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ung Kuo-En"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藏東東久-米林剪切帶構造演化史之研究(2008) 洪國恩; Hung Kuo-En東久-米林剪切帶為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之西界斷層,東喜馬拉雅構造結自早新生代印歐板塊碰撞事件以來,一直處於一個地體碰撞樞紐地帶,而地表斷裂與強烈變形作用也深受其影響。前人曾探討此構造結之形成過程與機制,但也都未能全然的了解此地區複雜的地體架構模式。為釐清東喜馬拉雅構造結形成之過程,本研究選定其西界之東久-米林剪切帶,藉由野外調查、顯微構造之葉理分析以及葉理交軸分析,並配合 40Ar/39Ar 定年法來探討此剪切帶構造演化與熱事件過程,以期能更進一步瞭解東喜馬拉雅構造結的形成機制。 初步分析結果顯示此區域構造作用可分為三期塑性變形事件 (D1、D2、D3) 與最後一期的脆性變形事件 (D4):第一期變形作用 (D1) 為早新生代印歐板塊聚合作用而造成平行於剪切帶之同斜褶皺 (Isoclinal fold),褶皺軸面 (S1) 走向北偏東30~50°向西北傾約60~70°,並呈現西北-東南向 bulk shortening,shear sense 顯示出左剪壓縮作用,是為剪切帶主要形成之作用期。第二期變形作用 (D2) 介於早新生代印歐板塊碰撞與 20.1±0.2Ma 之間,主要產生趨水平向偃臥褶皺 (Recumbent fold),褶皺軸面 (S2) 走向為北偏東 20~70°向西北傾約 5~40°,shear sense 顯示出近水平向東南逆衝作用,可能於此時期岩圈在 D1 後因西藏高原增厚並造成重力垮塌之循環作用。第三期變形作用 (D3) 主要產生平行於剪切帶東北-西南走向的葉理 (S3;N23~45°E;NW65~85°),呈高角度向西北傾,shear sense 呈現右剪壓縮之剪動方向,並造成剪切帶在 20.1±0.2~11.4±0.1Ma 由南往北不同時剪動抬升,並認為東南亞早在 20Ma 則開始以東喜馬拉雅構造結順時針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