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LI-YUN WANG"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偏遠地區高中推動體驗式能源課程之個案研究
    (2013) 曹雅蒨; YA-CHIEN TSAO
    本研究旨在探討偏遠高中發展體驗式能源課程之歷程與問題,以及教師在發展體驗式能源課程時之專業成長情形,並同時探究學生參與體驗式能源課程前後之科學素養之變化及其學習問題,以作為偏遠高中實施類似課程之參考。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台灣北部地區某一偏遠高中之參與體驗式能源課程之教師與學生,本研究採用訪談法、文件分析法以及準實驗研究法,對高中發展體驗式能源課程之歷程與問題、教師之專業成長情形以及學生參與體驗式能源課程前後之科學素養變化及學習問題進行研究。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壹、 透過教師專業發展過程,教師理解到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法與傳統教學不同之處,並將學習到的理念應用在課程設計中。 貳、 本次的課程以能源及環境教育為內容,課程本身是嚴謹的(Rigor)、和生活相關的(Relevance)及師生互信基礎上(Relationship)。 參、 教師們認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所提升,對於K、T、Q的閱讀技巧及報告方式越來越熟練,蒐集資料的方式更加多元,利用小組成員專長做分工合作等成效。「高瞻計畫成效評估試題」測驗結果顯示差距不大。 肆、 升學考試仍主導學校教育,教師及學生為求高分,只能用速成的方式,背誦、強記書本上的內容以應付考試,對於體驗式學習需要花長時間進行討論、研究、反思的學習方式 ,從功利性學習效率的角度來考量,是課程實施的最大困難點。 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並對後續研究提供若干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尋找政策改變/停滯的因素—臺灣延長國教政策之歷史制度論分析
    (2011) 李明穎; MING-YING LI
    本研究探討1983年至2011年上半年間臺灣的延長國教政策,採取歷史制度論觀點,描繪該段期間的政策發展歷程,探究政策改變/停滯的因素。本研究認為「國民教育學制」自從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以來,儘管在歷史發展時序中,可以分成八個發展時期,但整體而言,並未出現跨越制度變革的關鍵轉折點,國民教育學制的發展呈現路徑依賴現象。 儘管國民教育學制並未改變,每隔一段期間就會出現政策倡議,原因包括該學制改革被賦予的政策理念轉變且增多,被期許為諸多教育問題的解套,特別是升學壓力的改善;部分實施條件的改變,如學校數量增多、少子化等;更關鍵的是政策菁英的理念、政治考量加上推動時機的配合,政策就可能浮出檯面。過去二十多年,共計出現六次學制變革的契機點,雖未促使國民教育年限延長為九年以上,但隨之轉向「次」制度的開展,以此回應學制面臨的挑戰,每一次契機點的次制度轉向,又影響下一個相關政策的推動內涵,於是,次制度愈發蔓生的枝芽,限縮了各次制度其他方案的選擇,加上入學制度、學校類型、學校品質、經費等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的關鍵環節問題,長期以來未被根本解決,使得延長國教政策的發展路徑逐漸限縮於非免費、非免試、非強迫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前述關鍵環節問題未被解決的原因又可歸因於,技職教育與普通教育政策的擺盪,強化了制度的回饋遞增;民主化後的教改運動未臻目的且引發對基進改革的質疑;政治生活的特性、官僚體制、政務官任內的決策考量,促使政策的消極不作為;學區劃分的困境未被解決;教育經費預算的有限與排擠效應等。在前述問題解決條件未臻成熟前,延長國教政策路徑依賴的情形可能持續存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學業成就影響因素之研究
    (2009) 張繼寧; CHI-NING CHANG
    城鄉差距為教育領域所關心的重要議題,本研究試圖以Roscigno和Crowley(2001)的偏遠地區學業成就的概念模型為基礎,運用階層線性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簡稱HLM),檢驗臺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因素。研究資料取自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tudy, 簡稱TEPS)的第一波(2001年)與第二波(2003年)資料,為全國性的大樣本,範圍包括全臺偏遠國中及一般國中,研究結果可提供教育實務、政策改進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一)偏遠國中學生成就比一般國中低,但國中階段的成長量無顯著差異。(二)偏遠國中的學校教育條件不完全比一般國中差。(三)偏遠國中的學校教育投資與一般國中無顯著差異。(四)偏遠國中的家庭教育條件比一般國中差。(五)偏遠國中的家庭教育投資比一般國中少。(六)學生集體教育期望及父母期望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有助於縮短偏遠國中與一般國中之成就差距。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