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Kuan-yu Ou"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功能論暨社會建構論應用於大學翻譯教學之紮根理論研究(2014) 歐冠宇; Kuan-yu Ou近廿年來譯者訓練及翻譯教學日益興盛,台灣除了翻譯系所接連成立,為數眾多的各大學英文系更廣設(中英)翻譯相關課程,然而不少學者均指出國內翻譯教學成效不彰(主要指大學部翻譯課)。其原因除了學生的外語能力不足之外,教學目的、內涵、教法及教材亦是癥結所在。以目的而言,大學部翻譯課主要仍偏重語言教學,將翻譯視為強化外語的工具,亦即所謂的「教學翻譯」(pedagogical translation)或「語言翻譯教學」(Teaching Translation as a Language Skill),其性質與功能幾乎與英文閱讀及作文課程無異;內涵上也僅著重中英文字表面的轉換對應,忽略了對翻譯更具影響力的文本外因素;教法上大多仍採老師對學生單向傳輸的傳統講述教學,學生的學習缺乏互動及主動;教材則多侷限於單句練習、新聞段落或文學篇章,難以反映出翻譯實務的真實性及多樣化。這些在在顯示大學部翻譯教學未能著眼於培養學生將來實際從事翻譯工作之能力。 綜觀國內外翻譯教學相關文獻,德國功能論(German functionalism)翻譯學派及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vism)為兩大頗受重視的新興學說。以德國翻譯學者萊斯、弗米爾及諾德為首的功能翻譯學派向來主張以翻譯之目的與功能做為翻譯實務及譯者訓練的指導方針;同時也提倡將文本分類、翻譯綱要、翻譯問題分類、翻譯導向之文本分析應用於翻譯教學。源自俄國心理學家維考斯基的社會建構論則強調知識的形成和內化是學習者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而來,深受社會情境與文化脈絡影響;美國翻譯學者吉拉里曾歸納出社會建構論的教學特性,如以學生為中心之學習、互動合作式學習、真實情境及材料、多元現實及觀點、鷹架支持等,並將之實施於德國高等教育的翻譯課堂,頗有成效。功能論及社會建構論具備了修正及彌補國內大學部翻譯課偏失與不足的潛力,然而相關的實徵研究(尤其針對台灣的大學部翻譯教學情境)卻極為匱乏。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功能論為教學內涵,以社會建構論為教學方法,並以功能論及建構論皆強調的真實及擬真稿件為教材,設計出一適合大學生程度的「專業翻譯教學」(Teaching Translation as a Professional Skill),實施於台灣北部某著名私立大學英文系之某班30人的大四翻譯課,並以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的質性研究方法進行大量的資料蒐集及系統性的編碼分析,探究學生的學習歷程、互動合作、成長收穫及學習感受,並給予教學實施上的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在學習歷程方面,學生在學習功能論觀念時會有困惑、啟發、受限及質疑四類現象;在接受社會建構論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則會出現混亂期、探索期、停滯期、成形期及成熟期五個階段。在互動合作上,學生的小組關係可歸納成和諧互惠、一人獨裁、亦敵亦友及表面敷衍四種類型。在成長收穫方面,本功能論及社會建構論之翻譯教學對學生具有「賦權」(empowerment)作用,其內涵則包括了譯者認同、合譯關係、專業能力、自主能力及學習動機五個面向。同時也發現功能論及社會建構論合併實施具有互補作用及加乘效果。本研究除就上述結果提出教學建議細節,亦針對功能論各觀念的部分名稱、定義及分類加以修改,並就社會建構論教學法各項元素在掌控權、時間、專業、資源及同理心方面進一步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