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Mei-Chen Chuang"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關原地區青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雛鳥乞食行為之探討(2006) 莊美真; Mei-Chen Chuang本研究以青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為對象,於2004年、2005年在關原地區以針孔錄影機觀察巢箱中育雛中期以後(11-19日齡)雛鳥之乞食行為及親鳥之育雛行為,共觀察11巢、162小時,總計1525筆資料。食物種類各項組成之比例中前三項,最高比例為毛蟲類佔72%(1083個),蛹或成蟲腹部佔8%(120個)次之,再次為鱗翅目成蟲佔3%(51個)。研究結果顯示:在雛鳥乞食強度較強時,親鳥回巢間隔較短(P=0.0009);在同一類型食物中(毛蟲類),餵食間隔較長時帶回的食物較大(P<0.0001),且餵食不同類型的食物所花費的時間間隔亦有顯著不同(P<0.0001)。親鳥育雛能力不受雛數的影響,在雛數較多的巢中,整巢餵食頻率較高,但在不同雛數的巢間,雛鳥個體平均獲得的食物量並無不同(P=0.3046)。雛鳥乞食強度與雛數無關(P=0.8905),在不同雛數之巢間,雛鳥身體狀況並無顯著差異(體重,P=0.0629;跗蹠長,P=0.0790;雛鳥身體狀況指標:跗蹠長對雛鳥體重做線性迴歸之殘差,P=0.2377)。在人為操作,移出巢中部分雛鳥,使之飢餓3小時後放回巢的實驗中顯示,飢餓操作對親鳥的餵食頻率沒有顯著的影響(P=0.4362),但每趟食物大小顯著較小,因此雛鳥個體獲得的餵食量在操作後較低,親鳥能力無法補償。禁食雛鳥操作後乞食強度明顯增加(P=0.0036),且獲得較多餵食。由於在飢餓操作中移除禁食雛鳥,使留在巢中的未禁食雛鳥獲得較多餵食,然而其於操作後並未受到禁食雛鳥影響而增加乞食強度。因此不論是自然或人為操作的結果,皆表示乞食強度反應出雛鳥實際的飢餓狀況,和雛數無關亦不受巢中其他雛鳥乞食強度影響,符合誠實訊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