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語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
成立沿革
台灣本土教育的長期空白,在近年的民主化、本土化的潮流下,逐漸使本土教育成為國家的重要教育政策。教育部亦因應民間文教團體的呼籲,積極鼓勵大學成立本土文化學門的系所。本系前身「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於2002年2月由莊萬壽教授商請姚榮松教授、許俊雅教授共同擬定計畫書提出申請,同年7月獲教育部同意設置。2002年11月28日「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籌備處」成立,由莊萬壽教授擔任籌備處主任。2003年3月開始辦理招生,招收碩士班研究生,8月1日「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正式成立,莊萬壽教授轉調本系專任教授兼所長。
2006年本系成立「在職進修碩士學位專班—台灣研究及母語教師班」,提供在職教師以及母語支援教師進修,2016年於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停招。2008年本系成立博士班,向上延展台灣研究;2009年申請增設學士班,並於2011年起招收學士生,向下紮根,同時整併博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及學士班為「臺灣語文學系」,期以完整一貫之學制,兼顧教學與研究、理論與實務,為台灣研究培育更多新血。
歷年來本系分別由莊萬壽、姚榮松、李勤岸、林芳玫、林巾力老師接管系務,在歷任所長與系主任的帶領與經營之下,積極增聘教師,使本系師資陣容越趨多元。現有專任教師包括林芳玫、林淑慧、陳龍廷、賀安娟、林巾力教授、許慧如、莊佳穎、陳玉箴副教授以及曾秀萍、汪俊彥助理教授、呂美親專案助理教授,教師專長涵蓋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各領域。
News
Browse
Browsing 臺灣語文學系 by Issue Date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
Item文學ê228.228ê文學(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2004-02-01) 李勤岸
-
Item課程網站與Final Project的運用-美國哈佛大學台語課為例( 2004-02-21) 李勤岸
-
Item從愛爾蘭看臺灣--愛爾蘭語言運動與臺語文運動之比較(臺灣歷史學會, 2004-05-01) 李勤岸
-
Item大人囡仔詩(臺南市 : 開朗雜誌, 2004-08-01) 李勤岸
-
Item母語e心靈雞湯(臺南市 : 開朗雜誌, 2004-08-01) 李勤岸
-
Item咱攏是罪人(臺南市 : 開朗雜誌, 2004-08-01) 李勤岸
-
ItemÙi愛爾蘭看臺灣--愛爾蘭語文運動kap臺語文運動ê比較(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2004-09-01) 李勤岸
-
Item白話字小說呈現的台灣人形象與文化面貌( 2004-10-10) 李勤岸
-
Item殖民地文學的語言選擇及語言人權( 2004-12-18) 李勤岸
-
Item哈佛台語101(臺南市 : 開朗雜誌, 2005-01-01) 李勤岸
-
Item臺灣文學è正名--Ùi英語後殖民文學看臺灣文學(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2005-05-01) 李勤岸
-
Item白話字小說呈現ê臺灣人形象kap文化面貌(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2005-06-01) 李勤岸
-
Item拍破「通用」迷思,成全母語教育(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2005-08-01) 李勤岸
-
Item閩南語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中量尺語詞之選擇(臺灣醫學會, 2005-09-01) 簡啟文 ; 王榮德 ; 姚開屏 ; 李勤岸 ; 謝清麟選取符合本土性及等距性的閩南語量尺語詞,作為發展閩南語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的基礎。世界衛生組織問卷的量尺語詞,包括能力、評估、頻率及強度四類。每類有五個序位量尺語詞,含二個端點用詞與三個中間序位量尺語詞。先由訪問與專家討論決定端點用詞,再由全國性訪問選出三個中間量尺語詞。訪問中使用錄音機撥放候選語詞,供242位志願受訪者,在20公分的線段上標示出每個候選語詞相對於兩個端點用詞的語氣程度。最後根據平均值及標準差,選取出各類三個中間序位量尺語詞。選出的閩南語能力語詞為完全不能、不太能、一半一半、能夠及完全能夠;評估語詞可分為兩種次類型:滿意次類型為完全不滿意、不夠滿意、一半一半、大部分滿意及完全滿意;好壞次類型為完全不好、不太好、一半一半、大部分好及完全好;頻率語詞為一直都沒有、很少有、一半一半、時常有及一直都有;強度語詞為完全沒有、不太有、一半一半、大多數有及完全有。本研究所選出的四類本土性閩南語量尺語詞,符合閩南語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需要,並可提供台灣或中國大陸閩南地區發展其它類似問卷量尺語詞設計之參考。
-
Item臺灣文學系只是新瓶舊裝?(東海岸評論雜誌社, 2005-10-01) 李勤岸
-
Item詩教詩學:母語教學的柔性策略( 2005-12-03) 李勤岸
-
Item戰後台語文學運動e開展:1986-1991( 2006) 蔡瑋芬摘 要 本文是以戰後ê台語文學運動作研究對象,探討運動tī 1986年以後開展出來ê原因,以及運動ùi 1986年到1991年中間開展ê過程kap開展出來ê面貌。 本文指出戰後台語文學運動開展ê背景,是1970年代尾期發生美麗島事件了後,相續落來整個1980年代政治社會運動ê chhiaⁿ-iāⁿ,致使台灣人ê自我認同開始變動,主體性mā ta̍uh-ta̍uh ùi中國sóa移來台灣,加上台語tī政治長期壓制之下產生反彈,語言意識漸漸產生。台語文學運動著tī這種背景下底來得著開展。 戰後台語文學運動khiā tī台灣主體ê立場,來思考台灣民族、文學、語言、文字ê關係,m̄-nā接引日本時代台灣話文論爭ê種籽,mā接收歐洲民族主義ê語言觀,開展出「言文一致」kap「民族語言文學論」兩個理論來支持運動,並且beh來kā「台灣文學」做再定義。Mā是因為這兩個理論來引起兩擺ê論戰。 Tī運動ê實踐上,1991年台語文學專門刊物《蕃薯詩刊》kap偏屬台語文運動性刊物ê《台文通訊》創刊,加上《台灣文藝》ê台語文學版面、《民眾日報》ê「台語文學特刊」,箍óa台語文學者,mā h³台語文學運動初步掌握著發聲ê工具以及作品發表ê舞台。Tī這個階段,文類ê發展ùi詩孤一類,湠到散文、小說kap戲劇,mā有濟濟作家相續加入運動kap創作。
-
Item台灣文學正名(臺南市 : 開朗雜誌, 2006-01-01) 李勤岸
-
Item臺灣文學系所只是新瓶舊裝?(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2006-01-01) 李勤岸
-
Item台灣話語詞的變化(臺南市 : 開朗雜誌, 2006-03-01) 李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