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Browsing 學位論文 by Issue Date
Now showing 1 - 20 of 210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Item 我國師範校院轉型策略之研究(2005) 許筱君; Hsiao-Chun Hsu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和問卷調查,探討我國師範校院目前的現況、困境、轉型可採行的策略、具體作法、步驟以及配套措施,並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以供相關機構及人員參考。此外,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我國師範校院的校長、副校長及各學院的教師以及教育行政機關人員和中小學校人員,共計發出795份問卷,實得有效樣本492份,問卷處理採用SPSS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綜合文獻探討和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得到以下結論 一、目前我國師範校院的現況乃是依師資培育法的規定來運作,採多元開 放制度,以公費為主自費為輔。 二、目前師範校院遭遇的困境多又大,其中以「優勢消失」及「供需失調」兩項困境最為嚴重。 三、在師範校院轉型策略中,可以產品轉型策略為主,產業別轉型策略、經營型態轉型策略為輔。 四、在促使成員配合師範校院轉型上,應採取實證理性策略,兼用利誘策略並避免採取權力策略。 五、在轉型時權力運用上,應加強上下合作的運用,避免由上而下的強制權力。 六、師範校院在產業別轉型上的具體方式很多,然宜採取的程度雖屬同意但仍偏低。而其中應以優質的師範校院為最優先加強的策略。 七、師範校院在經營型態上轉型應以策略聯盟為主要的轉型方式,而聯盟和合併雖也屬應然面採取的方式,然同意程度偏低,因而不建議優先採用之。 八、師範校院在產品轉型的具體方式很多,如有人員中心策略、組織結構改變策略、工作中心策略、情境中心策略和經營理念再造策略,目前師範校院雖大致做到這些策略,惟尚未充分充實地落實這些具體方式。 九、師範校院在推動轉型時的步驟包含診斷、計畫、執行、評鑑、改善;然目前師範校院實際在推動這些步驟之程度並不算很高,仍有加強與改進之空間。 十、未來不確定性、政策法令限制、資源和支援不足乃為師範校院推動轉型時所遭遇較嚴重的困境。為解決師範校院推動轉型所遭遇的困境,可在法令、資源、師資培育評鑑、教師資格檢定上提出配套措施,以改善師範校院的困境,以確實推動各項轉型策略。 十一、不同背景的人員對師範校院的困境、轉型的策略、具體方式、步驟、配套措施上的看法大體上大同小異,然教育行政機關和師範校院在某些項目上有顯著差異,顯示當前首要之急為加強彼此的溝通互動,減少差異。 根據研究結論以及研究者之意見,對我國師範校院轉型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師範校院之建議 (一)加強師範校院產品轉型策略之運用。 (二)有效落實師範校院轉型的各項步驟。 (三)主動建立與教育行政機關和各級學校及社區間良好的互動關係,促使資源之相互交流與分享,以利轉型的推動。 二、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健全師範校院轉型的制度,充分提供相關支援與服務 (二)協助師範校院落實轉型的各項策略 (三)加強推動師資培育機構評鑑的各項配套措施 (四)規劃建立教師資格檢定的相關措施,以提升教師的素質。 (五)改善教育行政機關與師範校院認知上之差異 三、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內容可擴及到一般設有教育相關系所和師資培育中心的大學之轉型策略。 (二)研究方法可加入訪談法或德懷術,以期能更深入瞭解。 (三)研究對象可擴及到除師範校院外的師資培育機構的人員、中小學的教師以及家長和學生。 (四)研究結果推論上,可再加以探討轉型策略和具體作法的細部規劃和執行程序等措施,藉此建立更為豐富的師範校院轉型策略。Item 台北縣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及其決策效能之研究(2005) 陳月華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成員在參與學校行政決定過程中,其角色知覺、參與程度與學校決策效能之關係。本研究之目的為:一、瞭解目前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運作之現況。二、探討不同背景學校成員與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運作的關係。三、探討國民小學學校成員之角色知覺、參與程度與學校決策效能之關係。四、根據研究結論,提出提升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運作之建議,供作有關單位及人員之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首先,蒐集與研讀相關文獻,建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編製「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調查問卷」,作為調查研究工具。在實徵研究中以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為研究母群體,採「階段式抽樣」方式,抽取34所國民小學,共688位校長、主任或組長、級任、科任教師以及家長代表做為受試樣本,回收問卷計470份,問卷回收率達68.31%,剔除填答不全等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45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65.84%。本研究資料處理採用SPSS 11.5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登錄與分析。 綜合文獻探討與調查研究發現,獲得下列十一項結論: 一、整體而言,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之運作符合民主參與以及民主 決策原則。 二、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的相關會議,其參與比率以校務會議為最高,與學生權益有關會議之參與比率為最低。 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校成員之角色知覺、參與程度與決策效能有顯 著差異。 四、不同學校變項學校成員之角色知覺、參與程度與決策效能無顯著差異。 五、學校成員在參與式行政決定中的角色知覺以及參與程度尚稱良好,但成員的參與意願仍有加強的空間。 六、家長代表在參與式行政決定中的角色最積極卻也最弱勢。 七、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之決策效能尚稱良好,但仍有加強與促進的空間。 八、學校實施參與式行政決定對於決策創造力的激發並不理想。 九、學校成員的角色知覺愈高,對參與式行政決定之決策效能整體及各向度的評量也愈高。 十、學校成員的參與程度對決策效能整體及各向度的評量之相關度並不高。 十一、國民小學參與式行政決定的主要困難與限制為「會議太多,造成學校成員的負擔」、「決策過程緩慢費時」以及「對參與的會議所獲得的資訊不足」。 根據本研究所獲之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單位、家長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精簡參與式行政決定的相關會議,授權學校自主。 (二)增加國民小學員額編制與組織彈性。 (三)增加家長參與學校行政決定的空間。 二、對學校的建議 (一)對校長的建議 1.有效掌握會議目標與效率。 2.彈性運用參與的會議,避免會議太多的負擔。 3.提昇教師參與的意願,尊重多元並調和教師與行政間的對立。 4.鼓勵年輕教師提供意見,激發決策的創造力。 5.落實攸關學生權益的相關會議。 (二)對學校行政人員的建議 1.針對議題充分溝通、詳細規劃與統整。 2.實施行政工作輪調制度,建立知識分享的平台。 3.建立與教師以及家長的互動互信機制。 4.提供必要資訊,使參與會議成員掌握明確的訊息。 5.選擇適當的會議時間,提高家長代表的與會機率。 (三)對教師的建議 1.主動進修,提昇參與學校行政決定的知能。 2.積極參與,展現教學專業與維護學生權益。 3.女性教師應提昇自我角色地位,更加主動積極參與學校行政 決定。 三、對家長的建議 (一)強化家長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正確知能與觀念宣導。 (二)督促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修法維護家長參與的機會與公平性。 (三)健全家長會的組織運作,擴大家長代表的參與層面。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擴展為長期性教育決策效能之研究,針對女性學校成員作深入的探究,並輔以質性研究方法,以補本研究之不足。 關鍵字:參與式行政決定、角色知覺、決策效能Item 法國教育行政制度之研究(2006) 陳培綾; Pei-Ling Chen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和文件分析法進行法國教育行政制度之研究。不過礙於時間和資料較難搜尋,本研究主要係研究法國中央教育行政機關、大學區教育行政機關及府教育行政機關的組織和職權,並分析及評析法國教育行政制度的特色與可能的潛在問題,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思考法國教育行政制度對我國未來教育行政制度改革之啟示。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為: 一、法國中央教育行政機關的職權:訂定國家教育政策、制定學校制度與授予文 憑、制定學校課程標準、設立及管理國立學校、決定中小學的分佈配置地點、 補助地方學校的建築費及助學金、管理高等教育、補助私立學校、任用中等 學校教師及辦理教師在職進修、裁決有關教育及人事的糾紛、視導中小學、 掌理公立圖書館、從事教育研究革新並辦理教師訓練、提供職業訓練與就業 輔導並進行職業教育研究、辦理成人教育、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負擔公立 學校教職員的薪資和津貼。 二、法國大學區教育行政機關的職權:執行教育部政策與溝通上下意見、監督區 內大學院校之運作與促進大學院校之發展、建議中小學學校配置及協調公立 學校的建築工作、監管公立私立學校、預估教師需求量並提供給師培機構、 舉辦中小學教師甄試及考核師資培育成果、分發師培畢業生、推薦中學教師 及任免小學教師、辦理中學教師進修、辦理中學校長甄試、裁決教育糾紛及 懲戒教職員、舉辦基層特考及協助辦理國家考試、協助教育部辦理高中會 考、推動區內國民體育與青少年活動、管理成人教育機構及培育成人教育的 師資、決定高中獎學金的發放及認可中小學的教科書。 三、法國府教育行政機關的職權:視導府內的小學及初中、負責執行義務教育法 令、擬定府內學校的分布配置、劃分初中學區及負責初中學生的分流教育、 推動府內國民運動和提供青少年生活輔導、任用小學的代理教師及實習教 師、提出小學教師的任命、遷調、及獎懲建議、協辦高中會考與頒發國家教 育證書、監督管理府內私立小學、提供學生保健的醫療服務及社會支持網 絡、提供學生獎助學金及教師房租津貼的補助、認定教科書、執行教育優先 區的政策。 四、法國中央、大學區及府的教育行政機關的組織皆包含:一位教育行政首長、 數位首長幕僚、數個業務與幕僚單位、審議單位及附屬單位。 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思謀我國未來改革之道。研究者歸結法國教育行政制度對我國有如下的啟示: 一、進行組織結構的變革 1.教育部應該進行組織再造 2.增設高等教育評鑑單位 3.增設多元的審議會 二、改進教育行政人員的任用制度和培訓制度 1.改進教育行政人員的任用制度 2.加強實務訓練 3.提供進修假期 三、建立完善的大學評鑑制度 1.建立量化及質化的評鑑指標 2.編制評鑑指導原則 3.重視追蹤評鑑 四、建立整全的教育視導制度 1.建立完整的教育視導体系 2.建立嚴格的教育視導人員任用標準 3.重視視導結果的應用 五、資訊公開化 1.公開教育視導報告 2.公開大學評鑑報告 六、修訂法令提供教育行政制度運行的法源基礎 1.提供教育視導制度的法源依據 2.制定大學評鑑機構組織法 3.制定教育行政人員的任用條例 4.增修教育基本法或其他子法Item 臺北市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之研究(2006) 林婉如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之推動情形。本研究之目的為:一、探討優質學校與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之意涵。二、瞭解臺北市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之過程。三、分析臺北市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之相關問題。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有關單位及人員之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進行研究,首先,蒐集與研讀相關文獻,建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編製「臺北市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現況調查問卷」,作為調查研究工具,對臺北市高中職、國中、國小的校長、處室主任與處室組長進行調查,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70所學校,共發出700份問卷,回收問卷計445份,問卷回收率達63.57%,剔除填答不全等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43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61.85%。本研究以 SPSS for Windows 11.01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登錄與分析;其次,以自編之半結構訪談大綱,對一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行政主管、兩位教師研習中心人員、三位教育研究發展委員會人員、一位專家學者、高中職、國中、國小校長各一位,共計十位進行訪談。 綜合文獻探討、調查研究與訪談研究發現,獲得下列十一項結論: 一、臺北市優質學校教育政策制訂過程符合教育政策制訂的原則。 二、整體而言,臺北市各級學校對於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的現況知覺屬於中度水準。 三、不同學校屬性學校成員對優質學校教育政策推動現況之角色知覺並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的性別、職務、服務年資、教育程度、學校類別、學校規模學校成員對優質學校教育政策推動現況之角色知覺有顯著差異。 五、校長知覺優質學校教育政策的現況高於處室主任、處室主任知覺情形又高於處室組長。 六、國小之學校成員知覺優質學校教育政策的現況高於高中職之學校成員。 七、各級學校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面臨的主要困難為「無法正確認知優質學校教育精神與內涵」、「同仁業務繁重,無暇從事優質學校教育的推展工作」、「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優質學校經營的研討」。 八、各級學校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面臨的困境,處室組長知覺情顯著高於校長與處室主任。 九、各級學校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主要因應策略為「協助學校辦理優質學校教育相關活動」、「建立同仁推行優質學校教育政策的共識」、「鼓勵教師參與優質學校教育的相關研習活動」。 十、各級學校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之因應策略,校長知覺情顯著高於處室主任與處室組長。 十一、各級學校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之因應策略,公私立學校知覺情形有所不同。Item 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政策制定與執行之研究(2007) 洪湘婷本研究以國際一流大學政策為研究焦點,旨在瞭解國際一流大學政策制定過程及執行情形與問題。研究方法採用文件分析與訪談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透過訪談及文件分析取得實徵資料後,歸結出主要結論如下: 一、政策制定過程方面 (一)行政部門在制定過程中居主導性地位 (二)政策制定過程是一個多元參與的互動過程 二、政策執行情形及問題 (一)政策制定過程產生團體迷思及標的團體參與不足的情形。 (二)政策方案本身產生的問題:包括政策整合性仍待持續加強、政策工具尚屬合理,但與政策問題及政策目標關連性不高、政策標準欠缺明晰性及可行性、憂心經費的充足性及持續性。 (三)執行過程受到政治及社經環境影響。 (四)執行組織權責應更清楚,執行人員的意願與態度不足。 (五)標的團體表現出對政策的順服,並擁有權威性資源。 基於上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對教育主管單位、大學校院以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對於教育主管單位的建議 (一)擴大決策的參與管道,避免專家決策有限性 (二)建立有利政策執行的體制環境 (三)資金補助外再輔以能力建立型的政策工具 (四)設計明確可行的政策標準 (五)重視長期的政策研究教育政策結合的重要 二、對於大學校院之建議 (一)加強校內人員溝通,深化執行人員的承諾與投入程度 (二)釐清學校發展方向,避免資源浪費 (三)重視多元募款能力的發展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方法方面。 (二)研究對象選擇方面。 (三)研究內容方面。Item 高等教育評鑑對我國學術自由之影響-以95年度系所評鑑為例(2007) 藍婉心; Wan Hsin,Lan高等教育評鑑對我國學術自由之影響 -以九十五年度系所評鑑為例 摘要 本研究旨瞭解現行大學教師對於我國學術自由之看法,並探討高等教育評鑑對我國學術自由之影響以及現行高教評鑑運作之相關問題,研擬發展高教評鑑與維護學術自由兩者之平衡策略,並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以供相關機構及人員之參考。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採取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進行研究,首先針對九十五年度實施系所評鑑的十七所受評學校,發放問卷,針對大學教師及系所主管進行調查,共發出558份問卷,回收問卷計307,剔除填答不全及無效問卷等9份,共計有效問卷為293份,問卷回收率達,本研究以SPSS for Windows10.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登錄與分析;其次,以自編之半結構訪談大綱,針對四位系所主管及兩位教師,共計六名進行訪談。 綜合文獻探討、調查研究與訪談研究發現,獲得以下之結論: 一、教師對我國學術自由意涵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分別為教學自由、研究自由與機構自主。 二、評鑑的實施造成系所過度強調外部評鑑的重要性,而喪失評鑑的自我改善之功能。 三、面對95年度首度實施系所評鑑,各系所對前置作業的準備時間充足與否,與系所成立時間的長短有關,歷史悠久的系所,由於資料檔案龐雜,需花較多的時間準備。 四、對於新成立的系所而言,尚處於探索與發展階段,無法於短時間內即反應某種程度的辦學品質與績效。 五、對於欲以系所評鑑制完整反映出系所的辦學品質,系所主管持較為保留的態度。 六、評鑑制度的設計與規劃在執行時所可能面臨到的困境在於:過度強調國際化、移植國外經驗與以及未將師範校院面臨轉型發展的困境列入評鑑指標規劃時考量。 七、高等教育評鑑進行初期不宜貿然與進退場機制作結合。 八、資深的大學教師,就高等教育評鑑對教學活動、學術研究以及機構自主的正向影響皆給予高度肯定。 九、不同職務的教師之意見傾向在「評鑑促使教學活動朝向標準化教學模式進行」、「評鑑的結果促使教師頻於調整教學內容」與「評鑑實施促使教師偏重研究工作而非教學活動」皆達到顯著差異。 十、系所主管在面對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時,其感受以及對於績效責任的壓力,較一般教師來得強烈。 根據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研究者針對高等教育機構、教育主管機關、規劃高教評鑑之專責單位,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臚列如下: 一、高等教育機構在運作時應特別注意高等教育評鑑對於教學活動、學術 研究與機構自主所帶來的影響。 (一)在評鑑結果運用與經費補助之間,必須考慮評鑑結果不應成為經費 補助的唯一參考,以及評鑑結果不應該公布排名,以免造成大學的 惡性競爭。 (二)高等教育機構在援引企業管理模的同時,應注意避免過度的商業 化。此外,高等教育的產學合作必須有更明確的法源依據。再者, 引進商業行為的同時,也必須設有一套監督的機制。 二、對於教育主管機關之建議: (一)國家有義務維持高教評鑑與學術自由兩者的平衡關係,在必要時予 以協助。 (二)適時的挹注高等教育經費,亦有助於提升高教品質與水準,強化整 體高等教育在面對國際競爭力時,能有更充足的資源與利基。 三、對於規劃高等教育評鑑之相關單位的建議 (一)發展建立本土性高等教育評鑑指標,並依據每個學門之個殊性適度 修正評鑑指標之內容。 (二)輔導系所進一步瞭解高等教育評鑑的意義,增強系所對於高教評鑑 的知能。進一步將評鑑內化於機構之中,鼓勵其自我完成改善之目 標。 (三)高等教育評鑑實施之初始階段,不宜貿然與進退場機制作結合。 四、對於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內容方面 未來可更進一步滲入探討學術自由的各個層面,並逐一詳細分析與高教評鑑的關連性。 (二)在研究對象方面 可將研究對象擴充至一般公私立大學,或是九十六學年度的受評學校。以及針對大學教師評鑑再作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以確認高教評鑑是否真能對教師產生影響,以及究竟產生何種影響。Item 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2007) 陳薇安; Chen Wei-An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發展的重要程度與實施現況,針對其推動的困難,進一步研擬學校人力資源發展的因應措施。本研究之目的為:一、了解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發展的重要程度。二、了解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發展的實施現況、相關問題與因應措施。三、分析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發展的重要程度與實施現況的差異情形。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發展之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進行研究,首先蒐集與研讀相關文獻,建立本研究之理論架構,編製「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發展之調查問卷」,作為調查研究工具,針對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之校長、教師兼主任或組長、教師兼導師、專任教師及行政人員進行調查,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36所國民中學,共發出685份問卷,回收問卷計461份,剔除填答不全等無效問卷36份,總計有效問卷為425份,問卷回收率達62.04%。本研究以SPSS for Windows 13.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登錄與分析;其次,以自編之半結構訪談大綱,對二位國民中學校長及二位教務主任,共計四位進行訪談。 綜合文獻探討、調查研究與訪談研究發現,獲得下列十項結論: 一、整體而言,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人員認為人力資源發展屬於中高度重要 性,其中以「知識管理」層面最重要,「生涯發展」層面最不重要。 二、整體而言,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人員認為人力資源發展的整體實施現況 屬於中度符合程度,其中以「訓練與發展」層面最符合,「生涯發展」 層面最不符合。 三、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發展的重要程度與實施現況之間有差異存在。 四、整體而言,不同服務年資與職務之學校成員對學校人力資源發展重要 程度的知覺並無顯著差異。 五、整體而言,不同服務年資、職務之學校成員對學校人力資源發展實施 現況的知覺達顯著差異。 六、不同學校地區與學校規模的學校成員對學校人力資源發展的知覺情形 未達顯著差異。 七、教師訓練與發展之成效尚稱良好。 八、教師生涯發展、知識管理、資訊科技運用與績效管理等層面,仍有加 強與改進的空間。 九、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發展的主要困境為「教育訓練課程缺乏系統性的規 劃」。 十、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發展的主要因應措施為「教育訓練課程能有系統性 的規劃」。 另研究者依據本研究所獲之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單位、教師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發展Item 六個標準差應用於國民中學總務行政可行性之研究(2007) 鄒嘉瑜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臺北市國民中學總務行政應用六個標準差之可行性。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一、瞭解六個標準差之發展背景、策略運用及實施之關鍵因素。二、探討國民中學總務行政作業之相關內容。三、調查國民中學校長及總務行政人員對推行六個標準差之看法。四、依據研究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供有關單位及人員之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係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首先蒐集與研讀相關文獻,以建立本研究之理論架構,後編製「臺北市國民中學總務行政現況調查問卷」,作為調查研究工具,針對臺北市59所公立國民中學校長及總務主任、文書組長、事務組長、出納組長與幹事進行調查。共計發出454份問卷,回收問卷304份,剔除無效問卷19份,總計有效問卷為285份,問卷回收率達63%。 綜合文獻探討以及調查研究結果,本研究獲得下列結論: ㄧ、整體而言,六個標準差之領導策略、文化策略、專案策略與DMAIC的作 為,均被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校長及總務行政人員認同,且多半符合實施現況。 二、整體而言,六個標準差同意程度與實施現況有顯著差異。 三、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總務行政應用六個標準差時,可行性最高的為文化策略及界定步驟。 四、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總務行政應用六個標準差時,可行性較低的為領導策略及改善步驟。 五、職位較高、年資較深之總務行政人員認為總務行政應用六個標準差的可行性較高。 六、學校規模對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應用六個標準差的可行性沒有顯著影響。 七、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總務行政目前已具備成功推行六個標準差首要關鍵條件的雛型。 根據本研究所獲之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校長、總務行政人員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六個標準差;國民中學;總務行政Item 臺北縣市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組織變革策略之研究(2007) 蕭方雯; Fang-Wen Hsiao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台北縣市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組織的運作現況,針對其運作現況之問題,進一步研擬學校教師會組織變革策略。本研究之目的為:一、探討組織變革的意涵與相關理論。二、調查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之運作現況。三、分析影響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組織變革之相關因素。四、探究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組織變革之策略。五、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供有關單位及人員之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進行研究,首先蒐集與研讀相關文獻,建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編製「臺北縣市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運作現況之調查問卷」,作為調查研究工具,針對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之校長、主任或組長、教師會會長及教師進行調查,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56所已立案學校教師會之國民中學,共發出665份問卷,回收問卷計412份,剔除填答不全等無效問卷24份,總計有效問卷為388份,問卷回收率達58.35%。本研究以SPSS for Windows 13.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登錄與分析;其次,以自編之半結構訪談大綱,對二位國民中學校長及二位教師會會長,共計四位進行訪談。 綜合文獻探討、調查研究與訪談研究發現,獲得下列結論: 一、整體而言,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人員對學校教師會之運作現況的知覺屬於中度水準,其中以「監督協調功能」層面較高,「教學研究功能」層面較低 。 二、教師會會員知覺學校教師會之運作現況高於非教師會會員。 三、學校規模大的學校人員所知覺學校教師會之運作現況,高於學校規模小的學校成員。 四、學校教師會在運作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困難或相關問題,為「教師工作繁忙,無暇參與教師會各項活動」及「教師會成員缺乏法律專才」。 五、不同職務、服務年資、是否為教師會會員、曾經擔任不同教師會職務與不同學校規模之學校人員對於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困難與相關問題普遍存在顯著差異。 六、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困難與相關問題,曾經擔任教師會職務者的知覺顯著高於未曾擔任教師會職務者。 七、整體而言,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人員對於學校教師會之變革策略的認同程度屬於中度水準,其中以「文化創新策略」層面較高,「技術變革策略」層面則較低。 八、學校教師會之變革策略,教師會會長之認同情形顯著高於教師會幹部。 根據本研究所獲之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學校教師會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之建議 (一)增加教師員額編制,調整教師的工作量 (二)編列經費補助,獎勵成效良好的學校教師會 二、對學校行政單位之建議 (一)加強組織間的溝通協調,建立學校辦學理念的共識 (二)擴大學校教師會參與的力量以順利推動校務 三、對學校教師會之建議 (一)與學校行政相互合作,共創雙贏局面 (二)鼓勵成員再教育,強化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轉化成員的態度,改變其對教師會的認知與瞭解 (四)運用協商策略,爭取更多教師會會員的權益 (五)活化教師會運作,營造教師會新文化 四、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 未來可擴展進一步研究其他縣市不同層級學校教師會為研究對象,如國小、高中等,藉此比較分析不同研究對象對學校教師會組織變革策略之意見差異。 (二)在研究內容方面 後續的研究可進一步針對縣市教師會或是全國教師會之變革策略做深入的研究,比較不同層級的教師會在進行變革時所採取策略上之異同,並且可進一步探究影響教師會進行組織變革之相關因素,分析其影響因素是否與組織變革策略有所相關。 (三)在研究方法方面 後續研究則可以採學校教師會的個案研究或觀察法等方式,針對所要探討的問題,蒐集更深入的資料進行研究。Item 臺北縣市教育行政機關服務品質之研究(2007) 尤毓蓁本研究旨在運用Parasuraman, Zeithaml與Berry所提出之服務品質缺口模式為理論架構,暸解學校教育人員對臺北縣市教育行政機關服務的期望、實際感受,以探討臺北縣市教育行政機關服務品質之情形,並根據研究結果,對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提供改進教育行政機關服務品質之建議。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蒐集相關文獻以建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編製「臺北縣市教育行政機關服務品質之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以臺北縣市學校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針對全體臺北縣市立學校發出1,014份問卷,有效回收問卷560份。調查所蒐集之資料經SPSS for Windows 13.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綜合文獻探討與調查研究發現,獲致以下結論: 一、學校教育人員對教育行政機關服務在整體與五構面上持高度正向之期望。 二、學校教育人員對教育行政機關服務在整體與五構面上具有正向之實際感受。 三、學校教育人員對教育行政機關服務品質為期望高於實際感受。 四、男性學校教育人員對教育行政機關服務的實際感受與服務品質的知覺一致性高於女性。 五、校長對教育行政機關服務的期望和實際感受與服務品質的知覺一致性高於主任。 六、臺北縣學校教育人員對教育行政機關服務的期望和實際感受與服務品質的知覺一致性高於臺北市學校教育人員。 七、服務五年以下的學校教育人員對教育行政機關服務的實際感受高於其他服務年資。 八、任職國小教育人員對教育行政機關服務的期望高於高中職與國中教育人員。 九、鄉鎮地區與偏遠地區學校教育人員對教育行政機關服務的期望與實際感受高於都市地區學校教育人員,且偏遠地區學校教育人員對教育行政機關服務品質的知覺一致性高於都市地區學校教育人員。 最後,根據本研究所獲得之結論,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Item 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機制之研究(2007) 鐘巧如; Chung Chiao-Ju本研究旨在探究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推動優質學校評選過程中,規劃研擬之相關辦法,並經由評選委員會之組成及初審、複審與決審選出優質學校,舉行頒獎典禮,及舉辦經驗分享研討會等實際運作機制。本研究之目的為:一、探討優質學校與優質學校評選之意涵。二、了解主要國家及地區之優質學校評選機制。三、探究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機制之現況不同差異及其相關問題。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結論與建議,供有關單位及人員之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文件分析法及訪談法進行研究。首先,蒐集與研讀相關文獻,建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編製「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機制調查問卷」,作為調查研究工具,對臺北市公私立高中、高職、國中、國小之校長、主任、組長、教師進行調查,採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101所學校,共計發出790份問卷,回收問卷計513份,問卷回收率達64.9%,剔除填答不全等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49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62%。本研究以SPSS for Windows 13.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登錄,並於問卷回收後以描述統計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其次,以自編之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對五位教師研習中心人員、一位國中主任及一位國中校長,共計七位進行訪談。 綜合文獻探討、調查研究與訪談研究發現,獲得下列十四項結論: 一、不同教育程度、職務、學校性質、學校層級、服務年資及學校規模之學校 成員,對優質學校評選現況的認識、態度與行為之角色知覺有顯著差異存 在。 二、不同教育程度、職務、學校層級、服務年資及學校規模之學校成員在參與 優質學校評選相關具體作法之角色知覺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不同職務、學校性質、學校層級、服務年資、學校規模及學校歷史的學校 成員在優質學校評選滿意程度之角色知覺有顯著差異存在。 四、參加優質學校評選的佐證資料以三年至四年為適宜。 五、參與優質學校評審委員,應以「專家學者」、「曾經獲得教育部卓越領導 獎的校長」、「教師會代表」等人員擔任主要的評審委員。 六、方案評選之評分標準維持現有評分標準為宜。 七、複審採取實地訪查可更為深入了解與觀摩學校的實際情形;決審採取學校 現場公開發表方案內容可更進一步了解各校之優質經驗。 八、優質學校評選向度與指標內容能引導學校校務規劃與遠景發展。 九、對於進入決審但未獲獎之參選方案可發給獎狀以資鼓勵。 十、對於未參選及未能獲獎之學校應持續鼓勵其參與並協助其改進。 十一、各校參與優質學校評選所遭遇的主要困難為:「同仁欠缺參與優質學校 評選活動的動機」、「無法明確掌握優質學校指標的意涵」及「欠缺外 部資源(如家長、社區)的協助」等。 十二、各校參與優質學校評選,在行政作業所遭遇的困難主要為「業務繁重, 無暇參與優質學校評選活動」、「學校無法提供參與優質學校評選的相 關誘因」及「學校人力不足無法參與優質學校評選」等。 十三、各校參與優質學校評選,在教師方面所遭遇的困難主要為「教師沒有足 夠時間參加優質學校評選的相關研討」、「教師欠缺參與優質學校評選 的熱忱」及「教師欠缺優質學校評選的專業知能」等。 十四、各校參與優質學校評選的配套措施,主要為「獎勵參與優質學校評選有 功人員以激勵其參與意願」、「配合校務評鑑進行準備工作」及「辦理 相關研習活動以提升成員專業知能」等。 根據本研究所獲得之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Item 我國地方教育行政機關教育政策行銷之研究(2007) 劉衿華; Chin-Hua Liu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探討目前我國地方教育行政機關教育政策行銷的現況、困境及困境的因應做法,並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供相關機構及人員參考。此外,本論文主要研究對象是我國地方教育行政機關之正式編制人員,共計發出600份問卷,實得有效樣本318份,問卷處理採用SPSS for Window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綜合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得到以下結論 一、教育政策行銷可以發揮建立良好政策形象等十項功能;目前已發揮的程度尚可,以促進政策的創新與取得民間捐款等兩項最低。 二、教育政策行銷工作可以以設專責人員負責等四種組織方式負責,不宜委託公關公司辦理;目前多視性質分派各科(課)處理,其餘方式很少採用。 三、教育政策行銷工作總督導人員宜由高層人員擔任為原則,不可以無人督導;目前多由局長擔任,未有由專員、股長擔任或「無人督導」的情形出現。 四、教育政策行銷應依分析、規劃、執行、控制等程序進行;目前在落實上均欠佳,尤其以規劃程序最差。 五、教育政策行銷對象應包括教師等十二類人員;目前向這些對象行銷的程度均偏低,以對一般民眾、社區人士、其他地方行政機關、企業人士四類人員的行銷最低。 六、目前教育政策行銷管道以公文最為普遍,電視廣告、廣告看板、手機簡訊、廣告郵件等四項管道較少使用;而執行效果除廣告郵件、手機簡訊等兩項不大有效外,其餘均有效。 七、教育政策行銷的可行策略依序為組合方案、定位、目標市場、市場區隔等四項;目前實際採行程度尚可,以市場區隔策略的落實度最差。 八、教育政策行銷應該遵循明確、積極等九項原則;目前落實程度只達尚可程度,以專業及創新兩原則的落實程度最差。 九、教育政策行銷可能面臨組織編制人力不足等十一項困境;目前除首長缺乏行銷理念及缺乏首長的領導支持兩項以外,其餘皆為目前所遭遇之困境。 十、教育政策行銷困境可能因應做法包括與媒體及企業保持良性互動,吸取經驗等十一項做法;目前採行情形尚可,以增加組織經費人力並培育網羅行銷專才一項最少被採用。 十一、不同背景者對於教育政策行銷意見的差異不大,若自整體觀之,則以不同服務機關看法間之差異性稍大。 依據研究結論,對我國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的教育政策行銷,提出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加強教育政策行銷功能的發揮。 (二)設置教育政策行銷專責單位。 (三)教育政策行銷的總督導盡可能由教育局局長擔任,且應更加努力善盡其職責。 (四)切實執行教育政策行銷各項程序。 (五)加強對於一般民眾、企業人士、其他地方行政機關、社區人士等對象的行銷。 (六)有效評估各項行銷管道並多元利用。 (七)善用市場區隔、目標市場選擇、定位、組合方案等策略。 (八)掌握教育政策行銷各項原則。 (九)有效解決教育政策行銷現行困境。 二、對教育行政人員的建議 (一)充實行銷知能並積極任事。 (二)掌握教育政策核心精神。 (三)隨時掌握政策最新動態與趨勢,傳達正確教育政策資訊。Item 桃園縣地方權力結構與教育治理關係之研究(2008) 鄭宇純; Yu-Chun Cheng本研究旨在瞭解《地方制度法》之後,桃園縣地方權力結構與教育治理之間的關係。臺灣地區自1997年以來,隨著幾項重大法令修正與實施,興起了分權化(去中心化)運動,不論是對地方政治生態、權力結構及教育治理均造成影響。故為了探究地方權力結構與教育治理之關係,本研究擬從四方面予以探討,首先,分別瞭解桃園縣地方權力結構與教育治理的情形;其次,探討桃園縣地方權力結構對教育治理之影響;最後,歸納桃園縣教育治理在該地方權力結構下的教育發展特徵。 為回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以桃園縣為研究對象,並採聲譽調查法與訪談法蒐集資料。首先,本研究以J.H.Spring於1993年所提出的論點作為本研究的理論架構。其次,運用聲譽調查法,以得到對桃園縣地方教育具有影響力的菁英名單;同時,採用訪談法,透過與桃園縣地方教育治理菁英及熟悉本研究議題的人士,包括壓力團體、教育行政或實務人員、記者、黨派人士等進行訪談,以深入了解桃園縣地方教育事務運作的實際情況。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桃園縣地方權力結構確實會對教育治理產生影響,此與Spring的論點相同。然而,由於國情不同,觀察桃園縣權力結構的型態有著和Spring論點相異之處,桃園縣屬於平衡式派系競爭的地方權力結構,而地方教育治理則為政治模式,在權力結構的影響下,桃園縣長握有絕對的教育資源分配與決策權,教育局長則具有教育專業背景,但仍需扮演政治戰略家與功能性執行者的角色,同時,受到權力結構的影響,地方民意代表與鄉鎮市長也會參與地方教育事務的運作,具一定影響程度。在該權力結構的影響下,桃園縣地方教育發展則具備四大特徵,包括執行並精緻化中央教育政策、偏重教育硬體建設、重視績效表現與教育行銷,以及強調南北資源分配與發展等特徵。最後,依據研究結論與討論,提出相關建議。Item 英國、美國、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2008) 陳立軒; Chen, Li-husan本研究係採用貝瑞德(G. Z. F. Bereday)所提出之比較教育研究法,針對英國、美國、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進行比較分析,以期達成下列研究目的:一、探討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形成之背景及內涵;二、了解英、美、台三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發展沿革與評鑑機構;三、比較英、美、台三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模式,包括目的原則、評鑑方式、評鑑標準與評鑑流程;四、探究英、美、台三國高等教育評鑑結果之處理與運用。 根據文獻探討結果,本研究結論發現近年來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及其相關問題,在英、美、台皆引起相當多的討論,惟三國的發展狀況仍有異同之處。相同點包括:一、高等教育體制面臨重大轉變;二、高等教育評鑑制度發展受到重視;三、教育經費緊縮造成資源競爭;四、皆成立專責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五、評鑑任務皆重視教育品質的提升;六、評鑑標準兼採量化與質化指標;七、評鑑結果處理皆為公開。相異點包括:一、評鑑關注之重點不同;二、評鑑機構性質不同;三、評鑑機構任務不同;四、評鑑進行的週期不同;五、評鑑進行的自願性不同;六、評鑑流程不同;七、評鑑結果呈現方式不同;八、評鑑結果的運用不同。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未來發展之建議 (一)發展建立本土化的高等教育評鑑指標,並依據學門之個殊性適度修正評鑑指標之內容。 (二)輔導系所與社會大眾進一步了解高等教育評鑑的意義,增強其對高等教育評鑑的知能。 (三)應重視高等教育評鑑實施後的後續追蹤評鑑工作,使高等教育機構能持續提升其教育品質。 (四)評鑑制度關注之重點,需兼重認可與品質保證之精神。 (五)評鑑制度採行之方式,可適度融入研究評鑑之作法。 (六)鼓勵私人或民間團體成立評鑑認可機構,以追求評鑑管道的多元化。 ( 七)在評鑑結果之運用上,應與相關政策進行結合,並發展出相應之配套措施。 二、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針對英國、美國及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實施情形與相關政策作更深入之探究。 (二)針對其他國家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進行研究與探討。 關鍵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評鑑、比較教育Item 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經營特性對學生成就的影響:政治與市場邏輯的檢證(2008) 蘇曉蓉; Hsiao-Jung Su本研究旨在瞭解學校自主性是否能解釋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學生成就的差異。過去研究顯示私立學校學生成績較佳,其中制度論觀點指出學校經營特性中的學校自主性高低是影響公私立學校學生成就差異的重要原因,如Chubb和Moe(1990)指出公立學校在政治邏輯運作下,受較多外部機構控制,學校自主性較低,對學生成就較不利,因而主張公立學校市場化,上述理論是否能適用臺灣的情形?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在地方政府辦理及監督的原則下,學校自主性有何差異?學校自主性與學生成就之間有何關聯?提昇學校在哪些方面的自主性對學生學習有利?皆為本研究關心的議題。 為回答上述問題,本研究以次級資料分析為主,訪談為輔。運用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波與第二波的教師、學生與家長的資料,分析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的學生成就差異、學校自主性差異,及學校自主性與學生成就之關係,並藉由訪談補充量化難以回答的變項運作機制。 以制度觀點的指標進行量化分析後,結果指出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有制度差異,但學校自主性與學生成就沒有關聯,可知制度論的解釋有限,臺灣升學文化脈絡或學校社會資本的運用可能是解釋學生成就差異的其他原因;亦可能是次級資料分析尚未能找出關鍵因素,如訪談指出彈性的學習時間與活動安排、自主的常規管理可能提昇學生成就。此外,若學校自主性高,卻未用於促進學生學習的目的,則無法彰顯學校自主性的正向效果。除了上述解釋,本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臺灣私立國中在篩選學生上頗具自主性,雖然國外制度論研究中並未納入此一自主性,但是就臺灣而言,篩選學生的自主性才是解釋公私立國中學生成就差異的主要因素,且量化及訪談結果皆支持此一論點。最後,依據研究結論及討論,提出對教育主管機關、國民中學經營、未來研究取向與次級資料庫的建議。Item 國民中學內部行銷在教師專業成長應用之研究-以北高兩市為例(2008) 莊若梅; Ruo- Mei Chuang本研究主要是探究臺北市與高雄市國民中學內部行銷在教師專業成長應用之研究。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一、瞭解北高兩市國民中學內部行銷在教師專業成長應用之現況。二、瞭解北高兩市國民中學內部行銷在教師專業成長應用之困境與因應策略。三、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俾供有關單位及人員之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係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首先蒐集與研讀相關文獻,以建立本研究之理論架構,後編製「國民中學內部行銷在教師專業成長應用之調查問卷」,作為調查研究工具,針對臺北市與高雄市48所公立國民中學校長、教師兼主任或組長及教師(導師及專任教師)進行調查。共計發出720份問卷,回收問卷456份,剔除無效問卷9份,總計有效問卷為447份,問卷回收率達62.1%。 綜合文獻探討以及調查研究結果,本研究獲得下列結論: ㄧ、整體而言,臺北市與高雄市國民中學內部行銷在教師專業成長應用現況大致良好,其中以「激勵成長」層面最高,「溝通網絡」層面最低。 二、不同性別、學校地區、學校規模的學校成員,對內部行銷在教師專業成長應用現況之知覺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服務年資、職務之學校成員,對內部行銷在教師專業成長應用現況之知覺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任教領域的學校成員,對內部行銷在教師專業成長應用現況之知覺意見普遍相同。 五、國民中學內部行銷在教師專業成長應用的主要困境,為「教師同仁與參與教師專業成長相關活動之動機不足」、「行政同仁業務繁重,無暇從事教師專 業成長之推展工作」與「教師沒有足夠時間參與各項專業成長活動」。 六、教師兼組長者、導師及專任教師,對於國民中學內部行銷在教師專業成長應用於校內宣傳與行政推動方面之困境的知覺程度高於校長與教師兼主任者。 七、臺北市國民中學學校成員,對內部行銷在教師專業成長應用於困境方面之知覺高於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成員。 八、國民中學內部行銷在教師專業成長應用的主要因應策略,為「因應教師的不同需求,規劃不同的專業成長內容與方式」、「建立回饋機制,隨時瞭解教師對於成長活動之滿意情形」與「鼓勵教師以小組團隊方式進行教師專業成長」。 九、兼任行政職務之教師對於國民中學內部行銷在教師專業成長應用於校內宣傳與行政運作方面之因應策略的知覺程度高於導師與專任教師。 十、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成員,對內部行銷在教師專業成長應用於校內宣傳方面之因應策略之知覺程度高於臺北市國民中學學校成員。 根據本研究所獲之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Item 彰權益能評鑑取徑之應用:兩所國民中學的實踐經驗(2008) 賴怡帆; Yi-Fan Lai本研究旨在探究彰權益能評鑑於兩所試辦學校脈絡化的實踐經驗,研究目的有四:一、探究彰權益能評鑑於不同學校脈絡中的實施情形。二、瞭解個案學校應用彰權益能評鑑的行動循環歷程。三、探討個案學校應用彰權益能評鑑所產生的效益。四、了解個案學校應用彰權益能評鑑存在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進行,以參與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進行資料的蒐集,主 要的發現如下: 一、彰權益能評鑑可適用於個案學校之脈絡。 二、個案學校應用彰權益能評鑑的結果能產生行動的循環。 三、彰權益能評鑑能培育參與成員具有自我決定的能力。 四、彰權益能評鑑有助於教育人員解放對評鑑的僵化思維。 五、彰權益能評鑑有助於提升個案學校方案的效能。 六、彰權益能評鑑能培育參與成員的內在績效責任感。 七、彰權益能評鑑的三個步驟具有邏輯次序缺一不可。 八、彰權益能評鑑有助於培育參與成員內化評鑑的思維。 九、彰權益能評鑑於個案學校中應用有其應克服的影響因素。Item 我國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研究-以一所大學為例(2008) 黃琬淇近年來高等教育機構的大量擴充,更造成教育資源嚴重的排擠效應,嚴重影響教育品質的提升。因此大學需要自籌經費,已然成為一種共同的發展趨勢。在面對自籌收入成為大學經營重點之際,其中捐款收入更為其中最具彈性空間者,由此可知,對外勸募的能力與管理募款基金的系統,成為大學經營者未來不可忽視的發展重心。換言之,大學募款基金的運作績效將左右各校辦學績效、品質與社會的信賴度,因此具備健全化的募款基金運作機制,勢必成為大學校院經營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情況,並以國內一所私立大學作為個案研究的對象來加以說明。研究目的包括探討個案大學募款基金之運作現況、募款基金運作對於個案大學所產生之積極性價值、個案大學在執行募款基金運作的歷程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探討提升個案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途徑,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教育行政主管相關單位與個案大學募款基金運作之參考。Item 我國教育財政指標建構與運用之研究(2008) 林怡君; LIN, YI-CHUN本研究旨在藉參酌國內外重要教育財政指標,為我國建立一套適用本土,同時又能與國際接軌之教育財政指標。為達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先自文獻探究中了解國內外指標系統的建置內容、原因、方式與應用分析現象,再進一步建構出本研究之指標雛形,接著使用德懷術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為國內相關專家學者共15人,在經過兩回德懷術的問卷調查後,先後達到100%與93%之問卷回收率,再使用平均數、標準差與眾數三種統計量分析兩回問卷結果,找出67項已達共識之指標,並利用第二回德懷術之平均數,對此67項指標進行排序,將結果與先前文獻歸納相互參照檢視,發現在本研究實證結果中排序前五者:「每生教育支出」、「中小學、高等教育支出占GDP之比率」、「各級教育支出占GDP比率」、「中央、地方政府教育總支出占公共總支出比率」與「每生教育支出占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之比率」,此五項指標同時亦為國內外皆使用之教育財政指標。 綜合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之結果,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一、世界性經濟蕭條導致教育資源投入短少,但為活絡經濟發展同時又提高了對人力資本的重視,因之在此投資減少卻又要求提高的教育場域中,勢必強化資源利用的效率。 二、全球化後帶來的激烈國際競爭,讓各國普遍重視國際比較,而指標之數據呈現,正能提供各國在比較上的客觀參照依據,具有工具性之實用價值。 三、指標所呈現的客觀資訊,成為各國政府在擬定政策時的重要參考依據,並能以之對社會大眾進行政策說服,相較於精神層次的道德勸說與教化,客觀理性的數據呈現更具有說服力量。 四、國外重要教育財政指標之建構多半基於實際運用的需求立場而出發,隨著社會脈動的變遷,運用資料庫的長期資料累積,搭配國際資訊流通之合作方式,由專家學者研發學理以修正教育財政指標,提供決策者了解社會現況與修改政策,而學者亦更能藉此進一步研擬進化的研究分析與政策建議。 五、從國內外現有的教育財政指標內容看來,當前各國重視的主要議題有:投注在每位學生身上的資源、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與投入程度、公部門與私人在教育上的負擔比重是否合乎公平性、教育項目的支出效率、教育人力的數量與品質供給、在教育人力上的花費,以及國際間現在均最關切的高等教育領域。Item 我國大學教師對大學教師評鑑態度之研究(2008) 陳佩如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大學教師對大學教師評鑑之目的、內涵、實施策略與實施現況的態度,並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供相關單位作為研擬大學教師評鑑制度之改進參考。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公私立大學之專任教師,共計發出847份問卷,實得有效問卷437份,問卷回收率達50.4%,問卷處理採SPSS for Windows 12.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並歸納整理開放性問題之陳述。 綜合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得到以下結論: 一、職級愈高、服務年資愈長、有擔任行政主管或教評單位委員之填答者愈能肯定大學教師評鑑之專業成長目的及績效控制目的之重要性。 二、大學教師對於評鑑目的的看法,以「激勵教師成長,發揮專業服務精神」、「提供教師工作表現回饋,作為改進與發展的參考」、「提升教師素質,建立教師專業形象」等專業成長目的最受重視。 三、整體而言,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教師對於教學、研究、服務、輔導規準項目及權重看法有差異且複雜,凸顯個別教師發展的差異性及獨特性。 四、在教學規準中,以學生教學問卷作為教學評鑑項目最不受大學教師認同,但仍肯定學生意見於衡量教師工作表現的重要性。 五、在研究規準中,工程製造及營造領域對「於國外期刊發表論文」之重視程度顯著高於教育人文及藝術領域;而教育人文及藝術領域對「出版專門著作」之重視程度顯著高於農學及科學領域和工程製造及營造領域。 六、在服務規準中,大學教師較重視校內服務之表現,包括「出席系(所)會議」、「與校內行政業務之配合度」、「參與系(所)相關活動」,其中擔行政主管或教評單位委員之教師在各項的反應顯著高於無擔任行政主管或教評單位委員之教師。 七、在輔導規準中,大學教師較重視學生學習輔導層面,包括「指導學生課業」、「規劃固定師生晤談時間」。 八、大學教師對於評鑑權重之排序依序為「教學」、「研究」、「輔導」及「服務」,而公立大學在「研究」一項之權重顯著高於私立大學。 九、大學教師最贊同的評鑑方式為「以受評教師檔案評量的方式」、「以填寫自我評鑑撿核表的方式」、「以訪談學生的方式」。 十、大學教師最贊同的評鑑參與人員包括「由教師自我評鑑」、「由校外專家人士或專業機構進行評鑑」。 十一、大學教師最認同的評鑑結果方式為「作為輔導教師改進之參考依據」、「作為教師升等之參考依據」、「作為表揚優良教師之參考依據」。 十二、大學教師認為教師評鑑重要的行政程序應包含「制訂周詳的教師評鑑法規」、「擬訂具體有效的教師評鑑計畫」、「建立完整的教師申覆/申訴管道」、「告知受評者評鑑結果及評鑑結果的原因」、「召開公聽會或說明會向受評教師說明教師評鑑的內容與過程」、「設立後設評鑑機制」。 十三、大學教師認為重要的教師評鑑原則應包含「評鑑目標明確」、「蒐集資料客觀多元」、「評鑑結果應用具合理性」、「評鑑程序規劃周詳完整」。 十四、大學教師參與教師評鑑之程度愈高對教師評鑑之評鑑目的、評鑑規準的態度愈正向。 十五、大學教師對大學教師評鑑實施現況大多抱持正面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