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uang, Yu-Ting"
Now showing 1 - 15 of 1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一所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校長正向領導行為之個案研究(2021) 黃郁婷; Huang, Yu-Ting本研究係以臺北市一所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為個案研究的對象,探討個案實驗學校校長的正向領導特質,亦探討個案實驗學校校長的正向領導策略與作為情形,最後,探討個案實驗學校校長透過正向領導對於組織內、外部的影響。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進行深入研究,運用半結構訪談、文件分析以及省思的過程進行分析。以下為本研究主要發現:一、 個案學校校長的成長背景與經歷,加上多元化的教育型態,反映出其不同面向的領導模式,以「利他型領導」中的正向領導為主要領導方式,以正向作為帶出超出預期的正向影響。二、 個案學校的領導策略和作為受到內部情境影響,是以,個案學校的學校結構特性:規模、成員組成、分工架構;學校願景理念:目標價值、課程與教學影響個案學校校長的正向領導施為。三、 以正向領導策略五構面:正向資本、正向關係、正向溝通、正向意義、正向氛圍,細究個案學校校長的策略和對於組織內、外部的影響。個案學校校長及任職該校的教師所擁有教育願景、理想,得以在個案學校中實踐,從中獲得正向資本。四、 個案學校校長透過長時間與成員相處,調整其領導者的姿態,放下身段,給予成員生理、心理等支持,並從傾聽中同理成員的感受,引導成員能夠反思學習,產生自我回饋,感受到賦能感,因而建立正向關係與達到正向溝通。五、 個案學校校長從與利害關係人交流中獲得正向資本,持續進行正向關係與正向溝通的施為,使得利害關係人與所處的環境產生正向意義與正向氛圍,透過正向氛圍的營造,促進更高層次的正向意義,為動態加乘循環。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分別對個案學校、體制內學校提出建議及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人之初,性本「單」?國中國語文繪本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2019) 黃郁庭; Huang, Yu-Ting本研究建構一套國中國語文繪本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目的在於透過繪本教學與閱讀改善學生的性別刻板印象和提升閱讀興趣。本研究以國中八年級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與教學,輔以學習單、訪談、觀察記錄、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整理,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層面,探究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研究結果如下: 一、建構以打破學生性別刻板印象、提升性別平等涵養和閱讀興趣為目標之多元文化課程方案; 二、多元文化課程有效改善學生性別刻板印象、增進對他人的包容與尊重並付諸實踐; 三、運用合作學習和寫作評量進行繪本教學能提升學生閱讀興趣、溝通和反思力; 四、議題融入教學提升教師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能力和專業成長。Item 仿妝行為的體驗,美還能延續下去嗎?(2020) 黃鈺婷; Huang, Yu-Ting本研究主要探討「閱聽者的仿妝行為」後,閱聽者和美妝YouTuber仿妝結 果的比較,對美妝YouTuber滿意度的影響,由於單純觀看美妝影片閱聽者並 不能判斷妝容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且閱聽者將美妝YouTuber投射成理想自我, 因此閱聽者會主動產生仿妝行為來實際體驗,而仿妝結果會影響外表吸引力, 閱聽者會和美妝YouTuber同步經歷變美或是變醜的歷程,因此仿妝結果的比 較對閱聽者來說是重要的,仿妝結果的比較會影響到閱聽者對美妝YouTuber 的滿意度,並做出相對等的回應(例如:分享此美妝YOUTUBER和取消訂閱等), 以設計問卷發放的方式搜集閱聽者的仿妝行為在開始及結束兩個時間點,閱 聽者對美妝YouTuber與本身外表吸引力程度上的評分及在完成仿妝後閱聽者 對美妝YouTuber的滿意程度評分,將以上數據進行多項式回歸分析 (Polynomial regression model)搭配反應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進行假說檢定,了解閱聽者在仿妝行為後如何影響美妝YouTuber的滿意度, 對美妝YouTuber而言能了解高滿意度需要具備的外表吸引力程度條件,未來 可以朝向影片呈現方式及放入明星比較的方式,更進一步了解影響閱聽者滿意度的全貌。Item 佛洛姆(E. Fromm)生命情態論及其在教育上的蘊義(2019) 黃鈺婷; Huang, Yu-Ting佛洛姆(E. Fromm, 1900-1980)為世界著名的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其著作鼓勵人們勇於追求自我、強調愛的藝術,並相信人類的獨立自主能力及實踐自我的價值。本研究期望透過佛洛姆的生命情態論分析臺灣教育所展現的強烈占有型生命情態,進而找出教育問題的解決之道,促使教育回歸本質。 本研究以佛洛姆重要著作《生命的展現》(To have or to be?) 為主要的分析文本,並輔以佛洛姆的其他學術著作及其生長背景進行探討。研究方法使用概念分析法與教育詮釋學,析論佛洛姆所謂「占有型生命情態」(Mode of having)與「存有型生命情態」(Mode of being)的內涵,最後以佛洛姆的生命情態論來剖析現今臺灣社會的教育問題。分以下三個面向討論: 1.父母對於孩子的占有型與存有型的生命情態。 2.教師對於孩子的占有型與存有型的生命情態。 3.現行教育政策面的占有型與存有型的生命情態。 筆者以前述三個面向探討臺灣教育的存有問題,希冀以佛洛姆的生命情態論的介紹能有助於改變為人父母者之教育觀念以及教師之教學態度,進而促使教育展現本質意義。期望透過佛洛姆之存有理論的啟發,使教育更全面發展,走向「存有型生命情態」的孕育。相信成人若能以「存有型生命情態」中開闊的心胸思考孩子真正所需,便能讓孩子回歸自我。存有型生命情態的教育能夠擔綱孩子成長的重要角色,使孩子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若能打造更開放、寬闊的人文空間,就有機會成就孩子獨特的生命情態。Item 台灣綠鬣蜥飼主飼養概況與其生態風險行為初探(2021) 黃鈺婷; Huang, Yu-Ting近年來,台灣兩棲爬行寵物的飼養風氣越來越興盛,然而隨著外來爬行動物在台灣寵物市場的交易日漸活絡,這些物種逸出後入侵台灣原生生態系的可能性也相對提高。從1986年至2018年,進口台灣的綠鬣蜥共達10萬隻以上。32年來,綠鬣蜥從「新奇寵物」變得「身價低俗」,甚至成為「危害各地」的外來入侵種。一般認為野外綠鬣蜥的來源,可能是脫籠、飼主蓄意棄養的寵物,不過雖然綠鬣蜥造成生態問題的成因與飼主的飼養行為有關,且我國目前也在政策制度上有所作為與規畫,但對於綠鬣蜥飼養現況與飼主生態風險行為頻率的研究仍相對欠缺。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法,調查我國綠鬣蜥飼主飼養前的評估嚴謹度、飼養概況、寵物依附感程度、生態與規範認知程度、生態風險行為頻率,以及寵物實際逸出頻率等,以建立對綠鬣蜥飼主社群的認知及了解其從事生態風險行為的影響因子。 研究結果顯示,綠鬣蜥飼主在飼養前的評估嚴謹程度是影響飼主飼養經驗好壞的重要因子:事前評估越完善,飼養經驗越正向,反之亦然。此外生態與政策知識程度並非影響飼主生態風險行為的關鍵因素,但若飼主與寵物的情感連結越強,逸出風險行為的頻率也就越低。飼主的生態風險行為頻率越高、飼養過程中遭遇的困難越多,寵物實際逸出的頻率也越高。 建議未來在規劃高入侵風險寵物的飼主教育時,應對潛在飼主強調飼養前嚴謹評估的重要性,並向飼主宣導攜帶寵物至戶外的注意事項,以減低飼主棄養或不小心使寵物逃逸的可能。Item 國民小學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2012) 黃鈺婷; Huang, Yu-Ting本研究係以一所新北市國小英語領域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個案,分析該校英語領域為因應新北市活化課程方案而推動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演進歷程與特性,以及產生的影響,以供其他學校在面對新政策變革時,欲成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時的參考。本研究採用現場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並將所蒐集的資料進行相互檢證,以形成研究的發現與結果,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獲致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活化課程政策激發教師組成專業學習社群。 二、分享的文化為熱情國小英語專業學習社群成功運作的關鍵因素。 三、共同願景、合作分享與行政支持為熱情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支持性條件。 四、熱情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初始階段具有連結需求、建立共同規範與價值觀、積極的實施計畫與倡導型的領導作為之特色。 五、執行階段具有對等、尊重與關懷之關係、分享性領導、同儕壓力與磨合與技術的支持與情感的激勵之實踐行動歷程。 六、社群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及學生學習動機,且提供初任教師支持環境。 七、專業學習社群任務達成,運作的迫切性不在。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宜針對不同學習階段與學習領域建立人才資料庫,讓社群 在規劃講題、講師和教學計畫時,資源能豐沛。 (二)研發完整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檢核機制,讓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學生學習成效的成果得以展現。 (三)經費之補助乃社群成立的誘因之一,可採取競爭性的補助經費,對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有成效的社群給予差別性的額外補助。 二、對國民小學的建議 (一)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1.社群成立的任務應定期省思與回顧,訂定出短期、中期與長期發展目標 2.學校行政給予專業學習社群倡導與支持,提升其專業領導知能 3.創設相關誘因與獎勵機制,使社群制度化和常態化 4.增加學校內與外的專業學習社群間交流互動的機會 (二)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建議 1.講題與講師的規劃非分配,而是討論出來的共識 2.找尋出資深與新進教師的需求 3.善用資訊網路平台,將社群的智慧資本得以流轉與累積 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擴大研究範圍 1.研究範圍朝多重個案及不同層級的學校發展 2.研究對象擴大範圍 (二)轉換研究主題與觀點 1.以「學校文化」的觀點探究 2.以「微觀政治學」的角度探究Item 慢性‧異變-黃育婷系列創作論述(2023) 黃育婷; Huang, Yu-Ting本研究自2020年,筆者入研究所開始,從自身出發,在疫情時代裡觀察情緒與其對人的影響及心境轉變等。藉由文獻分析與梳理,探討文字與自動性技法應用於藝術表現的形式等。探尋西方古典繪畫中,疫病與藝術表現之關係。透過創作實踐,表現對主題之覺察與聯想抒發。 筆者一直都很關注跟情緒有關的焦慮方面的精神狀態,在關注自己之餘,也想感受時代的洪流、與他人之間的串連關係。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 已經造成一個疫情時代,人們異地共時,無不直接、間接受影響。每過一段不特定的時間,即完成一小波情緒的循環。筆者想關注在情緒的某種意境、情境,表達看法與紀錄疫情時代造成的變動與波瀾。不穩定感、不確定感,是時代的共感特色,這是一種慢性、長期的浸染,身在其中時不一定容易覺察。不安的情緒在某些情況下攀上,影響著人,而人覺察著它,交互作用著。這種處境,好像情緒是種有機體、人是和情緒在曖昧一般。 透過以平面性繪畫為主體與壓克力顏料、鏡面等媒材結合,表述此創作。藉由文獻分析與探究,支持創作內容的脈絡性與思考性。從起始的感知情緒,到決定以此為主題的創作、一連串訪談與規劃,紀錄與研究,繪畫創作以及使用複合媒材的心路歷程。Item 抒情與敘事的辯證──楊牧「詩史」之探究(2024) 黃羽梃; Huang, Yu-Ting本研究擬以「詩史」為框架,探究楊牧詩作中的「敘事以抒情」技藝,以及詩人如何以歷史敘事之縫隙開展詩作,又如何以詩呈現其介入社會之思考。「詩史」乃中國文學批評中的詩學文論,最早作為杜甫的稱號,闡釋其詩作對安史之亂及其後的現實之描繪。宋以來的論者針對「詩史」開展論述,辯證詩歌的抒情性與敘事性問題。從楊慎、王夫之的討論裡,可見其人探問「詩史」如何鎔鑄抒情與敘事於詩中。清初錢謙益則因世變論證、實踐「詩史」。「詩史」的意涵反映的是詩人如何以史/事/情回應所處的現實,以文學對抗社會的厄難;文學性方面「詩史」則體現「抒情」與「敘事」如何同時作為詩歌的特質而存在。楊牧的文論中,可見重視詩創作與歷史敘事的連結,詩更必須回應現實,進而以詩作實踐「敘事以抒情」成為其一生志業。本研究第一章爬梳「抒情傳統」、「詩史」、「楊牧詩作研究」三面向之前行研究,以奠定研究基礎。第二章試圖重點式梳理歷來論者對「詩史」 的討論,釐清詩人如何看待詩歌抒情性與敘事性的問題,進一步探悉論者對「詩史」創作手法的建構。並以楊牧的散文、論述為基礎,討論楊牧與「詩史」相似之創作思路,並辨析楊牧詩的「歷史意識」、「社會介入」內涵。本研究認為「詩史」在楊牧詩作中反映為「歷史意識」、「社會介入」兩面向,此二重性非二元對立,而是互相影響的。為更細緻地詮釋楊牧詩作,因此將其詩作中具備「詩史」意涵之詩作分為「歷史意識」、「社會介入」兩類。第三章以其具備「歷史意識」詩作為例,論證楊牧如何以歷史敘事為題材譜寫詩作,並融入詩人的想像於其中以言志。第四章以具備「社會介入」之詩作為例,探賾楊牧如何以詩批判臺灣海內外的戰爭、威權等。本研究既以「抒情與敘事的辯證」為題,三、四章詮釋詩作時亦關注詩人如何敘事以抒情,藉此闡發楊牧的詩美學技藝。第五章則總結並討論楊牧「詩史」之研究成果,以及未來仍能開展之研究可能性。擬藉本研究之初探,以窺楊牧「詩史」之樣貌。Item 文化創意的另類實踐:以法國布瓦布榭莊園為例(2019) 黃郁庭; Huang, Yu-Ting布瓦布榭莊園(Domaine de Boisbuchet)位於法國西南部的雷薩克市周圍,擁有遺世而獨立的地理環境。然而看似遠離城市的喧囂的莊園,卻能集結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一同探討文化、設計業界最新的趨勢。每年夏季,莊園都會開放民眾參與莊園的導覽行程,包括參觀建築所組成的建築園區(Architechtural Park)以及莊園的年度展覽。莊園也會舉辦暑期設計工作坊,邀請業界人士擔任工作坊導師,幫助學員接觸不同媒材、利用在地資源融合進學員的創作思維中。 布瓦布榭莊園結合在地資源以及世界各地人才創造出獨特的環境氛圍。本研究將探討文化創意新的可能性,藉由分析布瓦布榭莊園探討莊園自身所形塑的創意氛圍,是如何有效利用在地生態實踐其另類創意;反思文化觀光至創意觀光的轉變,以及創意階級所獨有的美學、品味,再討論創意觀光客的旅遊實踐與體驗。 本研究以多種研究方法進行,除了運用質性訪談法訪問數位工作坊參與者以外,也分別訪談莊園創辦人以及暑期設計工作坊經理人,嘗試以不同的觀點客觀呈現布瓦布榭莊園的創意實踐。另外,透過莊園的出版文物、媒體文本等進行文本分析,最後筆者則是親身參與2016年的暑期設計工作坊,透過參與式觀察法以參與者的角度觀察莊園的運作。Item 概念構圖與自我調整策略發展協助語言障礙學生記敘文寫作表現之個案研究(2023) 黃郁婷; Huang, Yu-Ting語言障礙學生的語法、語意、語用能力缺陷,可能對其寫作能力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寫作能力包含文本生成能力、轉譯能力、工作記憶的配合,才能完整建立。本研究選取一位五年級語言障礙學生進行個案研究,針對該名研究個案,使用結合概念構圖(Concept Mapping)與自我調整策略發展(Self-Regulated Strategy Development, SRSD)之寫作方案進行教學,共進行五次一對一的寫作教學介入。教學前收集三篇文章以確定個案之寫作能力起點,五次課程結束之後,再進行兩次後測,共蒐集十篇文章進行文章流暢度及文章品質的分析。另也針對個案、家長、導師進行訪談,以分析其對寫作方案的成效及滿意度。研究結果顯示,結合概念構圖與SRSD之寫作教學方案具備立即成效,但較難確認其維持成效。在文章流暢性及文章品質的兩項分數上,在教學介入期間呈現提升的趨勢,但在褪除提示讓個案獨立進行書寫的兩篇文章中,分數皆下降,雖未下降至介入前的分數水準,但較難確認是否有維持效果。在訪談質性資料的分析中,可發現個案、導師及家長三人對於寫作教學方案具正向看法,認為本研究寫作方案提供個案寫作方向與架構,對於寫作能力是有幫助的。經過介入期間的觀察,家長及導師認為個案的寫作態度相較以前更積極,整體自信心也有所提升。Item 民眾對數位運動器材之使用動機、科技接受與樂趣感之研究(2024) 黃宇廷; Huang, Yu-Ting民眾的樂趣感是對使用數位運動科器材的一個重要因素,民眾對於不同使用動機與科技接受會驅使他們持續使用數位運動科技。過去的研究也顯示民眾的使用動機與科技接受會影響自身的樂趣感。行政院提出以「Sports Everywhere」為發展願景,為民眾創造智慧育樂的新價值,加速運動產業科技化應用的市場開發,及將臺灣運動行為與風氣擴大到休閒化與娛樂化。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運動數位化儼然成為目前全球的發展趨勢。本研究之目的瞭解使用數位運動器材民眾之現況、探究民眾對數位運動器材之使用動機、科技接受與樂趣感之關聯性、分析民眾使用數位運動器材之使用動機、科技接受與樂趣感的預測力。本研究採立意抽樣方式進行調查,研究對象為參與TaiSPO台灣國際運動及健身展之觀展民眾,於現場發放線上問卷。本研究工具內在動機量表、科技接受量表、樂趣表量表與人口統計問項。資料處理與分析包括敘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有效問卷為187份。研究結果發現,民眾男性多於女性,教育程度以大專院校為多,年齡以21-30歲為主,婚姻狀況以未婚居多,職業以自由業與服務業居多,居住地以北部居多,近半年使用次數以2-4次居多。不同民眾特性在性別、婚姻狀況與教育程度之使用動機、科技接受與樂趣感上存在顯著差異。民眾之使用動機與科技接受與樂趣感之間具有正相關,且知覺能力、努力、知覺有用與知覺易用對樂趣感具有顯著解釋能力。因此本研究建議業者強化數位運動器材之內容設計、改善界面設計、增加與民眾之間的連結,提升民眾的使用動機,進而提升民眾的樂趣感及使用意願。Item 結合擴增實境技術與引導發現學習策略應用於植物園學習之成效(2015) 黃鈺婷; Huang, Yu-Ting有鑑於植物盲的現象加劇,本研究欲結合擴增實境與引導發現學習策略設計一套學習系統作為植物學習工具,協助學習者深入觀察植物並進行分類,接著探討學習者在使用本研究所設計的擴增實境植物學習系統(AR-BGLS)與學習單的學習表現。研究對象為89位小學三年級學生,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之前後測不等組設計。自變項為不同工具之學習方式,依變項為學習者之學習表現,包含學習成效、神馳經驗、學習者行為模式與系統使用態度與接受程度。 研究結果發現:(一)AR-BGLS可以加強學習者的學習成效;(二)AR-BGLS相較於學習單的學習方式,對於學習興趣並無顯著差異;(三)AR-BGLS相較於學習單組的學習方式,更能幫助學習者與實體植物互動;(四)運用AR-BGLS部分學習者具有正面使用態度與接受程度。Item 羽化的無序樂園─黃于亭創作論述(2024) 黃于亭; Huang, Yu-Ting在這個資訊快速流通、科技發達的時代,大數據和演算法不知不覺的決定我們的思考與目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投放計算好的誘惑與思維,收集我們在雲端上殘存的足跡,預測我們的喜好、左右我們的選擇,如果只是一昧的接受,人的生活將完全受大數據的擺佈。因此,生活中時常思辨、覺察自我感受變得尤其重要。以筆者為例,身為一位蝴蝶愛好者,從自身對蝴蝶的網路消費、收藏到販售,這一系列行動的心態轉變中,意識到人對於生物的觀點可以隨著周邊的信息,輕易的被改變。並且此現象也會隨著資訊時代的普及加劇,因此筆者以蝴蝶為探究的起點,試圖撥開社會賦予的層層意義的面紗。蝴蝶對筆者而言,不只是時常見到的生物、童年的寵物、姿態的憧憬,更是從小象徵意象的灌輸。從生活環境中累積對這個符號的大量情感,形成專屬於個人的符號記憶。在觸碰到消費以後,就彷彿抓到一個可以重新擁有、召喚這些回憶的鑰匙。以消費作為契機,筆者開始思辨、參與消費文化的塑造,同時也對於自身思考的角度提出質疑,究竟該將蝴蝶視作生物、商品、材料,抑或是其他象徵來看待。生物消費雖已逐漸普遍於市,但在環境倫理、道德上仍常為人所質疑,筆者作為此議題的參與者,也從中體會到各種矛盾而無法自拔的感情。並透過創作抒發自身對蝴蝶價值的認知衝突、以及賦予蝴蝶的情感意義。本次以蝴蝶為主軸的作品分為立體雕塑與平面繪畫兩種面向;立體作品透過使用蝴蝶標本作為媒材,以行動體現對物件意義的改寫,平面繪畫則多以蒙太奇的手法穿插多種網路、消費符號、筆者的記憶與蝴蝶生存狀態的描寫。透過視覺圖像與高飽和的色彩,反應科技世代的視覺經驗,創造一個在當代環境下,蝴蝶如何重新羽化、重生的無序樂園。Item 臺灣面對運動禁藥管制國際建制之遵從策略與意涵(2016) 黃郁婷; Huang, Yu-Ting隨著世界反運動禁藥機構於1999年的誕生,運動禁藥管制國際建制 (以下簡稱藥管國際建制) 逐漸形成,且影響力持續擴張。臺灣面對此等國際現勢所抱持的態度,因而是本研究欲深入探究的問題。爰此,本研究目的係分析臺灣面對藥管國際建制所採取的遵從策略,以及策略背後的意涵。研究方法係以質性研究內容分析法為基礎,採遵從理論為分析架構,透過相關文件與文獻的爬梳,輔以對國家奧會、國家藥管組織、政府部門、國家運動協會及專家學者進行的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並進一步分析。研究發現,臺灣面對藥管國際建制之策略與意涵:就「監控」、「對《世界反運動禁藥規範》的認證」、「水平關聯」與「嵌套」而言,係為有限能力、高度意願之「低代價遵從」。就「能力建構」、「國家關注」與「制度規格」而言,係為有能力且有意願之「低代價遵從」。至於「藥檢實驗室的WADA認證」,目前策略係有意願但缺乏能力的「策略性不遵從」。整體而言,臺灣配合國際作法,將資源集中於滿足藥管國際建制「硬性」規範的要求,以保障在國際運動領域之參與權;至於「軟性」規範,則在經費限制與現實條件允許之下,盡力配合國際要求,透過參與國際活動與國際接軌,藉以提升國家正向能見度,作為在國際舞臺上為國家正名之籌碼。綜上所述,本研究歸納臺灣對藥管國際建制的遵從策略與意涵,係為在有限能力之下,尋求最大發揮空間,進一步期望突破國際政治限制。Item 高中乙級女子籃球隊差序式領導行為之探究(2022) 黃煜婷; Huang, Yu-Ting教練的領導行為係影響選手和團隊多面向的因素,而西方的領導行為未必能直接使用在東方社會上,因而延伸出了屬於華人社會的領導行為,許多研究中都將整個團隊視為單一個體,未探討教練如何因應選手的差異,突顯出了此一研究缺口,而差序式領導即是討論領導者如何差異化對待成員,目前將此領導行為運用於運動團體之研究還相當匱乏,因此本研究旨在以高中乙級女子籃球隊之案例,經深度訪談之手段,探討籃球教練使用差序式領導之現況,並試圖了解差序式領導在教練與球員間、球員與球員間的互動關係為何。結果:教練需在公平與不公平間搖擺,輔以溝通,讓選手理解偏私行為的存在;在進行偏私行為前,教練需要非常了解球員間的差異以及球員個別的強弱項,球員不同學習階段可形成教練使用差序領導的歷程轉變;球員間因內部競爭較低,角色分化後,更願意互相合作、協助。結論:教練運用差序式領導可以作為提升團隊效能及球員認同方式;差序式領導能加強教練與球員之相互理解與認同關係;乙級球員競爭關係於差序式領導下互利大於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