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Browsing 學位論文 by Issue Date
Now showing 1 - 20 of 57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Item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委外商業模式之探討-以「鯨魚堤岸」音樂表演空間為例暨流行音樂沙龍音樂會(2020) 王夏儷; WANG, Hsia-Li本研究以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之鯨魚堤岸O2音樂展演空間的委外經營商業模式為研究主題。首先論述流行音樂中心與高雄的流行音樂環境與發展,並探討可行的商業模式分析架構。研究方法為個案研究、歷史文獻法、以及半結構式訪談,並設計訪談大綱,以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的九個構成要素:價值主張、目標客層、顧客關係、通路、關鍵資源、關鍵活動、關鍵合作夥伴、收益流、與成本結構為訪談與分析架構,進行SWOT分析與商業模式探討。研究結果發現本展演空間的優勢在於場館新穎、交通便利、Live House便利於音樂展演,劣勢則為場館地處偏僻不易聚集人潮、使用多年後設備老舊需更換,機會是處於海港旁邊,可以結合海洋文化與在地美食,以創造多元化經營風格,然而南部音樂人口較少,相對音樂展館多,其他的音樂展演空間恐會稀釋本展演空間的票房與人潮。在商業模式方面,以音樂人才孵化、音樂活動舉辦、國際音樂交流、音樂學習的新興科技使用、建立音樂交流與活動的社群網路,為價值主張;服務流行音樂表演者、工作者、教師、學生、一般大眾,以及兩岸的流行音樂人;進行數位典藏、智能樂器教室、音樂工作坊、流行音樂常態展演等活動,並協辦音樂祭、音樂遊學等交流活動。本研究亦舉辦音樂沙龍音樂會,為小型音樂空間之展演示範。本研究之鯨魚堤岸O2音樂展演空間委外經營的商業模式為國內流行音樂中心的經營提供一個良好的案例分析。Item 流行音樂創作方法探析 —以音樂會《新生兒》中詞曲創作為例(2020) 潘寧; PAN, Ning詞曲創作如同一首歌曲的創意種子,代表歌曲最原始的精神,也最能直接 表現一位創作歌手是怎麼樣的人,其思想及特色對於最終成品有決定性的影 響,因此筆者選擇研究詞曲這項環節的產生方法,以音樂會《新生兒》中曲目 作為對象,來探究創作歌手要如何在市場上佔有其獨特性,以及創作成果與方 法間交互影響的關係。音樂會共八首原創詞曲作品,環繞在新生兒的主題概念 上,透過創作表現出成長過程的蛻變,除了表達踏入世界之所思所感,也象徵 每個人都有過的經歷―社會化。為能貼切傳達八首作品的氛圍,音樂會的編制 會使用 DJ 搭配電吉他的方式,在曲目間快速轉換,做出不同的音場效果。 透過上述探析的過程,筆者明白在創作路上是一個持續修煉的過程,要如 何穩定的產出獨樹一幟的作品是件不容易的事,除了調整心態用對方法之外, 時間規劃上也必須有所取捨,對於作品的期許及視野,也會直接影響到作品成 果,除了性格及機運之外,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至關重要,會直接影響作品及 職場生涯。如何成為無可取代的創作歌手,展現市場的獨特性,需要保有高度 敏銳及擁有明確喜好。突破慣性及盲點則需要自省能力,除了需要在專業領域 擁有一顆持續學習的心之外,有時也需要拓展人脈,認識不同的合作夥伴也會 有意想不到的創意火花,帶著感恩、愉悅的心情也較能在音樂路上走的長遠。 文本中也會分享筆者的音樂歷程,包括創作心情及作品理念等等。若能透過此 文本,帶給同為音樂人的朋友們一些成長養分,會是筆者莫大的喜悅及榮幸, 願大家都能誠實面對自己,在疲憊卻滿足的創作過程中自我成長。Item 流行音樂製作與配樂教學應用之研究-以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音樂資優班為例(2020) 黃克成; HUANG, Ke-Cheng高中音樂資優班多集中於古典音樂之養成,但以流行音樂為主的音樂產業已然成為主流,音樂資優班學生多數不再像過去只專注於古典音樂演奏,而有一定比例的學生,曾有接觸流行音樂的經驗,甚至演奏流行音樂的狀況。 這群學習古典音樂的學生畢業後的就業方向也產生了改變,除了傳統的演奏、職業樂團及教學之外,部分的畢業學生轉入流行音樂演奏、教學,以及更為專業的領域-流行音樂詞曲創作、編曲、廣告配樂及遊戲、動畫、電影配樂之影像音樂創作或音效製作等。 為因應此趨勢,筆者將流行音樂及配樂製作之相關課程,帶入高雄市立高雄中學音樂資優班教學之中,授予學生有關作曲、作詞、編曲概念,聲部配置、配樂製作、音效製作,編曲軟體實作、採譜軟體實作之課程,透過20幾年的經驗累積,讓以全古典音樂教學為主的高中音樂資優班學生,能更深入的接觸到流行音樂、數位音樂及配樂製作之相關知識與技術。以期許能及早獲得更多元化的技能,及未來就業之競爭力。 本篇論文以高二學生鄭之棻的〈慢慢喜歡你〉改編曲、林佩璇的〈雪花〉創作曲、陳沛妘的〈火與夢〉創作曲、高一學生郭蓓菱的〈一塊鹹派〉創作曲,及高二學生鄭之棻的〈Mr.Indifferent〉3D動畫短片之重新配樂及音效製作為例,透過樂曲分析與詮釋,來探討教學過程。 研究結果顯示,音樂資優班學生雖然音樂基礎深厚,但對於流行音樂及配樂製作之相關知識還有很大的學習空間,需透過有系統的教學,才能達到預期之目標,並應用於以流行音樂為主的廣大市場。本篇論文之研究成果願能拋磚引玉,提供有志者於音樂資優班之流行音樂教學。Item 《無常是日常幽默》之創作與詮釋研究(2020) 葉穎; Yeh, Ying在有限的人生裡,變化才是不變的真理。過去一年來,經歷親人離世、感情猝變、身體各種病痛,對未來的徬徨,跌落谷底之時不禁莞爾——這一切,還能再更糟嗎? 無常是生命的本質,無人能免,在這些情非得已的境況,若能用更有幽默感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或許才是為自己開脫的方式。此次創作以《無常是日常幽默》為題,自勉勉人,希望在瞬息萬變的漂蕩世間,求得一絲安穩與依傍。 從《西藏生死書》裡,探討生滅、覺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小王子》,則受到法國原著《小王子》和詩人羅智成在新書《迷宮書店》,翻寫《小王子》的章節啟發,刻畫玫瑰與小王子的幸與不幸;《幻之光》則因觀賞完日本導演是枝裕和(Koreeda Hirokazu)的電影作品《幻之光》有所體悟,寫出渺小眾生的無可奈何、活在一片灰藍色天空。 作品受到電影、文學、藝術、生活啟發,中心思想漸趨清晰,因此以《無常是日常幽默》為題,將生而為人所體會的價值、脆弱與愛蒐集成歌,在演出中完整呈現。Item 音樂創作結合行動學習之應用─以彰化縣某國中音樂課程為例(2021) 伍育賢; Wu, Yu-Hsien本篇書面報告是筆者任職之國中音樂課程作為案例,由自身所參與之專輯畢業製作中,加上相關內容作爲課程輔助,筆者結合數位音樂創作及行動教學的方式進行,並針對兩者之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在文獻探討中筆者分析行動學習之定義與教學模式,並根據音樂教學之理念,而後進行實際的教學活動,筆者統整課程的教學內容並加以規劃,藉由圖文的方式加以記錄與整理,最後再從學生所實施之課後個別訪談中的觀察和反饋,歸納出本次課程的優缺點,加上筆者的教學經驗來作重點總結與教學上的反思。Item 爵士鼓教學系統的研究與探討—以響地音樂爵士鼓教育系統與教材為例(2021) 張文光; Chang, Wen-Kuang目前已有鋼琴、電子琴、和打擊樂的專業音樂教育系統,學習爵士鼓的風潮漸盛,爵士鼓音樂教育系統有其必要性。有鑑於此,本研究探討爵士鼓音樂教育系統,並以響地音樂爵士鼓教育系統之系統與教材為例。本研究使用文獻分析法、觀察法、訪談法、個案研究法。研究結果發現,響地音樂爵士鼓教育系統之教學理念、教材規劃、教學方法,能呼應重要的音樂教學方法,提供一套循序漸進、基底厚實、快樂學習的教學方案,並能援借成果發表、爵士鼓能力檢定、爵士鼓比賽等相關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做檢視與評估;研究亦進行專家訪談為爵士鼓教育系統化學習提出建言。本研究使用多種研究方法對爵士鼓教育系統進行三角驗證,結果具有信度與效度,為爵士鼓教育與學習提出一套全方位的系統方案。Item 管弦樂應用於流行音樂中之探討與實踐-以《當燈光熄滅》創作專輯為例(2021) 張嘉成; Chang, Chia-Cheng根據資料顯示,古典音樂市場日漸式微,為尋求突破,開始於歌曲中加入各項元素,於流行歌曲中加入爵士風格、地方風格樂器以及管弦樂配器,進而達到突破。 筆者透過研究加入管絃樂編曲之流行樂團、金屬樂團、爵士樂團所創作歌曲,依創作動機、編曲、曲風等做分析,探討樂曲中加入管弦樂編曲之創作手法,了解其衝突及尋找更多可能性。 《當燈光熄滅》專輯以筆者生活紀錄、人生記事、社會亂象等題材,以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社會觀察者的腳色為立基,透過詞曲創作表達其觀點與想法,並透過數位音樂編曲、數位管弦樂編曲。 透過先詞曲後編曲、詞曲編曲同時創作等兩種不同編曲方式,探究其特色及優缺點,找出更好方式完成詞曲、編曲、聲響得以完成《當燈光熄滅》這張專輯。Item 華語流行音樂創作歷程探析-以《初愛》音樂會為例(2021) 鄧有甫; DENG, You-Fu隨著音樂環境的改變,使得現今音樂創作工作者必須具備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詞曲創作、樂器彈奏、歌曲演唱、編曲、錄音、混音等技術。筆者為年輕的流行音樂工作者,發現上述能力的重要性。 筆者從流行音樂唱奏者角度出發,先後學習詞曲創作,以本音樂會歌曲的創作歷程探析,成為本文的基礎。 筆者藉由本文,從歌曲之創作歷程面,探討作品的概念與歌詞意義、作曲動機。本音樂會共有七首原創作品,係筆者在面對愛情各階段的體悟為主軸。 論商業角度,隨著聽眾聆聽音樂習慣從實體進入數位的轉變,實體專輯的銷售顯然已不是產業中主要收入來源,使得流行音樂產業收入結構產生變化,因此演唱音樂會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然而,為了讓聽眾留下深刻印象,每位歌手都需要自己的代表作品,因此創作是流行歌曲的開端,並且隨著時間使其不斷產出,讓歌手從流行歌曲中的演譯者變成生產者,透過管道宣傳使其流行化,進而發展至開辦演唱音樂會的階段。Item 流行音樂專輯後製理論與實務-以「 綠蕨 」專輯為例(2021) 姜任鴻; Jiang, Ren-Hong本篇詮釋報告將以筆者自身所製作之流行音樂專輯為例,並於文獻探討中討論音樂工程之重要,如錄音、混音、母帶製作所扮演的地位,以及分析專輯混音及母帶之概念,由實務面的角度來探討音樂工程流程之細節,如各樂器的調節、各種軟體的使用等, 並試圖寫出可參考依據的混音流程,進而快速建立混音工程, 於最後結論流行音樂工程之重要性 ,以及搭建一個 基礎 混音模板的內容,並撰寫模板內各樂器的效果器使用流程 ,以供學習混音之初學者參考 。Item 客家流行音樂之研究與應用—以《頂好對面》創作專輯為例(2021) 吳龍翔; WU, Lung-Hsiang臺灣是個多元民族的社會,百年來融合了各種人文風俗,讓許多能夠代表各種文化的語言,經過歲月的融合漸漸式微,以客家話為例,目前能夠使用客語溝通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少。臺灣金曲獎於1990年創辦,金曲獎對華語流行音樂具有相當大的影響,近年來提供各種語言音樂的相關獎項,讓對流行音樂有興趣的人,能夠朝自己母語創作的流行歌曲深耕。有鑑於此,筆者想藉著創作客語流行音樂,盡一份傳承母語的本分,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習使用正確的用詞,以及適合旋律的發音,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文化。 本研究著眼臺灣客家腔調,結合流行音樂的曲式、配器,作為創作客家流行音樂的基礎。六首創作皆為筆者在「回家」過程中的心路歷程,首先,參考金曲獎客語流行專輯,以及近期臺灣流行音樂的作品,分析適合演唱的客語腔調,歸納大眾喜好的旋律,接著分享創作發想,如何整理故事創作成歌詞,最後結合譜出的旋律及和弦曲式,成為客語流行歌曲。文末將統整資料,把製作客家流行音樂的心得感想,分享給對客家流行音樂議題有興趣的研究者參考。Item 臺灣當代原住民族音樂之多元音樂風格融合研究-以《莎韻.DOZO》專輯為例(2021) 黃士佳; HUANG, Shih-Chia當代主要以漢人為主體的臺灣,原住民族大約僅佔2%人口,卻擁有著豐富多元的文化,為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近年政府為提升整體本土語言及文化傳承、升級與推廣,辦理了多項活動與比賽、提出多項補助以及調整重要獎項內容,因此在原住民流行音樂部分,有更多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音樂人投入原住民流行音樂製作,提升原住民族語音樂品質,融合更多元的音樂風格,同時增加原住民流行音樂作品曝光度與傳唱度,進而使原住民聽眾透過流行音樂認識自己的母語,並提升自我身分認同。本篇論文主要以筆者所統籌製作之泰雅族語專輯《莎韻.DOZO》為例,分析專輯企劃、詞曲創作、音樂製作流程、專輯裝幀設計概念,茲將預期成果分述如下:一、 置入泰雅傳統文化與族群議題於專輯中:整合都市與山地原住民的成長經驗與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傳統音樂元素融入歌詞、音樂創作與專輯設計中。二、 落實專輯企劃於音樂製作、裝幀設計中:以專輯企劃中的故事為主體,預先設定主要宣傳對象、每首歌曲的歌名、歌詞大綱、音樂風格、曲序安排及封面設計。三、 多元音樂風格融合呈現泰雅族語流行音樂:以古典音樂、非裔美國人福音音樂、嘻哈繞舌、大樂團以及無伴奏合唱等多元音樂風格融合呈現於專輯中。四、 系統化之音樂製作流程:以系統化的方式將音樂製作中之每項製程進行分類與編排工作流程,並加以分析每項製程之細節。Item 流行音樂製作的錄音變革—論數位音頻網路Dante錄音之發展(2021) 楊維夫; Yang, Wei-Fu本文係以探討流行音樂製作,唱片工業中的一個區塊,錄音設備發展變革與Audio over IP傳輸協定分支,Dante技術發展在流行音樂製作運用的可行性,予以探討改善現行錄音室音訊傳輸距離及有限空間架設等限制,對現行錄音工程又有何影響?又該如何面對AoIP 音頻網路的新潮流,以及先進科技運用在流行錄音製作中是否有其影響錄音,是否能取代錄音線材將錄製流行音樂設備進行模組化,使得錄音更為便利?流行音樂製作從磁帶記錄到近代數位量化,站在虛實分水嶺中的錄音工業,已面臨過多次載體及改革。AoIP運用網路線連接器材設備,其特性可以跨建築、跨區域、即時同步等,否促使更豐富的錄音作品發表於流行音樂市場中。本篇論文將進行實作三種不同情境實驗,實驗一於國家音樂廳《烏貓歌唱團》,驗證Dante對於管絃樂團同步錄音時間壓力與距離測試。實驗二錄製流行音樂節目,並示範Dante如何解決錄影環境,樂器收音、樂手監聽、歌手、攝影機、導演等所需監聽聲音之需求。實驗三以行動錄音室、跨空間實驗,至樂手家中架設2個獨立收音空間與1個獨立監聽控制室,錄製呂尚霖專輯《都市笑話輯》一首歌曲,實踐異地行動錄音室架設,並將解決前兩者實驗中之缺失,進行問題解決。歸納分析出流行音樂製作中使用數位音樂科技AoIP的可行性。Item 跨界音樂之探討與實踐—以流行大提琴演奏專輯《Fioritura》為例(2021) 李庭州; Lee, Ting-Chou本篇書面報告將以筆者自身所創作之流行大提琴演奏專輯作為範例,並於文獻探討中討論跨界音樂在現今的意義與原因,以及分析當代與大提琴有關的跨界音樂案例,同時就此專輯來說明其創作理念、創作過程、及相關之數位音樂和音樂製作技術,由實務面的角度來探討製作流程中的細節,如創作過程中所使用之相關軟、硬體工具等,最後再針對專輯中的各首曲目,進行音樂製作相關資料之統整與創作分析。Item 當代流行福音專輯製作與研究−以《那麼一天》專輯為例(2021) 齊家陞; Chi, Chia-Sheng台灣基督教會敬拜讚美所使用的詩歌,通常是詞曲簡單易懂,能夠讓不熟詞曲 的信徒很快地學會進入讚美中,而現在的教會敬拜的形式越來越偏向於一個流行 樂團的編制,曲風也偏向於流行歌的編曲方式,也就是所謂的當代基督教音樂 (CCM),此詮釋報告就是以當代基督教音樂(CCM)為主旨,製作出整張音樂專輯。本張專輯把流行音樂與教會音樂結合,將流行的元素融入到教會音樂當中,使 音樂讓非教徒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產生連結。本文將探討如何使教會音樂更流行 化,例如:詞曲的改寫與編排,編曲的方法與配器,整張專輯的製作流程從一開始 的 A&R 最後的配唱、混音都會詳細的紀錄在詮釋報告中,再用不同的觀點加以探 討和研究。Item 搖滾樂創作及社會參與之研究-以董事長樂團為例(2021) 吳永吉; Wu, Yung-Chi本研究探討搖滾樂創作與社會參與、社會議題的關係,並以董事長樂團的六首歌曲為例。文獻首先彙整搖滾樂在台灣流行音樂的主流及產業上的發展,語言特性對音樂創作的影響,及過去搖滾樂與社會運動之關聯。研究方法是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個案研究法。研究首先闡述董事長樂團歌曲《攏袂歹勢》、《找一個新世界》、《眾神護台灣》、《美麗啊》、《風中浮沉的花蕊》、《撐》的創作源起與元素,與歌詞的自我剖析,為流行音樂詞曲創作之案例分享;彙整歌曲相關的新聞報導,說明搖滾樂與社會參與的連動;並由專家訪談瞭解搖滾樂如何跨界創作以呼應社會現象,與專家對台語流行音樂創作的建議。本研究為搖滾樂創作、社會參與、與台語創作提出貢獻。Item 綠蕨樂團同名專輯創作詮釋與製作分析(2021) 李政賢; Li, Cheng-Hsien這份詮釋報告是筆者以一個流行吉他手身份,針對為綠蕨樂團所創作的歌曲,做詞曲創作、編曲的詮釋與專輯製作的分析。首先在文獻探討中,得知以往的獨立音樂往往政治色彩鮮明,把自己的理念訴諸於歌詞上,這樣的做法與當時的主流音樂大相徑庭,隨著時間演變,主流音樂與獨立音樂的界線逐漸模糊,主流唱片不再像以往那樣呼風喚雨,獨立音樂也似乎不那麼激烈對抗資本體制了,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分同一杯羹。最後對整張專輯歌曲作詮釋,此專輯即是以Band Sound(樂團的聲響,主要的樂器有爵士鼓、電貝斯、電吉他、木吉他、鍵盤樂器等)為專輯的主要編曲音色架構,並以吉他作為主要的節奏伴奏或主奏樂器,之中包含了木吉他、電吉他、爵士吉他、吉普賽吉他等,並闡述每一首曲目的靈感發想到詞曲創作的過程與歌曲架構。Item 音樂專輯製作 -《空靈之夢》為例(2021) 任哲均; Jen, Che-Chun科技的進步,造就了每一個人都可以獨立創作音樂,只是看要怎麼做,怎麼表達。一開始一首歌的誕生,都不是最後聽到的那樣子。當一首歌完整的呈現在聽眾面前時,它已是經過了編曲、錄音、混音、後製等四個過程反覆淬煉才能完整地呈現。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製作音樂的門檻降低,科技日新月異也大大的縮短了音樂製作時程。在過去一首歌的誕生可能需要花上一個月或三個月,而現在,快則一天,慢則一至兩個禮拜可能就可能誕生了一首可以拿到聽眾面前的完整歌曲了。專輯製作前要先決定專輯想表達的內容,曲風以及想傳遞給聽眾的訊息為何,再以故事的內容去搜集以及包裝和創作歌曲。然後找到適當的歌手搭配合作以呈現出歌曲完整的面貌。 本篇書面報告,我將以自身所製作的音樂專輯為例,把平日所學的道家信仰跟哲學以及自然大道的運作規則和身處的環境,以電影故事大綱的呈現方式來告訴聽眾專輯的故事。 音樂會以電子音樂為主軸,融合冥想的空靈音樂作為混音的基底製作。Item 獨立音樂專輯「綠蕨」數位行銷與數位發行之應用與研究(2021) 游甯婷; Yu, Ning-Ting音樂為文化產業中流通性較高、無語言國界限制、容易取得傳唱也成為人們休閒娛樂很重要的一項產業。隨著數位時代來臨,加上臺灣行政院政策「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DIGI⁺方案推動下,行動載體的普及和網路媒體的活躍,帶動數位市場的蓬勃發展,在唱片業中數位串流也成為音樂載體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產品。數位音樂與科技進步,兩者並進發展至今已徹底顛覆了唱片產業以往的銷售模式及行銷方向。 本研究將過去市場上的各式資料蒐集與彙整,藉由探討數位科技下之行銷 策略,並且利用行銷分析手法分析數位平台與獨立樂團之間的市場反應。藉此 了解市場變化及消費者喜好,從數位發行的方向討論,應用於獨立音樂專輯 「綠蕨」,進而提供獨立樂團「綠蕨樂團」之行銷策略及執行建議,並與實務做 結合應用之。Item 全球疫情風暴下的臺灣流行音樂演唱會製作之危機處理(2021) 李明智; Lee, Ming-Chih超前部署,2020年台灣最為流行的名詞,在疫情風暴席捲全世界的當下,台灣流行音樂產業遭受到嚴重的打擊,表演幾乎全面性停擺,展演消費市場脆弱不堪一擊,在本次疫情影響下展露無遺。展演消費市場是極度會受到環境變化影響的產業,更是消費的末端,就其他的消費市場是相對的弱勢,最快受影響也最慢復甦,目前並沒有常態性的機制來救援此產業,在後防疫時期,該如何計劃未來、未雨綢繆,並做好風險控管,減少損失及災害,是當務之急。本研究將就三個構面:政策端、產製端、消費端針對因全球疫情而受影響取消或延期節目案例(如:「因為愛琴」演唱會、「民歌45」演唱會)的上下游廠商及消費者進行深度訪談,並加入研究者在產業工作三十年的經驗及參考文獻、次級資料等,探討在未來如何看見問題、解決問題、改善問題。在新媒體不斷的演化之下,如何開發新的財源,並企圖尋找出因應未來新型態的展演模式,以面對全世界共同的挑戰。Item 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詮釋與分析-以《風與樹的對話》創作專輯為例(2021) 林凱強; Lin, Kai-Chiang跨界在現代流行音樂已是當代重要的創作手法,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亦在現今跨界音樂佔有一席之地。本研究以傳統凱爾特民謠及舞曲為根基,進行數位音樂專輯《風與樹的對話》創作,包含六首歌曲並舉辦音樂發表會,類型涵蓋配樂、中國風、電子舞曲三種風格;其中,兩首配樂的風格包含印度風多利亞民謠風格、戰爭史詩風格;兩首中國風樂曲包括 4/4 拍凱爾特民謠風格、華爾滋凱爾特民謠風格;兩首電子舞曲包括波卡浩室電音舞曲、利爾鼓打貝斯電音舞曲。本研究成果如下: 一、爬梳凱爾特音樂跨界文獻與脈絡、相關之創作與詮釋。 二、本研究之作品成果顯示凱爾特傳統音樂風格可以自由跨界到流行音 樂,以呈現不同且多樣貌的新跨界音樂風格,並指出凱爾特音樂素材是可以自由拆解運用、融合至流行音樂。 三、數位音樂編曲製作方式,使本研究作品在製作上更快、更有效率,並更富有想像力,藉由對凱爾特音樂和流行音樂的樂理理解,更多的實驗音樂融合可以本研究之方式進行,得到最佳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風格,尤其是愛爾蘭風笛具有極其特別的音色及裝飾音,對建立凱爾特風格有非常顯著的影響。 本研究為華語流行音樂進行完整的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文獻及製作流程詮釋之彙整,成果具有深度與廣度,有助於推廣凱爾特音樂,增加在台灣的凱爾特音樂樂迷人口,並提供能得到最佳凱爾特風格的數位編曲製作方案,此為本研究之貢獻。此外,本研究之音樂成果發表會,特別邀請到來自台灣愛爾蘭音樂推廣中心、專門研究凱爾特音樂的演奏家,吹奏錫口笛詮釋創作專輯、設計適合的裝飾音,並在製作中得到實際回饋而調整曲子,使歌曲更加生動,增加可聽性及真實演奏的味道。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