動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為例(2021) 陳冠劭; CHEN, KUAN-SHAO本研究主要是研究者在教學現場發現,學生對於社會議題的關心程度日漸提高,然而遇到爭論性議題時,常常容易因為片面資訊而無法完整的觀察議題全貌。因此研究者決定以爭論性議題為主軸,進行教學單元設計。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期望學生在教學單元實施之後,能提升對於爭論性議題的思考與判斷能力。同時,研究者將進一步分析高中生在行動研究實施之後,對於爭論性議題看法的變化程度。此外,透過批判思考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思考傾向與能力,讓學生未來在面臨社會中極端的意見與訴求時,能觀察、瞭解議題的各個面向,並以包容、理性的態度處理議題,以對話與溝通,代替衝突與傷害。 本研究將藉由研究者自編教材、錄影觀察紀錄、學生回饋單與學習單、觀課教師的非正式訪談紀錄、教學省思札記等質性資料,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檢核。根據資料的搜集與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採用動態之教學設計歷程,透過反覆的修正,提升「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的適用性。 二、 設計教學單元時應以學生為主體,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生活經驗進行設計,並以批判思考教學法等多元化之教學策略,發展出「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 三、 經由「批判思考教學法融入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的實施,可以提升學生面對爭論性議題的判斷能力,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議題。 四、 藉由實施「批判思考教學法融入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有助於深化學生對爭論性議題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批判思考傾向與能力。五、 透過行動研究歷程中的研究同儕對話與設計活化教學單元,有助於增強研究者發展課程時的思考邏輯與教學素材的取材能力。六、 藉由行動研究歷程中的研究同儕議課與課後自我省思,可以有效察覺研究者的教學缺失,翻轉研究者固化的講述教學模式,並精進教學品質。最後,針對行動研究歷程中遇到的瓶頸與不足之處提出建議,期望讓日後從事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課程改革下高中教師課程意識的延續與變遷之研究(2023) 王薇喬; Wang, Wei-Chiao2019年108課綱正式上路,面對素養導向課程改革帶來的教育變革,教師如何認識改革與進行實踐,成為理解改革的重點,而教師所抱持的「課程意識」則為其中關鍵。過往理解改革下的教師樣態,或從「改變─抗拒」的二元價值論述觀之,或是單從「改變」層面探究教師經歷課程改革的認知與行動改變,卻未能從「延續與變遷」觀點細緻地理解教師教課程意識與教育實踐在時間下的發展。本研究從現象學、批判教育學與歷史思維的角度,重新梳理教師課程意識在時間下的變與不變;定義「課程意識」為教師的「課程理解、教學信念、反省與行動」三面向意識對象與行動,並將教師的課程意識置於長時段維度探究。本研究以敘事研究為方法,選擇兩位資深高中教師為對象,深度構繪其教師故事,並從中提取課程意識在時間中的變與不變。本研究發現兩位教師學科課程學習願景的課程理解,學生中心教學、教育公平與多元智能等教學信念為延續不變的課程意識對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則為教師課程意識重要的反省與行動管道;而教師外顯課程行動與教學實踐的改變,存在長期延續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師課程意識的延續與變遷,不是價值對立的兩端,而是展現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元樣態,皆須學人平衡且審慎地探討。Item 迎接科技時代-108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綱與教科書之數位公民意涵分析(2022) 吳宛宜; Wu, Wan-Yi本研究為了解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與教科書內容所呈現的數位公民意涵,以S3數位公民內涵架構為分析指標,透過內容分析法檢視108高中公民與社會的課綱條目以及教科書所呼應的數位公民內涵為何,以及呈現的配置情況。並且採用文本分析法勾勒出教科書欲培育與引導學生成為的數位公民圖像,最後綜合內容分析及文本分析所得結果,討論是否現行教科書呈現的數位公民內涵對於當代生活所需。依據研究分析之結果,本研究的發現如下:一、1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雖未全面涉及數位公民內涵,但確實可發現已將數位公民作為培育學生之素養面向;而教科書的配置則因單元選用的條目性質,形成數位公民類目傾向集中單一單元。二、「數位近用」與「隱私權」分別為1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及教科書最著重的數位公民內涵主次類目,而課綱中的數位公民內涵轉換於教科書時,雖有差異但由教科書論述確實能看見相呼應的內涵。三、教科書的數位公民圖像呈現出以積極層面能熟悉與適應數位生活特性、運用數位科技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並實踐媒體素養、反思數位不平等議題,同時也是個較為消極地以謹慎地看待數位風險與採取行動防止風險的公民。四、現行1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與教科書呈現的數位公民內涵有部分呼應當代生活所需,然而仍須以國高中之公民課程及其他領域課程共同完善地培養數位公民內涵。五、反思現行教科書呈現的數位公民圖像在敘述數位公民內涵的層面有其侷限性,以及採用的舉例與敘述之較為忽略之處,最後則是關於面對數位時代中的風險較缺乏以國家、企業以及組織等呼應數位公民內涵之視角。Item 高中生自主學習現況與問題之探討─以丹鳳高中為例(2021) 吳茹茜; Wu, Ju-Chien本研究以新北市立丹鳳高中為個案,瞭解自主學習於高中學校實施之現況、問題與挑戰,以協助學校建立自主學習的發展模式。學校從107學年度開始規劃自主學習相關活動,108年9月配合課綱開始推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一切都還在摸索與調整的階段,學校於上學期提供3個自主學習主題,未選擇上述主題之學生留在班上由導師指導,下學期改為14個學科主題,學生依自身的興趣做選擇。研究採用問卷分析法以及訪談法,對於108學年度之全體高一學生進行三次的問卷調查,探究學生是否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學生經過一整年的自主學習活動後自主學習知能之改變,以及對於自主學習活動的看法,並於整學年活動結束後,訪談丹鳳高中的四位師長,包含校長、圖書館主任、圖書館採編組長以及負責老師,以理解高中實施自主學習之問題與挑戰。研究結果顯示:1.學生對自主學習的認同度經過一年自主學習後並無明顯提升,尋求協助的認同度最高,自我評估的認同度最低;2.學生知道自己選擇之自主學習主題,選擇自主學習主題的因素以自身興趣為主,其次為同儕影響,一週花費在自主學習的時間從原本較分散到集中在兩小時;3.學生肯定自主學習,但真的要執行時卻仍回到傳統的方式去尋求教師指引或者希望有可以參考的範本;4.上下學期的自主學習活動不完全相同,且時間安排不足,導致學生產出成果受限;5.學校自主學習的空間不足,教師對自身角色定義不夠明確,且學生培養自主能力需要時間,短時間難看出成效;6.校方應持續推動自主學習,給學生更多自主的空間,並達成共識找出適合的發展方向。Item 高中階段「一人一故事劇場」全方位課程設計之研究(2023) 段佳君; Duan, Chia-Chun本研究以全方位課程設計(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原則規劃高中多元選修「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 PT)」課程。研究目的在課程進行前,盡可能設計融合所有學生需求的教學策略、課程內容及評量方式,讓選修本門課程之普通學生及特殊需求學生均能學習到課程知識及技能,減少障礙帶來之學習阻礙。本研究分前導研究及正式研究階段,研究對象為校內「一人一故事劇場」課程選課學生。上課時間為一學期,每週兩節,共計18週,屬多元選修課程。課程設計過程中,會根據課程進行時的困境,不斷修正與反思PT課程設計是否依據UDL設計原則進行,據以建構未來新學期課程。UDL包含三項特徵:多元參與的動機誘因(multiple means of engagement)、多元表徵的學習途徑(multiple means of representation)及多元表達的反應方式(multiple means of expression)。本課程依照Katie(2022)撰寫之UDL課程設計指南,進行課程設計及課程評鑑。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召集2位協同研究者共同進行課程設計,於課程中搜集相關資料,包含課堂錄影、課後學習單、研究省思日誌等。研究結果顯示,以UDL原則設計PT課程,多元參與包含團體關係建立、課程設計具層次性、減少教師與學生地位差距及安全感培養面向;多元表徵包含講解知識提供文本供學生參考、補充網頁資訊、製作字卡增進視覺理解、安排校內PT實作演出及提供有需求學生即時打字面向。多元表達包含可替代課程的參與方式、增進演繹技巧方式及反思課後學習面向。最後依研究結果彙整研究限制及提出未來研究方向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