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Ping-Nan Chen"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台灣制憲運動之研究(2012) 陳炳楠; Ping-Nan Chen台灣制憲運動為民主轉型之一環,它在促進台灣憲法變遷與憲政發展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與貢獻;尤其從全球「第三波」民主化的進展觀察,台灣的制憲運動,同時也是「全球憲政主義」(world constitutionalism)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台灣制憲運動的興起,與台灣人「國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的變遷有關,更與海外台獨運動密不可分,他們不僅最早從事新憲法草案的研擬,且結合台灣內部的反對運動,帶動台灣1980年代末期,一股制憲運動的高潮,因而形成台灣難得一見的「憲法時刻」(constitutional moment),進而促成執政當局的憲政改革工程,使台灣成為「自由國家」(Free Country)的一員。但制憲運動本身卻未成功,因為從Ackerman「憲法時刻」的五階段理論分析,它雖然經歷了:發出憲法改革訊號(signal)的第一個階段,且社會上當時也公布了幾部新的憲法草案;但因為民進黨在1990年的「國是會議」,與1991年的「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連續遭到挫敗,使其提出的憲法草案,未被接受,因此僅停滯在「提出憲法改革方案」(proposal)的第二個階段;而沒有機會進一步發展到:「決定程序」的階段(triggering);「批准」(ratification)以及「鞏固」(consolidation)的階段,終至功虧一簣。 2003年隨著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當時的陳水扁總統又號召「新憲法運動」,而且從2005年起結合民間團體,致力於新憲法的研擬與宣揚,因此帶動台灣另一波「憲法政治」(constitutional politics)高昂的時期;但這種「以總統為領導」的模式(model of presidential leadership),最終卻因總統本人之家人與親信,涉及貪腐弊案,激起人民與在野黨的不滿,進而引發嚴重的抗議,以致損及新憲法運動的「正當性」(legitimacy),其發展動能也隨之逐漸減弱。2008年的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以及隨後的總統大選,執政的民進黨接連兩次的失敗,使新憲法運動也漸漸進入消沈時期。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由於新的執政者,有其不同的憲政思維;故目前的台灣可以說正是「憲法政治」沈寂的時刻。 然而本論文的最後結論,認為從台灣制憲運動的發展歷史觀察,它同時也是一種和平運動,正如台灣的民主轉型過程,被國際社會肯定為一場「寧靜革命」(quiet revolution)一樣,它在推展過程中,並沒有演變成群眾暴力,也未造成社會上尖銳的對立;故而對民眾持續的啟蒙、溝通與說服,進而爭取廣大的支持力量,將是制憲運動未來的努力方向;尤其如果能廣泛藉由「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途徑,以凝聚社會共識,或許終有成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