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ung, Yu-Ting"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住宿生對於自治幹部服務品質、生活學習方案與環境知覺之關係研究-以中部一所私立大學為例(2021) 洪于庭; Hung, Yu-Ting本研究旨在進行住宿生對於自治幹部服務品質、生活學習方案與環境知覺之關係研究;以個人背景變項、宿舍自治幹部服務品質、生活學習方案知覺作為影響因素,並加以探究與環境知覺之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中部一所私立大學108學年度住宿於男生宿舍、女生宿舍住宿生作為調查對象,有效樣本共計1,489人,其中男性596人,女性893人。研究結果發現: 一、個人背景變項對各研究構面差異分析的數據顯示,住宿生以女性、二年級、住宿經驗一學期、有工讀經驗、曾擔任過宿舍自治幹部者,對於宿舍自治幹部服務品質認同程度較高;此外,住宿生以二年級與三年級、有工讀經驗、曾擔任過宿舍自治幹部者,對於宿舍生活學習方案知覺認同程度較高;最後,住宿生以女性、二年級與三年級、住宿經驗一學期、有工讀經驗、曾擔任過宿舍自治幹部者,對於環境知覺認同程度較高。 二、本研究宿舍自治幹部服務品質與宿舍生活學習方案知覺有正向關聯性,而宿舍自治幹部服務品質與宿舍生活學習方案知覺對於環境知覺均有解釋力且呈現正向相關性。 (一)組織/結構模式面向:大學住校經驗在五個學期及以上、工讀經驗在校內工讀以及校內與校外工讀、宿舍自治幹部服務品質在宿舍行政事務及生活管理、促進同儕間交流互動、維護住宿生權利、提升宿舍教育功能、宿舍生活學習方案在人際互動與學習經驗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78.2%。 (二)群體共同特質模式:學院在建設學院、居住地區在東部地區、擔任宿舍自治幹部經驗兩學年、宿舍自治幹部服務品質在宿舍行政事務及生活管理、促進同儕間交流互動、維護住宿生權利、宿舍生活學習方案在人際互動與學習經驗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51.2%。 (三)知覺/建構模式:工讀經驗為校內與校外工讀、擔任宿舍自治幹部經驗一學年、宿舍自治幹部服務品質在宿舍行政事務及生活管理、維護住宿生權利、提升宿舍教育功能、宿舍生活學習方案在人際互動與學習經驗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67.5%。 (四)物理模式:性別在生理男、學院在建設學院、大學住校經驗在一學期、擔任宿舍自治幹部經驗一學年、宿舍自治幹部服務品質在宿舍行政事務及生活管理、促進同儕間交流互動、維護住宿生權利、宿舍生活學習方案在人際互動與學習經驗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54%。 (五)整體環境知覺:學院在建設學院、國際科技與管理學院、其他學院、工讀經驗在校內工讀、校外工讀、校內與校外工讀、宿舍自治幹部服務品質在宿舍行政事務及生活管理、促進同儕間交流互動、維護住宿生權利、提升宿舍教育功能、宿舍生活學習方案在人際互動與學習經驗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80.1%。Item 國中階段學習障礙學生升學轉銜資源班教師服務現況與家長需求之相關研究(2016) 洪鈺婷; Hung, Yu-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學習障礙學生升學高中職轉銜服務供給與需求之現況,主要目的為:一、瞭解臺北市國中教育階段學習障礙學生升學轉銜服務的執行現況、困難與需求;二、分析臺北市國中教育階段學習障礙學生升學轉銜中,資源班特教教師服務之執行現況、困難與家長需求之差異狀況;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資源班特教教師與學習障礙學生家長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升學轉銜服務執行現況、困難與需求之差異情形;四、瞭解臺北市國中教育階段學習障礙學生升學轉銜中,資源班特教教師服務之執行現況、困難與家長需求間的相關程度;五、瞭解臺北市國中教育階段學習障礙學生升學轉銜中,資源班特教教師服務之執行現況、困難與家長需求間的預測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國中資源班教師參與學習障礙學生升學轉銜服務現況調查問卷」與「國中資源班家長參與學習障礙學生升學轉銜服務需求調查問卷」,研究對象為臺北市一四學年度公立國民中學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特教教師與一四學年度就讀臺北市公立國中九年級學習障礙確認學生家長。教師有效問卷共163份,可用率為98.8%;家長有效問卷共177份,可用率為85.5%。 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皮爾遜積差相關、雪費法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臺北市國中資源班教師提供學習障礙學生升學轉銜服務之執行現況與困難部分,不論是「規劃並執行轉銜評量」、「家長及學生參與」、「提供支持系統」與「規劃轉銜教育課程」層面,執行現況部分皆屬「普通符合」至「高度符合」之程度,困難程度部分皆屬「中下困難」之程度。而家長需求部分,在任一層面中皆屬「高度需求」之程度。 二、家長需求程度較高的前三名層面,亦是教師最感困難與執行程度較低的前三名層面,分別是「規劃並執行轉銜評量」、「提供支持系統」與「規劃轉銜教育課程」。家長自覺需求程度最少的「家長及學生參與」層面,也同時符合是教師執行現況最佳與困難程度最少的層面。 三、國中資源班特教教師提供學習障礙學生升學轉銜服務之執行現況,在「規劃並執行轉銜評量」、「家長及學生參與」與「規劃轉銜教育課程」層面上,會因為「特教專業背景」與「教師資格」等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而在教師執行困難與家長需求部分,則不因不同背景變項而有顯著的差異。 四、臺北市國中資源班特教教師升學轉銜服務執行「現況」與「困難」為中度負相關,但執行現況與家長需求程度各層面,或是執行困難與家長需求程度各層面,彼此之間不僅未達低度相關水準,更未有顯著相關表現。 五、在「升學轉銜服務執行現況」預測「升學轉銜服務執行困難」中,「提供支持系統」是屬於較具預測執行困難整體與各層面之解釋力之層面。而在「升學轉銜服務執行現況」預測「家長需求」以及「升學轉銜服務執行困難」預測「家長需求」上,不僅彼此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更無預測解釋力。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資源班特教教師、學校與教育行政單位、家長,以及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組織溝通與工作滿意之探討-以組織氣氛為中介變項(2021) 洪佑庭; Hung, Yu-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研究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知覺組織溝通之成效,進而深入瞭解其行政人員在組織溝通、組織氣氛與工作滿意之情形,以及三個變項間相互影響的情形。以目前服務於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人員為本研究之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於2021年4月23日,採用紙本問卷進行,共收回119份問卷,以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進行資料的分析,研究發現如下:一、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行政人員年齡分佈平均,年資集中在5年以下,學歷集中在碩士以上,體育科系與非體育科系畢業之行政人員接近平均,顯示本研究之行政人員背景來源廣泛。二、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行政人員知覺「組織溝通」、「組織氣氛」皆屬於中上水準,「工作滿意」亦屬於中高水準,顯示其行政人員在此三方面感受良好。三、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組織溝通、組織氣氛與工作滿意之間具有中度以上正相關,顯示三者具有顯著關聯性。四、 組織氣氛在組織溝通對工作滿意之間具有中介效果。基此,國訓中心在組織運作管理方面應以目前的方向為基礎,持續精進,做更為縝密的計畫執行,並且創造輕鬆和諧的組織氣氛,讓成員感受自己備受重視以及關心,認為服務於國訓中心是最佳的選擇。Item 學生對紙本閱讀與Podcast聽讀偏好及閱讀理解差異之研究(2023) 洪宇亭; Hung, Yu-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對紙本閱讀和Podcast聽讀偏好及閱讀理解差異之研究。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研究者任教學校之國小四年級學生共27人為研究對象,實驗組使用Podcast聽讀,對照組使用紙本閱讀,進行為期七週的閱讀時驗,並以臺中市線上閱讀認證系統及自編的閱讀學習單進行閱讀理解檢測,七週後,兩組交換閱讀媒體,對兩組學生進行閱讀偏好問卷及訪談。綜合研究結果,從閱讀理解表現及閱讀媒體偏好兩方面歸納結論如下:一、閱讀理解表現 Podcast組在閱讀認證系統的閱讀理解表現顯著低於未使用Podcast前,而造成紙本組閱讀理解表現優於Podcast組的原因是紙本書有文字和圖畫,有助於閱讀理解,可加深閱讀印象。而Podcast以聲音為主,由於看不到文字,須專注聆聽,學生大都能聽懂並說出聆聽內容的要點,但對於記憶性的問題及運用前後所講述的內容進行推論有困難。 分析閱讀學習單發現紙本閱讀能提供較不受干擾的自我思考場域,紙本組思考的面向較為多元廣泛,使用Podcast聽讀,能提升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但主持人主觀的想法和闡述可能影響學生認知,亦會限制學生思考。 二、閱讀媒體偏好 多數學生偏好Podcast,其音效與背景音樂的運用,增加聽讀的趣味性,並表示在聽完Podcast後,會對文本內容感興趣,進而想去閱讀該書的紙本書,也有不少學生認為紙本搭配Podcast使用會讓閱讀更有趣。 最後,根據上述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國小教師及學校閱讀教學規畫之參考。Item 教師於社群課程實踐之個案研究:以批判教育學為視角(2021) 洪郁婷; Hung, Yu-Ting課程改革相關討論一直備受關注,尤其臺灣實施十二年國教之後,這一波改革對師生而言更是直接的衝擊;不過,即使處在這樣的脈絡之中,教師的課程實踐似乎仍是步履維艱。過往的研究,多從國家機器、教師文化、專業認同等方面對上述現象予以解釋,本文則企圖打破原先的論述框架,新闢教師實踐的論述空間,故嘗試採完全走入教師的脈絡之中,不再讓教師成為被觀看的他者;用批判教育學的視角,從課程意識、師生關係、社會責任三個層面的覺醒歷程,理解教師為何要實踐、如何去實踐,並將教師批判覺醒後的課程實踐予以理論化。本文採為時兩年的質性個案研究,深入臺灣北部某縣市都會區的大型完全中學國中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研究對象為此社群其中三位教師;並運用參與/非參與式觀察、回溯性的深度訪談、文件分析,探究教師如何藉由社群建構出多重反思的專業文化場域、教師覺醒的契機與歷程、以及實踐的困境所映射出的結構性問題。研究發現,教師的教學作為,往往反映了教育體系中的各方權力關係,故教師通常會在權衡之下,選擇自認為最適合的處理方式,但這不一定具有教育意義;若能打破現存結構對教師的定義,教師賦權的力量便會產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則頗為複雜,既是平等的關係,教師須帶著批判反省的力量聆聽學生的聲音;亦是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教師須走向解放的權威,方能帶領學生共同建構課程,這對本研究的個案而言,是仍待努力的方向。教師的社會意識則能帶領教師走向覺醒,本研究個案因能與課室中弱勢的學生站在同一陣線,故得以揭露迷思,看見社會結構中的隱形群體,進而期待能藉由課程實踐,消解此結構所帶來的壓迫。根據上述的發現,研究結論有五項,分別為:一、社群的交流能讓教師看見多元的課程實踐;二、教師可從自身與課程的連結開始展現主體;三、反省的學習能生成批判性知識並共構課程;四、教師面對基進的改革行動時仍會游移不定;五、納入課程實踐的改革論述使教師賦權增能。而本文亦針對未來關於教師課程實踐的研究以及關於第一線教師的實踐,予以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