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Kuo, Chan-Yu"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洪席耶(J. Rancière)的核心思想及其教育蘊義:一個「啟蒙試驗」的詮釋(2018) 郭展有; Kuo, Chan-Yu洪席耶是當代著名的法國哲學家,其對於平等的思索,貫穿了其在政治理論、歷史、文學、藝術、與影視研究等諸領域之間「美學政治」的研討;而其於《無知的教師:知性解放的五堂課》一書所呈顯之洞見,亦深刻地影響了當代的教育論述。 無知的教師,藉由以「知性平等」為預設的驗證行動,使得原先依循著「教師/有知、學生/無知」之結構配置的學習者,得以獨立運用自身知性而非依靠教師的指導來學習。具備平等信念的老師,使學生有機會中斷目前的「感知分配」,而可能創造有別於再現的差異。進而,洪席耶對師生關係的討論,亦某種程度地,呼應了康德與傅柯「何謂啟蒙」之觀點,而可扣連其中所呈顯之「現代性態度」──受監護者能夠有勇氣「在當下」進行一種實踐性的批判,而逾越「自我招致之不成熟」狀態的限制。 準此,本研究乃係以洪席耶之思想及其教育觀點的研討為經,並以康德與傅柯之啟蒙觀點與教學歷程可能之連結的問題意識為緯,所交織而成的思索。詳言之,本文首先由教育與啟蒙的關聯作為論述開展之空間,復進行洪席耶生平與思想背景的考察,以及洪席耶在美學、政治、民主、平等與解放等關鍵概念的敘明。進而,透過對於洪席耶思想的掌握,詮釋其思想的教育蘊義。 綜前所述,本文試圖論明:教學情境中知性的解放,是一對學生能否平等地運用其知性能力的試驗──一以「勇於求知!」之啟蒙的格言為教育歷程起始點的試驗。期本文的寫作能夠有助於教育工作者於理論與實踐的反思,而開展一由師生所共同開創之試驗性的冒險活動,激發異於師生間僵固名份之僭越與逃逸。Item 社會中的「學校」:杜威(J. Dewey)與洪席耶(J. Rancière)視角之比較與辯證(2023) 郭展有; Kuo, Chan-Yu本文試圖透過Dewey與Rancière學校觀之研討,尋繹「學校何以為學校」之問題。學校,可謂是我們為開展特定之教/學,使學生擁有別於社會他處的受教經驗,而在社會中有意圈出的地方。然學校之為學校,似必隨著我們對其與社會關係之理解而有所不同。換言之,即便學校必然既「在社會之中」,又「在社會之外」,但對學校趨向或遠離社會的不同側重,將會使我們對學校及其所促成的教學,有不同的期待。藉由扣連學校希臘字源的「閒暇」σχολή(scholē),筆者試圖指出:對於Dewey,學校作為改善之雛型社會,必須在使學生參與真實社會生活,並將職業之實作活動作為連結個人與社會中介的同時;藉由閒暇,使學校作為「無外在目的」的特殊環境,來讓學生擁有持續成長的完整經驗,並得以更好地與他人互惠交流。然而對於Rancière,學校則象徵一平等之所,使學生能作為平等者學習任何事,單純地為學習而學習;但卻也必須在藉由閒暇,中斷個人資質與社會身份之對應邏輯的同時,作為學生爭議與對抗社會既有不平等感知分配的知性解放基地。而經由指出學校此一使學生以「自為目的之方式」運用時間的閒暇形式,筆者亦進一步嘗試不將焦點放在學校對社會之成效,而是通過Dewey與Rancière,捕捉學校教育工作歷程中,一方面維繫社會結構,但也可能在另一方面動搖之的內在張力;並且詮釋教師在此工作歷程中,可以促成學校此閒暇本質的雙重原則,以及透過此形式核心所能導向之雙重目的。期本文對Dewey與Rancière學校觀之比較與辯證,能協助教師對學校教育實踐之反思,而重新築建社會中支撐「民主」教/學,被我們稱為學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