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Browsing 教師著作 by Subject "Aerial bombing"
Now showing 1 - 1 of 1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Item 二戰時期臺北市之疎開空地帶對戰後城市街道發展的影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11-03-01) 洪致文臺北的城市發展歷史中,在二次大戰時期為了避免美軍的轟炸造成廣泛延燒,而有了開闢 「疎開空地帶」的作為。這些在1944–1945年間才緊急開闢的城市內疎開空地帶,主要是為了區隔開大範圍的日式木造建築,避免一旦遭受轟炸後會整片延燒造成重大傷亡而拆屋劃設。這些非在承平時期都市規劃中出現的疎開空地帶,在臺北的街道紋理中烙印下防空防火的戰爭印記,但卻未曾在先前的研究當中被深入探討。本文利用二戰時期美軍的航照判讀,標定了臺北市內數條的疎開空地帶。其劃設的位置與相關都市發展之關連,可分為:一、以既有道路拓寬開闢、二、以計劃道路為基線所開設、三、未在承平時期都市計畫中出現,但考量到日式木造住宅密度過大而強迫緊急劃設。這些疎開空地帶在戰後初期多因市府未立即闢建為道路,乃被民眾侵佔搭蓋違章建築,而又在戰後歷經了違章的時代。有名的龍泉街小吃、圓環附近攤商,均是疎開空地帶在戰後初期所形成的特殊臺北城市風情。而像是南北縱貫的金山南路,或者留有狹長師大公園的師大路,亦都是疎開空地帶所遺留下的城市遺跡。如今,這些疎開空地帶多已闢建為寬廣之道路,當年作為防火對象的日式木造建築也泰半拆除改建,但若深究其形成的歷史緣由,卻可視為戰火下防空概念中,二次大戰時「不燃都市」理念在臺北所烙印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