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Tsai, Cheng-Hua"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應用多期數值地形模型於海崖侵蝕之研究-以臺東成功海岸為例(2021) 蔡承樺; Tsai, Cheng-Hua近年來無人飛行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簡稱無人機、UAV)與相關軟硬體發展快速,已成為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的重要工作。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簡易UAV拍攝的影像和所產製的DEM,可如何偵測地形起伏較大之海崖的侵蝕後退歷程,並評估結合其他測量方法的海崖後退量作業模式。研究樣區為臺東縣成功鎮八邊溪口的海岸,長約2公里,過去一百年來海崖持續侵蝕後退。本研究自多期圖資影像擷取崖線、濱線、海崖形態、海灘形態、海灘粒徑、人為活動等因子,包含(1)自行以簡易空拍機搭配RTK拍攝產製之3期影像與DTM(精度3公分),2018至2020年;(2)UAV產製之正射影像,2013年;(3)航空攝影測量產製之海岸像片地形圖(比例尺1:1000),1986年。此外,採用其他計畫之LiDAR-DEM(0.2x0.2公尺)與影像(2020年)為各期圖資套疊的基準。根據多期圖資的套疊比對,本研究測得八邊溪口的海崖在1986-2020年(34年)間崖頂最大後退量可達34公尺,後退量空間差異很大,整體而言崖頂後退與崖底呈現水平後退的模式,該段期間曾經歷多次大颱風事件。在2013-2020年(7年)期間,本段海崖變化很有限,只判釋出4處上邊坡崩落,該段期間幾乎沒有颱風巨浪記錄。逐步迴歸分析亦確認,類似本海岸之窄灘、弱岩特性的海崖後退,主要受控於極端事件的發生與否。本研究呈現了低成本的簡易空拍機容易在短時間內多次作業,又具有低高度、多角度拍攝的彈性,由此獲得的高解析度影像與3D模型,可判釋海崖頂的確切位置與坡面的細微地形變化,而有助於推知海崖後退歷程。若結合RTK測得之地面控制點或以既有之高成本、高空間精度LiDAR-DEM為基準,則可解決海岸研究常見之控制點分布不佳的問題,而測得海崖或海灘的量體變化。本研究發展的海崖研究可操作模式,對地形起伏大的海岸環境而言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