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n Hsin-Ying"
Now showing 1 - 1 of 1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Item 二十世紀音樂的節拍脈動(2005) 林欣盈; Lin Hsin-Ying二十世紀的音樂作品,最大的特徵除了運用非調性(atonal)之外,大概就屬強調節奏性的手法了,尤以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作為先鋒代表。在和聲的崩離之下或許帶給了節奏脈動發展的能量,但不可置否的,其他各方面,如文化、政治、文學等的條件因素,也帶來了相當的影響力。 例如十九世紀的民族運動興起,藝文工作者對於本身文化的探索有了更多的義務與責任,他們致力於紀錄、延續、保存,讓民族文化得以流傳。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Bela Bartok)便是其中一位。古老民族音樂的流傳,是用口授的方式,沒有所謂的記譜法,也就沒有精準的時值,因此與古典、浪漫樂派等的音樂對照,它是屬於較不規律的,這樣的音樂給了二十世紀作曲家一種對於不准確時值的創造力。 另外,在科技的發達與交通的進步之下,世界變為地球村,各種文化的交流越趨頻繁,每個社會不再封閉自己。對於外來的文化接受度也漸漸提高,每個文化差異性的對比,也帶給作曲家們更多在音樂創作上的想像力、更豐富的創作題材。 二十世紀的部分作曲家或許也受到新古典主義的「返回巴赫」口號的影響,開始望向更古早的中世紀的無量音樂(unmeasured)。沒有規律的節拍脈動,依照經文的歌詞來決定樂句的長短,也成為作曲家創作的手法之一。 由以上幾點可以看出,二十世紀的作曲家們不同於巴洛克、古典、或是浪漫樂派的作曲家一般,多數的音樂家都朝著同一方向、同一朝流邁進,使得每個時期的音樂特徵是明顯的;而是朝著自己認同的方向與風格勇往直前,屬於多元化的音樂風格時期。 而二十世紀的節拍脈動就在這樣多樣的手法之下,有了更多的面貌,更多的型態出現在樂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