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Kuen-Ling Yeh"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2007年以降國立臺灣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之探討(2015) 林以璇; Yi Hsuan, Lin國立台灣大學的通識教育發展可追溯自1980年代虞兆中校長所規劃的十三門選修課程,影響到教育部於1984年所頒佈「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做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第一學府,台大的通識教育幾經變革,自2007年實施八大核心領域課程架構,該架構的推動更使得台大在教育部所辦理的通識教育評鑑中獲得「表現最佳」之美譽,而制度的實施除了政策方面的推動外,實際的成效才是課程制度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本研究除了文獻上的探究之外,更進一步深入訪談,以了解課程實施後,做為大學成員的教師與學生的實際感受。同時參酌國外通識教育的實施經驗,梳理出通識教育可能的發展及改革方向。Item 美國高等教育之重要發展階段與論題探討(2005) 葉坤靈; Kuen-Ling Yeh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美國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型大學,自殖民時期哈佛學院在1636年創立以來,歷經那些重要的發展階段,成為目前在全球高等教育上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為其他國家仿效的對象,我國的高等教育自不例外。首先,敘述南北戰爭前的發展,這個階段是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然而殖民時期的學院,受到美國獨立戰爭後,政治、經濟的改變以及啟蒙運動,科學日益昌明,帶動產業革命的影響,也在修課內容、學生來源以及高等教育機構性質上產生相當大的變化;南北戰後,隨著政治情勢的丕變,政治更加民主化,科學又精進不已,促進科技的進步,帶動工商業的發達,而隨著國土的擴張,廣大的西部有待開發,亟需高等教育培育人才,投入國家建設的行列。高等教育的有識之士,認為傳統的學院教育已經不符合社會的需要,於是在哈佛大學校長伊利歐特(Charles W. Eliot)和康乃爾大學校長懷特(Andrew D. White)帶領下,提倡高等教育的「實利」理念。在課程內容上,注重科目多樣化;在科目修習方式方面,提倡自由選修制;到了二十世紀,更出現了「威斯康辛理念」(the Wisconsin Idea),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服務功能」。在伊利歐特和懷特倡導「實利」教育理念之際,1862年通過的「莫里爾法案」(the Morrill Act),促成「撥地學院」(land grant college)的設置,也是「實利」高等教育理念的體現。南北戰後,隨著留德學生的增加,返國後帶回德國大學強調「科學研察」的大學理念,1876年成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就是仿效德國大學理念,強調研究所教育的新興大學。然而傳統學院強調的博雅教育,在南北戰後,並沒有消聲斂跡,一些學者在目睹「實利」理念太過強調後所衍生的功利習氣,以及太強調「科學研察」所產生過度專門化,導致知識割裂的後果,興起了以強調培養「智識」陶冶的博雅文化理念。1890年後至1910年,在「實利」和「研究」理念融合影響下,逐漸發展出美國現代大學的雛型;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主要由精英式轉為大眾化。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退伍軍人法案」(G.I.Bill)的通過和戰後嬰兒潮,到了1960年,大量的學生數湧入校園,使得美國高等教育邁入了普及化。為了調適大量學生數並維持高等教育的學術水準,加州於1960年通過了「加州高等教育整體規劃法案」(The Master Pla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alifornia)。此外,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國家發展以及工商業的需要,聯邦政府和各種民間基金會,大量經費挹注高等教育,從事國防武器研發和科學以及技術的研究,促成了「研究型大學」快速發展。1960和70年代,公民權運動和越戰所引發的學生暴動和反文化運動,改變了高等教育內部的權力結構,也造成大眾對於高等教育信心的下降。這一期是柯爾(Clark Kerr)所謂「多元大學」(multiversity)的定型期;1980年之後至2000年,美國高等教育又因學生運動時所喚起的各種政治壓力團體以及財力緊縮的因素,在課程內容和教師以及學生文化產生若干的改變。綜觀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並參照高等教育學者的見解,美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重要論題有:(一)高等教育的目的與功能;(二)博雅教育在大學部教育中的地位;(三)塑造學術統體;(四)機構自主與學術自由;(五)入學政策與教育機會均等。透過歷史研究與文獻分析,主要的研究結果歸結如下。分兩方面說明: 一、美國高等教育卓越之處 (一)具有高度的調適能力 (二)居於社會生活的中心,顧及國家與人民的需要 (三)「加州高等教育整體規劃」的特色 二、美國高等教育值得商榷之處 (一)「多元大學」不易塑造「學者統體」的大學精神 (二)以「研究型大學」為典範不利大學部涵泳博雅胸懷 (三)研究型大學與ㄧ流文理學院的對照 (四)明訂確切的入學標準以提昇學術水準 (五)「貝克判例」促進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的論辯 (六)競逐資源乖違學術理想 (七)缺乏寬廣視野易受外在壓力團體的掣肘 根據研究發現以及臺灣高等教育發展的現況,本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供作臺灣高等教育發展與革新的參考,並藉以引發進一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