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uang, Nai-Ying"
Now showing 1 - 9 of 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配套發展之政策論述研究(2021) 黃郁文; Huang, Yu-Wen教育部於2014年11月函頒「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並於2017年4月宣布暫緩,並自108學年度逐年級實施。課綱暫緩至正式上路期間,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制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國民中小學教育階段配套計畫》,以此輔導地方教育主管機關與學校完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準備工作。改革論理的需要下,本研究希望藉由論述分析之方法論,透過文件分析法分析國教署相關之政策計畫與宣導等政策文本,並輔以訪談法,勾勒總綱配套發展的論述架構與論述實踐歷程。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四點發現: 一、總綱配套計畫透過「組織法規」、「課程教學」、「宣導增能」及「資源設備」四大向度建立論述架構的組成。 二、總綱配套計畫透過中央、政府及學校的實踐層級關係引導政策論述在「組織法規」、「課程教學」、「宣導增能」及「資源設備」四大向度的執行。 三、總綱配套計畫的政策論述經由檢核機制,確認總綱配套政策的實踐與落實情形。 四、總綱配套計畫自場域對話中修正論述不足處,回應域利害關係人的提問 五、總綱配套計畫論述的實踐在「組織法規」、「課程教學」、「宣導增能」及「資源設備」四大向度有其落實於地方政府及學校實務現場的困境,仍牽動總綱配套政策不容易之落實。Item 國民中學組織正當性之研究-以北部六縣市為例(2006) 曾尹彥; Tseng, Yin-Yen國民中學組織正當性之研究—以北部六縣市為例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組織正當性之現況。研究者首先探討組織正當性相關文獻,做為問卷設計之參考。接著,自行編製「國民中學組織正當性現況調查問卷」,以台灣北部六縣市(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公私立國民中學教師做為母群體,採多階段抽樣法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計發出1068份,回收642份,回收率為60.11%。扣除無效問卷13份後,有效問卷為629份,有效問卷率為97.98%。問卷回收後,將有效問卷資料輸入電腦進行統計分析,並根據統計數據加以討論。 根據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分析討論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壹、目前我國國民中學具備中度組織正當性,組織正當性有待強化。 貳、就維持學校生存而言,預測力由高至低依序為組織規範取向正當性、組織 認知取向正當性、組織實用取向正當性。 一、在組織規範取向正當性中,應首重加強組織運作結果正當性。 二、在組織認知取向正當性中,應首重加強組織運作理所當然正當性。 三、在組織實用取向正當性中,應首重組織運作交換正當性。 參、就學校永續經營而言,預測力由高至低依序為組織規範取向正當性、組織 認知取向正當性、組織實用取向正當性。 一、在組織規範取向正當性中,應首重加強組織運作結果正當性。 二、在組織認知取向正當性中,應首重加強組織運作理解正當性。 三、在組織實用取向正當性中,應首重組織人格正當性。 肆、具備高度組織正當性,並不能就此讓我國的學校運作避免遭受不當外力干 預。 伍、不同背景的教師對於國民中學組織正當性的認知有顯著之差異。 一、男性教師對於組織正當性的認知顯著高於女性教師。 二、擔任主任職務的教師知覺到最高之組織正當性。 三、導師對於組織正當性的認知低於擔任行政職務之教師。 四、服務年資10年以上之教師,對於學校組織正當性的認知顯著高於年資5至 10年的教師。 陸、不同學校背景對於國民中學組織正當性有少部分的影響。 一、不同學校規模對於國民中學組織正當性無顯著差異之影響。 二、不同學校所在地對於國民中學組織正當性無顯著差異之影響。 三、校齡20年至未滿30年學校的組織正當性最低。 柒、組織正當性在制度環境層面的主要阻礙因素,乃因為整體社會環境劇烈變 化所導致。 一、政府政策不佳連帶使得學校組織運作結果正當性不足。 二、社會大眾對學校的不正確認知與期待,導致學校組織運作理解正當性和 理所當然正當性不足。 三、社會環境對學校教育需求降低與轉變,造成學校組織運作交換正當性不 足。 捌、組織正當性在組織層面之主要阻礙因素,乃由於學校結構和制度不良所造 成。 一、學校措施難以激烈成員士氣,使得學校組織運作交換正當性不足。 二、學校處室間權責不清,使得學校組織結構正當性和組織運作結果正當性 不足。 玖、領導層面組織正當性之主要阻礙因素,主要為校長的管理手段有問題和辦 學理念與其他成員落差過大。 一、學校領導者管理方式或手段有問題,使得學校組織領導正當性不足。 二、學校領導者理念與其他學校成員落差過大,使得學校組織領導正當性不 足。 拾、組織正當性阻礙因素之有效解決策略為學校領導者作為必須具倫理性,並 積極領導學校建立優質文化,使學校表現符合民意期待。 一、學校表現須符合民意期待。 二、學校領導者應營造優良學校文化。 三、學校領導者的領導作為須具倫理性。 最後,根據結論,研究者針對政府機關、國民中學、國民中學校長和未來研究等,茲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改進方向之參考。 關鍵字:正當性、組織正當性、組織生存、組織永續經營、國民中學Item 大學考招制度變革之高中適性教育個案研究(2021) 陳柏蓉; Chen, Po-Jung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重視「適性揚才」的教育理念,並以成就每一個孩子為願景。然而,臺灣的教育文化深受升學制度影響,若期待高中落實十二年國教多元適性的理念與價值,則必須重視大學考招制度的連動調整。過去以標準化紙筆測驗成績作為升大學的主要依據,但由這種方式來接受分發的學生,經常出現分發到不是自己有興趣的科系等現象,對學生的生涯和整體社會之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大學考招制度變革能否有效實現十二年國教的適性教育理念,真實回應個別化與差異化的學習需求,使學生擁有多樣化學習情境,並得到發揮潛能的機會,成為重要議題。本研究運用訪談、觀察、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質性取向的個案研究,訪談對象為個案學校的教師、學生、輔導室教師,藉此探索大學考招制度變革之下的高中適性教育實踐,以及高中適性教育實踐的問題。本研究之結論為:(一)大學考招制度變革之下,高中教師能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多元能力;(二)大學考招制度變革之下,高中學生在適性學習過程中,能主動找尋學習資源與增進自我認識;(三)大學考招制度變革之下,高中適性教育實踐面臨自主性不足與固定化教育環境的問題。最後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對於高中教師、學生、大學考招制度、教育行政與學校行政單位,以及未來之研究提出相關建議。期望本研究之成果能提供教育政策改革的參考,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潛能與自我實現。Item 大臺北地區高級中學教育政策實施衝突及其因應策略研究(2015) 李雅莉; Li, Ya-Li本研究旨在調查大臺北地區高級中學教育政策實施衝突與衝突因應策略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的大臺北地區高級中學人員在教育政策實施衝突與衝突因應策略的差異情形,探究大臺北地區高級中學教育政策實施衝突與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包含臺北市及新北市)公立高級中學人員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以「高級中學教育政策實施衝突及其因應策略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抽樣調查,共計在35所學校發放607份問卷,並回收有效問卷47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約為77.9%。經以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摘述研究結果如次: 壹、高級中學人員在教育政策實施過程中知覺到偏高的衝突情形,知覺情形最高者為政策資源不足所造成的衝突,最低者為利益團體壓力所造成的衝突。 貳、高級中學人員面對教育政策實施衝突時,較常採取議商妥協因應策略,其次依序為延遲處理、職權要求及順從忍讓策略。 參、年紀較輕、學歷為研究所以上的高級中學人員對於成員角色負荷因素的衝突知覺情形較高。 肆、新北市高級中學人員對於組織結構隔閡、成員特質差異、家長不願配合及利益團體壓力因素的衝突知覺情形高於臺北市;中型高級中學人員在成員角色負荷因素的衝突知覺情形高於小型,而小型高級中學人員在家長不願配合因素的衝突知覺情形高於中型。 伍、高級中學的主任在面對教育政策實施衝突時,職權要求策略的採取情形較組長及導師來的高。 陸、新北市高級中學人員在面對教育政策實施衝突時,職權要求策略的採取情形較臺北市高級中學人員來的高。 柒、高級中學教育政策實施衝突因素越偏向政策明確性不足、成員特質差異、成員角色負荷、家長不願配合及利益團體壓力時,越傾向採取順從忍讓及延遲處理策略來因應。Item 我國教育政策網絡治理之研究-以國民小學補救教學政策為例(2015) 陳盈宏; Chen,Ying-Hong本研究以「教育政策網絡治理」為研究主題,以「補救教學政策」為政策個案,透過訪談、文件分析及焦點團體座談等蒐集研究資料,從鉅觀面向探討教育部、教育局及學校間的互動過程,主要研究目的包括闡明我國教育政策網絡治理之現況、探討教育政策網絡治理之效益、分析教育政策網絡治理之困境及探究教育政策網絡治理困境之因應策略;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我國教育政策網絡治理的現況,包括:行動者組成多元、治理資源具有差異性、各行動者重視協力合作、課責方式為科層課責等。 二、我國教育政策網絡治理的實際效益,包括落實民主化的教育政策治理、提升教育政策的認同度、發揮教育政策資源整合綜效、加強教育政策的回應性、強化教育政策發展過程的透明性等。 三、我國教育政策網絡治理的目前困境,包括:各行動者初始條件不一致、教育政策資源分配不均、治理權力不相等、受到政策時效性的壓力、無法有效落實課責等。 四、我國教育政策網絡治理的目前困境之因應策略,包括:調整教育政策法令規章、做好事前的教育政策規劃工作、提升教育政策領導能力、建立教育政策資源整合機制等。Item 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之學生流動研究-以一所科技大學為例(2016) 沈家甄; Shen, Chia-Chen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已為必然之趨勢,科技大學身為我國技職體系之高等教育機構,自無法置身於此浪潮之外;而在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學生國際流動為我國招募國際學生與人才培育的重要環節。 是故,本研究在此背景之下,致力於探討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之學生流動,並以我國一所科技大學為研究範圍,以校內十四位具國際流動經驗之本國學生與國際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訪談方法進行半結構化訪談,並輔以文件分析法探討個案科技大學學生國際流動之決定因素、困境與策略。 綜合研究分析與討論,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境外國家之學術聲望與學術品質為影響我國學生國際流動之主要決定因素。 二、母國缺乏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以及低經濟成本因素為影響國際學生來臺流動之主要決定因素。 三、本國學生進行國際流動所面臨之主要困境為高昂的經濟成本、學分採認困難、外語能力限制以及國際流動資訊不足。 四、國際學生來臺流動所面臨之主要困境為國際流動資訊不足,導致學生選擇高等教育機構與系所時面臨困難。 五、暢通國際流動管道與資訊、強化學生外語能力,並提供經濟補助應為推動我國學生國際流動之首要策略。 六、發展大學專業學術領域與招生特色,並提供完善的入學資訊為招募國際學生之首要策略。Item 政府組織改造歷程與發展之研究:以教育部為例(2018) 張靜瑩; Chang, Ching-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近年來我國政府在組織改造之歷程與發展,選定我國中央教育行政機關-教育部為個案進行分析與研究。本研究將研究重點期間鎖定在民國102年所進行之教育部組織改造的前後階段,因為教育部及其所屬機關(構)組織法自民國102年1月1日正式施行,迄今已四年有餘,組織改造前後之歷程與變化實有必要加以分析與研究。緣此,本論文透過焦點團體座談及深度訪談之研究方法,以行政院組織改造主責者、教育部組織改造規劃者、教育部組織改造影響者及專家學者等四類人員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討教育部在此波政府組織改造之歷程與發展,獲致以下結論: 在教育部組織改造規劃的情形及歷程方面,此次組織改造有其必要性,原因係配合政府政策、因應社會變遷、符應時代潮流及解決內部單位擴增膨脹問題;組織改造規劃受應然因素(理論研究、教育需求、經驗法則等理想面)及實然因素(結構框架、政黨政治、員額預算等現實面)的影響,其中以政治力量左右組改決策為最;印象最深刻的組改事件為「原核定業務單位青年發展司變為三級機關青年發展署,另成立學生事務司」。 在教育部組織改造後工作調整情形方面,業務單位僅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有正式人員編制問題、綜合規劃司僅能做彙整而非前瞻性規劃問題;三署僅體育署整合成果最好,青年署及國教署功能未完全發揮;部本部及三署同仁業務負擔不減反重;部署間或署內分文仍有爭議、權責劃分仍不清。 在教育部組織改造對教育發展的影響方面,整體來看,組改後在精實面、彈性面的目標實踐上較有成效,而在效能面則有待加強;在「精實面」肯定教育部組改後已精簡(機關)單位、已改善未法制化單位的問題,惟人員合理配置部分待檢討;在「彈性面」肯定多元化組織類型、任用雙軌制已增彈性,國訓中心行政法人化後較有彈性;在「效能面」,以整體效能、綜合規劃效能及跨單位執行業務效能而言,從外部觀點來看,僅行政院代表認為組改後教育部整體成效提升,綜合規劃司已發揮正面功能,跨單位執行業務效能亦有提升,而從內部觀點來看,多數教育部代表則認為除體育署整體效能提升外,教育部本部、國教署與青年署因行政流程較過去繁複,整體效能及綜合規劃效能普遍未提升,且橫向溝通、業務協調未如組改前順暢,有窗口卻無效能。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亦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以供政府組織改造主管機關、教育部及後續研究參考。Item 教育政策治理術之研究—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入學方式為例(2018) 曾兆興; Tseng, Chao-Hsin本研究採用訪談與文件分析的方式來蒐集研究資料。本研究訪談對象,包括教育行政人員、學校行政人員、國中專任教師、國三學生家長、家長團體和國三學生,總計28人,訪談資料採用質性分析軟體NVivo Pro 11來進行編碼。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教育政策治理術之論述合理性係基於立意良善的旨趣,但忽略了民情因素。此外,在權力運作上受到某種程度的抗拒,導致政策需要不斷的修正。 二、教育政策治理術結合他者治理與自我治理之治理技術,治理情境存在著複雜的因素,且治理關係存在著多重動態的力量。 三、利害關係人能對政策提出合理的質疑。教育主管機關的政策回應力,因不同的團體而有不同的強度。 四、教育政策治理術之政策卓越治理,雖然教育部積極在推動,但因政策的目標與手段錯置及現實條件的限制,導致理想目標尚未達成。 五、教育政策治理術對學校教學與學習監控的影響,包括實施補救教學、素養教學、差異化教學、強調教育會考的作用與教育會考的轉型。 六、教育政策治理術對學校行政的影響,包括強化生涯輔導與參訪活動、做好適性分流、引導多元發展、活化學習及社會適應力的增強。但也導致就讀私校與補習班風潮的負面效應。 七、教育政策治理術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包括重新反思階級再製和弱勢學生的不利地位及探求學生自我要求的壓力與自主學習的意志等。 八、教育政策治理術對落實未來政策的改進方法,包括促進領導者對他人信任的機制、提供學習的技藝及建構以民情為本的教育政策等。 九、教育政策治理術對落實未來政策的改進策略,包括風險思維與預防問題產生的策略、多維度分析與政策整合的策略及跨域治理的策略等。Item 高職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運作個案研究(2007) 周柏廷; Chou Po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運作情況,並以一所高職學校作為個案研究的對象來加以說明。研究目的包括探討個案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運作現況、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對於個案學校之積極性價值、個案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所遭遇的問題、探討解決個案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所遭遇的問題之途徑,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教育行政主管相關單位與個案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參考。 為了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個案研究方法,並透過訪談與文件蒐集作為蒐集資料的方式。綜合研究目的、文獻探討、以及研究結果之分析,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壹、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運作,校內不同課程發展層級之運作結構,會因其內部職權不同而呈現差異性。 貳、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決定歷程,校內不同課程發展層級會依其各自課程發展需要而有不同的決定模式。 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權力運作歷程,不同利害關係人因彼此價值觀與利益之不同而導致所持觀點的對立。 肆、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權力運作歷程,不同利害關係人所採用之權力策略會隨著所屬身份和角色以達成各自目的。 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積極性價值,在於促進教育本質之實踐。 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所遭遇到的問題,在於內外部條件無法有效回應變革的需求。 柒、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所遭遇的問題之解決途徑,透過教育政策規劃與宣導、校際間策略聯盟、學校領導者課程引導機制與教師參與進修研習。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體系中的校長、行政人員與教師,以及後續研究部分提出相關建議。