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音樂學院
  3. 民族音樂研究所
  4. Browse by Subject

Browsing by Subject "Alois Osterwalder"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九六〇年代臺東長光阿美族音樂研究——以《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為例
    (2019) 洪嘉吟; Hung, Chia-Yin
    本研究以臺灣音樂史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所衍生的臺東阿美族長光部落13首樂曲為主題。此批錄音屬1967年5至6月間一次性採集行動的成果,僅存於《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簡稱《歐史檔案》)中,至今未有文獻進行論述。本論文跨足「民歌採集運動」1967年該次採集事件的脈絡重構,發現僅有李哲洋與劉五男為主要成員,雖憾二者皆已逝世,但因其行前田調知識和經驗,加上擔任當地溝通橋樑的李泰祥,與天主教白冷外方傳道會的關係網絡,造就此次採集成果豐碩。錄得內容除樂曲外,還有採集者李哲洋留下的口述歌者資訊、歌者劉秀英演唱的即興歌詞意涵等,皆牽涉到長光部落1960年代的音樂生活場域。然而,19世紀末大港口事件後而形成的長光部落,承襲自該區域阿美族之歌舞文化,在1950年代基督教傳入後發生了較為劇烈的變化,甚至令豐年祭逐漸式微。但1960年代天主教傳入後,卻因宗教本土化的傳教政策,使長光部落的豐年祭(Ilisin)歌舞(malikoda)另以感謝祭(Kansiyasay)形式保存,且轉而以教會音樂的方式傳播至其他部落。本研究從樂曲場域與當年歌者的群體脈絡中,發掘在該時空背景下,母系氏族(nagsaw)和世系群(laluma’an)與當地基督宗教的互動關係,以及農耕音樂在長光阿美族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來自遠方的禮物-「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紀錄片
    (2019) 黃思婷
    1964年臺灣音樂家史惟亮與瑞士籍神父歐樂思,在波昂成立「華歐學社」(Chinese-European Study Group),此單位以推動東西文化交流為宗旨,兩人在此段合作而衍生之文物稱為「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然而於1977年史惟亮過世後,歐樂思與臺灣不再有連繫,使此段歷史鮮為人知。 本研究以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回溯史惟亮與歐樂思如何透過接納和參與他人文化而產生跨國界的連結,並在過程中努力完成各自所追求的理想。再者,透過自身觀點反思保存文物之意義,進而讓觀者對此議題產生感受與省思。本論文首先爬梳史料並參考相關紀錄片,再將前述探討轉化為製作理念與規劃,並紀錄拍攝之各項作業,包含前期規劃以及後製剪接之歷程,補足無法收錄於影片的細節。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歐樂思–史惟亮檔案》探華歐學社音樂計畫
    (2016) 阮琬琪; Juan, Wan-Chi
    1960年代,歐樂思神父(Br. Alois Osterwalder, 1933- )是當時臺灣音樂發展中重要的人物之一。1958年,史惟亮(1926-1977)赴歐洲留學期間,認識了歐樂思神父。1964年底,歐樂思和其他對中西方藝術交流有興趣的朋友們,於波昂成立「華歐學社」,宗旨為促進中國和歐洲互相的認識及交流。因著當時臺灣音樂環境的需要,臺灣音樂圖書館成了華歐學社第一項具體的音樂計畫。在華歐學社的資金贊助下,1965年底「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順利開幕。1968年史惟亮再次赴德,協助波昂「中國音樂中心」成立。此機構的成立,使西方人開始有接觸東方音樂的機會。 本文主要藉由分析整理歐樂思神父1960至1970年代的書信,分別探討華歐學社在東西方的音樂計畫與工作。書信中討論的主要音樂機構分別是: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及波昂中國音樂中心。藉由書信內容的研究,以加強現有文獻的完整性,重現這歷史性的一頁。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淺論音樂檔案的保存策略與方法:以《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的工作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7-05-??) 黃均人; Chun-Zen HUANG
    本文之主旨在於闡述一份音樂檔案的保存策略與方法,並以《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的工作為討論實例。有鑑於臺灣在此方面的論著過去並不多見,內文安排會以認識音樂典藏工作為主軸,一些基本觀念、技術方法與實際作法都會有所著墨,然因篇幅有限,範圍則僅限最基礎的「原件典藏」與「數位化工作」;此外,檔案工作並不僅是技術上的編目整理,它還包含了檔案人(archivist)對於史料的觀察、解讀、與思考,這些有助於進一步認識這份檔案以及未來深入研究的參考,文中也會加以談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淺論音樂檔案的保存策略與方法:以《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的工作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7-05-??) 黃均人; Chun-Zen HUANG
    本文之主旨在於闡述一份音樂檔案的保存策略與方法,並以《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的工作為討論實例。有鑑於臺灣在此方面的論著過去並不多見,內文安排會以認識音樂典藏工作為主軸,一些基本觀念、技術方法與實際作法都會有所著墨,然因篇幅有限,範圍則僅限最基礎的「原件典藏」與「數位化工作」;此外,檔案工作並不僅是技術上的編目整理,它還包含了檔案人(archivist)對於史料的觀察、解讀、與思考,這些有助於進一步認識這份檔案以及未來深入研究的參考,文中也會加以談述。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