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n, Chang-De"
Now showing 1 - 12 of 1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三千髮詩-王春燕人物圖像彩墨探討(2009) 王春燕; Wang, Chun-Yen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為延續創作動力,透過生活的體驗激發人文特性,在時空的替換中,所呈現的各種面相。透析髮式與人身的關係,進而對它存在意義所產生的情感轉換,並從創作的實驗中瞭解人物的圖像印記,透過個人心理的抒發,尋找更多元性的創作方向讓「髮式」、「符號」、「風」形塑在這個創作主題上。醞釀創作之能源理出「三千髮詩」創作意涵。 探討古今社會階級人類以不同的髮型現象表現不同的身份地位,了解昔日髮式之重要與美感經驗,體悟髮絲之美的千情萬種,並分析女性心靈之內在思維與複雜情感層面,進行探索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三千髮詩」,是指一種思維的寄託、精神意念的表達。觀察當代髮型的社會現象,如詩般浪漫。創作的動機從當下所處的心境及生活經驗,寓意到髮絲與風的互動中。呈現一股思維的美感,並找出自我的繪畫特點,期以自身出發,尋更多的契機與感動。 第一章陳述了我創作的動機、目的,以及自身經歷和社會背景等。第二章則探究古今中外髮式造型的來龍去脈、表現形式與相關文獻。第三章裡,談論女性思維與個人藝術創作的意念、內在思考的因素、創作歷程的剖析。第四章則為「三千髮詩」之創作理念與表現意涵。第五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說。最後一章,總結整篇論述,並展望未來的創作思維與走向。Item 唐宋山水寫古精神之研究林昌德; Lin, Chang-De如目次所列,第一章首述研究動機、範圍與目的。第二章闡述寫生含義與價值,作為 本文的基本立場。第三章敘述唐宋之前山水寫生精神的發展概況。第四、五、六章則 為本文的核心。從一般畫科的寫生風氣漸入山水寫生精神的探究。第七章結論強調唐 宋山水寫生精神對後世的影響及吾人應有的認知。後輔以附圖作為歷代山水寫生風格 的概略瞭解。 我國歷代對於寫生語彙的詮釋不夠明確,是為後世對「寫生」內涵與價值產生偏差的 主要原因;同時對於唐宋山水寫生「形式」的一味摹仿,亦正為寫生「精神」喪失的 根本因素,因此本文深深感到「寫生」的意義與價值的體認,為吾輩發揚唐宋山水寫 生精神的基本條件。是以本文除探討「唐宋山水寫生精神」的主旨外,並草擬寫生的 五個層次作為本文的次要研究。Item 工筆為主的混合技法再現- 小笠原良人之水墨人物畫創作(2015) 小笠原良人; Ogasawara, Yoshito畫人物畫的重點是什麼? 是一定要像,不像就是不夠準確。因此需要敏銳的觀察力、正確的描繪能力,才能表達對象的面貌,是比較客觀的看法來做的。 那藝術的重點是什麼? 是一定要有個人的獨特性,作品沒有風格,藝術價值就較低。所以藝術家在畫面上表現個人的主張,是用比較主觀的看法來做的。 筆者於水墨人物畫創作最大的理念是如何融合這兩種看法。如果只要像,就像照相機一樣畫,但超越相機的精準度是極其難,而且不容易呈現自己的風格。為了解決這些困難,先考慮水墨技法的結合,再來研究自己的創作。技法結合有畫面混雜的風險,但也有發展的可能性,到底會成功結合的關鍵是什麼?在自己的創作上如何活用?理想是又準確又有個性的人物畫。這些研究是為了達到理想的一種境界。Item 想 像 與 幻 想 繪 畫 之 研 究 — 陸真儀水墨創作論述(2005) 陸真儀; Lu, Chen-I幻想、想像是給予藝術創作源源不斷的一種原動力,已證諸於傳世的無數作品。論及藝術的起源則與宗教的關係最為密切。德國唯心論哲學家黑格爾(G.W.F. Hegel)說:「從客體或對象來看,藝術的起源與宗教關係最為密切,最早的藝術品都屬於神話的一種」。因此神話、幻想、想像和藝術的關係是相連的。本研究論文的目的是為了將理論與實際創作結合,為使理論研究內容更為深入、精準,因此確立研究目的同時也界定研究之範圍。 研究目的:以中國漢代和西方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為研究對象,探討幻想與想像繪畫的起因、形成背景、美學觀點、思想等,瞭解其精神內涵進而分析中西方幻想與想像繪畫的表現手法,探討內容與形式間的關係,使用圖像的象徵意義,尋找未來創作之題材與發展方向。最後將理論結合創作,使創作內涵更為深入,並賦予時代意義與個人觀點。 研究範圍:理論研究內容分為中、西方兩大主體的幻想藝術,以便作為比較、對照。中國幻想藝術選定漢代繪畫,原因有二:(一)漢代總結春秋戰國以來的文化成就,此時外來文化如:佛教等並未造成太大的影響,華夏文化尚處於原生狀態,較易分析出幻想藝術起因來源。(二)漢代出土文物豐富,樣貌多元,可提供充足的研究資源。研究作品以傳世之壁畫、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器物上的繪畫為主。西方幻想藝術則界定十五、十六世紀的前超現實主義者(pre-surrealist)及二十世紀興起於歐洲的超現實主義畫家。 研究中西學派理論之後,終究要回歸創作的本質。將研究後的心得應用於實際創作當中,一方面印證理論的可行性,一方面自期樹立個人風格。理論與實際創作相輔相成並以之為日後更深入研究之基礎,做為方向修正或發展的參考。Item 時空幻化的線性與非線性思維—陸真儀水墨創作論述(2020) 陸真儀; Lu, Chen-I本文探討資訊社會下藝術表現與文化風格、社會變動的關係,最後將研究心得與藝術創作連結,建立對應的表現形式,進行個人創作實踐。 論文的第一章說明研究的立基點,包括研究動機、內容方向、研究方法。研究的內文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理和相關作品的探究,共有三章:第二章探討時空觀念與繪畫空間表現的關係。首先分析西方繪畫從透視到反透視的轉變,思考科學典範轉移、新技術發明和繪畫表現的關係,接下來探討中國繪畫空間表現與其背後觀點,最後將重點放在藝術家如何捕捉潛意識,表達心靈空間。第三章探討當代時空的變化。空間上有都市化、全球化、資訊傳播科技和網際網路三大推力;時間則呈現加速度的運行方式。藝術家在繪畫作品展現出動態感,則反映了人們心靈上的變動。第四章探討資訊社會的人們感知與記憶方式的變化,許多事物的界線已不再清晰,藝術作品呈現出模糊、非線性……等特質。 第二部分回歸個人創作實踐,作品以臉譜為主題,以點線為主要形式手法,表達人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其中,第五章闡述個人創作理念,包括精神內涵、題材內容、方法概念與表現形式,第六章以三個系列說明作品意涵。第七章為整體論文做總結。Item 自我意象的探索—蔡學敏工筆人物畫創作論述(2019) 蔡學敏; CAI, SYUE-MIN回顧中西藝術史的歷史脈絡,我們可視藝術創作為高超的精神上活動。它絕非是從單純的表象,去作延展與述說。創作上,創作者多以自身的感官經驗,經時間推移與堆積,從自我心靈紓解出來。心理學上,明顯指出「人」從原始狀態蛻變出來,從而獲得獨立性與力量感,此即為個體化過程。個體化的過程中,除受之環境的影響,亦影響其自處環境。為此,在人格的形塑中,包含許多元素: 社會需求、社會價值、行為模式、內心感受與自我評價等,彼此間相互應對與影響。筆者的自身創作,為寫照自我內心,進行自我內心的探索。 第二章的學理部分,主以「自我意識」部分探討,並以卡爾 · 榮格(Carl Gustav Jung)意識系統架構,探討個人心智本位的意識與超個人生命中心的潛意識之間的矛盾衝突。第三章以此學說面向,進一步了解「心靈鍊金」的實踐過程。透過三位華人藝術家的人物工筆畫作品,探討一種轉化生命的物質提煉,外在物質與自我意識等融合冶煉,個人心靈也得以整合。筆者的作品分析與說明,透過梳理筆者創作的過程與理念,以連結與應證出榮格的個體化思想部分。Item 自然無語(2019) 黃綠迎; Huang, Lu-Ying本文以景物與內在的對應來探討,借自然中諸多的物質,找尋與情緒相貼合的質地,加以描繪。例如就水來談,有潭水的沉靜微波,溪水的奔放流動,海水的洶湧涵藏。用淺顯易懂的形體做為溝通的媒介,並著墨於畫中的勁道、速度、氣流等,試圖描繪萬物所蘊含的能量。 行走於自然之中,多次感受到自然中的神性,並在那份美感下深刻體會萬物皆有靈,因此所想描繪都不僅是對唯美風景的追求,而是景物與靈的共鳴流通。用最真誠的方式去描繪,不受拘束的與觀者對談,我想真實的藝術是沒有讓何框架和界線的。 文中也藉由歷代畫作深入探討了畫面的簡化、抽象與純化。自然裡無限生命交織,越是繁複越需純化,物與物之間循著生命道理生長,豐富卻不混亂。在了解自然生長道理後,隨心所欲的應用,理解過後的刪減和增添,能合乎於自然的法度內,並遊走於似與不似之間,符合中國繪畫的中庸性。Item 芳池荷風-鄭千荷創作論述(2020) 鄭千荷; Cheng Chian-Ho自古文人雅士皆愛荷,詠荷的詩詞和荷花的繪畫作品不計其數,荷的諧音為 "和"、 "合",因此常被視為吉祥話和百年好合的象徵。「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並根藕,上有並頭蓮」,這是多麼吉祥如意的象徵祝福啊!用來祝福新婚之人,最為貼切。蓮子歷經千秋萬載,蓮花並蒂開花結果,象徵著夫妻和睦、子孫綿延不絕,這樣的形象,怎會不引起人們美好的聯想呢? 筆者在學藝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的教授所畫的荷花各有技法和風格,因而吸引筆者想深入探討荷花的繪畫門道,於是在自家庭園開始種植荷花,一年四季時時觀察荷花生態,並在清晨現場速寫荷花,觀察荷花的光影變化,從小嫩芽到卷葉並伸展片片荷裙,小花苞從含苞、半開、盛綻無一不美,這期間吸引蜜蜂紛至沓來忙進忙出採花蜜,蜻蜓點水蝴蝶飛舞,荷花迎風搖曳或颳風下雨各有風姿,甚至花謝了花瓣一片片隨風輕輕飄落也美極了,大自然的生態讓人驚嘆一花一世界啊﹗ 又讀到清初學者車萬育的詩句"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深深感受荷塘風光之美,因而以"芳池荷風"探討荷花相關藝術作為研究和論述。 本論文架構分為五大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名詞解釋。第二章說明荷花的生態與結構及藝術上的表現意涵,詩詞、書法和荷花的美學關係。第三章說明創作形式與內容分析,包含構圖的安排、墨韻的追求、布白的運用、和意境的追求。第四章為創作與作品解析,說明創作的理念、形式與內容。第五章結論總結創作上的省思及自我期許。Item 虛擬日常的異變重構 – 許君瑋水墨創作論述(2022) 許君瑋; Hsu, Chun-Wei一如命題「虛擬日常的異變重構」所示,本創作研究期待在水墨創作中透過異質組構的複合創作模式,探尋紙材複合後的意境轉化可能,以及身體觀的不同詮釋手法。藉由異化(液化)創作手法的介入與實踐,將獸首嫁接人身,置入虛擬日常,以「獸形人」展開網路世代異化的種種情境,反映現代人對於即時資訊與虛擬網路世界的依賴處境。第一、二章依循藝術史脈絡延展,彙整與「異變重構」相關的文獻研究、創作文本等。就創作緣起,探討網路世代生存狀態與創作趨向;透過文字、圖像資料的彙整,爬梳藝術系統中變形思維與身體觀念的衍變脈絡。本創作研究實踐的中心章節為第三、四章,藉由創作模式、內涵、技法的探討,形塑「異變重構」的創作論述基調。第三章以「異變的身體」為論述核心,透過臺灣當代水墨創作中的「變體」與「混種」創作模式,進行變形身體作品的創作分析,歸納網路世代水墨創作者的創作思維與特質,從中探尋變形身體圖像在臺灣當代水墨創作中的意義。第四章以「獸形人」的構成與敘事空間,藉由異質組構的創作模式,表述人獸合形(獸首人身)混種形象的創作思維,探究線性紋樣與複合紙材的可能性。第五章為創作實踐與作品說明,「獸形人」系列透過獸首人身的變形身體形象,演示日常各種被異化(液化)的生活切片;「替身操演」系列擷取生活中的奇幻文本再詮釋,或與局部肢體結構搭配,顯露記憶中的特殊時刻;「微敘事」系列則以細膩的線條描繪,表現線性的鑲嵌組織,嘗試形塑個人式圖像語彙。第六章結論,依創作研究實踐成果歸納觀念理論。Item 遷想妙得—邱瑞誠水墨創作論述(2017) 邱瑞誠; Chiu, Jui-Cheng摘 要 把主觀的「思想」放在藝術創作中,延伸出重要作用。「遷想」由一「物象」聯想到另一「物象」,將獨有的思想感情「遷移」與物件融合,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移情說」。透過深刻的認識和豐富的想像,才能使「遷想」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 「遷想妙得」,實際上是如何在繪畫創作中,先運用形象思維,換句話說﹔就是藝術「繪畫」創作的「感性」問題,這與藝術家的學養,是有相聯性,學養越高,覺悟點越多,越容易開悟「遷想」而有所「妙得」。 創作中,有了起心動念的作用。能夠運用所學理論並拓展創作,提升作品文化中的沉澱,創作中能夠飛揚流暢地展現「遷想」、「妙得」、「移情」、「朦朧」轉移到藝術作品之中。 ,擇取東西方繪畫的優點,作為創作發展。並且發展出,屬於自我風貌。借用於移情概念,在自我不同的感性對象之中體會,以創作象徵人生智慧,借以朦朧中弱化自我,來作為生命與生活的展現,而生命就是活動、這種活動,就是「生之自覺」的體現。 關鍵字:遷想妙得、移情說、朦朧Item 閒賞山水畫山水〜王素珍水墨創作論述〜(2016) 王素珍; Wang, Su-Jen論文題目:《閒賞山水畫山水》,以「閒賞」的審美觀看視野,作為本論文的座標。而論文探討的時間深度,從渾沌的神話開始,一路走向線性的歷史。因此,神話的山水觀,是本論文的切入口,繼而臚列分述山水進入歷史後,分別在儒家和道家哲人們的觀看下,自然山水如何被披上人文哲思。以及騷人墨客的敏銳感官,及其五色彩筆的揮灑,山水又是ㄧ番綺妮風采了。除了厚實了閒賞山水的奇「趣」外,山水也成為藝術家們,創作取材的後花園。自然山水因神話、哲人與詩人不斷增衍其意之下,使得閒賞山水與畫山水的樂趣,增添了不同時空,才能疊映出的厚實感,其生發的妙意與層次,更是姿態萬千的。而山水畫外的曲終江上之致,也因時空的積澱下,吹拂的更為詩情畫意。Item 黑暗之光—社會議題之水墨創作研究(2010) 傅國禎; Fu, Kuo-Chen社會的脈動和變遷,與大眾息息相關,而藝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隨著時間與藝術思維的開展有了遞嬗。在西方,藝術由早先的柏拉圖所提的「美」與「善」;亞里斯多德的「藝術淨化人心」,降至現代,藝術不單只是為了「美」而存在,不僅只提供美的愉悅感,藝術開展到了這個階段,不直接藉由藝術來批判社會,試圖改變社會,也不單只有表現與再現的美感。藝術家的創作更多時候僅是為了提供許多「素材」、「媒介」等,讓觀者能夠藉由直接與作品的接觸後,得到屬於自我的啟發或感受。 藝術作品的表現所帶給觀者的,不單單只有理智分析得到的畫面構成、形式、色彩、符號等訊息,還有直覺接受到作品所傳達的感受。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認為,藝術的行為無非在求人類原慾的滿足,藝術品不過是人類藉著昇華、替代等方式,表達不被社會所接受的潛意識中的慾望,因而滿足快感。而本文中也試圖藉由藝術心理學的分析,找出關於自我的藝術創作方式。當西方的藝術思維,快速且大量的輸入進入後,筆者想藉觀察多元藝術思潮衝擊下的當代,探討關於台灣的社會現象與反映在水墨藝術上的表現,以及藝術家是如何回應當下時空所存在的社會議題。 水墨,這個媒材對於以文化正統自居的台灣來說,自國民政府遷至台灣後,也就隨著落地生根且成為主流,水墨發展也從跟隨政府遷移到台灣的傳統水墨畫風格,然後逐漸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而有了形式與本質上的鉅變。現代水墨除了傳統的筆墨功夫外,也吸收了西方的藝術理論與思想,並且不斷融合與開展,所以在文化劇烈變動的七零年代,水墨也有了截然不同於傳統的面向來呈現。隨著資訊、網路等發展,也造就了訊息、思想流通快速的當代,全球化帶來的藝術衝擊,更不下於當初,於是藝術所關心及探討的議題也就自然多元了起來。然而社會與文化,更是直接涵蓋整個人類活動變遷的重要場域,所以社會及水墨畫關係、水墨畫變革歷程的探究,也就是筆者所欲探討的基本架構及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