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Yu-wen Chou"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日治時期臺灣桃竹苗地區的客家教育(1895-1945)(2013) 江孏乙; Shyan-Yii Chiang本研究主要是透過日治官民調查的各項資料、校史紀錄、耆老訪談,與訪談所得的文件、照片,輔以今人的論著等資料,以探討代日治時期桃竹苗地區客家子弟教育推動的情形,包括對新式教育的因應情況、對傳統文教的傳承與轉化,及受教情況與社會地位的關係等三大項。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 桃竹苗地區客家人勇於接受且支持新式的學校教育 早期桃竹苗地區各地學校的設置有限,客家人也對新式教育包持觀望的態度,但是當這些受過新式教育者,有機會成為社會上的老師、醫生、庄長、企業家等精英階層後,學校教育就變成地方士紳競相支持的對象。以關西地區而言,雖位屬偏僻,但在咸菜硼公學校設置後,前幾屆的畢業生即培養出當地最早的西醫、庄長與農園實業家,而且女子教育也開始受到重視。 二、 桃竹苗地區客家人努力進行傳統文教的傳承與轉化:漢學的延續與詩社的勃興 首先,漢學的延續主要在非立案的書房,表現出傳統語言文化的傳承,但立案書房設置後採納新式教育學科與師資又是一種轉化。其次,桃竹苗地區詩社數量在日治時期的不降反升,反映出傳統文教成就的傳承;但是詩社參與者受教方式與身分的改變,及創作內容的因應時事,顯然又是一種轉化。 三、 接受學校教育有助於桃竹苗地區客家精英階級的養成及家族地位的維持 傳統教育被系統化的學校教育取代後,能成功掌握新式教育機會的人,就能得到更好的社會地位。於是留日也好,留臺就學也罷,總有某幾個關鍵人物、某幾個家族,成為迎向新式教育,向社會上層流動的帶領者。例如:日治時期石光公學校就有呂、朱、陳、范四大家族表現優異,影響當地對教育的重視。 總之,客家人重視教育的傳統,由清代延續至日治,教育方式由儒學轉往學校教育發展,透過個人、家族與鄉親共同努力,終於培養出許多社會上的精英階層,使得客家人在不同的政權交替後,一樣能享受成功的教育果實。Item 英國二次大戰後中等教育政策研究:經濟變動與預算制度的影響分析(1945-1974)(2013) 劉子菁; Sunniva Tzu-Chin LIU本研究以社會史研究取向,探討英國政府二次大戰後因經濟變動展開預算制度改革,以致影響中等教育政策發展的歷程。在此歷程中,英國政府進行現代化的預算制度改革,包括1960年代初期起所引進的「公共支出調查委員會」(PESC)以及1970年代初期的「方案分析與檢討」(PAR)預算制度,使得中等教育政策與經濟變動更緊密連結。本研究發現,公共支出調查委員會控制了中等教育發展的規模、組織、成本與政策時間表;而方案分析與討論預算制度,則更深入觸及中等教育的經費評估標準、教育目的及課程等層面。在政策方面,本研究揭示,延長教育年齡政策歷經將近30年的發展過程中,英國財政部在跨部門活動與內閣委員會,多次參與並控制該政策時程與關鍵預算。此外,中學校舍建築政策則在財政嚴重緊縮的威脅下,經費編列標準被迫調整。面臨經濟惡化衝擊與財政控制,二戰後所形成〈1944年教育法〉的共識基礎,至1970年代初期逐漸崩解,催生了工黨首相卡拉漢1976年去建立新教育共識,進而揭開1980年代柴契爾政府新右派教育改革路線的序幕。Item 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與教育學的發展(1897-1919)(2005) 劉子菁; Tzu-chin Liu本研究旨在探討清末民初時期,近代中國民族主義風潮,對「教育學」學門與「教育史」學門在師範教育機構與學術研究二層面發展的影響,以揭示此二學門與中國社會運動間彼此呼應的現象與意涵。研究發現如下: 一、教育學興起的歷史及社會背景:中國教育學在甲午戰後民族主義聲勢益加高漲的社會背景中逐漸興起,並於戊戌變法後開始在師範教育機構中設置教育學課程,之後受到文化的(政治的、官方的)民族主義、種族民族主義與菁英民族主義的影響。 二、教育學界的學術傳播活動:在上述不同民族主義路線中,立憲派、革命派與民間成立出版機關與教育會團體,地方人士參與教育傳播活動情形益加熱絡,晚清教育學界逐漸形成,民初在晚清教育會的基礎下發展,進一步形成由各國至中國,中央到各省之間教育事務的輸入與交流管道。 三、教育學課程的設置與性質:清末民初設置教育學課程的機構主要在初級師範學堂及優級師範學堂,其次則有大學堂、師範講習所等;民初則是師範學校高等師範學校與師範講習所,教育學課程明顯傾向政治學與實用性質。 四、「教育學」與「教育史」學門的發展特徵:晚清「教育學」學門的研究,對教育目的的討論反映出國內各種民族主義立場,並且在赫爾巴特教育學說外,引介教育學內部分支學門不同的參考架構;民初則進一步引介實驗教育學、擴大與其他學門間的關係、引進注重公民教育,與注重實用的教育思潮,這些研究方向使「教育學」更趨學術化,並有人進行教育學科學化的課程改革。在「教育史」學門的研究方面,晚清教育史譯者注重當代史、國別史與教授法沿革史等實用導向的研究成果;民國初年以後,教育史學門則嘗試經由編年體、國別史與思想史三種體例,初步奠定專史化的方向,因此,民初以後二學門的學術研究色彩益加濃厚。 總之,清末民初中國的民族主義運動,對上述二學門在課程的規劃、教學內容的安排、譯介書籍的動機、選譯範圍與學術研究的主題方面,皆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