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ao, Ching-Yi"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基層公衛護理人員在職進修教材設計與實驗介入—自學式「社區健康計畫DIY手冊」介入研究(2006) 廖靜宜; Liao, Ching-Yi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發展一適用於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在職進修之自學式教材,並探討其介入後的教育成效及使用者對該手冊的評價。 本研究採「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設計」,以台北市10所健康服務中心之公共衛生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實驗組接受三週自學式「社區健康計畫DIY手冊」以及兩次e-mail提醒,對照組則未接受任何教育介入。研究工具包括前後測成效評價問卷與過程評量問卷,所取得的資料以t檢定、卡方檢定、配對t檢定、共變數分析(ANCOVA test)、詹森內曼(Johnson-Neyman test)等方法進行分析。 由統計分析結果可知,本研究以自學式「社區健康計畫DIY手冊」介入公共衛生護理人員擬訂社區健康計畫之知識、技巧與自我效能,介入效果在控制前測分數與婚姻狀況的前提下,實驗組於整體擬訂社區健康計畫知識後測得分並未顯著高於對照組,僅於「計畫評價」次向度實驗組後測顯著高於對照組(F=6.325,P<0.05)。而整體擬訂社區健康計畫技巧部份實驗組後測得分亦未能顯著高於對照組,僅有零星單題達顯著差異。而整體擬訂社區健康計畫自我效能實驗組後測得分則顯著高於對照組(F=5.134,P<0.05),有整體性的提升效果,且於「診斷與分析」(F=5.196,P<0.05)、「計劃」(F=5.209,P<0.05)等次向度亦達顯著差異。而在過程評價方面,半數以上的使用者表示手冊有助於其瞭解擬訂社區健康計畫之相關知識、技巧與提升執行上的自信,而高工作負荷量與工作時間的緊縮則是造成無法仔細閱讀手冊以及實際執行擬訂社區計畫上的困難。 整體而言,本自學式手冊介入計畫於公共衛生護理人員擬訂社區健康計畫整體知識、技巧以及相關次向度內涵之提升效果不佳,但能有效提升擬訂社區健康計畫自我效能。綜合文獻與研究結果,推論本研究介入成效可能受到「實驗介入情境控制」、「研究對象學習動機」、「工作環境支持度」等因素之干擾,以及「評量指標」、「研究樣本數」等限制而無法確切測量出可能成效。 本研究依循以學習者為中心之原則,以文獻探討、需求評估為藍本,以行為科學理論作教育策略,轉化學術理論於實務使用之手冊發展過程,可供未來發展自學式教材相關研究之參考。本手冊經使用者評定為易讀且符合實務需求之教材,雖介入後未能於擬訂社區健康計畫知識、技巧有全面性的效果,但能有效提升自我效能,故可作為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在職教育之自學教材,提升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對於擬訂社區計畫的把握程度。建議未來研究上能進一步克服手冊使用上的限制,激發學習動機、增加研究樣本數、以多元、長期追蹤的方式評量效果,以使本自學手冊能於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在職教育中發揮更大的成效。Item 社會故事教學提升自閉症幼兒請求行為之研究(2024) 陳悅意; Chan, Yuet-Yee社交溝通為建立關係與滿足生活需求之重要媒介,以語言或非語言 方式達到與他人交換訊息、分享資訊、表達自我想法與需求和理解他人 情緒等目的。其中,提出請求為人類基本技能,學齡前幼兒學習進行對 答以獲取所需。然而,自閉症幼兒因社交溝通上的缺損,導致其在口語 表達上出現阻礙,進而影響自閉症幼兒與他人建立並維持關係。自閉症幼兒的學習策略包括視覺支持、個別化教學、結構化的教學流程、心智理論教學和增強物的使用。社會故事的原則與理念即結合上述特徵,教導高功能自閉症幼兒社交溝通行為。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故事教學對自閉症幼兒的社交溝通行為成效。本研究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受試多探試設計,研究對象為三名 5 -6 歲自閉症幼兒,使用社會故事教學,評估其提出請求之社交溝通行 為。所有流程均在幼兒家中進行,依據研究設計,每位參與者進行每週 三次、每次約兩個小時,共約 3-7 次的觀察,以評估幼兒在教學前的社 交溝通行為;介入期則進行約 10 次的社會故事教學;維持期包含 3 次觀 察,以確定幼兒在社會故事教學後能夠維持其社交溝通成果;而類化期 的數據收集則於基線期、介入期、維持期各收集 1-3 個數據點,以了解 及比較研究對象對於目標行為的類化情況。最後,透過視覺分析和效應 量分析所蒐集到的數據資料,並綜合質性回饋及社會效度分析作為本次 研究之結果,以供給自閉症幼兒之重要他人作為參考。主要結果如下:一、社會故事教學能立即提升自閉症幼兒之請求行為。二、社會故事教學對於自閉症幼兒請求行為具正向的維持成效。三、自閉症幼兒的家長表示幼兒能把請求行為類化至生活情境;且家長也願意繼續使用社會故事來引導幼兒進行其他社交溝通行為的學習。針對本研究的結果與限制,對於未來相關研究有四項建議:首先,建議未來研究能在不同場域進行社會故事教學,並用於其他目標行為的學習。其次,建議在類化期的教學中,邀請幼兒之重要他人參與教學,以評估所習得之社交溝通行為的類化程度。最後,建議增加更多的參與者與使用不同研究法,以提升外在效度。此外,本研究亦提出實務教學上的建議,建議實務工作者在編寫社會故事時先構思故事大綱再做下一步的編寫,並在教學中多鼓勵幼兒的正向行為,並與家長保持緊密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