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Kuei-Shu Shen"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國貴州晚古生代碳酸鹽岩碳同位素地層記錄之意義(2014) 沈桂淑; Kuei-Shu Shen本研究分析採自貴州(華南)晚古生代納水剖面、羅悃剖面、納嬈剖面1134個碳酸鹽岩標本的碳、氧穩定同位素成份,以探討同一海盆但不同地點、不同沉積環境間進行碳同位素地層的比對,並用以探討其意義重建古環境。 根據牙形刺生物地層,納水剖面年代包括中石炭紀、中二疊紀;羅悃剖面年代涵蓋中、晚石炭紀;納嬈剖面所涵蓋的年代為中石炭紀到中二疊紀。納水剖面,δ18O數值介於-13.3~-1.1‰ (平均值為-5.6±2.4‰,N=246); δ13C數值介於-1.1~5.5‰ (平均值為3.2±1.3‰,N=246)。羅悃剖面,δ18O數值介於-9.7~-1.4‰ (平均值為-5.2±1.7‰,N=191);δ13C數值介於-3.0~5.0‰ (平均值為2.3±1.4‰,N=191)。納嬈剖面,δ18O數值介於-12.9~3.8‰ (平均值為-4.6±1.7‰,N=583);δ13C數值介於-0.4~6.4‰ (平均值為3.6±1.2‰,N=583)。 研究結果顯示深色碳酸鹽岩(深水相)較其他淺色碳酸鹽岩(淺水相)的碳、氧同位素數值分別重0~2‰、0.1~4.5‰;相較於深水相的沉積環境,淺水相碳酸鹽岩的碳同位素組成變化幅度較大;因此,推論沉積環境的不同或者改變,會造成碳同位素地層對比上組成變化幅度的落差,但整體變化趨勢是一樣的。 在本研究與中國、全球的碳同位素紀錄變化趨勢與幅度大致相同,平均δ13C數值從Visean和Serpukhovian的2~3‰開始增加,在Gzhelian - Asselian之間,δ13C數值達到最大值,為一個明顯的正偏移事件,造成此δ13C正偏移事件,可能與在Gzhelian–Asselian冰川範圍達到最大程度有關。二疊紀,中國華南與北美洲同時Asselian開始δ13C數值往負偏移,是由於冰期開始萎縮所造成的。在Kungurian時期中國華南與北美洲的δ13C數值都有先往負偏移再往正偏移的變化,而正偏移時與Fielding等人(2008)認為冰期發展時的時間相近,顯示此正偏移與冰期有關,但低緯度與Urals的δ13C數值變化趨勢則剛好相反。在Roadian、Wordian、Capitanian時期中國華南、低緯度地區與北美洲的δ13C數值正偏移與冰期發育的時期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深水相或淺水相的碳酸鹽岩,其碳酸鹽碳穩定同位素分析值的正偏移,都可以對比其他地區的,應可反映有機碳的大量埋藏、冰川的擴張或縮減,並且可以用來作為輔佐地層對比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