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Pu, Chih-Lih"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卡爾•達爾豪斯「新音樂」論述的文本理解與詮釋(2015) 卜致立; Pu, Chih-Lih卡爾•達爾豪斯(Carl Dahlhaus, 1928-1989),是上個世紀二次大戰以後,德國音樂學界最具影響力的領導人物。他優異的教學以及浩繁卷帙的著作,深深地啟發著音樂學界,並改變了這個學科的本質。 達氏著作的艱深與晦澀,眾所皆知:放棄敘事、傳記性的編纂方式,讓文風失去了親和力;摒除整體與一致性,注重每一個個案的特殊境遇,讓讀者如陷五里霧中,摸不著頭緒。而「令人難以總結」的寫作風格,其所造成的普遍現象,是人們對達爾豪斯的誤讀與誤解:有些讀者執著於某個偏狹的理念,而忽略了達爾豪斯龐大的學術能量;有些讀者則不願意認同相異觀點的「對話」與「並置」,一昧地批評、攻訐達爾豪斯的辯證寫作風格。 有鑑於達爾豪斯的著作,係「音樂學領域裡無法迴避的經典」,本論文擬以其廿世紀「新音樂」論述為範圍,對這位博大精深的音樂學家,進行個人的解讀與詮釋;除了精研幾批重要的「新音樂」文獻以外,過程中亦參酌達氏的其他重要著作,俾使整個研究結果,能建立在第一手文獻的基礎之上。 研究結果顯示,要理解達爾豪斯的著作,必須掌握幾個關鍵性的理念:(一)矛盾與辯證(二)「同一性」與「非同一性」(三)個案的取決。希冀藉由以上理念的提出,能適切、清楚地表達「理解達爾豪斯」,在什麼樣的情況底下,可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成果。Item 遺忘歷史與歷史遺忘: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美學評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4-11-??) 卜致立; Pu, Chih-Lih一提起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愛樂者要不是想到他改編了巴赫的《d 小調夏康舞曲》(Bach's Chaconne in D minor for solo violin),就是津津樂道於他那多才多藝的文化人身份。但我們似乎忽略了他曾經發表過發人深省的新音樂美學創見。今天,布梭尼的「音樂一體」(die Einheit der Musik)學說,雖不至於到乏人問津的地步,但相較於「鋼琴家」布梭尼、「作曲家」布梭尼,顯然「美學家」布梭尼的待遇,與前兩者判若雲泥。本文擬從「年輕古典性」(Junge Klassizität)與「音樂自由」(die Freiheit der Musik)兩大理念出發,試著勾勒、描繪布梭尼的美學思想,希望藉此得以論證:布梭尼之所以被「歷史遺忘」,原因在於其有意、無意地想要「遺忘歷史」:他主張「音樂一體」,這種獨一無二、不生不滅的永恆形而上理念,本身不具備歷史性――而正是缺乏這種歷史意識,使得原本身為新音樂要角、曾經在廿世紀初發光發熱的布梭尼,在過世之後,終於敵不過歷史的凜冽、無情,而失去了光澤,被歷史所遺忘。Item 遺忘歷史與歷史遺忘: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美學評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4-11-??) 卜致立; Pu, Chih-Lih一提起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愛樂者要不是想到他改編了巴赫的《d 小調夏康舞曲》(Bach's Chaconne in D minor for solo violin),就是津津樂道於他那多才多藝的文化人身份。但我們似乎忽略了他曾經發表過發人深省的新音樂美學創見。今天,布梭尼的「音樂一體」(die Einheit der Musik)學說,雖不至於到乏人問津的地步,但相較於「鋼琴家」布梭尼、「作曲家」布梭尼,顯然「美學家」布梭尼的待遇,與前兩者判若雲泥。本文擬從「年輕古典性」(Junge Klassizität)與「音樂自由」(die Freiheit der Musik)兩大理念出發,試著勾勒、描繪布梭尼的美學思想,希望藉此得以論證:布梭尼之所以被「歷史遺忘」,原因在於其有意、無意地想要「遺忘歷史」:他主張「音樂一體」,這種獨一無二、不生不滅的永恆形而上理念,本身不具備歷史性――而正是缺乏這種歷史意識,使得原本身為新音樂要角、曾經在廿世紀初發光發熱的布梭尼,在過世之後,終於敵不過歷史的凜冽、無情,而失去了光澤,被歷史所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