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n, Yi Chun"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戰後日本漢字存廢之因──以內閣頒布漢字表的沿革為中心(2012) 林怡君; Lin, Yi Chun本論文分析二戰後日本語言政策的相關史料,以戰後日本內閣頒布漢字表的沿革為中心,從「政治」、「文化意義」及「大眾的關注」三個主要面向來探討漢字的存廢之因,呈現漢字政策原本欲廢除漢字,因故轉為保留漢字,最後開放使用的過程。 戰後至今,日本內閣頒布的重要漢字表有三:1946年的〈當用漢字表〉、1981年的〈常用漢字表〉及2010年的〈新常用漢字表〉。本論文以此三表作為分期,首先探討漢字改革的緣起。第二章討論的是〈當用漢字表〉出現的過程。明治時期,西方文化衝擊日本,使其反思大量使用漢字的弊端,而著手改革,但於二戰時被軍國主義政府擱置。二戰戰後,戰敗的結果再度引起漢字檢討了聲浪,漢字被冠上「封建」、「軍國主義之遺毒」之名,激進份子要求廢除漢字,以利推行民主化,建設新日本。同時,美國教育使節團強烈建議日本直接廢除漢字,採用羅馬字作為書寫文字,但國語審議會為維護民族尊嚴,選擇「漸進廢除」的方式,制定了〈當用漢字表〉。此表於1946年由內閣頒布,收錄1850個漢字,規定漢字使用限於表內字,預定逐年刪除表內漢字量,最後達到廢除漢字的目的。第三章討論〈當用漢字表〉的困境:此政策最大的問題是限制了命名自由,故在人民的抗爭下,頒布了〈人名用漢字別表〉,而報社也感到漢字使用的不足,而有〈當用漢字補正案〉的出現,此兩表實際上皆增加了社會漢字的使用量,這與當初制定〈當用漢字表〉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此章也收錄了文學家批評〈當用漢字表〉表外漢字詞語改寫的問題,此困境也是影響之後〈當用漢字表〉改革的原因。 第四章討論〈當用漢字表〉改革的過程:人民訴求用字的民主自由化,及國語審議會於1962年的改組,影響了漢字政策的走向。為改革〈當用漢字表〉的弊端,漢字政策於1981年被內閣修改並頒布,以〈常用漢字表〉取代〈當用漢字表〉,該表不但再增加了95個漢字,漢字表的定位也從「限制使用」改為「使用目標 (目安) 」,以開放的態度提供社會使用漢字字種,但不強硬限制,漢字就此確立於日本書寫文字系統,其存廢的爭議到此告一段落。 第五章討論的是資訊化時代如何影響漢字的擴展。1980年代始,電腦與〈JIS 漢字碼〉結合,使得漢字打印更為容易,漢字因其資訊負荷量大,被更廣泛的使用在生活上。出版界也以電腦取代活字印刷輸出漢字。國語審議會於2000年頒布〈表外字體漢字表〉規範表外漢字字體,實質上促進了表外漢字的使用。為因應資訊化時代,〈常用漢字表〉再度被修改,內閣於2010年頒布〈新常用漢字表〉,再度增加191字,以敷社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