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aboriginal education"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原住民族教育機會均等如何可能-就新竹縣原住民族家長與教育人員觀點探究(2011) 張雅筑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一直是我國原住民族教育之理想,亦是教育人員及原住民族家長企盼之目標。換言之,唯有在教育機會均等的基礎上,原住民族學生方能於學習歷程中充分發揮潛能並獲致學習成就。 具體來說,本研究的目的如下:一、探討原住民族教育機會均等的意涵。二、瞭解國內外原住民族教育機會均等的政策。三、發現學校情境中落實原住民族教育機會均等現況與困境。 為了完成所述目的,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與半結構式訪談法為主。 本研究將可獲得結論如下: 一、原住民族教育機會均等之意涵為將教育資源依據公平的原則,分配給每一位個體,不因種族、社會階級、性別、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差異。 二、我國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特點為多種補助與減免辦法,透過族語認證作為原住民族學生升學優待依據;加拿大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特點為在學前教育便清楚地建立學生文化認同;澳洲原住民族教育政策則具備可替換的教育模式;紐西蘭則有多種教育和訓練計畫 三、原住民族學生學習風格為共享、活潑與樂觀;各校均有族語認證課程,而學生仍面臨心理、文化、家庭與學習困境。Item 當原住民與漢人在教室相遇:不同族群背景的教師與幼兒在教室之言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12-??) 李萍娜; 林聖曦; Pyng-Na Lee; Sheng-Hsi Lin本研究探究不同族群師生之教室言談。採質性研究法進入兩個場域觀察:漢人教師與原住民幼兒、原住民教師與漢人幼兒。研究發現,漢人教師在原住民區教導的原住民幼兒,在教室之口說回答簡短、常穿插族語且在團體中交叉共構。漢人教師在原住民區之提問以封閉性問題居多,原住民幼兒被要求來前面單獨回答時則常靜默,但如有媒介物就能敘說;原住民幼兒口說日記遊走在其實和「編說」中,與漢人教師所欲討論真實事件形成雙軌平行之對答。漢人區任教之原住民教師口語表達常重複、補充說明和插入臺語;原住民教師與漢人幼兒之對話以開放性提問居多,提問的內容若為讓幼兒探索教師意圖,則常缺乏線索而造成幼兒隨意猜測;若是提間的內容為幼兒的經驗事件,則提供幼兒社會建構、同儕鷹架之對話關係。此外,在漢人區的原住民教師之言談常過度延伸或轉換主旨,以至於延若提問結論或沒有結論。Item 都會地區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研究─新北市為例(2011) 藍紹箕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新北市都會區國中七年級至九年級原住民學生為研究對象的學習適應的問題,探討原住民學生學校學習適應困難成因為何?並分析影響學習適應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採取量化與半結構性訪談的研究方法,發放問卷至新北市都會區各個國中,共寄出1207份問卷,回收794份問卷,並訪問三位原住民學生,透過問卷與訪談資料,進行分析與詮釋,以達成研究目的。 研究發現如下: 一、在學習方法上: 原住民學生在學習技巧、學習計畫、學習內容分配、閱讀和作筆記的方法較弱。 二、在學習習慣上: 原住民學生在家邊看電視邊寫功課的習慣頗為明顯。 三、在學習態度上: 原住民學生,浸淫在都會區生存競爭的氛圍中,肯定認知 讀書是有價值的。 四、在學習環境上: 原住民學生在學習環境方面,對學校建築與設備最滿意。 五、在身心適應上: 原住民學生在自我觀念上對自我功課的要求高,並且對自己課業的好壞,表現出自我負責的態度。根據本研究的結論,提出對學校及家庭教育的一些建議。 從整個研究結果發現,原住民學生,如果與一般漢族學生做比較,還是處於學習落後的狀況。因此在體制化教育之下,學校老師與家長共同合作,對於原住民學生之個別差異,多一點關心,多一點體諒。指導其學習方法,協助孩子在學習上,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