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uang, Yan-Rong"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民教育階段融合教育政策評估指標之建構及其應用(2016) 黃彥融; Huang, Yan-Rong本研究旨在建構適用於國民教育階段融合政策評估指標,並實際以新北市為例進行政策評估。本研究採評估研究法,以三個階段進行研究,透過文件分析、專家訪談、問卷調查及焦點團體訪談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階段一透過文件分析,分析我國與融合教育相關法令與計畫內容,並與10位利害關係人進行訪談,以歸納出我國融合教育政策目標與政策工具。階段二以專家評估方式建構適用我國融合教育政策評估指標,先由8位專家學者進行審題,審題後由13位專家所組成之專家小組,根據指標題目進行重要性評估及權重排序。階段三為實際運用指標以新北市為例進行評估,採用量化與質性資料進行說明。量化部分,由353位學校人員與家長填寫評估問卷,問卷結果以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進行分析,部分題目則以官方數據資料ㄉ作為說明;質性部分,則綜合專家學者訪談及焦點團體訪談內容進行說明。綜合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我國融合教育政策目標為「落實零拒絕與合宜的安置理念」、「提供適性教育與均等教育機會」、「提升校園與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接納」及「培養身心障礙學生與社會接軌的能力」等4項。 二、我國融合教育政策工具有「訂定相關法令與相關經費支持」、「相關課程、教學與考試評量調整」、「專業團隊合作與專業人員協助」、「相關支持服務介入與無障礙環境營造」等4項。 三、根據融合教育政策目標與政策工具,擬定出相關指標,經由專家小組評選後,建構出8大層面、16項指標及78題指標題目作為我國融合教育政策評估指標。專家小組認為「提供適性教育與均等教育機會」為我國融合教育首要政策目標,而「相關課程、教學與考試評量調整」則為我國融合教育首要政策工具。 四、新北市融合教育政策目標執行現況普遍而言在水準之上,在「提供均等的教育機會」此項指標最具滿意度;而在政策工具方面,各校所使用的政策工具十分多元,在「建立專業團隊合作」此指標最具滿意度。 五、融合教育政策目標會受教育階段、學校規模而產生成效上的差異,而政策工具不因教育階段不同而產生差異。 六、融合教育執行過程可能遭遇到困難點有7項,其中「不同教育階段及學校規模產生差異與限制」、「專業團隊無法有效發揮功能」、「無障礙環境改進受限於許多條件」、「教師無法有效進行教學與課程調整」及「錯誤觀念阻礙融合教育推動」等5項為專家與學校人員認為共同的困難點。 七、影響融合教育成效的因素有5項,其中「完整的支持服務系統」、「相關教育主管重視、主導與推動」、「導師有效的班級經營」及「周遭環境的接納」等4項因素為專家與學校人員認為共同影響因素。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說明我國融合教育政策,並對相關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逾越的界線,新媒體時代 YouTuber 內容錯置的影響力(2019) 黃彥榮; Huang, Yan-RongYouTube作為全球最知名的線上影音平台,幾乎成為了Y世代年輕人日常娛樂與生活的一部份,平台上的創作者,YouTuber更是直接影響了觀眾的收視內容。而對YouTuber來說,如何抓住觀眾、增加曝光是他們極為重視的議題,因此越來越多瞄準社會規範邊緣或具爭議的題材相繼出現,雖然製造了話題性,但也引發了大眾兩極的評價及輿論的撻伐。因此我們以社群媒體上的錯置,來稱呼那些不適宜出現在YouTube這樣一個公眾媒體平台上的影片。 在目前的媒體環境中,觀眾對於錯置影片雖多持有負評,但我們卻發現此類影片在觀看次數與話題熱度上卻往往較其他影片高出許多,可見錯置帶給觀眾的感受不全然為負面,而是存在著正面及負面兩種不同感受的複雜關係,然而目前並無相關文獻探討此類情形,故本研究首將錯置概念應用於社群媒體領域,解釋YouTuber高流量高負評的現象,並透過結構方程式分析錯置影片對觀眾的實際影響力。 基於社會認同理論的觀點下,研究結果顯示,觀眾在面對YouTuber錯置影片時,會反對其違反社會規範的內容,並在考量到社會大眾的觀感下,產生負向認同的認知並避免做出分享、正向留言以及訂閱頻道等表達自我偏好的行為 ; 另一方面,YouTuber直率敢言的溝通方式也導致觀眾對於YouTuber本身產生認同感,希望能看到更多YouTuber替自己紓發內心情緒的影片。因此在確認錯置正負面兩種不同的效果下,YouTuber即可暸解自身影片對於觀眾的感受及影響,而對有業配需求廠商來說,也能更加掌握透過YouTuber影片的廣告成效,進而形成雙贏的局面。Item 醫務社工人員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認知、執行態度及勝任程度之研究(2023) 黃彥蓉; Huang, Yan-Rong背景與目的: 全臺現有5萬餘人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以下稱ACP),其研究層面多以醫護為主,尚無醫務社工人員之量性論文。本研究旨在探討醫務社工人員在ACP認知、執行態度與勝任程度之差異與相關性,以供醫務社工同行與政策參酌。 研究方法: 以統計軟體SPSS,從描述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t檢定、卡方分析與單因子變異數、迴歸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 一、ACP認知:立法目的正確率高,顯示醫務社工人員已將人權視為優先準則,惟啟動程序仍有進步空間。整體而言ACP認知與勝任程度有顯著差異。 二、ACP態度:近一成受訪者對死亡態度接受度較薄弱,總言之ACP執行態度與勝任程度為顯著正相關。 三、ACP程度:近六成受訪者擔憂協助多元群體參與ACP。 四、人口變項與ACP認知、執行態度與勝任程度之相關差異程度:以「服務單位」、「完成ACP訓練」、「教育程度」及「有陪伴經驗」有顯著差異。 結論: 醫務社工人員於ACP認知較高,執行態度與勝任程度呈正相關。另人口變項以「完成ACP訓練」、「教育程度」、「有陪伴經驗」與勝任程度有差異。未來ACP之精進策略:增進醫務社工人員參與生命識能訓練、儲備對多元化群體參與ACP能力、提升AD啟動之社工任務。希冀健保給付包含ACP,不僅支持專業人員願投入該領域,也益於民眾參與預立醫療決定及減少社會成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