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Wang, Li-Hsin"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中家政雙語教學之行動研究(2021) 蔡佩臻; Tsai, Pei-Chen研究者發現雙語教學在臺灣目前多以國小端為主,國中端雖陸續有科目嘗試進行此教學模式,但因科目間差異性大,難一體適用,以「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Content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簡稱CLIL模式)進行之國中家政科亦尚無相關研究。本研究旨在透過紀錄研究者如何以共備、資料收集等方式累積素材,將英語融入學科進行課程設計的歷程,研究在發展國中家政科的雙語課程的過程中,是否有教學設計通則,適用於英語融入的課程轉化。本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一個班的學生為發展課程的實施對象,並採用行動研究方式,研究者即教學者,透過教師觀察、課堂錄影及學生回饋、訪談等資料,進行分析與反思。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結論發現,藉由以下8點設計原則,將有助初嘗試家政課程轉化為雙語教學之教師有較具體可遵行的課程設計調整方向:(1)考量課程內容,須做適切分組;(2)活動的呈現方式,須考量教學效能;(3)與英文教師共備討論更聚焦,須備好確切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和架構;(4)要讓學生勇於嘗試說英語,須營造正向學習氛圍;(5)搭建教學鷹架,須注意課程前後之關聯和呼應;(6)擬定課程知識延伸,須進行英文難度之取捨;(7)文化知識的延伸補充,須進行個人/各國比較;(8)善用4F提問法,可檢視學生所學成效。 本次研究帶給研究者在專業發展上深刻的啟示,除了更加認同「夥伴教師就是最好的教學資源」外,也藉由研究實施的過程再次檢核自己課程設計的核心理念,同時增加課程多元視角的廣度。透過累積實施課程的班級數量及雙語教學資歷,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次課程的設計和教學反思,並不斷進行滾動式調整,有助教師提升雙語教學流暢性和教學成效。 最後提出兩點建議,給欲以CLIL模式進行雙語課程教學的教師參考:(1)落實與專家教師的共備、議課(2)設計英文融入活動時,需反向思考其與課程內涵的連結性。Item 特殊兒童療育的服務設計(2016) 王俐心; Wang, Li-Hsin早期療育服務係為未滿六歲的發展遲緩特殊兒童及家庭進行的整合性服務,及早進行療育服務能改善特殊兒童遲緩的狀況或開發發展潛力,同時提供家庭支持與協助,並減少日後社會成本。服務設計是整合性的跨領域新思維,注重整體服務經驗的創造性解決方案。服務無實體存在、隨時間變化、無法被儲存並且和消費行為同時發生的特質,運用服務設計能處理其複雜特性,把握以使用者為中心、共同創造,按順序執行,實體化和整體性的原則進行,讓服務提供者在提供服務時更有效率並創造經濟價值,同時更符合服務接受者的需求與期望。 本研究以服務設計的視角檢視早期療育系統,透過質性研究方式探究現有療育服務,經過跨領域團隊會議進行設計過程的探索與定義步驟重新檢視服務旅程,將設計構想規劃為療育服務空間、療育輔助軟體、療育服務延伸產品等三個部分進行概念發想與修改,最後將構想呈現並建構新的服務藍圖。本研究結果發現: (1)不同醫療機構針對療育服務的運作大同小異,而每個療育項目皆需視為單獨個體分開預約,預約後至實際進行療育則需要一段等待期。 (2)療育服務是為特殊兒童設計,但主要的服務對象還包含了照護者。在建構服務時須考量照護者的角度,除了讓照護者感到舒適安心外,也應讓治療師進行服務能更有效率,減少雙方非必要的時間與精力消耗以提升品質。 (3)早期療育講求系統性與整合多種專業合作,實際進行時不同領域卻缺乏整合。療育服務後階段若能將服務理念延伸至特殊兒童生活和其他環境中,對兒童、家長及社會都是有益的。 (4)對治療專業的信任感和兒童未來進步空間的前瞻性,為照護者在初診階段決定是否接受療育服務的關鍵。 (5)複診為偏向經驗導向的服務,在建構服務時應著重在使照護者能更方便迅速地接受服務,減少精力與時間消耗,以達到服務雙方長久合作的關係。 研究將服務設計應用於特殊兒童的療育服務規劃與創作結果: (1)召集跨領域成員參與服務設計過程時,可規劃自由討論時間提升成員的興趣,並輔以多種工具以及簡單範例以助思考。 (2)特殊兒童的療育空間需考量動線寬敞與環境舒適,氣氛營造跳脫醫療空間的印象,並提升兒童於療育中的精神。 (3)利用空間規劃手法和制度建立,達到管理療育人數、時間、硬體的目的。 (4)開創雙向療程紀錄的概念,隨每次服務登錄照護者對療育服務的感知。 (5)以產品與軟體將療育服務的效益延伸至生活中,設計上應以簡單易學為主,提升使用者運用的情況與意願。 (6)即使建構新的服務系統能幫助療育品質的提升,治療師的經驗與專業性仍是療育品質的重要因素。Item 科技輔助與自律學習策略融入國小英語單字教學之行動研究(2021) 翟嘉莉; Chai, Chia-Li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資訊科技協助國小中年級學生習得單字自律學習的策略,觀察學生於學習動機、學習習慣與自我效能三方面的改變。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私立小學中年級學生46名,課程依據兩個單元的單字內容進行設計,每單元以自行研擬的「自律學習三階段」實施教學,包括計劃階段、表現階段與自我反思階段,在兩個循環課程中以科技輔助習得自律學習策略,包括以科技工具達到立即回饋與分析資料、線上學習、線上教學平台互動與多元評量等。實施過程中以課堂觀察、線上學習歷程、非正式訪談、教師教學省思、家長和學生回饋進行質性探討,透過單字學習前、後問卷和課堂學習回饋問卷進行量化分析,以了解課程設計對於學生在自我效能、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三方面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運用科技輔助單字自律學習,對於大部分學生在自我效能、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都有所助益,能協助達到教學目標,並且家長與學生在課程實施後的回饋也多給予正向肯定。本研究依據討論結果於教學實務方面提出四點建議,單字目標設定時,提供學生上下限;科技融入教學的課程設計,需培養學生科技先備能力;教學者應依據學生的表現逐漸減少介入的程度;教學者需謹言慎行,並敏覺學生行為背後之原因。在未來研究方面,研究時程僅能觀察到短期的成效,自律學習課程設計應進行持續性與階段性的實施,並擴展至其他學習面向,問卷題目的設計可依據研究對象增加適齡的互動題目,除此之外,未來學者可針對各向度升降顯著的題目深入探究,並加入對照組使研究更佳詳實。Item 運用學思達教學法於國中八年級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2023) 黃芝安; Huang, Tzu-An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學思達教學法於國中八年級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影響。台灣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已於108學年度正式上路,其中以核心素養為發展主軸,是指一個人為了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但在調查報告中卻見,針對國中生的學習力大調查顯示,超過五成的國中生認為自己學習動機不強烈。因此,研究者希望藉由學思達教學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並讓學生擁有自學、思考、表達能力,成為一位有能力解決及面對未來事物的人。本研究方法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教師教學觀察與省思札記、觀察法進行分析。歸納本研究結果如下:一、 運用學思達教學法對學生學習動機影響,原先學習動機高之學生,其學習動機維持;原先學習動機低落學生,其學習動機無明顯提升。二、 運用學思達教學法對學生自學力影響,原先自學力佳之學生,其自學力維持;原先自學力中下學生,其自學力明顯成長。三、 運用學思達教學法對學生思考力影響,原先思考力佳之學生,其思考面向及靈活度更高;原先思考力較薄弱之學生,其思考力明顯成長。四、 運用學思達教學法對學生表達力影響,原先表達力佳之學生,其表達力維持;原先表達力較薄弱之學生,其表達力無明顯成長。最後透過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建議,供相關研究者做為參考。Item 運用工作站學習法轉化國中九年級學生英語文法學習之行動研究(2021) 許芳瑀本研究目的在於設計規劃國中九年級文法工作站課程,了解以「工作站學習法」實施國中九年級英語文法教學後,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成效,並針對研究過程中之行動與結果進行省思,提出建議。研究方法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者即教學者,研究對象為澎湖縣某國中27位九年級學生,研究者設計「現在完成式」、「被動語態」兩個文法工作站課程,透過學生回饋單、學生訪談、觀課教師紀錄、教師省思札記、研究者編製之學校英語學習態度量表、學習評量等資料,分析歸納得出研究結論如下: 一、工作站學習法能增加學生學習興趣,願意參與課堂,但應注意對高成就學生提供延伸學習機會。 二、工作站學習法能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從中獲得成就感。 三、工作站學習法能讓學生加深學習印象,提升學習成效。 四、學生缺乏自律和責任心,會影響工作站的成效。 五、工作站學習法讓教師重新檢視教學者的角色,增強課程設計能力。 依據結論與本研究不足之處,提出數個建議給教學者及未來研究者,做為參考。首先,鼓勵教師們運用此法進行英語文法教學,能提升學生興趣與參與程度,對於學習成效也有助益。工作站需要準備的教材甚多,建議教師找尋志同道合的夥伴,共組備課團隊;再者,建議未來的研究者能比較以不同教學方法教授同個文法主題的學習成效,並邀請專家學者審核學習評量、編製符合工作站與文法學習特性之學習態度量表,以提高測量的效度。另外,教師在規劃課程前,可先行測驗學生為何種類型的學習者、選擇適合學生的策略和媒材,並採用異質分組,以小組競賽方式,提高同儕約束力。Item 運用筆記策略教學於國小六年級國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2023) 謝孟岑; Hsieh, Meng-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筆記策略教學於國小六年級國語文教學之過程及結果。研究者以臺北市某公立國小六年級中的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八週,共十二堂課的行動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藉由探討不同文獻及瞭解不同做筆記之方式,並尋找可用教材,自編教學課程後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將透過學生的筆記作品、平時紀錄及前後測之分析,並輔以教師教學省思日誌、筆記回饋單以及學生訪談紀錄等資料,瞭解做筆記教學對學生筆記表現之影響。依據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筆記策略教學是可行且具有正面影響的二、學生學做筆記後可增進思考及統整能力三、筆記策略教學經過多次調整與修正才符合學生所需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提出對未來教學與研究上的建議,供更多教師教學與研究者推行相關筆記策略教學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