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n, Yun-Jui"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艋南義路:清代臺北盆地南緣道路修築與交通網絡(2023) 林昀叡; Lin, Yun-Jui「艋南義路」是清代臺北士紳捐資修築的道路,路線約是由今日萬華區出發,行經中正區,最終抵達文山區公館一帶的道路,總長約有5.76公里。士紳們於修築後立碑說明,並將此路稱之為「艋南義路」。本文將以「艋南義路」為主題,說明這條道路對於清代臺北地區的意義。「建造艋南義路碑記」這座石碑是學界尚未廣泛使用的新史料,其所記載的修建原因、道路規格、使用者、捐款者等等,提供我們充分的資訊,得以「重現」清代道路的大略樣貌。因此,希望本文聚焦在「艋南義路」的研究,可以在了解陸路交通網絡形成的同時,也有機會能讓大眾對清代臺北歷史呈現更多元的想像。道路因行走人群、交通工具的不同,可以細分為官道、牛路及車路,這些道路普遍存在於清代臺灣各處,在這之中稱為「義路」者只有大甲「東門義路」及臺北「艋南義路」二處。藉由考證全臺唯二「義路」的形制、地點、修築的原因,了解「義路」有別於一般道路的特別之處,並嘗試描繪出「艋南義路」的實際路線。「建造艋南義路碑記」所記載的捐款者提供了線索,讓我們可以知道究竟是誰需要使用這條道路,分析這些捐款者的身份,並探究他們之所以捐錢修路的動機,特別是這是一條「赴艋」的道路,艋舺作為北臺第一大市街,「赴艋經商」成為使用「艋南義路」最主要的動機,同時也是艋舺商人的商品流通管道,在「艋南義路」周邊幾乎沒有土地的板橋林家,捐獻修路則與瑠公圳的經營有關。「艋南義路」及其延伸所構築而成的陸路交通網絡,在土地拓墾、商貿活動、軍事部署、輪祀信仰行為等各方面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並構築起別具特色的地方社會樣貌。在軍事部分,本文注意到這條道路雖由民間出資整建,卻對於官方的營汛佈署、聯繫帶來影響,清代艋舺營與拳頭母山的往來,即經由此路。在商貿部分,本文發現台北淺山地區的經濟物資,如茶葉、大菁等皆透過此路運輸,成為艋舺對外輸出的商品。在信仰與人群的部份,道路更是連結特定信仰網絡與人群的關鍵。例如,景美高姓族人即於「艋南義路」的交通網路下,建立「保儀尊王」信仰的輪祀體系。透過上述三個層面的討論,無疑陸路交通實為清代臺北地區社會發展的關鍵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