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Ke, Hao-Ren"
Now showing 1 - 20 of 5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2015年ACRL學術圖書館環境掃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2015-06-14) 柯, 皓仁; Ke, Hao-Ren美國大學暨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每兩年會發表一份學術圖書館環境掃描的報告。2015年的學術圖書館環境掃描是基於2014年的學術圖書館重要趨勢(Top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闡述了高等教育環境的改變,及其對圖書館在館藏與取用、研究資料服務、探索服務、圖書館設施、學術傳播,以及圖書館對學生成功等方面的影響。 在環境掃描中,列舉了各項議題在美國的發展現況、最佳實務,以及相關計畫,本文僅節錄其中的可能影響與建議(implications),以嘉惠國內學術圖書館同道。翻譯得不好,請見諒!! 此外,在演講提要中也陳述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近年來的發展Item MARC 21機讀編目格式轉置為BIBFRAME 2.0書目框架格式之研究—以《紅樓夢》印刷文字資料為例(2020) 傅盈甄; Fu, Ying-Jhen身處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的二十一世紀,圖書館必須要考量如何讓館內所典藏的資源與網際網路接軌,進而透過搜尋系統呈現在使用者眼前,然而,圖書館目前所使用的機讀編目格式MARC 21並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為打破圖書館與網際網路的藩籬,BIBFRAME便應運而生。本研究目的為探討MARC 21轉換至BIBFRAME 2.0之過程,並且以臺師大圖書館《紅樓夢》印刷文字資料之書目為範例,分析《紅樓夢》MARC 21書目如何轉檔至BIBFRAME 架構,實體之間如何整併,以及欄位能夠如何調整,以因應將MARC 21格式轉置為BIBFRAME。 本研究採用架構分析方式,以實際書目進行轉檔,依據BIBFRAME 2.0之書目實體框架與《紅樓夢》MARC 21書目欄位的映射,找出可能的實體整併方式。本研究以共計502筆《紅樓夢》印刷文字資料為例,並挑選其中11筆書目作為整併關係的範例。 本研究之結論得出,BIBFRAME是以超作品概念來實施實體整併,並透過一組由作者名稱與作品題名所產生之固定詞彙,以雜湊函數方式生成URI,於不同MARC 21欄位附加上該特定URI來鏈結不同關係的書目,讓書目能夠以Hub的形式整合。LC BIBFRAME資料庫實際上能夠透過整併而自動連結的書目關係,包含原著關係、譯本關係、主題關係,以及相關關係,就本研究所探討之《紅樓夢》書目,四種關係皆可以呈現。整併過程之關鍵為一組具有固定格式的作者名稱與作品題名,故在編目方面,相關欄位的著錄方式與使用詞彙變得更需要具備一致性。 目前國內對於BIBFRAME書目框架格式的探討較為缺乏,期望未來國內圖書館機構能夠嘗試以中文書目資料實際架設BIBFRAME資料庫,探討中文環境下BIBFRAME 2.0的實際操作情形以及需要改善的部分。Item ORCID 發展與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 2014-11) 柯, 皓仁; Ke, Hao-Ren學術研究身分識別問題係屬全球性的 重要議題,身為研究員和學者須長期面對 此 問 題 , 舉 例 來 說 , 國 際 上 姓 名 為 「Wang, Wei」的研究者不知有多少人, 尤其在華人世界,因為中文音譯問題,造 成身分識別更加困難,例如:王維、王 威、王偉、王衛、汪暐、汪瑋、汪巍、汪 渨等英文譯名同樣都是Wei Wang,在眾 多姓名相似者之中,應如何區辨並宣傳自 己的研究活動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採 用身分證字號區別姓名相同的人,藉由給 予每個人一個獨立的識別號,就可以區分 不同的人。ORCID的概念與身分證字號 相似,是用來區別全世界研究學者身分的 識 別 碼 , 每 一 位 學 者 會 有 不 一 樣 的 ORCID識別碼,讓學者們的學術貢獻與 成就在茫茫學海中,更容易被發現與正確 計量。Item Social Trend Tracking by Time Series Based Social Tagging Clustering(2011-09-15) 柯皓仁; Chen, Shihn-Yuarn; Tseng, Tzu-Ting; Ke, Hao-Ren; Sun, Chuen-TsaiItem Structure and pattern of social tags for keyword selection behaviors.(2012-07-01) 柯皓仁; Ke, Hao-Ren; Chen, Ya-NingThis article identifies patterns and structures in the social tagging of scholarly articles in CiteULike. Using a dataset of 4,215 tags attributed to 1,600 scholarly articles from 15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s, a network was built to understand users’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behavi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the frequent-pattern tree method were used to discover the implicit patterns and structures embedded in social tags as well as in their use, based on 26 proposed tag categories. The pattern and structure of this network of social tags is characterized by power-law distribution, centrality, co-used tag categories, role sharing among tag categories, and similar roles of tag categories in associating distinct tag categories. Furthermore, researchers generated 21 path-based decision-making sub-trees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into user tagging behavior for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professionals.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Item Word 2010完全制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2015-06-03) 柯, 皓仁; Ke, Hao-RenItem 中國神話母題標記與檢索系統建置之研究:以《山海經》為例(2022) 何舒綺; Ho, Shu-Chi數位人文研究領域的文本標記應用已有不少成果,但仍少見以數位人文的方法對民間故事進行研究分析。中國神話母題研究亦有一定數量,卻未見文本標記的應用。本研究應用文本標記於中國神話研究領域,希望藉此為中國神話研究者提供更便於進行研究分析的文本。本研究選擇《山海經》作為標記對象,標記項目包括中國神話母題和「神祇/人物名稱」。文本標記主要參考《中國神話母題索引》判斷中國神話母題,並以《山海經校注》校對《山海經》電子文本,採用MARKUS中文古籍半自動標記平臺作為標記工具。本研究完成的《山海經》標記文本內容中,標記的中國神話母題和母題類屬共107個,標記數量為448筆;標記的「神祇/人物名稱」共111個,標記數量為326筆。後續建置中國神話母題檢索系統,提供使用者查詢並瀏覽標記文本。系統建置工具包括Apache Solr、Flask、Jinja2、Bootstrap;系統功能包括「按母題/母題類屬進行檢索」、「按卷次進行檢索」和「按神祇/人物名稱進行檢索」。本研究發現中國神話母題檢索系統的應用包括:一、依據類型或主題瀏覽文本內容;二、依據「卷次」瀏覽文本內容;三、依據「神祇/人物名稱」瀏覽文本內容;四、藉由母題或母題類屬判別文本內容的主題,或比較同一個主題的不同文本內容由哪些母題或母題類屬組成;五、藉由「神祇/人物名稱」的著錄內容,了解文本內容的敘述對象或多個神祇和人物之間的關係。Item 以CIDOC CRM建置現代舞舞蹈家舞作知識本體平台之研究(2021) 朱軒廷; Chu, Hsuan-Ting現今的技術雖然已經可以輕易將資料以資訊化的方式儲存與展現,但是資料的內容的解讀並沒有因為技術的提升而有所影響進而產生巨大變化,透過知識本體的語意呈現,鏈結資料的格式發布,或許可以提供資料更多樣貌供研究者再度發掘與使用。雲門作為臺灣現代舞的著名代表舞團,對於臺灣的現代舞發展奠基了深厚的貢獻,但除了雲門舞集基金會所作之數位典藏網站外,其餘相關紀錄極為稀少,作為藝術團體相關之研究著實不易,因此本研究蒐集雲門舞集數位典藏網站的資料內容,結合網路資源,以CIDOC CRM本體為主,建立現代舞舞蹈家舞作知識本體,並加入Schema.org作為資料欄位的擴充,建立了12個類別、46種屬性、248項實例、467條關聯的現代舞舞蹈家舞作本體。透過鏈結資料的特性,將網路上更多關於雲門的資料彙整連接,並進一步透過語意關係建立其彼此的關係。並且使用Protégé、Django、TimelineJS、D3.js、RDFLib、Apache Jena Fuseki等工具,建置現代舞舞蹈家舞作知識本體平台。Item 以員工觀點探討國內大專校院圖書館與資訊中心合併後現況之研究(2017) 何懷綸; Ho, Huai Lun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內圖書館與資訊中心合併後的現況,並了解合併單位的組織成員對合併的期望,分析組織成員對合併的看法,做為未來圖書館與資訊中心合併的參考。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國內大專校院圖書館與資訊中心合併的組織成員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結果發現,(一)圖書館與資訊中心合併後,最高主管之背景宜兼有圖書資訊與資訊科技二學科;(二)圖書館與資訊中心合併後,組織成員認為需要進一步改善專業能力分組及簡化工作流程;(三)圖書館與資訊中心合併後,創新服務需要進一步改善;(四)圖書館與資訊中心合併後,為提供良好服務品質,在人力與預算需妥善考量。 本研究建議,基於圖書館與資訊中心之核心服務內容並不相同,學校對於此二單位的合併需要審慎思考,並與兩單位成員進行深入的溝通,建立合適的組織架構,才能有效地達成合併此二單位的目標,同時創造新單位的價值。Item 以整合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資源探索服務之使用行為—以台北美國學校為例(2024) 黃南寧; Huang, Nan-Ning如何讓多元化的電子資源被使用者廣泛的運用一直是圖書館所不斷思考的課題。豐富的電子資源存放網路雲端,少了存取連結是看不見也摸不著,訂閱價格卻又往往大幅度地占據圖書館預算。資源探索服務好比新一代的圖書館整合查詢系統,其單一檢索框與搜尋功能允許使用者快速的查詢圖書館內所有訂購的電子資源與實體館藏,提供使用管道檢索與取用,增加電子資源被看見的機會。本研究探索資源探索服務能否被使用者所接受並發揮其功能,並分析影響使用的因素。本研究以台北美國學校為例,探討高中部學生使用圖書館資源探索服務之使用行為,並分析影響學生行為意圖的因素、以及與個人背景變項影響之關連性。本研究使用整合科技接受模式為研究架構,設計量化問卷調查,以SPSS23.0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群影響皆對高中生的行為意向有顯著影響,進而間接影響其使用行為。助益條件則直接影響高中生的使用行為。在個人背景變項研究分析發現,性別、學級、網路使用經驗、自我動機對於各構面與行為意向和使用行為之間的調節沒有顯著的影響。針對研究發現提出兩個建議方向供圖書館參考:一、圖書館與跨部門合作教學。除了已經與圖書館合作的歷史、社會、英語學科外,其他學科如自然、數理、機器人、戲劇舞蹈或外國語言等學科也應嘗試將其學科課程與圖書館資源連結,積極將圖書館豐富的資源與資源探索服務推廣至全校與行政部門團隊;二、創造助益條件。譬如:定期審視操作指南的正確性,若平台有變動時需同步更新指南;錄製教學影片,學生即使缺席圖書館課程也能透過線上影片自主學習,或利用影片重複學習;推廣校外使用,讓學生理解電子資源如同便利商店一樣24小時全年無休。以上建議期望可以提升資源探索服務與電子資源的使用率,同時也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學習與研究環境。Item 以數位人文方式探析《金瓶梅詞話》之「酒」事研究(2023) 簡凡雅; Chien, Fan-Ya《金瓶梅詞話》作為四大奇書之一,屬明代末期長篇白話章回小說,內文不厭精細地摹繪西門慶一家的的日常生活。「酒」在當中大量出現,於《金瓶梅詞話》領域中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幾乎皆採人工方式研究,少見以數位人文方法對其進行研究分析。其中文本標記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研究進行《金瓶梅詞話》全文「酒」功能研究,以往只有針對文中「宴飲」目的進行分類標記與研究,本研究標記全文《金瓶梅詞話》與「酒」有關的功能事項進行「酒事」研究。本研究標記項目主要為「飲酒目的」。依據酒功能共分五大分類,各功能總次數排序為「人情交際」194次、「慶賀慶會」108次、「遊賞玩樂」74次、「其它功用」45次、「偷情淫樂」27次,共計標註448次。標記後進一步運用數位人文工具進行探勘,藉以來挖掘《金瓶梅詞話》之中「酒」功能新的詮釋可能性,發現文中多使用「飲酒」與「吃酒」,使用上前者較正經,後者則多使用於享樂上。另外觀察宴席中常出現的「酒席」、「擺酒」、「置酒」、「酒筵」四字詞在使用目的上也有所不同,分別依序是較正經、謹守規矩的宴席;工作官職官員們所設的宴席;設宴迎送離開或歸來的親友;安置辦理較歡愉、慶賀的宴席等。此外採用胡衍南將《金瓶梅》所切分四部分,本研究分別簡化為第一階段發家、第二階段攀升、第三階段爆發至崩壞以及最後的第四階段衰敗來代表,以此為做運用數位人文工具以俯視角度綜觀詞語的全文趨勢,觀察「酒」與西門府整體的興衰,發現大多目的是隨著西門府興衰所起伏,但有些則是例外,如「慶賀婚嫁」,是在西門慶死後第四階段上升,因為眾娘子多又改嫁;而「擺酒」如上述大多是迎送所使用,在西門府崩壞後各自分家因此較頻繁出現。綜觀上述藉由數位人文工具幫助下,本研究在進行不同層面的資料分析與聚合後,挖掘「酒事」新面向研究並進一步詮釋觀察「酒」與西門府興衰起伏彼此息息相關。未來建議可增加標記內容與項目,嘗試其他學者酒功能或酒宴種類分類,也可以進一步研究明代物質文化。Item 以知識本體建置圖書資訊學領域學者的事業歷程網路平臺-以王振鵠教授為例(2016) 符興智; FU, HSING-CHIH為了透過資訊技術輔助人文學者進行研究,減少由人工觀察所需花費的時間和提升決策判斷的正確性,研究人員們開始採用哲學領域中的知識本體概念來處理知識資訊,同時經由結合鏈結資料的資訊技術,能夠輔助學者們取用各種資訊。 王振鵠教授被認為是影響臺灣圖書館領域深遠的學者,其在任職國家圖書館館長期間建樹良多,同時也培養出許多傑出人才。本研究透過知識本體與鏈結資料技術分析王教授的生平事蹟與學術貢獻,期能建構一套工具解析臺灣圖書資訊學領域學者的事業歷程,並做為數位人文的研究資料集與工具。 本研究採用知識本體技術,參考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所收集的王教授資料,設計出一套總計26種類、29種屬性與3645條三元組的知識本體,用來描述王教授的事業歷程,並且使用Protégé、Apache Web Server、MySQL Database、D2RQ Server與LODlive圖形化工具,建置可描述台灣圖書資訊學領域學者事業歷程的網站。 為了測試網站效率,本研究召募74名圖書資訊學領域人員進行四個驗證知識本體關聯性的任務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在一般性任務的任務一與任務二當中,本研究網站明顯快於對照組的傳統網站,在搜尋語意經過自然語言特殊處理的任務三中則兩者無異,而需要使用者應用超連結的任務四則結果相反,根據此結果進而發現了現今知識本體網站缺乏完善界面的問題。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能擴展知識本體的收納範圍,以及修改結構以適應其他學術領域,並且開發出更便利的知識本體取用介面。Item 以科技接受模式與科技準備度探討新北市立圖書館使用者對電子書網站行為意圖之研究(2024) 陳國蘭; Chen, Kuo-Lan數位閱讀已逐漸成為現代人吸取知識的主要模式之一,自各種數位設備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出現後,隨著技術的進步與內容多元化,使民眾在生活中對電子書的使用更加依賴。國內的公共圖書館也與時俱進,推行數位政策,對於電子書館藏的發展越發重視。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與科技準備度為理論基礎,探討新北市立圖書館的使用者對於電子書網站的使用情形、行為意圖及接受度。本研究發放網路和紙本問卷,共獲得322份有效問卷,再利用SPSS 23.0進行統計分析,歸納研究結論如下:(一)問卷填答結果女性多於男性、以18-30歲族群為最多、居住於新北市行政區者佔六成。(二)使用者之數位設備使用、科技準備度會影響對於電子書網站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之感受。(三)使用者對於電子書網站知覺易用性會影響知覺有用性。(四)使用者對於電子書網站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會影響使用態度。(五)使用者對於電子書網站知覺有用性與使用態度會影響行為意圖。(六)使用者對於電子書網站行為意圖會影響實際使用行為。(七)使用者性別僅影響創新性和知覺易用性、使用者年齡會影響不安全性和知覺易用性。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四點建議:(一)分析電子書網站平臺的利用情況並篩選更新。(二)定期進行電子書使用者之個人化分析,以推廣電子書資源。(三)提升電子書館藏的豐富度與品質。(四)針對不同族群需求舉辦電子書利用教育或數位課程。Item 以自我決定論探討成人閱讀動機、態度及行為之研究(2016) 羅郁晴; Lo, Yu-Ching本研究旨在透過自我決定論探析成人閱讀動機、閱讀態度以及閱讀行為。本研究分析的層面包含自我決定論之三種基本心理需求、成人閱讀動機、閱讀態度以及閱讀行為等面向。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自2016年5月21日至6月20日於網路、公共圖書館、各機關單位等地點發放問卷,總共回收1000份有效問卷。本研究根據問卷結果進行分析,提出三項結論:(一)成人閱讀動機及態度在過去研究多以參考The Motivations for Reading Questionnaire (MRQ)為主要動機理論。MRQ雖可呈現內在與外在動機的強度,但難以兼具研究對象所呈現之動機狀態;(二)個人天生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對於成人讀者的閱讀動機以及閱讀態度皆具有正向相關;成人讀者之閱讀動機以及閱讀態度亦和閱讀行為具有正相關;(三)以基本心理需求來說,除了勝任感外,自主性及關聯感皆可透過多元線性迴歸來呈現出對成人之閱讀動機以及閱讀態度的影響性;以閱讀動機以及閱讀態度對閱讀行為來說,在主題廣度方面,閱讀動機和態度皆具有影響力;在時間方面,僅有閱讀態度較具影響力。本研究結果顯示,滿足個人天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有助於個體從事閱讀活動,不僅能夠強化其內在動機,也可以帶來正面的閱讀態度,使個體發自內心對閱讀活動感到喜歡,並將之內化為個人的興趣外,亦能體會閱讀的重要性以及意義。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如下:(一)營造自主學習的環境,鼓勵或協助成人自我營造出舒適的閱讀環境,自主學習,選擇感興趣的閱讀素材以強化成人自身對於閱讀的興趣;(二)營造共讀環境,鼓勵成人與志同道合的同伴分享和討論閱讀心得,以提升閱讀能力外亦滿足其歸屬感;(三)瞭解閱讀環境的改變與否有助於三種基本心理需求的提升。Item 以鏈結資料建置圖書館目錄查詢系統之研究(2016) 方凱鴻; Fang, Kai-Hong圖書館的館藏目錄一直擔任著指引讀者館藏位置的角色,隨著科技的進步,館藏目錄自實體卡片目錄演變為線上公用目錄系統,配合資訊時代的腳步,不遺餘力提供整合檢索資訊給予讀者,應用了大量應用程式介面(API)技術於檢索系統之中,然而API的不一致卻會增加維護檢索系統的困難。 自1990年代,Tim Berners-Lee建立全球資訊網之後,建構結構化且具有語意的資訊網路,透過資料間相互連結的語意網技術,是奠定圖書館下一代目錄提供網路資源檢索服務的重要基礎,鏈結資料則是實踐語意網的最佳實務。 本研究透過鏈結資料的技術,整合存在於網路上的各項資料,系統化使用網路資訊。本研究將書目資料轉換為鏈結資料集,連結網路資訊整併至鏈結書目資料,提供給使用者瀏覽以及下載。最後透過系統使用性量表以及訪談來評估本研究所開發之系統的使用性,瞭解使用者對本系統的接受程度。 本研究達成以系統實作的方式建置一套線上公用目錄,並且依循著鏈結資料的生命週期來逐步建置,使用鏈結資料讓傳統書目資訊得以提供與其他館藏相關連的額外資訊,系統使用性量表達到標準,因此本系統的使用性對使用者而言是可被接受的。訪談結果顯示,本系統得到的正面回饋有:1) 自動建議檢索詞;2) 提供書籍封面縮圖;3) 呈現作者總覽圖表;4) 提供電影改編資訊與系列作品介紹。然而亦有使用者給予負面回饋是可供本研究進行改進:1) 基本書目欄位較少;2) 缺乏QR Code功能。Item 以鏈結資料為基礎之漫畫資料系統發展與評估(2019) 張婷嫥; Chang, Ting-Chuan綜觀漫畫發展,漫畫已成為十分普遍的讀物並具其文化意義,然而漫畫資料 缺乏系統性組織且資料描述缺乏一致性,致使資訊雜亂、不易利用;隨著漫畫發 展國際化,漫畫因翻譯而資料分散,加以現今並無專門的漫畫知識本體及漫畫資 料集,增加漫畫資料應用上的困難。 基於以上現狀,本研究試探討漫畫的知識本體,藉由內容管理系統 Drupal 建 構以鏈結資料為基礎之漫畫聯合目錄框架,並實作一套匯集多種資源的鏈結資料 漫畫資訊平台,藉由系統使用性量表評估系統,透過問卷調查使用者對此資訊平 台的直觀感受與接受度。本研究以 DBpedia 及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資料庫(Media Arts Database)來補充本地漫畫資料之不足,利用 Schema.org 詞彙作為漫畫知識 本體結構化漫畫資料,透過 Drupal 模組將資料轉換成鏈結資料格式,最後發佈 鏈結資料、公開 SPARQL 端點,供使用者藉由 SPARQL 標準化查詢指令查詢及 利用資料。本系統經系統使用性測試平均分數為 74.58 分,已達標準(70 分), 且使用者接受度高。 關鍵詞:漫畫、鏈結資料、Drupal、系統使用性量表Item 偏遠地區國小學科教師與圖書教師之閱讀協作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2023) 陳品萱; Chen, Pin-Hsuan本研究旨在探討偏遠地區國小學科教師與圖書教師閱讀協作教學,對於五年級學童的閱讀動機、閱讀行為之影響,以及此閱讀協作教學之實施歷程。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桃園市某偏遠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14人與教師4人,教學為期9週,共計18節課。採用前實驗研究法進行單組前後測,以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學童的閱讀動機、閱讀行為之改變,輔以訪談法與文本分析,探究學科教師與圖書教師實施閱讀協作教學時面臨的困境與因應方式。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獲得三項結論如下:(一)偏遠地區國小學科教師和圖書教師建構高層次協作模式,並提出有效因應策略,能克服閱讀協作教學中各項教學困境。(二)偏遠地區國小進行學科教師與圖書教師閱讀協作教學,有助於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動機,且學童均表達喜歡此協作之閱讀課程。(三)偏遠地區國小進行學科教師與圖書教師閱讀協作教學有助於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行為,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類別增加,於學校圖書館個人借閱量、借閱人次提升;雖然全班整體在學校圖書館的借閱量下降,卻有更多學童會至校外圖書館、安親班閱讀課外書籍。基於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一)學校行政應提供教師精進協作教學知能之資源,並配合各科教學活動,進行學科教師與圖書教師閱讀協作教學整體課程規劃,同時充實教學媒體設備,營建教學資源多元化之環境。(二)學校教師應積極參與學科教師與圖書教師的閱讀協作教學,並組成優質教學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三)圖書教師應融入課程與教學進行初級教學設計,同時配合課程充實圖書館各類館藏,也可藉由協作課程增加圖書館經營人力。(四)未來相關研究可增加閱讀理解能力檢測,且閱讀行為問卷題項的閱讀頻率層面可再加入於校外閱讀情形之題目。Item 健康科學領域大學生對非醫藥類圖書之閱讀行為研究:臺北醫學大學之個案研究(2022) 陳雨靜; Chen, Yu-Ching本研究欲瞭解健康科學領域大學生對非醫藥類圖書之閱讀動機、需求與行為,以性別、年級、學系等不同背景變項進行探討分析,以利館藏採購策略布局、提供推廣活動參考依據,希冀藉以強化圖書館館藏資源,提高閱讀活動參與人數。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經專家效度審查後完成正式問卷,自2021年7月日至2021年7月31日將邀請填寫問卷信件寄給臺北醫學大學全校大學部學生,共回收有效問卷870份。經問卷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一)閱讀動機、需求、行為現況:(1)閱讀動機最高者為「覺得內容不錯或吸引我」,而在閱讀動機構面以「興趣與喜好」為最高;(2)閱讀需求:常用的圖書載體形式為紙本書;資訊來源以同學朋友告知最多;取得管道以「自己購買」居多;資訊來源以「同學朋友告知」最多;圖書主題以「文學小說類」最多人喜歡;(3)閱讀行為:閱讀時間平日平均以1小時內為最多,假日則提高至1~2小時;閱讀頻率以2~3天閱讀一次為最高;閱讀場所以在家裡閱讀居冠;印象深刻的圖書館活動為每月書展。(二)性別與年級的不同在閱讀動機與閱讀需求這兩方面並沒有差異;學系的不同在閱讀需求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在閱讀動機的部分,醫學系、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醫務管理學系動機較其他學系來得高。(三)性別、年級在閱讀行為部分並無顯著差異;不同學系在平日每天平均閱讀非醫藥類圖書時間這個部分具有差異,其餘則沒有明顯差異。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如下:(一)定期進行館藏借閱分析,以期確實掌握讀者閱讀需求;(二)辦理閱讀推廣活動,加深讀者印象;(三)營造良好閱讀氛圍,營造放鬆愉悅的閱讀環境;(四)提供各校區學生充足之非醫學類圖書館藏,針對校區系所學生之閱讀需求增購非醫藥類圖書館藏。Item 公益旅行資訊需求與動機探究(2015) 張煦; Chang, Sheu近年來不論是公部門或民間單位均致力推動青年參與國際服務,除了服務主體以外,亦包括旅行的成份,這樣的形式除了讓志工進行文化交流、服務人群和拓展人生經驗,同時也體驗在異國生活的挑戰和自我探索,又有學者稱作公益旅行。在過往的研究中較多關注在志工的學習成長、服務成效和組織運作方面,少以志工角色為主體,探討志工在從事公益旅程當中需要何種資訊解決問題或減少不安感。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從事國際公益旅行的資訊需求認知情況和動機傾向,並探討動機與資訊需求的相關情形。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網路問卷形式,針對2012年至2015年已從事公益旅行的參與者進行調查,排除扮演資訊提供者角色較重且以志工團進行服務的民間組織參與管道來源。 研究結果發現:(1)志工參與公益旅行動機可分六類,分別為旅遊動機、同行暨有親友動機、利他動機、專案動機、生涯成長動機、外在證明動機;(2)參與公益旅行動機,以專案動機為優先,利他動機和旅遊動機分別次之;(3)參與動機具有多重組合現象,又以外在證明動機分別與生涯成動機和旅遊動機相關性較為顯著;(4)志工認知的資訊需求主題可分六類,分別為服務週邊規劃、旅行個人準備、服務執行內容、探索與分享、國家基本資訊、旅遊景點與其它;(5)志工從事公益旅行認知需要的資訊以國家基本資訊最高,其次為旅行個人準備和服務執行內容;(6)資訊需求主題之「國家基本資訊」與「探索與分享」各自與其它主題較具有相關性,而服務執行內容資訊獨立性高;(7)動機與資訊需求存在三種典型相關;(8)共有七項背景變項對志工動機或資訊需求主題具有差異。 依據上述八點,針對志工召募管理單位和個人提出綜合建議:(1)依本研究結果得出32種資訊需求與其分類,志工召募管理單位可以重新檢視資訊的編排並聚類相關的資訊,有意從事公益旅行者可以思索未來從事活動時的資訊藍圖;(2)召募管理單位可依動機與資訊需求的相關特質,給予志工需要強化或加強的資訊、課程或訓練;(3)組織需強化專案特色與區隔,個人需慎選服務計畫;(4)正視旅行動機在公益旅行中的角色。Item 公眾協作平臺參與者動機與需求之研究-以臺灣數位有聲書平臺為例(2017) 吳如玲; Wu, Ru-Ling拜網際網路與資訊科技急速進步之賜,人類對知識生產、傳播型態已突破數千年來對感官的支配,不再受時空限制。二十一世紀初,數位有聲書傳播技術已臻成熟,加上行動裝置普及,因此有聲書在歐美無論是發行量、聽讀人口均快速成長。相對於此,華語有聲書的數量及聽讀者仍相當稀少。獲取知識的能力,儼然成為人類因應快速變化與激烈競爭環境的重要能力,希望透過本研究能鼓勵華語有聲書藉由科技進步而成長。 近年來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傳播與匯聚特性,發展出公眾協作模式,若規劃得宜,運用此模式從事有聲書公眾協同創作,將能快速累積大量作品,成為聲音知識庫。本研究以研究發展法的精神,運用開放原始碼的內容管理系統Drupal 7,建置一個有聲書公眾協作平臺,並透過Facebook社群網站公開招募協作者與研究者一起協同製作有聲書,再將作品成果分別上傳到Youtube影音平臺、本研究開發的有聲書平臺、Facebook社團三方,於網路公開,自由取用。 在蒐集研究資料的策略方面,循著協作者歷經:參與、協作、作品開放取用、聽眾回饋等過程,同時研究者自研究計畫展開即建立執行日誌、通訊紀錄,再與協作者進行參與式訪談,製作訪談紀錄,蒐集三類資料進行比對,分析協作者參與動機與需求。研究結果顯示,協作者最主要參與動機依序為:幫助他人、認同公眾協作、分享的喜悅,而協作者參與的最大考量是時間;對平臺功能的需求,重視操作簡易、內容分類、查詢方便,關於平臺經營,則希望加強成果推廣,維護平等、自由、相互尊重的精神;研究建議:運用公眾協作模式發展有聲書,既建聲音知識庫,也匯聚人才與良善美德。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