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ee, Pin-Shu"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古典力學中主要基本原理形成過程的探討-從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到能量守恆定律(2016) 李秉書; Lee, Pin-Shu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是在古典力學中,功、動能、位能、力學能守恆以及能量守恆理論的發展歷程。為了完整描述整個脈絡發展,我們首先由克卜勒面積律與橢圓律的重建出發,接著再以牛頓的運動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作為揭開古典力學發展的序幕。 研究結果發現,功與動能的數學雛型最早是出現在牛頓的《原理》一書中,他是為了想知道行星或自由落體在受向心力作用,而非人為或機械的推或拉時,物體於任意位置的速率而引入,與工程上的需要無關。牛頓的想法隨後由白努利加以擴充,他除了將力與位移的關係重新以內積的方式表示外,他還將這種具有正、負值的物理量命名為「能」(即現在的「功」),而成為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功概念的物理學家。此外,我們也發現在歷史上首次將牛頓第二定律改寫成f=ma的物理學家也是白努利,而非原先科學史家M. Jammer所認為是由歐拉最早寫下簡潔的f=ma表示式。 此外,我們也發現重力作功與路徑無關的正合微分條件,是克來若於1743年以偏微分方程式首次明確提出。之後,拉格朗日不僅於1773年寫下了歷史上第一個位能函數,而且力學能守恆律也是他在1780年首次以分析力學推導而成。然而,能量的形式到最後並不是僅有動能和位能而已,因為從十九世紀開始,便已經有多位科學家注意到光、熱、電、磁與化學親和力似乎彼此間有互相轉換的現象,從而開始逐漸建立其自然力量普遍具有轉換性的自然哲學觀。後來,德國物理學家梅爾於1842年以因果等價原理的關係來說明能量的不可毀滅性,並寫下史上第一個由功轉換成熱的熱功當量關係(1 cal等於3.58 J)。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則是於1843年始得知1 cal為4.82 J,之後再經過實驗改良,最後他才於1849年得到1 cal為4.15 J的更精確結果。 雖然上述由作功轉成熱的熱功當量已經由實驗得知,不過當時卻還沒有可靠的實驗證據支持熱可轉換成作功。因此除了亥姆霍玆於信念上支持外,當時科學家們普遍因為支持熱質說,其實並不承認熱與功可互相轉換的熱功當量關係。後來於1850年,熱機運作的正確解釋由克勞修斯率先提出。他認為當熱機作功時,除了部份的熱會由高溫往低溫物體傳播之外,也會有部份的熱會轉化為功。他由上述想法提出具有內能概念的熱力學第一定律後,才讓克耳文及大部份的物理學家放棄熱質說,而接受熱與功可互相轉換的概念。從此之後,包含“能量具有不同形態”、“能量不可被創造與毀滅”及“熱與功彼此可互相轉換”三大特性的能量守恆定律,就成為古典力學的重要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