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ee, Yi-Hsuan"
Now showing 1 - 4 of 4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Item Effects of a mobile electronic guidebook on visitors attention and visiting behaviors(International For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IFETS), 2008-01-01) Sung, Yao-Ting; Chang, Kuo-En; Lee, Yi-Hsuan; Yu, Wen-ChengMuseum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stitutions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gain knowledge, experience cultures, and develop different interests in an informal learning setting. A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has become more popular, many researchers have also become concerned with how to use mobile devices to support the museum’s functions of lifelong learning. Although 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several innovative types of mobile-device based electronic guidebooks, the effects of the most used audio-visual guidebooks have been rarely evaluated.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effect of a mobile electronic guidebook on visiting behaviors in a museum of history. Visitors’ behaviors with two visiting modes (visiting with the electronic guidebook and visiting without supplementary tools) were compared. Forty-two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ited to visi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in Taiwan and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he two visit mo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udents with the electronic guidebook had a longer holding time with exhibits than the students without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The sequential analysis of visiting behaviors also showed that the students with the electronic guidebook displayed more inquisitive and structural behaviors when interacting with the exhibits.Item 《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2019)與犯罪報導實務之衝突研究(2023) 李依璇; Lee, Yi-Hsuan新聞是國民取得資訊及參與公共社會議題之主要管道,媒體報導犯罪事件同時保障大眾知的權利,卻衍生違反偵查不公開、侵害無罪推定原則及媒體公審問題。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修正後2019年6月15日正式上路,修正幅度是歷來最大,明訂偵查中刑案得適度公開、絕對不得公開相關細節,期盼能改善偵查資訊外洩造成的社會不良影響。新法甫行,媒體因新聞消息來源、犯罪報導採訪模式及內容的大幅限縮受到巨大衝擊,而警察機關身為受理刑事案件第一線執法單位,對於犯罪資訊提供,相較檢察、調查機關及法院也產生諸多操作上的難處。警察機關與新聞媒體在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2019年修正上路後,歷經數年磨合,為了解在「新聞自律」、「無罪推定及人權保障」、「媒體公審」問題是否有所改善。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訪談媒體人員、司法警察共9名,分析雙方觀點並提出建議。研究結果指出三點:第一,受訪人員普遍認為新聞媒體自律及他律使得整體犯罪報導在保障人權及嫌疑人隱私之維護上,已朝更文明方向發展;第二,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傳統媒體與受眾正在發生變化,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呈現一體化,科技時代人人都可透過自主媒體將個人意見及資訊進行公眾傳播,然而社群媒體不受編輯監督或正規新聞製作程序支配,對無罪推定及偵查不公開原則,已產生不亞於新聞媒體的負面影響;第三,在他律部分,新聞媒體雖無統一主管機關,但《自殺防治法》、《性騷擾防治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等可能導致新聞媒體被開罰的相關法規,以及民間團體的監督檢舉,因可能影響媒體名譽,進而導致廣告收益流失,同樣對新聞報導之內容產生約束力。Item 學生對於指數情境問題使用不同數學表徵的看法(2021) 李怡萱; Lee, Yi-Hsuan本研究欲探討高中學生對於學習完指數內容後,面對指數相關情境時,針對情意層面、認知層面對於指數的數學表徵選擇,且認為教學應提供的數學表徵,並探討不同程度的學生在選擇與想法上有何異同。 研究工具主要為半開放型問卷,內容為一個指數情境的題目,使用6種不同數學表徵來解題,再以以勾選題及問答方式,讓學生選取或評分對應的數學表徵,並寫下原因,研究者再針對問卷進行歸納統計與分析、比較。 研究對象為五所學校,6個班級共308位高二學生,並且已學過第一冊「指數」與第三冊(A版)「指數函數」。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1. 在指數情境問題下,學生對數學表徵的喜好程度較高的主要為表格表徵與數值表徵,其中學生最喜歡的數學表徵有多數學生選擇表格表徵、樹狀圖表徵與類操作表徵。學生選擇最不喜歡的數學表徵為樹狀圖表徵、長條圖表徵和座標表徵。2. 在指數情境問題下,學生認知上選擇的數學表徵為樹狀圖表徵與表格表徵,而學生對數學表徵的喜好程度除了數值表徵外,其他都會影響學生認知上的選擇。3. 在指數情境問題下,學生認為教學唯一使用數學表徵為表格表徵與類操作表徵。而教學多個使用的數學表徵,最多被選擇的是表格表徵與樹狀圖表徵,其中學生認為教學最先使用的是樹狀圖表徵。4. 在指數情境問題下,學生對數學表徵的喜好程度會影響教學唯一使用的數學表徵和教學多個使用的數學表徵。5. 在指數情境問題下,學生正確性評分最高分的數學表徵為表格表徵,最低分為長條圖表徵。而會影響學生對於數學表徵的評分可能為:對數學表徵的喜好程度、教學唯一、教學多個使用的數學表徵。而僅有數值表徵、表格表徵、樹狀圖表徵和座標表徵的正確評分受到學生認知上選擇的影響。Item 摘要能力量尺之建置及摘要自動化批改系統之建置與效能評估(2021) 李奕璇; Lee, Yi-Hsuan國內近年來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簡稱12年國教課綱)的推動下,更加重視素養的養成。當中受到最多關注的便是閱讀理解這項跨領域素養,隨之而起的則是關於閱讀教學、閱讀策略的討論。許多教師嘗試將閱讀理解的概念融入於教學中,亦時常要求學生進行各種閱讀任務(task),其中撰寫摘要被視為最能代表讀者是否獲知閱讀文本內容的方法,亦常被用作閱讀理解的檢核。然而,在實務上摘要評分工具的研發卻相當缺乏,且具有標準不一、測驗結果無法相互比較等問題。有鑑於此,本研究擬建構一套可應用於廣泛對象的摘要評分規準,調查學生的摘要能力發展,並透過試題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 IRT)建構摘要能力量尺,提供參照標準,使教師可有效地掌握學生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呼應閱讀教學之需求,本研究擬探討自動化摘要批改應用於讀後評量的可行性。本文依研究主體劃分為二,研究一的重點為,透過收集實徵資料,瞭解學生的摘要能力發展情形,並研發摘要評分規準,使教師在評估學生的摘要能力時有所依歸。而在研究過程中,專家批改摘要的結果,亦為研究二自動摘要評分的檢驗效標。研究一精選四份不同難度的文章作為測驗文本,要求受試者在進行閱讀後,透過撰寫摘要,重述文章的重要意涵。研究一的受試對象包含二至九年級學生,共2,003名。考量學生就讀年級的差異,受試者所閱讀的文章由研究者依難度進行指派,每位學生撰寫一至兩篇摘要,總計收集2,591篇摘要。所有摘要皆依本研究所建置的評分規準,透過四大向度(完整度、關鍵訊息、濃縮整合、以及遣詞用字)進行批改,綜合評估學生的摘要能力。批改者皆為本研究所招募的資深教師(本文稱專家批改者)。經由斯皮爾曼等級相關(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分析每篇文本的兩個初閱分數,可發現評分者間具有高度的給分一致性,評分者間相關至少達 .85以上,評分品質穩定。除此之外,由於研究中的部分學生針對不同測驗文本,同時撰寫兩篇摘要,故所有測驗文本的批改結果可藉由共同人的設計進行等化,再藉由IRT分析,連結所有年級的能力表現,量尺化學生的摘要能力發展結果。分析結果顯示,與學生的摘要原始得分具有相同的趨勢,各年級學生的平均能力值皆隨年級遞增。相關結果不僅代表教師評分的有效性以外,亦可透過各年級的平均能力值建構摘要能力量尺,提供摘要能力定位的參考標準。而研究二著重自動化摘要批改模型的建立以及其效能之探討。本文利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以段落向量、潛在語意分析(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LSA)、變換器之雙向編碼器表示(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 BERT)等三種技術,結合密度尖峰分群法(density peaks clustering),生成電腦摘要。再依本研究建構的自動摘要評分模組,透過將學生摘要與電腦摘要相互比較的方式,評估學生摘要品質。為貼近教學實務需求,本研究之評分模組係依研究一之評分規準建置而成。擷取評分規準中屬於閱讀理解範疇的三大向度(完整度、關鍵訊息、濃縮整合),分別以學生摘要中納含主題的數量比率、學生摘要中關鍵詞彙的數量比率、和學生摘要與電腦摘要的語意相似性,等三個層面表徵學生摘要在完整度、關鍵訊息、濃縮整合的表現情形。在效能檢核上,本文分為兩個層面進行探討。第一部分為自動摘要生成的效果,本研究分別利用「召回率導向摘要評估」(Recall-Oriented Understudy for Gisting Evaluation, ROUGE)、概念詞重覆率、主題涵蓋率,檢核三項電腦技術所節錄的自動摘要是否足以代表原始本文。其結果發現,段落向量與LSA的自動摘要品質良好,且兩者效能在伯仲之間,BERT的成效則相對較差。而在本文的另一個探討重點,摘要自動評分的效能上,本研究藉由專家人工評分的結果與三個評分模型各別評估的摘要品質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與準確率統計,比較三者之間哪一個模型與專家評分的相關性或是準確率最高,便代表其效能最好。經由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顯示,三個評分模型在總分的相關係數介於 .61至 .68之間,接近高相關,在個別向度的相關上也至少有 .46以上的水準,且所有的相關係數皆達顯著水準,代表不管是哪一個評分模組的自動評分結果皆與專家評分的趨勢相近,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在準確率統計方面,三者的成效亦相當優良,鄰近準確率至少皆達8成以上,三者差異不大。而在穩定性上,則以LSA的表現最好。另一方面,本文亦導入專家評分者所整理的節錄式(extractive)摘要,同樣透過三個面向的評分模組,評估學生摘要品質並進行準確率統計。透過此方式,不僅可以得知哪一個模型的效能較好,更能進一步瞭解三個自動摘要評分模型的效能有多好。而相關結果顯示,縱使將電腦摘要替換為專家摘要作為比較基準,其自動評分的準確率並無明顯的差異,表示本研究所採用的電腦自動摘要技術良好,效能與專家摘要相近。相較於現有摘要能力評量,本文研究最大的優勢為,透過研究一蒐集跨學習階段的學生摘要,確立評分規準的有效性以外,更將學生的摘要能力表現建構於同一量尺之上,可供長期追蹤學生的摘要發展情形之用。此外,亦突破傳統做法,結合書籍難度,準確評估學生摘要能力。另一方面,在研究二的部分,以往資訊技術研發的重點大多聚焦於如何有效地生成電腦化摘要,鮮有針對中文自動摘要批改的研究。少數以電腦自動化摘要批改為號召的系統,又多僅以語意相似性評估摘要品質,忽略了摘要能力其他成分的重要性。而本文將自動化摘要技術附加電腦評分模組進行整合,可呼應摘要實務教學所重視的完整性、關鍵訊息、濃縮整合等層面的細項摘要技能;而藉由與專家人工批改結果進行跨域連結、比較,本研究進一步探究不同模型應用於自動化摘要批改的效能,此作法可望為相關領域的研發提供寶貴的實徵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