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Shih, Shu-Fang"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4 of 1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Health literacy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obesity: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sixth grade school children in Taiwan
    (2016-03-22) Shih, Shu-Fang; Liu, Chieh-Hsing; Liao, Li-Ling; Osborne, Richard H
    Abstract Background Health literac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health policy and health promotion agenda item in recent years. It had been seen as a means to reduce health disparities and a critical empowerment strategy to increase people’s control over their health. So far, most of health literacy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adults with few studies investigating associations between child health literacy and health statu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ealth literacy and body weight in Taiwan’s sixth grade school children. Methods Using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162,209 sixth grade (11–12 years old) school children were assessed. The response rate at school level was 83 %, with 70 % of all students completing the survey. The Taiwan child health literacy assessment tool was applied and information on sex, ethnicity, self-reported health, and health behaviors were also collected. BMI was used to classify the children as underweight, normal, overweight, or obese. A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with robust estimation was used to explore associations between health literacy and the body weight with an adjustment for covariates. Results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48.9 % girls, 3.8 % were indigenous and the mean BMI was 19.55 (SD = 3.93). About 6 % of children self-reported bad or very bad health. The mean child health literacy score was 24.03 (SD = 6.12, scale range from 0 to 32). The overall proportion of obese children was 15.2 %. Children in the highest health literacy quartile were less likely to be obese (12.4 %) compared with the lowest quartile (17.4 %). After controlling for gender, ethnicity, self-rated health, and health behaviors, children with higher health literacy were less likely to be obese (Relative Risk Ratio (RRR) = 0.94, p < 0.001) and underweight (RRR = 0.83, p < 0.001). Those who did not have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or had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RRR > 1.10, p < 0.0001) were more likely to report being overweight or obes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strong links between health literacy and obesity, even after adjusting for key potential confounders, and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potential intervention points in school education for obesity prevention. Systematic approaches to integrating a health literacy curriculum into schools may mitigate the growing burden of disease due to obesity.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methadone treatment patients in northern Taiwan: a follow-up study
    (2013) Chou, Ying-Chun; Shih, Shu-Fang; Tsai, Wei-Der; Li, Chiang-shan; Xu, Ke; Lee, Tony Szu-Hsien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Pregnant women’s attitudes and decision-making regarding prenatal Down syndrome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2020-07-14) Huang, Wei-Hsiang; Shih, Shu-Fang; Lin, Chen-Li; Liu, Chieh-Hsing
    Abstract Background Down syndrome is a common chromosomal abnormality and prenatal screening can inform parents of the risk of their baby having Down syndrome. Little research has examined how decisions regarding both Down syndrome screening as well as diagnosis are made among women who are currently pregnant and how their decisions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social contexts, specifically family and social media, using mixed methods. The study was to test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a scale that measures pregnant women’s attitudes and decision-making concerning prenatal Down syndrome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in urban areas of Taiwan. Methods We developed an item pool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30 pregnant women recruited at two district hospitals in urban areas. The item pool was reviewed by a panel of experts and then administered to 300 women who had been pregnant for less than 24 weeks and had not received the Down syndrome screening tests. We used item analysis an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validate the scale and test its reliability. Results The initial item pool had 54 items. After the expert review, three items were deleted. After the item analysis, 16 additional items were delete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remaining items revealed four factors labeled – “Attitudes towards Down syndrome and Screening Tests,” “Important others’ Attitudes towards Down Syndrome,” “Influence of Important Others on Decision-Making,” and “Influence of Social Media on Decision-Making” – and 16 of the remaining items had satisfactory loadings on those factors, explaining 72.0% of the total variance. The Cronbach’s α values of the dimensions ranged between 0.75 and 0.90, demonstrating satisfactory internal reliability. Conclusions The scale has satisfactory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and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pregnant women’s attitudes and decision-making regarding Down syndrome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and to help design tailored consultations for pregnant women in clinical setting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of the drug abuse screening test among adolescents in Taiwan
    (2017-06-06) Liao, Jung-Yu; Chi, Hsueh-Yun; Guo, Jong-Long; Huang, Chiu-Mieh; Shih, Shu-Fang
    Abstract Background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of the Drug Abuse Screening Test (DAST-20) among adolescents, as well as examining the test’s predictability with regard to the actual level of drug abuse. Method A total of 100 adolescent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with their consent, in which 49 were current drug users and 51 were non-users. Based on the frequency of their drug use, participants who had used drugs at least once every week during the past year were classified as regular users (34 participants); participants who had not reached the regular use frequency of once every week during the past year were classified as occasional users (15 participants). All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required to answer a socio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 and undergo a DAST-20 (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Results The DAST-20, which has a high reliability with a Cronbach’s alpha of 0.88, and a construct validity accounting for 61.87% of the variance.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 curve was 0.96 between the users and nonusers, and 0.93 between the occasional users and non-occasional users. A cut-off of three points could identify 93.5% of the drug users and 88.9% of nonusers, whereas a cut-off of six points could identify 85.3% of the regular users and 92.4% of non-regular users. Conclusions The DAST-20 wa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adolescents who were regular users, occasional users, and non-users after controlling for other potential covariates. The 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of the DAST is simple to use and has a satisfactory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It is an effective screening tool for drug users among adolescent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七年級睡眠教育課程設計與發展-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
    (2017) 馬慶宇; Ma, Ching-Yu
    研究背景:晚睡及睡眠不足是青少年常見的睡眠問題,且與其生理發展、心理、社會層面的健康有關,甚至會影響學業表現及提高成年罹患憂鬱症的風險。為改善青少年睡眠健康,國外已有校本之睡眠教育課程且證實可提升知識、增加睡眠時數,以及改善睡眠不規律之問題。然而,根據過去研究顯示學生於介入後仍難以維持好的睡眠行為。近年來,歐美國家更積極朝向結合行為科學理論或教育理論研發學校睡眠教育課程,反觀國內,目前並未將睡眠納入重點教學內容。 研究目的:本研究欲設計七年級學校睡眠教育課程並進行教學,評估該課程對學生日間嗜睡之影響,並透過課程評價,瞭解課程實施後,學生於每堂課所習得之睡眠知識與促進睡眠健康之自我效能改變情況。 研究方法:本研究為單組前後測實驗設計,課程設計乃參考過去文獻並透過質性訪談七年級學生及家長規劃課程初步內容,再依據需求評估問卷之結果修正課程內容。本研究透過立意取樣選取臺北市一所學校的三個七年級班級進行教學介入並評估課程實施之成效。本研究以生活技能為導向設計3堂睡眠教育課程,其中第二堂至第三堂課一周期間由學生實際執行改善睡眠行為實驗。本研究透過具良好信效度之兒童日間嗜睡量表評價課程介入之成效,並使用成對樣本t檢定評估學生在介入前後日間嗜睡程度的差異。此外,本研究亦透過自編問卷進行過程評價,包含睡眠知識與自我效能提升狀況以及學生對課程及教師之回饋。 研究結果:本研究研發之課程,第一堂課旨在提升學生對睡眠問題的覺察並瞭解睡眠的重要性,最後藉由小組討論,瞭解影響其學生睡眠之因素。第二堂課則是介紹睡眠質量,常見的睡眠問題,並教導時間管理技巧、睡前放鬆技巧,以及相關睡眠衛生策略。第三堂課則是請學生思考過去執行一週的改善睡眠習慣實驗之反思,並以小組討論過度使用3C產品之危害與改善策略。經過三週的睡眠教育課程教學,整體來說學生的日間嗜睡程度有顯著改善(n=66, p<0.001),且根據課後的過程評價中,亦發現在第一堂睡眠知識的教學後,學生在睡眠相關知識的得分有顯著提升(n=65, p<0.001),然而,在自我效能方面,本研究發現上完第一堂課及第二堂課後,所有學生對於執行有益睡眠健康之行動之自我效能未達統計顯著。 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所設計的以生活技能為導向的七年級睡眠教育課程,經教學介入後,確實可降低日間嗜睡程度。根據過程評價的結果顯示,經第一堂課程實施後,可顯著提升學生對睡眠的相關知識,然而,學生對於執行有益睡眠健康之行動之自我效能則並未顯著提升,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學時間不足及學生在操作時間管理技巧或問題解決法後可能發現其它阻礙因素。因此,本研究建議未來課程內容中宜強化於練習時間管理技巧與問題解決法後,引導學生反思與改進,以提升學生執行有益睡眠健康之行動之自我效能。此外,在第二堂課與第三堂課的生活技能教學,可改以問題解決法的教學為主,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法後,再練習時間管理技巧或自我覺察與自我監督等技巧,以提升學生落實改善睡眠習慣之信心。最後,建議未來宜鼓勵學生執行睡眠行為改變實驗,並邀請家長支持學生的行為改變實驗,給予適當的提醒,以提供學生執行睡眠行為改變實驗的社會支持。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婦女未來補施打德國麻疹疫苗之意願及願付價格之相關因素研究
    (2015) 賴欣沛; Lai, Hsin-Pei
    摘要 研究目的:探討影響德國麻疹陰性婦女未來補施打意願與願付價格之相關因素。 資料來源:本研究運用臺北市衛生局「婦女補接種疫苗以防治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胎兒之行為影響因素探討:以健康信念模式為框架」計畫之次級資料進行分析。該計畫係依據健康信念模式編製問卷,問卷中各構面之專家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值均為0.95以上,信度檢驗Cronbach's Alpha值均為0.7以上。該計畫針對民國101至102年臺北市婚後孕前健康檢查資料庫及民國99至101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的孕產婦資料庫中,檢查德國麻疹抗體為陰性的婦女共139位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乃自該資料中選取產前檢查德國麻疹抗體為陰性的婦女且至調查時點仍未補接種者共99位為研究對象,在扣除研究變項缺失值的個案後,共88位做為探討影響未來是否願意補接種之研究樣本,89位婦女則做為分析影響未來補施打德國麻疹疫苗意願程度之研究樣本;此外,共89位個案則做為進行影響其疫苗願付價格相關因素分析之樣本。 方法:本研究除運用敘述統計外,亦運用相關係數與關連性強度檢定自變項與德國麻疹陰性婦女補接種德國麻疹之意願及願付價格之相關性及關係強度。此外,針對依變項之特性,本研究分別運用迴歸分析、順序羅吉斯模型(ordered logit model),以及羅吉斯迴歸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探討在控制社會人口學變項、過去疾病狀況與疫苗使用狀況、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與德國麻疹相關知識之情況下,影響德國麻疹陰性婦女未來補施打意願及願付價格之相關因素為何。 結果:在控制其他因素之下,自覺障礙性越低,未來補接種意願之可能性越高(OR=1.29; p=0.012);自我效能越高,未來補接種意願的程度越高(p=0.013);此外,願付價格的平均為NT$1,395.51,標準差為NT$1,154.08,而影響願付價格之重要因素為每月家戶收入(p<0.01);若將願付價格分為三區間,則影響願付價格之重要因素為每月家戶收入(p=0.003)與全職工作(p<0.05)。 結論與建議:在未來補接種MMR疫苗意圖方面,受到重要他人不支持其施打MMR疫苗、較不擔心疫苗副作用、自覺障礙性低,以及德國麻疹抗體陰性婦女克服施打障礙的可能性,其未來補接種疫苗之意願越高;在願付價格方面,雖然健康信念模式與願付價格無顯著關係,但每月家戶收入為顯著因素。若願付價格分三區間,則受到德國麻疹抗體陰性婦女是否全職工作與每月家戶收入影響 建議未來衛生教育策略,應強化婦女克服他人不知持其施打疫苗之障礙,以及提供疫苗安全性、疫苗的費用等其他資訊,以提升未來補施打意願。若德國麻疹抗體陰性婦女未來需要額外自費補施打MMR疫苗,政府應該考慮財務的可近性以降低財務障礙,亦須為有全職工作者考量時間成本。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理論為架構探討影響孕婦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意圖之相關因素: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為例
    (2017) 蔡秉修; Tsai, Ping-Hsiu
    研究背景 接種流感疫苗為臺灣公共衛生上重要實務,孕婦接種流感疫苗能使孕婦自身與六個月以下新生兒減少罹患流感的風險,甚至可以降低六個月以下新生兒因流感而住院91.5%的機率。美國1957年即鼓勵孕婦接種流感疫苗,而且世界衛生組織及其他衛生主管機關皆建議孕婦接種,但大多調查結果皆顯示接種率少於50%。因此,自2008年來,已有許多文獻曾探討影響流感疫苗接種意圖或行為的相關因素,國內則僅一篇碩士論文。其中,運用健康行為科學理論之研究並不多,主要運用健康信念模式,亦有研究輔以預期情緒、主觀規範,以及社會規範。再者,上述研究中,只有少數文獻針對測量接種態度之各構面進行信效度檢驗。 研究目的 本研究驗證以健康信念模式為主之研究架構潛在影響因素與測量題項間之配適度,並利用此架構探討影響國內孕婦季節性接種流感疫苗接種意圖之相關因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包含量表發展與建構,以及探討孕婦接種流感疫苗接種意圖之相關因素。研究對象為在2016年8至9月期間,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候診的孕婦。本研究邀請514位孕婦參與,同意率為70.04%,排除不符合本研究之收案條件之樣本後,共315位有效樣本。本研究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擬定問卷初稿,輔以深度訪談,以及流感疫苗與行為科學領域之專家審查修正問卷,再進行問卷試測後,遂進行正式施測及其信效度檢驗。信效度檢驗包含內部一致性檢驗,以及運用驗證性因素分析檢驗健康信念模式各構面之建構效度,本研究以SAS 9.4版及Amos 21版檢驗之。此外,本研究運用Stata 13版,並以階層式多元線性迴歸探討孕婦流感疫苗接種意圖之相關因素。 研究結果 本研究量表具高度之內部一致性,庫李信度及Cronbach’s α皆達0.7以上。健康信念模式之建構效度達可接受之範圍,χ2/df(即卡方/自由度)為2.269、配適度指標(Goodness of Fit Index, GFI)為0.863、近似誤差平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 RMSEA)為0.064、規範配適度指標(Normed Fit Index, NFI)為0.868、比較配適度指標(Comparative Fit Index, CFI)為0.921。此外,收斂效度及區別效度亦達可接受範圍。 根據多元線性迴歸分析結果,在控制主要自變項及其他變項後,接種流感疫苗的自覺利益愈大(β=0.38; p<0.01)、接種流感疫苗的自覺障礙愈小(β=-0.31; p<0.001)、獲得愈多的行動線索(β=1.18; p<0.001)、接種流感疫苗自我效能愈高(β=0.41; p<0.001)、主觀規範愈高(β=0.58; p<0.01)、擔心程度愈高(β=0.80; p<0.05),以及社會規範愈低(β=-1.16; p<0.05),流感疫苗接種意圖愈高。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已驗證健康信念模式為主之研究工具的信效度。影響孕婦流感疫苗接種意圖之主要相關因素包括自覺利益、自覺障礙、行動線索、自我效能、主觀規範、預期情緒,以及社會規範。本研究建議:為了提升孕婦流感疫苗接種率,應針對這些重要因素設計衛生教育計畫,發展相關單張、海報及影片;此外,應鼓勵醫護人員支持、倡議並參與此接種政策。建議未來研究方向,可進一步瞭解醫護人員對於孕婦流感疫苗的觀點,並透過疫苗接種監測系統評價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計畫之成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內化問題行為和社會支持與青少年網路成癮的關係:以CABLE計畫為例
    (2017) 陸皖君; Lu, Wang-Chun
    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青少年國中時期內化問題行為(憂鬱、社交焦慮、社交孤寂)及社會支持(父母支持、同儕支持)與高中時期網路成癮程度之相關性。 方法: 本研究使用國內兒童與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Child& Adolescent Behaviors in Long-term Evolution,簡稱CABLE計畫)資料庫,以2008年及2011年部分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樣本共1,646位學生。統計分析以SAS 9.4及STATA 13.0進行,統計方法包含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性檢定,以及階層式多元線性迴歸分析。 結果: 本研究結果發現,內化問題行為(社交焦慮、社交孤寂、憂鬱)與網路成癮程度達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父母支持、同儕支持)與網路成癮程度達顯著負相關。根據多元線性迴歸分析之結果顯示,國中時期的內化問題行為、父母支持、性別及父母教育程度可顯著預測高中時期網路成癮程度。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驗證了國中時期的青少年其內化問題行為表現及來自父母、同儕方面的社會支持皆會影響高中時期網路成癮程度。本研究建議父母、教師和其他健康工作者應盡早評估青少年心理狀況,以及社會支持狀況,同時指導學生瞭解心理健康議題及正確解決的方法,如此應有助於減緩後來依賴網路的情形。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孕婦對產前唐氏症篩檢知情選擇之闡釋—Q方法之運用
    (2017) 梁艾琪; Liang, Ai-Chi
    背景:產前遺傳檢驗科技日新月異,不只提升唐氏症胎兒的偵測率,提供更多元的選擇;然而,有關檢驗資訊、檢驗結果與後續診斷之決定,卻可能對孕婦個人或家庭產生衝擊。知情選擇(informed choice)的概念係指在相關的高品質資訊為基礎的前提下,所作出符合決策者價值觀的選擇。目前英國孕婦產前照護指引依循知情選擇的精神,協助孕婦能夠權衡利弊與自身價值觀做出決定,以降低其對篩檢的焦慮感或負面心理影響,反觀國內則仍停留在知情同意之階段。 目的:探索孕婦闡釋唐氏症篩檢知情選擇的方式,及歸納孕婦對唐氏症篩檢知情選擇之闡釋類型。 方法:本研究於臺北市某區域醫院,以Q方法探討孕婦做唐氏症篩檢決定的知情選擇的闡釋,對象為懷孕週數24週以前,且此胎尚未進行唐氏症篩檢的成年孕婦。 結果:本研究共100位孕婦參與。以Q方法可將孕婦分為四類,分別為依賴專業建議型、家庭集體決策型、自信決策型,及女方家庭參與決策型。各類型孕婦對唐氏症篩檢的知情選擇不盡相同,不過孕婦一致認為孩子是兩個人的,應該和伴侶一起做決定;此外,醫療人員提供的資訊也是不可或缺的。 結論:本研究呈現孕婦對產前唐氏症篩檢知情選擇有不同的闡釋,有助於醫療人員依孕婦不同的闡釋方式給予客製化的衛生教育或遺傳諮詢。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獨居長者健康狀態、社會參與和生活滿意度之關係-以臺北市南港區為例
    (2018) 林莉玲; Lin, Li-Ling
    本論文目的在探討獨居長者的健康狀態、社會參與和生活滿意度之相關性。本研究為橫斷式問卷調查,以臺北市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管理之獨居長者為研究對象,共發出172份問卷,由公共衛生護理人員採面對面訪談進行問卷調查,簽署同意書並完成問卷訪談者共計131份,完訪率為76.2%。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健康狀態、社會參與以及生活滿意度情形。本研究使用電腦統計軟體SPSS 22.0版進行t檢定、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多元迴歸分析。 本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偏高齡,平均年齡80.2歲(σ=0.87),確實有健康照顧方面的需求,自評健康狀況平均70.31分(σ=15),16.8%可能有憂鬱問題,14.5%有認知障礙、完全獨立者約71%、失能需協助者約34.4%、有衰弱者約28.2%。根據多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研究樣本之IADL、經濟情況及年齡為「社交活動」的顯著相關因子,有38.4%的解釋力;婚姻及年齡為「人際互動」的顯著相關因子,有31.3%的解釋力;教育程度為「活動參與」的顯著相關因子,有23.9%的解釋力;憂鬱程度及教育程度為「生活滿意度」的顯著相關因子,有32.8%的解釋力。 結論與建議:獨居長者之社會經濟地位、身心健康狀態、社會參與皆與生活滿意度有關。故因應人口急速老化,高齡獨居人數增加,政府及相關照護單位應依獨居長者年齡、健康狀態等,未來可規劃分齡、分眾,方便參加之活動,加強高齡友善基礎設施,或增加適當的誘因,來提升獨居長者社會參與與生活滿意度之情況。建議未來照護範圍宜擴及未列冊之獨居長者,並對獨居長者進行長期追蹤,探討社會參與對獨居長者身心健康之影響,提升其生活滿意度,進而達到活躍老化之目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產婦新生兒照護之需求、搜尋電子健康資訊之行為,及其與醫護人員溝通之探索性研究
    (2020) 吳亭儀; Wu, Ting-Yi
    研究背景   隨著科技蓬勃發展,資訊透過網路及社群媒體迅速傳播,網路資訊已成為產婦最主要的健康資訊來源,醫護人員已不再是其健康資訊的唯一提供者。然而,目前國內外對於產婦如何運用網路健康資訊進行育兒照護決策,以及如何影響其健康照護溝通之研究仍付之闕如。 研究目的   瞭解產婦對新生兒照護的需求、如何蒐集、分析、解讀,以及運用電子健康資訊,以及探討產婦電子健康資訊搜尋行為如何影響其與醫護人員之溝通與互動。 研究方法   本研究於2019年8月至9月間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產後護理之家邀請符合條件之22位產婦參與,共12位產婦接受訪談。研究人員將訪談錄音資料謄打成逐字稿並進行編碼分析,並且以主題方式呈現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果如下:(一)電子健康資訊搜尋行為:產婦最關注的是新生兒生長與發育狀況,而學習新生兒照護技巧亦是產婦們的重要需求。上網搜尋電子健康的原因包括產婦發現自身身體出現異常症狀、希望獲得其他產婦之實務經驗以及認為醫護人員提供的健康資訊不足。產婦搜尋皆使用Google搜尋引擎,視健康議題問題之類型以及對於資訊需求的迫切程度來選擇資訊搜尋管道之管道。(二)電子健康資訊搜尋行為與健康照護人員溝通:當電子資訊與醫護人員提供有出入時,產婦們大多願意與主動與醫護人員確認資訊正確性。多數產婦認為電子健康資訊搜尋行為對於其與醫護人員互動溝通是有正面的影響。不論何種資訊管道,對於醫護人員提供之資訊仍較信任,親朋好友提供之資訊僅做為參考不會完全採信,而對社群媒體中所提供之資訊認同感不高。產婦偏好衛教訊息以電子方式傳遞較為方便,不論偏好何者,產婦皆重視「資訊保存之便利性」。 結論與建議   產婦對於育兒照護資訊之需求不僅限於知識也包括技能。對於他人於網路分享或社群網站之訊息,產婦仍會注意資訊之正確性及依據自身的狀況決定是否採納。產婦對醫護人員之信任度較高,且多希望醫護人員能夠主動提供資訊,但認為電子訊搜尋有助於健康照護溝通。建議未來可依據懷孕前中後不同的需求提供一個更易操作及使用之整合性平台,提供實證科學之資訊及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職場客製化體重管理介入方案之評價研究-以某企業體重過重員工為例
    (2018) 王連馨; Wang, Lien-Hsin
    「職場健康促進」的概念自1970年代開始發展,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工作場所定義為一個有價值的健康促進介入場域,許多研究證實企業推行職場健康促進具有多項經濟及非經濟的效益。 肥胖為全球最普遍的慢性病,研究顯示過重或肥胖者得到慢性疾病之機率,較其他體位者高出45個百分點。2016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達43%,已居亞洲肥胖之冠。因肥胖而產生之健康風險將影響個人健康、工作效能及整體企業產能;因此,改善員工肥胖問題為職場健康促進首要努力之目標。 目前國內外職場推動的健康促進方案,多為團體制式化的策略,對於對生活型態介入依從性差及克服行為改變障礙意志力低的高健康風險族群,往往達不到預期的健康效益。根據過去文獻指出,職場健康促進計畫之內容應依據目標對象之性質分群,提供客製化及符合個人所需要之資訊內容及介入方案,才能有助於個人行為的改變。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邀請某職場企業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4以上的員工加入本計畫,實驗組27位,對照組24位,實驗組接受為期8週的客製化體重管理方案介入。本計畫運用跨理論模式瞭解研究對象的行為改變階段及介入時適宜採用的對應改變方法,運用客製化、動機式晤談、健康自主管理,以及目標設定等方法設計介入方案,以提高研究對象體重管理信念、行為、自我效能,以及行為改變階段,達到改善體位,降低健康風險之目的。 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客製化體重管理方案介入對實驗組在提升體重管理信念、改善飲食行為、提高飲食運動自我效能、提升體重管理行為改變階段,以及降低身體質量指數、改善體脂肪率與減少腰圍等方面皆達到統計顯著改善,唯整體介入方案之評價分析結果顯示,介入後,在控制飲食運動自我效能、體脂肪率,以及腰圍於介入前之狀況後,實驗組上述三項指標於介入後並未顯著優於對照組,但體脂肪率及腰圍在後續追蹤與介入前比較,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在身體活動量方面,研究結果顯示,不管是實驗組於介入前後或與對照組比較,都未達統計顯著提升,表示計畫實驗期間內,客製化的介入方案對提高身體活動量成效並不顯著。 整體而言,客製化體重管理方案介入對於改善職場員工體重管理信念、飲食行為、飲食運動自我效能、體重管理行為改變階段、身體質量指數、體脂肪率以及腰圍是有效的方法。建議未來研究者於職場規劃方案介入,應配合企業業務特性,降低環境造成之阻礙因素(如業務旺季),以提高員工執行健康行為的可能性,並可將對象擴及各工作區域的員工,讓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回饋於企業,應用於員工健康促進與照護上,以增進員工健康、降低病假率,進而提高團隊士氣、增加工作產能,進而讓企業主更認同職場健康促進是最有效益的投資。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雙親健康行為群聚類別與母乳哺餵、嬰兒醫療利用及健康之關係
    (2017) 張筱詩; Chang, Hsiao-Shih
    研究背景與目的:兒童為國家的未來,促進兒童健康應為健康政策重要目標之一。過去許多研究已證實許多影響兒童或青少年健康之因子,除家庭的社會經濟背景外,其他影響之因素如雙親的健康行為,其所採取之分析取向仍缺乏生態模式的思維,缺乏家庭健康的概念,因此,本研究擬填補此文獻之缺口。本研究之目標為探討雙親健康行為的群聚類別與母乳哺餵、嬰兒醫療利用與健康之相關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使用由國民健康署所調查,具全國代表性之資料庫「台灣出生世代研究第一波調查」資料,2005年資料中,共有21,248位6個月嬰兒。因研究目的所需,篩選雙親已婚且與嬰兒同住、雙親與嬰兒無重大疾病及失能,嬰兒非早產、無先天性缺陷,以及嬰兒母親無妊娠糖尿病、高血壓及毒血症者,並排除問卷全部皆由代答者(生母之外的主要照顧者)所填寫之資料後,符合之樣本數為13,796人,之後依據不同的分析,有效樣本數而有不同,群聚分析之有效樣本為13,625人,分析影響母乳哺餵之相關因素有效樣本數為13,535人;分析影響嬰兒醫療利用,在急診部分有效樣本數為13,533人,住院部分有效樣本數為13,536人,分析嬰兒健康狀態之有效樣本數則為13,537人。 研究方法:本研究於資料庫中選取可運用之雙親健康行為變項進行群聚分析,並依據群聚分析之結果,運用Multinomial Logit 模型瞭解雙親健康行為群聚類別與母乳哺餵之關係,探討雙親健康行為群聚類別與嬰兒醫療利用之關係時,則運用Logit 模型進行分析,最後,依據依變項之特性,分別運用Logit 模型與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雙親健康行為群聚類別與嬰兒健康之相關性。 研究結果:依據群聚分析之結果,雙親健康行為的群聚類別可分為三個群聚類別:健康模範家庭共5,640人,佔41.4%、癮君子爸爸家庭共5,645人,佔41.4%、菸酒檳家庭共2,340人,佔17.2%。在母乳哺餵方面,菸酒檳家庭(RRR=0.48, 95% CI: 0.40-0.57)與癮君子爸爸家庭(RRR=0.65, 95% CI: 0.57-0.74)較健康模範家庭,嬰兒較不可能會接受完全母乳哺餵。在嬰兒急診醫療利用方面,生長在菸酒檳家庭中的嬰兒,相較於生長在健康模範家庭的嬰兒,其急診醫療使用(OR=1.19, 95% CI: 1.03-1.36)及住院(OR=1.22, 95% CI: 1.05-1.42)的之可能性較高。在雙親評估嬰兒健康狀況方面,相較於健康模範家庭,菸酒檳家庭的父母,其評估子女的健康狀態較差。在罹患呼吸道疾病、腸胃疾病的可能性,以及出生至6個月得過發燒感染疾病與腸胃疾病的次數方面,不同雙親健康行為群聚類別則無統計上顯著差異。 結論與建議:本研究發現成長於菸酒檳家庭和癮君子爸爸家庭的嬰兒,其接受母乳哺餵的可能性較低、成長於菸酒檳家庭的嬰兒,其急診或住院可能性較高,雙親評估嬰兒健康狀況亦較差。因此,未來在推動健康促進計畫時,該類家庭應為未來衛生教育之重點族群,此外,在衛生教育文宣或倡議訊息中,亦應讓家長瞭解家庭成員,特別是雙親的健康行為對嬰兒醫療利用及健康的影響,並且於適當地介入時機,針對雙親進行衛生教育介入,以達到促進兒童健康之目標。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中生手機使用與護眼行為教育介入成效評估
    (2021) 饒素萍; Jao, Su-Ping
    本研究旨在發展以生活技能為導向的課程,設計學生手機使用時間管理與護眼行為課程並且評估手機使用時間管理與護眼行為課程教育介入的成效。課程設計著重於三項生活技能,分別為「做決定技能」、「自我健康管理/監督技能」以及「壓力管理技能」,目的為增加學生手機使用之風險感知、手機使用時間管理與護眼行為之自我效能、手機使用時間管理與護眼行為之行為意圖。 本研究乃依據需求評估設計四堂50分鐘之課程,並且採準兩組前後測之準實驗研究設計進行成效評估。本研究選取台中某高中一年級以及三年級學生進行教育介入,介入期間為109年9月至11月,參與之學生總人數為469人。本研究採立意取樣將班級分派為兩組,其中,實驗組學生(n=236)接受本研究所設計之課程介入,對照組學生(n=233)則持續接受正規課程中之健康與護理教育課程。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以次數分配與百分比描述類別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描述等距資料,推論性統計以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檢視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資料是否有差異,最後採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分析教育介入之成效。此外,本研究亦分析學生於學習單中之回饋內容,以輔助量化研究之結果闡述。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量表具高度之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達 0.7以上。依據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分析教育介入之成效,在控制背景變項之後運用教育介入則學生手機使用之風險感知增加(β=0.16,P<0.001)、手機使用時間管理與護眼行為之自我效能增加(β=0.43,P<0.001)、手機使用時間管理與護眼行為之行為意圖增加(β=0.47,P<0.001)。整體而言,以生活技能為導向之課程能有效提升手機使用時間管理與護眼行為之自我效能,以及手機使用時間管理與護眼行為之行為意圖。惟,本研究結果並未顯著性的改善學生手機使用時間(β=-0.41,P=0.479)、手機使用之護眼保健行為 (β=0.06, P=0.309)、手機成癮的情形(β=-0.05, P=0.201)。此外,根據質性資料分析顯示透過課程的設計學生已開始警覺自身手機使用的時間、使用手機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開始運用生活技能的策略來管理手機使用行為。 本研究建議,以生活技能為基礎的教育介入可以有效的提升有關眼睛健康和手機使用的風險意識;提高自我效能;提升手機使用時間管理和護眼行為的行為意圖;而且可以併入現有高中的健康教育課程。未來研究,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個別化的介入及手機使用時間管理和護眼行為長期的影響。 最後,未來的教育介入可以納入家長與教師合作的策略。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