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uang, Yi-chun"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西漢御史大夫的選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8-12-??) 黃怡君; Huang, Yi-chun御史大夫的地位介於丞相與九卿之間,往往是丞相的候補。釐清西漢政府如何選任御史大夫,可展現具備哪些資歷的官吏才能擔任政府最高階的職位。本文分析西漢御史大夫的任官經歷,勾勒其選任標準形成慣例的過程。 西漢前半期(高帝至武帝時期,202-87B.C.),御史大夫常從有軍功者選任,列侯、九卿、郡守、國相皆可升任御史大夫。昭帝以後,選任御史大夫重視官吏的資歷及政績,選治績優異的郡守任九卿、再選九卿為御史大夫的遷轉順序也確立。缺乏軍功、憑任官表現晉升至御史大夫的官吏,在景帝時期開始出現。新的選任標準萌芽於武帝朝,發展至宣帝朝形成慣例。西漢後半期的御史大夫從具備兩種任官資歷的官吏中選用:「地方大吏型」官吏擔任郡守國相或三輔長官有治績,升為九卿、御史大夫;「宮內官型」官吏從未擔任地方大吏,而是經由高階宮內官升遷至九卿、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照例從此二型官吏中選用,然皇帝也可培養自己屬意的官吏,使其達到足以候選御史大夫的資歷。因之,地方大吏型御史大夫又可分成「高第太守」與「補任三輔」兩個子類型;宮內官型御史大夫也可分成「中朝官、理尚書事」與「論議官」兩個子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