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華語文學系(106學年度起與華語文教學系整併)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
Browse
Browsing 應用華語文學系(106學年度起與華語文教學系整併) by Issue Date
Now showing 1 - 20 of 225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Item 身在四朝詩史在,氣收萬古楚騷清---論易順鼎與甲午戰爭相關詩作(2007-05-05) 林振興Item 試析「甲午戰爭」中與臺灣相關主題的文學作品─以易順鼎的詩為端緒(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7-07-31) 林振興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的戰爭之一,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割讓臺灣,也 造成乙未戰事。對這場戰爭當時的臺籍文人充滿悲憤之情,故在其詩文中露骨而 沈痛的批評清廷無能與昏庸,但當時在內地的文人也有一批對此不滿的文人,表 達其對臺灣居民的傷感哀痛。前者以洪棄生為代表,其《寄鶴樓齋詩集》中,有 多首詩作均表現此一沈痛哀傷之情;後者則以易順鼎為代表,易氏以道臺身份在 臺灣群民無首之際,孤身赴難,鼓舞軍民士氣,但終因勢不可為,而抱憾離臺, 其《琴志樓詩集.魂南集》中收錄多首赴臺有感之作,同時詩人黃遵憲、王闓運 等對此一史事亦有所感懷。 本計劃選定以易順鼎為中心,欲探析臺籍文人與內地文人對「甲午戰爭」割 臺一事的感懷之情,有何不同的呈顯方式,同時也全面性探析文學作品對此一事 件的論述,對「甲午戰爭」的景況提供另一個方向的史料,具體詳實地反映當時 知識分子對割臺一事的憾恨。Item 「儂即客家、乃是客家」---論中越邊境的漢族與非漢族間的跨境遷徙及族群身分變換(2007-12-23) 楊聰榮族群經常在遷徙中形成,是人類歷史上不同民族產生和遷徙都有直接的關係,也有許多民族起源神話的主題就是遷徙,問題是在於族群的記憶是否對遷徙的歷程仍有清楚的記憶,還是關於族群的自我認識也在這個遷徙的過程中不斷地調整與變換。這篇論文主要以兩個與客家族群密切相關的兩個越南少數民族為對象,來討論族群如何經過跨境遷移之後,也隨之變換族群身分。越南廣寧省的「乃族」,應該與廣西的「乃話」應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在中國境內操這種語言的少數族群努力漢化,目前是廣西的客家人,但在越南境內卻因為越南的少數民族識別而被訂為「乃族」。至於越南北部的「儂族」,更是因為遷徙而產生族群身分變化,留在廣西境內仍是客家人,但在越南境內,卻因法國當局不願承認其漢人身份,重行調查,以其職業定為「儂族」,後來成為法國動員參加越戰的重要少數民族。一部分流寓海外,成為「儂族」戰士,留在越南者主要遷到南方,卻在南越地區參加客家人的社區,變回客家人。這兩個特殊的少數族群的例子提供我們對於族群與遷徙命題的諸多想像,也是思考族群認同本質的重要參考例證。Item 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2008-03-01) 蔡雅薰; 舒兆民; 陳立芬; 張孝裕; 何淑貞; 賴明德Item 華語文能力檢定之動態評量系統分析(2008-03-16) 蔡雅薰; 趙日彰Item 兒童華語教材語料之難度定量分析(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8-06-01) 蔡雅薰; 趙日彰Item 歐規語文使用情境在華語教學之運用(2008-08-01) 蔡雅薰Item 美國各級學校K-12華語教材情境選用研究(中壢市: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2008-10-01) 蔡雅薰華語教材編寫成功與否,不僅直接影響教學品質與效能,更是海外華語教學推廣的重要關鍵。面對現今海外多種華語教材需求的時刻,具備科學性、針對性、實用性及趣味性的華語文教材編寫更顯重要。然而,目前學界對於華語教材編寫基礎原理缺乏全面性學術研究建構;對於如何將華語教材輸出,並與國際主流教育接軌,亦正亟思永續經營與建立通路的策略。 本研究目的主要為僑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僑委會)在2008年新編美國兒童華語教材進行海外在地華語需求基礎研究,並依據2008年2月新訂之「美國地區兒童華語課程暫行綱要」,針對華語教材研發之「課文情境參考表」作為調查基礎,由美國紐約等12個僑務駐外單位,回收任教於美國各級學校,包括中文學校及主流學校K~12的華語教師填寫的351份有效問卷,依據美國學生需要、學習興趣及華語為外語教學的「5C」思考,對於「課文情境選用」進行交叉分析。研究成果將可提供未來僑委會及產官學各單位研發美國地區華語教材各等級次課文情境重要選用及不同學齡需求先後安排的參考依據。Item 雙語教學中的文學與文化---孫康宜與她的「烏托邦」家園(2008-10-26) 陳麗宇孫康宜教授是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著名的華人教授,自 1994 年她出版 了首部作品《耶魯潛學集》開始,迄於 2007 年的《走出白色恐怖》(增訂版),她 已陸續出版了十部以中文書寫為主的著作。本文研究的範疇以孫康宜教授的詩 歌、隨筆、訪談作品為主,探討作者在跨語言、跨文化的教學生涯中所呈現的特 殊書寫面向。 美國華文作家的作品普遍著眼於書寫中國移民離鄉背井之苦、維持華人身 份的焦慮、移民在中國與美國兩個不同文化之間的定位,以及主流社會對華人的 接受或排斥等主題。以上的課題在孫康宜教授的作品中是隱而不顯的,相對於許 多海外華文作家所書寫的「漂泊離散」文學,孫康宜教授的作品更多呈現出一種 「悠遊於中、美文學與文化之間」的從容風格。本文將探討孫康宜教授的創作背 景、書寫主題、跨文化敘述,以及其作品對於全球蓬勃發展的華語文教學領域所 架構的橋樑功能究為如何。Item 唐五代俗字研究述評(中國唐代學會, 2008-11-01) 蔡忠霖Item 商用華語教材研發規劃(2008-11-02) 陳麗宇; 楊藹瑩近年來教育部推動「擴大招收外國留學生來台」之政策已見成效,每年來台學習中文的之外國學生人數皆有顯著成長,據主計處統計,其中選修商業管理之學生人數最多。雖然商業管理與商用會話這類課程,在華語學習市場的總需求中占有極大區塊,但目前台灣各大語言中心所能使用的商用華語教材僅有寥寥數種,如何積極研發更趨近於學習市場需求的商用華語教材,應是台灣未來推動華語教學的重要方向之一。本論文針對兩大主軸分析台灣商用華語教材的現況與未來發展,其一為兩岸商用華語教材發展概況,以台灣與大陸的華語教材發展情況,分析教材在商用華語課程中所應建構的積極性功能。其二為台灣商用華語教材的研發方向,以近程和中、長程的時間軸考量,探討教科書的輔助學習教材編寫,以及整合商用華語教師團隊、匯集相關專業人才、政府機構補助、出版業界結盟等相關重要課題。Item 唐代字樣書文字屬性歸類初探(2008-12-01) 蔡忠霖Item 從寫作的意涵與內容說起(臺北縣:醒吾技術學院, 2008-12-01) 蔡忠霖Item 迂回取徑:檳城華僑公會的創立與當地社團(2008-12-14) 吳龍雲Item 福幫與客籍互動---1919年的檳城事例(2008-12-21) 吳龍雲Item 華語語言學習系統技術發展計畫(工業技術研究院, 2008-12-31) 官英華Item A study on learning efficiency of multimedia-presented, computer-based science information(International For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9-01-01) Guan, Y. H.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on the efficiency of learning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e. information on basic anatomy of human brains and their functions, the definition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structure of human memory). Experiment 1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modality effect could be observed when the learning material contained auditory information and visuals altered in complexity, and whether the redundancy effect is caused by redundant information or by interference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Experiment 2, verbal-only information was used to examine whether subjects could perform better with auditory rather than with on-screen textual information, and whether the length of the verbal information would exert an effect on learning.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1 contradicted the prediction of the modality effect in that subjects learned no better or even worse with the audio-visual format of learning material than did subjects with the visual-only one. Besides, redundant information per se did not impair learning,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redundancy effect could be rather caused by the interference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2 indicated a negative effect of auditory information on learning regardless of the length of the verbal information. No evidence supported the superiority of auditory instructional mode over the visual one.Item 華語語音學(臺北市︰正中書局, 2009-01-01) 張正男; 蔡雅薰; 吳瑾瑋; 高秋鳳; 郭乃禎; 楊如雪; 廖吉郎; 姚榮松Item 大學部華語文教學系專業能力指標之研議(2009-03-07) 蔡雅薰; 林振興Item 大學部華語文教學系專業能力指標之研議(2009-03-07) 蔡雅薰; 林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